秋风度夏吧 关注:134贴子:20,705
  • 9回复贴,共1

三晋异才刘羲叟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喜拜高师 步入仕途
  刘羲叟(1018—1060),字仲庚,泽州县高都镇刘庄村人。他自幼聪颖,强记多识,被村人誉为“神童”。天才加勤奋等于成功,这是古今中外无不奉守的信条。但是机遇对于人同样重要。刘羲叟的成就,除了天才和勤奋之外,还得益于他有缘投师于一位高人———被称为“易学大家象数之祖”的李之才。
  李之才(?—1045),字挺之,青社(今山东青州市)人。天圣八年(1030)同进士出身。他不仅是一位易学大家,也是一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李之才的弟子很多,最著名的当数邵雍与刘羲叟。邵雍,北宋大儒,与张载、程颢、程颐、周敦颐并称为“北宋五子”。刘羲叟是李之才的第二位得意门生。他为泽州签署判官时,认识了刘羲叟。刘羲叟的悟性与勤奋征服了李之才。他遂收刘羲叟为弟子,精心传授其历法、术算之学。


1楼2011-11-14 15:22回复
      刘羲叟从师苦学天文历法,有着现实的考虑。刘羲叟生在农村,深知种田的艰辛。人以食为本,庄稼是庄户人家的命根。在大自然面前,人显得多么渺小和脆弱。庄户人家对天气的关心几乎超过了一切。如果能够帮助人们认识自然,适应自然,增强抗灾能力,那将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情。但天文、历法不同于其他学科,仅靠自己的努力和悟性,学起来是十分艰难的。刘羲叟从小就喜欢研究这方面的学问,只是苦于未遇高人指点,不能得其奥秘。如今有了良师,他全身心投入到学习和研究中。


    2楼2011-11-14 15:23
    回复
      步入仕途
        刘羲叟步入仕途,得益于大文豪欧阳修。
        庆历四年(1044)8月,欧阳修被委任“河北都转运按察使”。当时河北的情况很不妙,内乱外患相继发生。欧阳修肩负着平乱、应敌、安民与巡察“河功”的多重任务。
        这一年,欧阳修的足迹踏遍了河南、山西、陕西、河北、山东五省四十余州郡,史称他“奔走边塞,勤于政务”。在繁忙的工作中,他仍一如既往地不忘发现、举荐人才。
        庆历五年(1045)闰五月,欧阳修在泽州巡察时,发现了刘羲叟。这位思贤若渴的文豪,不惜长途跋涉的疲劳,兴冲冲赶到高都,在陋巷中寻到了刘羲叟。欧阳修急切要见刘羲叟,有着特殊的原因。他深切地关注着黄河,曾先后三次对黄河进行了考察。黄河泛滥给民众造成的危害,使他刻骨铭心。在各地巡察时,到处寻求治黄之术。在泽州听说了刘羲叟的名字,了解到此人“精算术,兼通《大衍》诸历,学识渊博,注有司马迁《天宫书》,更懂治黄之道,著有《洪范灾异》之书。”他大喜过望,立即来到高都。与之交谈,欧阳修大吃一惊,站在他面前的眉清目秀的小伙子,绝不是一个平凡之辈。他立即赶写了《举刘羲叟札子》,文中说:
        臣昨奉敕,差往河东。伏见泽州进士刘羲叟有纯朴之行,为乡里所称。博涉经史,明于治乱,其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可与汉人向、歆、张衡、郎觊之徒为比。致之朝廷,可备顾问。伏乞特赐召试。或不如所举,臣甘当朝典。今取进止。


      3楼2011-11-14 15:24
      回复
          从这篇札子中可以看到,欧阳修对刘羲叟的评价是多么高,甚至拿他与刘向、刘歆、张衡等人比较。欧阳修通过与刘羲叟的接触,敏锐地觉察到:这是一位应得到朝廷重用的旷世之才。他回去后不久,又收到了刘羲叟写的《春秋灾异》一书,大加称赞,立即写成奏状,再次向朝廷举荐刘羲叟:
          右臣荐举泽州进士刘羲叟,学通天人祸福之际,如汉向、歆、张衡、郎顗之比,乞赐召试,升之朝廷,可备顾问。臣今有收得刘羲叟所撰《春秋灾异集》一册,其辞章精博,学识赅明,议论有出于古今,文字可行于当世,然止是羲叟所学之一端,其学业通博,诘之不可穷屈。其文字一册,臣今谨具进呈。伏望圣慈下两制看详,如有可采,乞早赐召试。谨具状奏闻。
          这就是著名的“一札一状”。令人惊异的是,一贯办事效率“滞沮”“缓怠”的仁宗朝廷,竟然在欧阳修上呈奏状后不到11天,便下达了由刘羲叟为“试大理评事”的委任状。此《春秋灾异集》(又名《洪范灾异论》)一书,在后来治理黄河灾患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刘羲叟终于走出了封闭的大山,进入繁华的都城,先后做过大理评事、权赵州审事判官、秘书省著作佐郎等职。
          欧阳修可以说是刘羲叟的又一位恩师。在他日后的成长中,欧阳修给了他不少帮助、关心和教诲。欧阳修在《寄题刘羲叟家园效圣俞体》诗中写道:
          嘉子治新园,乃在太行谷。
          山高地苦寒,当树所宜木。
          群花媚春阳,开落一何速。
          凛凛心节奇,惟应松与竹。
          毋栽当暑槿,宁种深秋菊。
          菊死抱枯枝,槿艳随昏旭。
          黄杨虽可爱,南土气常燠。
          未知经雪霜,果自保其绿。
          颜色苟不衰,始知根性足。
          此外众草花,徒能悦凡目。
          千金买姚黄,慎勿同流俗。


