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芳草吧 关注:12,763贴子:580,504

【诗词曲赋】----过年琐吟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2-01-28 22:14回复

    前几天,在一位亲戚(儿女亲家)家过春节。我这位亲戚家在某省农村,这么说,是因为从亲戚家到当地的县城约有半个小时的车(汽车)程,距大中规模的城市的坐标距离都不近,附近亦没有工矿及开发区之类的“工业”。
    据说,收种庄稼的“农忙”只有不多的几天,所以,村中大部分年轻人都在外面打工挣钱。过年,陆续回来,村中多了些热闹。这些年轻人,个个穿着得体,举止大方;交谈,更见其思绪清晰,应答有度。想起传媒报道的某些歧视农民工的现象,成诗一首:
    农家子弟尽图强,
    沐雨梳风闯四方,
    寄语市廛丰足客,
    休来嗲嗲傲阿乡。
    “阿乡”----某城市有“干活找阿乡”的俏皮话。
    (待续)
    


    2楼2012-01-28 22:15
    回复

      村中的宅院,大都筑有高大的“门楼”,问为何把大门弄成这样,答是为了进出车辆的方便----有不少人家称(读“趁”音)有跑运输的汽车及搞建筑施工的铲车之类,有的人家里虽然没车,但院子里面搞“基本建设”时需要开进施工机械。其间夹杂一些外观显得低矮的门户(如果用“以前”的眼光看,都是正常的),其主人都是举家到城里买房定居了的。除夕,住得稍近的会开着车回来贴春联;远的,据说有的已经好几年没回来过了。有一家,约半亩大的一处宅院,年前以五、六千元(人民币)的价格,售给了一户“山上的”人家。有意思的是,这位“山上的”户口,不是这个村的,也不是这个乡的。我对近年的农村宅基地的管理政策不甚了了,询问一位村干部,他大手一挥,“农村人可以跑到城里买房子,别村的人到咱这买房,没什么大不了的嘛”。这让我想到,将来整体人口数量的减少已成趋势,对一些分散的住户,实行移居集中或属必然,除了政府的斥资引导以外,给民间留些自主选择的余地或是可行的办法之一吧。吟诗一首:
      九州之内皆吾土,
      何必叨叨户籍分,
      但得自如寻自适,
      乡风城雨总欣欣。
      (待续)
      


      3楼2012-01-28 22:16
      回复
        一些没搞“基建更新”的院门,有的上面还存有老式的“门匾”,字辞都极有味道,显示出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

        “笋春”----明显是从“竹苞松茂”的“竹苞”义转来。

        “瑾瑞”

        从词义可以推测建筑落成的年代。
        新建的门楼,自然是个个都镶嵌着“门匾”,多为四字吉语祥词,材质为烧制的瓷砖,字体是从电脑里调的,不能说不好,但与老匾相比,味道总是差得太远了!
        有一户新建门楼的门匾,词句似乎是自拟的,略觉有趣:

        “宇宙起源”
        诌诗一首:
        哪甘懵懂唱康衢,
        心有灵苗欲讨寻,
        正则不孤真可慰,
        续来天问看今人。
        “康衢”----《康衢谣》:“。。。。。。不识不知,顺帝之则。”
        “正则”----屈原。
        (待续)
        


        4楼2012-01-28 23:01
        回复
          沙发欣赏!
          问候居士前辈!
          给您拜年了!
          祝您龙年吉祥如意!


          5楼2012-01-28 23:46
          回复
            这我相信!希望如此,也乐于看到!现实社会中尽有偏见比比皆是,总有个别例外,不能以偏概全。


            6楼2012-01-29 00:14
            回复
              青青自己的故居不知道是何模样了。


              7楼2012-01-29 00:16
              回复
                老式房子能够如此,也很气派了!


                8楼2012-01-29 00:19
                回复
                  现在电脑里什么都有,可是能够自己提笔的人越来越少了,包括青青自己在内。


                  9楼2012-01-29 00:21
                  回复
                    问青青吧主好!谢谢您的问候,也祝你在异国通过上网感受到农历春节的气氛。
                    在印象中,原来的村(大队)设油盐小店好象叫“供销点”吧,这个村的“供销点”现今已改为“超市”,虽然是“微型”的,不过大城市的超市里有的东西这儿几乎都有。

                    超市旁的村医疗点兼药店门外的“广告板”。
                    超市水产柜台出售的冷冻虾、蟹,比城里的同等质量的在价格上便宜近三分之一,我琢磨,除了商店“地皮费”较城里低廉之外,运输、周转费用只会更多,不知其中缘由何在。观察了一会儿,发现冷冻虾、蟹价虽廉但购者寥寥,寻思或是:一、与当地的传统饮食习惯不合;二、与当地其他的食品价比仍偏于高(这个估计比较靠谱);三、不会做,所以不买----后来的事实证明我的第三个推测是错的。
                    外出回来的为了让留守家人“开洋荤”,会带回些天南地北的“山珍海味”,有的相当怪异少见,怎么来做这些佳肴呢?打开电脑,到网上查,用何佐料,记下,去超市买。有感于此,吟诗一首:
                    真成万物皆供我,
                    白熟青生次第排,
                    炮制无虞不如法,
                    鼠标一点尽搜来。
                    (待续)


                    10楼2012-01-29 08:52
                    回复

                      亲戚家中做“春卷”(一种乡村美食)所用的炊具,双耳三足,依稀可见“鼎”的遗绪。

                      农户院墙边堆放的棉花秸,落雪之后,颇有意味,忆起明人的《咏棉花》诗:
                      开见西风雪一团,
                      御寒功在倍春蚕;
                      世间多少闲花草,
                      无补于人也枉然。

                      某家垣墙,推测是“文##革”时曾在上面写过标****语,时移境迁,辞句不适宜了,铲去,斑驳的墙面形成某种“肌理纹样”。吟诗一首:
                      颓垣陆离映斜阳,
                      大句行藏意味长,
                      岁次壬辰来应景,
                      观瞻山寨九龙墙。
                      (本帖发完)


                      11楼2012-01-29 09:14
                      回复
                        居士,
                        谢谢你为大家提供了一顿田园风味的精神大餐。


                        12楼2012-01-29 09:14
                        回复
                          问先生好!有句俏皮话,二月二以前拜年都不算晚,在这儿给您拜年了!


                          13楼2012-01-29 09:32
                          回复
                            现在的新农村新风貌。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2-01-29 10:57
                            回复
                              居士,
                              谢谢你,勾勒了农村文明的内蕴。


                              15楼2012-01-29 15:3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