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伊始,虽然周室周制已然数百年,但尊尊亲亲的等级观念,并没有像“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那样统摄天下众人之心。
鲁僖公九年(公元前六五一年),齐桓公在葵丘之盟提出“尊周室,攘夷狄,禁篡弑,抑兼并。”
后世所谓尊王攘夷,由此而起。这是对周室“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一个相当温馨的解构,温馨到了把孔丘小可怜感动得如醉如痴的地步。
然而,尊王攘夷再温馨,骨子里却不再把当初周公建制时的等级尊卑当回事了。于是,就有了齐桓公向管仲步步进逼的三归一再表示敬意的非常之举,根本不管会有个叫做孔丘的破落子弟说三道四。
因为齐恒公内心深处也像管仲一样,毫无等级尊卑观念。齐恒公有过作为公子小白的流亡经历,再加上齐国当初乃吕尚之封地,不以“尊尊亲亲”为然,而以“举贤而上功”治国(参见《淮南子·齐俗训》);因此,齐恒公身上既无公子哥儿养尊处优的纨绔习气,也没有姬氏家族等级森严的尊卑观念。
尽管在鲍叔牙推荐管夷吾时,齐恒公有过犹豫:毕竟当年与公子纠争夺王位时,曾被管仲射过一箭,几乎丧命。
但齐恒公听了鲍叔牙之于管仲才干的一番盛赞后,旧日恩怨顿时消解于一片赤诚的爱才之心。
及至获得管仲辅佐,更是乐不可支,管仲要什么都答应。如此的求贤如渴,后世的君王之中,也就曹操可相比拟。
![](http://static.tieba.baidu.com/tb/editor/images/face/i_f42.g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