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姑吧 关注:45贴子:6,557

【转载】染花集 之 深致:谢道韫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纸间成锦绣,清幽望君眉。


1楼2012-02-09 12:09回复
    魏晋之人,是林间饮泉闻歌的世外人。天然有一种与世无争的清净之气。他们静默安稳地在历史书页当中划过一笔清淡的草书。那魏晋的女子,便是幽幽空谷之间无声盛放的兰。不与百花争艳,却有不朽之芬芳。
      谢道韫如是。


    2楼2012-02-09 12:10
    回复
      .
      雅人深致,锦心绣口。
        魏晋女子,数她最是风流。
        曹公在《红楼梦》第五回《游幻境指迷十二钗,饮仙醪曲演红楼梦》里的“金陵十二钗正册判词”中写有这样几句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这几句判词写的即是林黛玉和薛宝钗。“咏絮才”一词便就是自谢道韫而生。


      3楼2012-02-09 12:11
      回复

          《世说新语》记:“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苦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某日下雪,太傅谢安把家人聚在一起,和小辈们讲论文章。中途,雪猛然变大。于是,谢安便借景向小辈们发问:“白雪纷纷何所似?”谢安之侄胡儿说:“撒盐空中差可拟。”侄女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听此答案,谢安大悦,甚是满意。此处“侄女”就是谢安之兄谢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谢道韫。是为“咏絮”一词背后的典故。
        


        4楼2012-02-09 12:12
        回复
          未若柳絮因风起。。。。。
          未若柳絮因风起!
          千年后再读此句,怎一个叹字了得


          5楼2012-02-09 12:13
          回复

              谢道韫的容貌也是清丽出众。《晋书》也记到这样一件事:“初,同郡张玄妹亦有才质,适于顾氏,玄每称之,以敌道韫。有济尼者,游于二家,或问之,济尼答曰:‘王夫人神情散朗,故有林下风气。顾家妇清心玉映,自是闺房之秀。’”
              同郡张家有女,名曰“彤云”。彤云的兄长张玄中意小妹,常于人前夸赞,说彤云可与谢道韫媲美。但女子之美,有千万种。
              顾家媳妇是“清心玉映”,是闺房之秀。而谢道韫,却是“神情散朗”,有林下之风。那是一种深处的美,是一种气韵,有一种让人不可抗拒的诱惑力。虽二者皆是各有其美,但谁人更胜,“济尼者”心中已然有了答案。
            ————《世说新语》之贤媛第十九——济尼之论
            【笑,好歌油嘴滑舌的尼姑,居然也因此落得青史留名!真正好大个白捡的便宜!】


            7楼2012-02-09 12:17
            回复
              《世说新语》之 言语第二:柳絮因风


              8楼2012-02-09 12:19
              回复

                  谢道韫出生的谢家,真正的诗礼簪缨之族。彼时,晋代的王、谢两族世代替缨,朝廷亦倚之为国家柱石,都是门楣煊赫的家族。王羲之一笔秋毫独领风骚数百年。谢安淝水一战,以清冽之姿便安定了东晋的大半江山。“山**上桂花初,王谢风流荡晋书”的说法也是恰如其分的。
                  晋室东渡之初,谢安与王羲之同寓居在风光明媚的会稽。游山眺水,饮酒赋诗。放情丘壑,兴寄烟霞。正是这样的两家人,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门当户对。
                  彼时,大约也只有王家磊落潇洒的公子才能配得上谢家深闺里清高孤傲的女子。在古代,这样的两家人联姻才是符合常情和社会风潮的。谢道韫,父亲是谢奕,叔父是谢安。即是说谢安与谢奕是兄弟。遵从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谢道韫终嫁与了王羲之的嫡长子王凝之。
                


                9楼2012-02-09 13:13
                回复

                    外人看来,也算是嫁得其所,对谢道韫而言,本也是无半分的亏待可言。可,正是这一段世人言中不明深意的“良缘”,致使谢道韫丧子孤终。晚景凄凉。
                    其实,初嫁之后,一段时日的相处,谢道韫便已然看透了王凝之的品性。虽也是官居四品的男子,纵在王羲之七子当中才能平庸,却亦不能说是才拙,因他到底也写得一手好字。尤其擅长草书和隶书。若是单单如此,谢道韫也不至“大薄凝之”。
                  《世说新语之贤媛第十九:乃有王郎》:
                    王凝之谢夫人既往王氏,大薄凝之。既还谢家,意大不说。太傅慰释之曰:‘王郎,逸少之子,人才亦不恶,汝何以恨乃尔?’答曰:‘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谢道韫初嫁王凝之时,因知王凝之懦弱卑怯,全无男子应有的铿锵有力,心里对他甚是鄙薄。一日,谢道韫回到娘家,因心里不悦,面露愠色。太傅谢安一眼便看透了这小女子的心思。
                    于是,谢安说:“凝之是逸少(王羲之,字逸少)之子,人才亦是不错,你为何如此厌恶?”谢道韫沉默片刻,答道:“谢家人人才绝,先有阿大和中郎,现有封、胡、遏、末四人,却不知,这天地之间,竟有王凝之这样的人。”
                  【唉,无语中,谢家女委屈,王郎可是开怀畅意?只怕一样苦在心中。谁也没错,错在没遇到对的人。生生把两个原本凤毛麟角的人物都耽误了!】