        4楼2011-11-14 15:24
        回复
            《长历》是刘羲叟编制的一部从战国到五代的万年历谱,它大体上依据各个时期的通行历法,按年月日依次编朔闰,抵牾之处则照实际情况略加调整。当时历学首推刘羲叟为第一,他为同时期人所推重,“皆遵用之”。北宋易学大师邵雍,以毕生精力经营《皇极经世》,其书亦采用《长历》。2000年11月9日,“夏商周断代工程”正式公布了《夏商周年表》。它代表了年代学研究的最高水平。易学研究家郭彧对《皇极经世》与《夏商周年表》进行了比较研究,得出的结论是:“邵雍于九百多年前能推出较今日正式公布的《夏商周年表》更为详细的历史年表,当有今日见不到的文献依据。”司马光在编写《资治通鉴》时,使用的也是刘羲叟的历法。
            “羲叟历法”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大的。《清史稿》载:“刘羲叟撰《刘氏辑术》,迄于五季,书久佚,仅存通鉴目录。自宋迨明,六百余年,未有续为之者。”而清代著名史学家和天文、历法学家汪曰桢,用了30年的时间,从刘羲叟残存的著作中,“考当时行用本术,如法推步,得其朔闰”,写出了鸿篇巨著《二十四史日月考》。


          6楼2011-11-14 15:27
          回复
            预测学奇才
              李之才的两位高徒—————邵雍与刘羲叟,学业各有所重。之才对邵雍传授的主要是易学,对刘羲叟传授的主要是天文历法。刘羲叟在易学方面的造诣,也是很高的。《宋史》中记载,刘羲叟有“观天象而知人事”的本领。《名臣碑传琬琰之集》亦云:“其占日月星辰无或不验。”尤其是在预测人的生老病死时,屡屡应验。史书上记载,皇佑五年(1053),大臣胡瑗铸钟,结果声音不正,甚至有时不发。这时,陕西又铸开了大钱。一天,刘羲叟对人说,害金再起,皇上有心疾。皇帝果然有了心腹之疾。
              史书上又记载,时过一日,月入太微。刘羲叟说,后宫当有丧。不久,张贵妃暴卒。
              史书上还记载了一件很有影响的事。《契丹国志》载:“先是,日食正阳,客星出于昴。宋著作佐郎刘羲叟曰:‘兴宗其死乎?’至是果验。”《名臣碑传琬琰之集》载:“至和初四月,日蚀客星,出乎昴。(刘羲叟)曰:‘契丹主且矣!’其言无差。”《宋史》等史书中也有记载。当时,辽主耶律宗方40岁。众人对刘羲叟的话自然不信,但从辽邦传来辽兴宗驾崩的消息后,大家才对刘倍加佩服。
              刘羲叟是个学识渊博的人,正如同时代的曾巩所言“羲叟通经史百家之学,国朝典故、财赋刑名、兵械钟律,皆所究知。星历数术,尤得其要。尝以《春秋》《洪范》变异、休咎(吉凶)十数篇,斥古人所强合者。其占日月星辰,无或不验。”他的预测,是运用多种知识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得出的结论。
              如果说刘羲叟“从天象测人事”带有一层神秘的面纱的话,而“观星测雨”则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的传统优秀文化遗产,是人们与大自然抗争的实践总结。刘羲叟自然有一套自己的预测方法。他与诸葛亮不同的是,没有将“观星测雨”用于军事上,而是用来指导农民种田和抗争自然灾害上。他出山前和在家守孝期间,用《春秋灾异》来预测气候,指导村民趋利避害,因时而作。欧阳修也曾用《春秋灾异》来指导治黄工作。直到如今,泽州之地仍流传着数不胜数的测天谚语。如,“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六雪打灯”;“燕子低飞蛇过道,大雨不久便来到”;“乌云结架,不明就下”等等。当然,这些谚语有着很强的地域性,并不是到任何地方都灵验。这在科学技术极其落后的古代,“观星测雨”却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7楼2011-11-14 15:28
            回复
              英年早逝
                嘉佑五年(1060),刘羲叟突然患病。
                《宋史》记载:“羲叟未病尝曰:‘吾及秋必死!’自择地于父冢旁,占庚穴,以语其妻,如其言葬之。”刘羲叟当时并不是没病,只是很少有人知道。由于长年累月艰苦的学习和工作,刘羲叟背上发“疽”。《灵枢·痈疽》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疸分有头疽与无头疽。有头疽如脑疽、发背等,如果痈毒内陷,就很难治愈。精明的刘羲叟心里十分清楚,按照发病的程度和时间计算,到了秋天必死无疑。于是,他及早交待了妻子,并为自己择了坟地。
                刘羲叟去世时,年仅43岁。刘羲叟安葬在高都镇之南、庄上村北的地方。庄上村原是刘羲叟装敛的地方,村上以刘姓居多,相传是给刘羲叟守坟而建的村子。
                刘羲叟的后人,主要分布在高都一带。清姚学甲于乾隆年间所著《石门杂著》云:“刘仲更羲叟,墓在高都镇外……镇多刘姓,以绩麻为业,自言系仲更后裔。”晋城地区出产的麻制品在历史上非常著名,尤其是高都刘氏用陵川麻所绩麻绳,畅销大江南北。
                刘羲叟墓今已不存,但他的英名却永远刻在晋城人民的心中。他残存的著作,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历志》、《天文志》、《五行志》等著作,现已收录进《中国科学技术典籍通汇》,成为后人研究古代天文、历法的重要资料。


