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迷吧 关注:477贴子:70,964

回复:【俊男靓女】《中国"名"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作者:薛蒙【唐】
=======================
左绵江上楼,五马此销愁。
暑退千山雪,风来万木秋。
邅回犹刺郡,系滞似维舟。
即有徵黄日,名川莫厌游。
=======================


186楼2012-03-09 11:12
回复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作》 作者:李邺【唐】
    =======================
    长听巴西事,看图胜所闻。
    江楼明返照,雪岭乱晴云。
    景象诗情在,幽奇笔迹分。
    使君徒说好,不只怨离群。
    =======================


    187楼2012-03-09 11:13
    回复
      《和绵州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 作者:李续【唐】
      ——东平王李续,太宗李世民孙,纪王李慎长子
      ======================
      早年登此楼,退想不胜愁。
      地远二千里,时将四十秋。
      邅迍多失路,华皓任虚舟。
      诗酒虽堪使,何因得共游。
      ======================


      188楼2012-03-09 11:18
      回复
        《奉酬于中丞登越王楼见寄之什》 作者:杨牢【唐】
        =======================
        剑外书来日,惊忙自折封。
        丹青得山水,强健慰心胸。
        事少胜诸郡,江回见几重。
        宁悲久作别,且似一相逢。
        诗合焚香咏,愁应赖酒浓。
        庾楼寒更忆,肠断雪千峰。
        =======================
        


        189楼2012-03-09 11:22
        回复
          《奉酬绵州中丞以江山小图远垂赐及兼寄诗》 作者:李朋【唐】
          =======================
          巴江与雪山,井邑共回环。
          图写丹青内,分明烟霭间。
          移君名郡兴,助我小斋闲。
          日想登临处,高踪不可攀。
          =======================


          190楼2012-03-09 11:23
          回复
            《题越王楼寄献中丞使君》 作者:刘暌【唐】
            ===============================
            朱轩迥压碧烟州,昔岁贤王是胜游。
            山簇剑峰朝阙远,水如巴字绕城流。
            人间物象分千里,天上笙歌醉五侯。
            今日登临无限意,同沾惠化自销愁。
            ===============================


            191楼2012-03-09 11:25
            回复
              《飞鸿响远音》 作者:李体仁【唐,李续之子】
              =======================
              漠漠微霜夕,翩翩出渚鸿。
              清声流迥野,高韵入寥空。
              旧质经寒塞,残音响远风。
              萦雪犹类网,避月尚疑弓。
              弱羽虽能振,丹霄竟未通。
              欲知多怨思,听取暮烟中。
              =======================


              192楼2012-03-09 11:27
              回复
                9、西安鼓楼



                193楼2012-03-09 11:29
                回复



                  194楼2012-03-09 11:31
                  回复
                    越王楼以前曾经听说过,但这个西安鼓楼,说实话,以前确实不大了解,学习了1 赞!


                    IP属地:天津195楼2012-03-10 07:58
                    回复
                      鼓楼位于西安城内西大街北院门的南端,东与钟楼相望,始建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十三年,比钟楼大四岁,迄今已有625年历史。清康熙三十八年和清乾隆五年先后两次重修。楼上原有巨鼓一面,每日击鼓报时,故称“鼓楼”。历经岁月沧桑,如今巨鼓早已不存,惟余鼓楼巍然耸立。


                      196楼2012-03-10 11:34
                      回复
                        鼓楼横跨北院门大街之上。鼓楼和钟楼是一对孪生兄弟,相距仅半里,互相辉映,为古城增色。鼓楼是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建成的,比当初的钟楼早建4年。楼基面积比钟楼楼基大738.55平方米,通高34米,雄杰秀丽不亚于钟楼。


                        197楼2012-03-10 11:35
                        回复
                          主持修建鼓楼的有长兴侯耿炳文、西安知府王宗周等人,据说是在微雨朦胧之中为鼓楼工程奠基的。清康熙三十八年(公元1699年)、乾隆四年(公元1740年)曾先后两次重修。据乾隆五年《重修西安鼓楼记》载,上年陕西小麦丰收,“陇有赢粮,亩有遗秉,民不俟命”,出现了“男娶女归,礼兴讼息”的太平景象,于是效法古事,重整鼓楼。长安县令王瑞具体负责修缮事宜。重修后的鼓楼,面貌崇隆敞丽,灿然一新。登楼远望,闹市风光、秦川景色历历在目。


                          198楼2012-03-10 11:36
                          回复
                            古时击钟报晨,击鼓报暮,因此有“晨钟暮鼓”之称。同时,夜间击鼓以报时,“三鼓”,就是“三更”,“五鼓”就是“五更”,一夜共报5次。明代的西安城周长11.9公里,面积为8.7平方公里,鼓楼地处西安城中部偏西南,为使鼓声能传遍全城,就必须建造高楼,设置大鼓。明、清两代,鼓楼周围大多是陕西行省、西安府署的各级衙门,这些衙门办公和四周的居民生活都离不开鼓声,鼓声亦成为当时人们最熟悉的悦耳之声了。李允宽所书写的“声闻于天”的匾额,画龙点睛,说明了鼓楼的实际意义。现在楼内设有楼梯,登临楼上,凭栏便能眺望全城景色。西安鼓楼是城内明清建筑物的主要标志和代表之一。


                            199楼2012-03-10 11:36
                            回复
                              西安鼓楼始建于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1740年(乾隆五年)重修后,相传陕西巡抚张楷模仿乾隆皇帝的“御笔”为鼓楼书写南匾:“文武盛地”四字;北匾“声闻于天”则相传为咸宁学士李允宽所书。南北两幅匾额曾经被誉为两颗“明珠”镶嵌在西安的鼓楼之上,与鼓楼一同饱经风雨的历练。


                              200楼2012-03-10 11:5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