                  10楼2012-02-09 13:18
                  回复

                      王凝之虽也有才,但是其心性之拙却是外人所不知的。王、谢两家虽也是门当户对,但王凝之与谢道韫之间,始终有差距。他们好比隔河相望的人,彼此之间并没有架通的桥梁。
                      爱情或者婚姻皆不是一人可成的。它的产生和维持需要两个人可以共话,彼此之间产生一种类似互相着迷的吸引力。如此,方才有情事绵绵的后话可与人讲。但是,谢道韫与王凝之不一样。他痴迷她,她却是对他心凉如水。
                      也不能说谢道韫不爱王凝之。毕竟也曾是风华正茂的俊逸少年郎。初嫁与他之时,在他身上,她也曾有很大的梦想。只是,旧社会婚配嫁娶之事,总是仓促。也未深爱,便在父母之命的敦促下成了事。事后才知,那人与自己料想的、期许的,相去甚远。
                      但谢家毕竟是有声望的大家族,婚嫁之事自是不能儿戏。更不能由着小女子的性子行事。这一点,谢道韫了悟在心。于是,即便心中有怨,她亦懂得克制。
                      所以,她与王凝之最后便也相安无事地共度了多年。这些年光里,时间深沉似海,她一直都是孤独的漂渡者。彼岸是海天交接不可知的远方,身后的男人似脆弱孩童,不能担当。她也是无法,唯能把自己变强大,带着他泅潜。


                    11楼2012-02-09 13:19
                    回复

                        若是这样安稳度日,等待寿终正寝那一日,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爱之阙如,但也不至于所嫁非偶,他尚有他的好。至少,对她温柔体贴,也尽力想做到事事周全。这一份心意,始终都有。也是不错的事了。
                        只是她不曾料到,他时至暮年,竟开始痴迷道教。当时会稽之地盛行五斗米教。王凝之痴信的正是这五斗米教。
                        五斗米教(天师道)是道教早期的重要流派。创始人是东汉末年的张修,在汉中建教。《三国志?张鲁传》记:“熹平中,妖贼大起,三辅有雒曜。光和中,东方有张角,汉中有张修。角为太平道,修为五斗米道。”可是。谁人会料到,正是这五斗米教,摧毁了一切。《晋书》记:
                        及遭孙恩之难,举厝自若,既闻夫及诸子已为贼所害,方命婢肩舆抽刃出门。乱兵稍至,手杀数人,乃被虏。其外孙刘涛时年数岁,贼又欲害之,道韫曰:‘事在王门,何关他族!必其如此,宁先见杀。’恩虽毒虐,为之改容,乃不害涛。
                        那一年,王凝之正任职会稽内史。日子原本安稳静定,也已儿孙满堂。却因一场“孙恩之难”,毁掉了余生。面对以孙恩为首的草寇进犯会稽,王凝之竟犯了常人不可预想的错误。他视贼若无物,竟安然焚香祈祷,指望天兵天将下凡相助,真是笑煞了世人。
                        昔时的忠厚竟至如此迂腐难解的地步。自取灭亡的道路他竟走得春心荡漾,一家人的性命便如此儿戏般地葬送在了他的手上。
                      


                      12楼2012-02-09 13:20
                      回复

                          彼时,谢道韫却是临危不乱,一展巾帼之姿。只见她飒爽横刀,率领家丁婢仆执刀仗剑,组成一支突击队伍,乘乱突围出城。虽明知是以卵击石,却依然不卑不亢,不畏不惧。她到底只是孤身一人,心有余力不足。凭她一人之力,又怎可能挽回兵败城破的局势。
                          黑暗里,她似是扑火之蛾。却真真就扑灭了火光。在王凝之被杀、诸子尽失之后,她竟依然镇定如初,果决地横刀于身前,保住了自己的外孙。“事在王门,何关他族?此小儿是外孙刘涛,如必欲加诛,宁先杀我!”
                          连孙恩也被眼前这女子震慑。纵她已半老,却依然声声掷地,将孙恩一干人等惊住。孙恩这才知是谢道韫,真是百闻不如一见。当即便对她崇敬了三分。不单未杀刘涛,更是容情以待,照顾有加。


                        13楼2012-02-09 13:38
                        回复

                            “孙恩之难”被平息之后,谢道韫便孤身寡居于会稽。一切风波过去,生活静定之后,便渐有年轻人慕名拜访。她也不似青年时那本倨傲,内心渐缓,是大风吹过之后的平静,充满了智慧。
                            世人皆说她风致高远。却忘了,她亦曾不过是深闺里的寻常女子,渴望有个知心人能携她安稳独孤这一世。只是一切愿欲皆不能成,她这才渐渐长成一个如斯清冷的女子。
                          


                          14楼2012-02-09 13:39
                          回复

                              宋人蒲寿宬曾作诗《咏史八首?谢道韫》纪念谢道韫。曰:
                              当时咏雪句,谁能出其右。
                              雅人有深致,锦心而绣口。
                              此事难效颦,画虎恐类狗。


                            15楼2012-02-09 13:39
                            回复

                              喔、原来还有人看的么么么么么么。。。。。。。。


                              17楼2012-02-11 21:4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