              9楼2011-11-14 15:31
              回复
                工艺大师
                  《新唐书》成书之后,刘羲叟长长出了一口气,蒙着头美美睡了两天两夜。一觉醒来,永远不会闲着的刘羲叟又去找事了。而他每干一件事,都要引起不小的轰动。
                  这一次谁都没有猜到,这位京官要亲自研制澄泥砚。
                  澄泥砚是一种名贵砚台,与端砚、歙砚、洮河砚并称为中国四大名砚。唐宋期间,澄泥砚颇为盛行。唐人以澄泥砚为“砚中第一”,而绛州(今山西新绛)、虢州(今河南灵京)所制最佳。经过唐末五代十国混战,绛州、虢州所产澄泥砚逐渐衰落,大不如前。到了宋代,泽州澄泥砚名声鹤起,独领风骚。
                  对于泽州澄泥砚贡献最大的莫过于两人,一个是隐居深山的吕道人,另一个就是刘羲叟。当时,文人青睐的澄泥砚风光不在,已经退化成一种劣质砚台。为了挽救国宝,刘羲叟全身心地投入了澄泥砚的研制工作中。
                  澄泥砚不同于石砚。石之优良,乃天公所成,而澄泥砚全赖人之所为,凝聚着制作者的聪明才智。这是一门边缘科学,涉及到地质、土壤、化学、美学、热处理等多门学科,以及书法、美术、造型艺术等艺术手段。研制的难度和艰辛可想而知,非学识渊博和悟性极高的人是很难研制成功的。到了清代时,澄泥面制作之法又一次失传,酷爱砚台的乾隆皇帝组织队伍专门进行研究,历时十年,所制砚台亦较平庸,无法赶上宋时的泽州澄泥砚。
                  泽州的两位“鬼才”,刘羲叟和吕道人,几乎在同一时期内研制成功了澄泥砚。我们现在无法得知俩人的研制过程和制作密方,但从史书记载上可以看出,两人制作的砚台都有“坚致如石”、“玉色金声”、“手能生晕”、“墨发如歙”的特点,世人统称为“泽州澄泥砚”。两人制作的不同点在于,吕道人的砚台“以别色泥,其首有吕字”,人们又称“泽州吕砚”;而刘羲叟所制砚台,没有不同的色泥,其首也未有吕字。由于刘羲叟身为朝中要员,不可能象吕道人那样长期制作,存世者极少。欧阳文公云,刘羲叟如唐法造澄泥砚,“绝佳,余得其二,一赠原父,一置中书阁”。在《砚笺》、《砚小史》等古代砚书中,也都提及刘羲叟造砚。
                  以刘羲叟和吕道人为代表制作的泽州澄泥砚,当时享有很高声誉,创造了我国砚文化的辉煌,我国古代著名的砚书几乎无书不提,曾使用过泽州澄泥砚的名人大家无不拍案称奇。


                10楼2011-11-14 15:32
                回复
                    刘羲叟对《资治通鉴》的贡献也是很大的。
                    太行横拥巨川回,三晋由来产异才。
                    展墓乘春走步陌,负书拂晓下兰台。
                    河阳路侧花应合,天井关头雪未开。
                    会使乡人惊六印,莫羞今日敝裘来。
                    在这首《送仲庚归泽州》诗中,司马光高度评价了刘羲叟一生,盛赞他为“异才”。欧阳修甚至把他比作“汉之向(刘向)、歆(刘歆)、张衡”。
                    刘羲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天文学家、历法学家、数学家、史学家、易学家和工艺大师。他广博的学识,丰富的研究成果,无不令人惊叹。


                  11楼2011-11-14 15:33
                  回复
                    太行日报版面问题,搞的有点乱哦


                    12楼2011-11-14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