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性书》说,
“曰:「敢问死何所之耶?」
曰:「圣人之所明书于策者也,《易》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精气为物,游魂为变』,是故知鬼神之情状,斯尽之矣。子曰:『未知生,焉知死?』然则原其始而反其终,则可以尽其生之道。生之道既尽,则死之说不学而自通矣。此非所急也,子修之不息,其自知之,吾不可以章章然言且书矣。」 ”
按:可见,圣人之所以不详细讨论冥界,是因为明白生之道,死之说就能不学而自通。
“未知生”一句,《集注》说,
“问事鬼神,盖求所以奉祭祀之意。而死者人之所必有,不可不知,皆切问也。然非诚敬足以事人,则必不能事神;非原始而知所以生,则必不能反终而知所以死。盖幽明始终,初无二理,但学之有序,不可躐等,故夫子告之如此。程子曰:「昼夜者,死生之道也。知生之道,则知死之道;尽事人之道,则尽事鬼之道。死生人鬼,一而二,二而一者也。或言夫子不告子路,不知此乃所以深告之也。」”
按:这是宋明理学的主流观点。死生就像昼夜。“未知生”没有否定来生。并且,《集注》肯定鬼神的存在,认为是“切问”,只是难以解释而已。(“昼夜者,死生之道也”,大有轮回之意。昼夜之交替,犹幽明之无始无终。某些理学家为了辟佛,反对轮回,其实很难自圆其说。)
《礼记》说,
“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先禄而后威,先赏而后罚,亲而不尊;其民之敝:蠢而愚,乔而野,朴而不文。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其民之敝:荡而不静,胜而无耻。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其赏罚用爵列,亲而不尊;其民之敝:利而巧,文而不惭,贼而蔽。」”
可见,“敬鬼神而远之”,是就为政的偏重而论,并不是说没有鬼神。以下引文进一步解释:
“祭不欲数,数则烦,烦则不敬。祭不欲疏,疏则怠,怠则忘。”
“敬鬼神而远之”的一个解释,是“敬而不渎”。祭祀太少就不敬,太多就亵渎。这才是正确的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