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月刊吧 关注:62贴子:398
  • 3回复贴,共1

〔卷宗〕——2011年11月刊——善意公民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1-11-23 16:22回复
    一个善意公民,既是独立的“我”,又与他人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我们”的社会关系;在发自内心的付出中得到快乐,又在理性地给世界带来积极影响过程中实现自我


    2楼2011-11-23 16:23
    回复
      关于善意,我们有太多问题
      我们身处的社会是善意的吗?很难说。2008年汶川地震时,我们都跟着揪心地流过泪、全民参与救援支援的热情如火如荼;今年日本地震的场景也震撼着我们的心,伴随核恐慌传递着爱心……不过,“博爱时刻”过后,人们付出善意的热情也很快冷却了
      我们的善从何而来?“因为我们有与生俱来的体会别人感受的能力
      人比动物强悍,正是因为人与人之间能互相理解和彼此支持,能形成团队。这种恻隐之心、同理心、共情能力也是人的本源。”北京大学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总督导徐凯文告诉我们


      3楼2011-11-23 16:25
      回复

        把别人当作自己
        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人性中也有恶的部分
        毒奶粉、瘦肉精、地沟油……利欲熏心者不择手段,社会道德底线不断被击破。“明知危害社会、他人,还是往牛奶中加三聚氰氨,为什么?为获得即时满足。”徐凯文说,“即时满足也是人的一个特性,但成熟的人会克服它更多需要道德、法律的监管和制衡。”
        “我们知道权力地位是多么容易诱惑一个人,不管其下属意愿如何,而只照自己的意愿办事。而且,客观上权力越大,号令越易,越不容易克制自己。”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何怀宏在《良心论》中这样说
        要控制这种冲动,一定需要文明、理性的参与
        还有一种常见的恶,是人们被侵犯时采取的恶。人们处于生存的极端状态时,容易丧失为他人考虑并以善意去看待他人的能力
        当我们感觉痛苦时,往往很难向他人敞开心扉、表达善意,有时会不自觉地将痛苦宣泄给身边的人;情绪紧张时,往往无法对别人有足够的关心;缺乏自信和害怕他人时,我们也会产生自我保护意识,变得自我中心、软弱……
        当我们忽略了他人的存在,良知受到社会污染,同理心、恻隐之心被屏蔽的时候,就可能做出伤害他人的事情
        所以,我们必须警惕自己心中的那点恶。何怀宏认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非常重要。这意味着我们要把别人也当自己,在心里放着他人的权利,同意他人应享有和自己同等的自由
        音乐剧演员魏雪漫对善意的理解与此类似:“我希望自己尽量给别人好的影响,至少不做坏影响的事。我可能无法确定好的影响,但比较能确定坏的影响,因为人有感受。如果我说什么话而让他人难受,那么我至少要负一半责任,我会去找原因。”
        可是很多时候,我们忘记了自己生活在人群中,忽视了自己给他人带来的影响……
        


        4楼2011-11-23 16: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