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格律略谈
一诗
诗之有格律,犹如人之有原则,人不能跨出原则,格律诗亦不能出其格律 。这规矩仿佛封建社会女人要遵从的三从四德,使人生厌,但入乡必随俗,闻一多先生说旧体诗是带着锁链的跳舞,所以有意进入这个舞池的,就必须遵守舞会的旧矩,否则只好不客气的逐出了。关于格律,本来照黛玉的说法“不过起承转合虚实平仄相对之类”,可谓极精练的概括,但对众多初学者而言,此说犹不免予人隔雾看花之感。是以我不揣鄙陋作此文,以期稍解初学者之迷惑于万一。
格律诗分为绝句和律诗,又律诗实为绝句重叠而来----其关系犹如哥哥牵其弟之手,内容有别,形式一也。故为着篇幅的关系,仅把绝句做一分析;又七绝格律稍复杂于五绝的格式,故若能把七绝格式掌握,就不难掌握五绝的格式了。下面举唐代王翰的那首名作为例,并将其格律附于其右:
蒲桃美酒夜光杯 平平仄仄仄平平
欲饮琵琶马上催 仄仄平平仄仄平
醉卧沙场君莫笑 仄仄平平平仄仄
古来征战几人回 仄平平仄仄平平
不难看出,绝句采取的格式是循环往复的形式:首句和次句相对,次句和三句相粘,三句和四句又相对,简单点说就是起承转合了。基本的句式也就两种,一为平起平收(如上诗首句和末句),衍生出平起仄收(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二为仄起平收(如上诗次句),衍生出仄起仄收(如上诗第三句)。
讲起旧体诗的格律,有一个广为人知的规则: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由此可以看出二四六这三处平仄斟选的重要性。具体说就是,二字为平,四字必为仄六字为平;若二字为仄,则四字必为平六字为仄。这两点不难从上面这首诗里得到验证。但既然说“一三五不论”,是否就意味着一三五处可随意呢,从前朝大量的绝句作品来看,并不是这样的。先看平起平收的类型,有:一,平平仄仄仄平平,如蒲桃一句;二平平平仄仄平平,如春城无处不飞花;三,仄平平仄仄平平,这一格式要特别注意前四字是“仄平平仄”,亦即首字为仄,则三字用平,这是古人极为常用的一种格式,如故园东望路漫漫(漫字古为平声),古来征战几人回,悔教夫婿觅封侯,每逢佳节倍思亲,独怜幽草涧边生,受降城外月如霜,等等,可以说在唐宋大半绝句中都能见到这种格式的使用,所以有志为格律诗者不可不留心此格。
上面说的都是平起平收的句子,下面再看平起仄收的类型。这类句子素来在押平声韵的绝句的一三五七句处使用,主要有:一,平平仄仄平平仄,如红颜未老恩先断;二平平平仄平平仄,如姑苏城外寒山寺;三,又是前四字运用“仄平平仄”格式的类型,仄平平仄平平仄,如洛阳亲友如相问,旧时王谢堂前燕,锦江春色来天地等等;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有时平起的绝句第五字也作仄声,如儿童相见不相识中的不字,却嫌脂粉污颜色中的污(古为仄声)字,等等,本都该作平声的,那么是否出格了?若不算出格,又当如何处理?答复是:这种句子属于拗句,本来诗贵顺畅,既有拗句,必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故须补救之。方法是在下句对应第五字处换做平声,上面两句诗下句都是这样处理的,分别是:问客从何处来,何作平;淡扫蛾眉朝至尊,朝作平。还有更出名的例子,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上句碧处拗,下句天字救之,又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舟字救晚字之拗。
再简要说说“仄起平收”的句子,主要有: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平,如月落乌啼霜满天,双袖龙钟泪不干,惟见长江天际流;以仄(或平)仄平平仄仄平最为常见。
对于“仄起仄收”的句子则有些特别,有:一,仄(可平)仄平(可仄)平平仄仄,这种类型特殊在第三字可仄,相对应后句三字为平声,如:月殿影开闻夜漏 ,水精帘卷近秋河。影声仄,帘声平,正好相对。又如: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洲;二,仄(可平)仄平平仄平仄,这是一类特殊而常用的句式,例如,宫女如花满春殿,行到庭前数花朵,日暮东风怨啼鸟等等,为诗者须灵活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