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迷吧 关注:477贴子:70,964

回复:【俊男靓女】《中国"名"系列》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武当派兴起于明代,由武当开派宗师张三丰于湖北均县武当山创立,固称武当派、武当道。以供奉真武大帝为主神。其实,武当山在明代以前早已是道教的活动圣地。


316楼2012-04-13 23:09
回复
    汉魏以前就传说有不少羽客、隐士在此隐居修炼,南朝刘宋时的刘虬,就解官辟谷于武当,晋太康中[280—290]有谢道通辞官入道,西上武当于石室中结茅修炼,唐太宗时姚简曾为武当节度,后已隐居武当,五代宋初的陈抟已曾隐居武当,诵<<易>>于武当五龙观,又隐居武当九室岩服气辟谷二十余年之久,元代有法师叶希真,刘道明,华洞真等任武当提点[即道官],元末,武当山遭兵焚,至明,特别是明成祖朱棣,明英宗朱祁镇崇奉“真武”之神,曾命工部侍郎郭进、隆平侯张信等督丁夫三十余万人,费银计百万,历时七年,大修武当山宫殿,共建成八宫二观及金殿、紫禁城等,并赐名`“太和太岳山”.成祖朱棣还问武当开派宗师张三丰“吾欲学道,谁最乐者?”武当开派宗师张三丰对答:“食美嗜,遗通利,极乐事.”后又为成祖疗病,深得成祖信服,于是,武当开派宗师张三丰名声名大振,武当山由此大兴,并不断发展壮大。


    317楼2012-04-13 23:10
    回复
      武当开派宗师张三丰,辽东懿州人,名全一,又名君宝,号三丰,又号玄玄子,因衣裳褛烂,不修边服,人称张邋遢。元时曾于河南鹿邑太清宫学道,熟读经书, 曾至陕西宝鸡金台观学得养生延命之术, 明洪武后又至湖北均县武当山玉虚宫五边树结茅庵修炼,修炼内丹大法,如武当内家拳,内丹睡功,阴阳调息功,筑基功等。


      318楼2012-04-13 23:10
      回复
        据《王征南墓志铭》,最早传授内家拳见于记载的是陕西人王宗、王宗传温州陈州同,到张松溪手里遂蔚为大观,张松溪,正德元年(1506)前后生于温州,明光宗泰昌元年 (1620)左右卒于贵州玉屏。张松溪自称得张三丰真传,为武当派第三代传人。他后来游历江猢,又得峨眉真传,创立武当派之松溪派内家豢,武当派从此名声大震。传说曾有少林僧70 人慕名而不服,上门挑战,松溪袖手安坐,兀然不动,一僧忽从半空跃起,施展连环腿法,想要以少林绝技破其气功。松溪仍是平心静气,只在少林僧攻势将至的一霎那,微微侧身抬手,少林僧便如断线风筝般忽然失了去势,飞出窗外,落在高楼之下。从此武当派拳法,无人不服。


        321楼2012-04-13 23:13
        回复
          张松溪之后,武当派人才济济。产生了一大批武林高手。他们是:叶继美、吴昆山、周云泉、单思南、阵贞石、孙继嗟、李天目、徐岱岳、余时仲,吴七郎、陈茂宏、卢绍歧、董扶舆、夏枝溪、柴元明、姚石门、僧耳、憎尾等人。武当派的功法特点是强筋骨、运气功。强调内功修练,讲究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短胜长,以慢击快、以意运气,以气运身,偏于阴柔,主呼吸,用短手,武当派功法不主进攻,然而亦不可轻易侵犯。犯则立仆。武当派战法策略是:凡搏人皆以其穴,死穴,晕穴,哑穴,一切如铜人图法。(《王征南墓志铭》)其总的要求又包括在武当派“六路十段锦”当中。武当派“六路”,的歌诀为:佑通神臂最为高,斗门深锁转英蒙,仙人立起朝天势,撒出抱月不相饶,扬鞭左右人难及,煞锥冲掳两翅摇。 “十段锦”的歌诀为:立起坐山虎势,回身急步三追,架起双刀敛步,滚斫进退三回,分身十字急三追,架刀斫归营寨, 纽拳碾步势如初,滚斫退归原路,入步韬随前进,滚斫归初飞步,金鸡独立紧攀弓,坐马四平两顾。 武当派功法,讲究“练手者三十五、练步者十八”,又有所谓武当派七十二跌、武当派三十五掌、武当派六路十八法、武当派十二字、武当派存心之五字等。武当派的拳术套路,有太极拳、无极拳、鹞于长拳、猿糅伏地拳、六步散手、武当太乙五行拳等。武当派的内功,有武当派“洗髓金经”六式(金狮夺毛、凤点头、风摆荷叶、左缠金丝、右缠金丝、刀劈华山)等。武当派的器械,首推武当派镇山之宝武当剑、又有白虹剑、太极剑、六合枪、六合刀、松溪棍等。武当派的阵法,在武侠小说中,常常提到的有武当派九宫八卦阵、武当派三才剑阵等。


          322楼2012-04-13 23:13
          回复
            峨眉派功法介于少林阳刚与武当阴柔之间,亦柔亦刚,内外相重,长短并用。攻防兼具入拳经上讲:“拳不接手,枪不走圈,剑不行尾,方是峨眉。”“化万法为一法,以一法破万法。”总之是以弱胜强,真假虚实并用,站在女子的地位融汇了南拳、少林、武当等众家之长。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派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峨眉派武功有所谓“动功十二桩”—— 天、地、之、心、龙、鹤、风、云、大、小、幽、冥;又有所谓“静功六大专修功”一虎步功、重捶功、缩地功、悬囊功、指穴功、涅磐功;有“三大器械”一剑法、簪法(峨眉刺)、针法(暗器)。峨眉派的绝技,不仅包括三十六式天罡指穴法,还有峨眉剑法,其剑歌云(据董如军《峨眉剑技法七招》,《武林》1992年第5期) 玉女素心妙入神,残虹一式定乾坤, 身若惊鸿莺穿柳,剑似追魂不离人。 临敌只须出半手,纵是越女也失魂。 峨眉派的剑法和簪法,姿势优美而威力十足,也是峨眉的绝技。


            325楼2012-04-15 10:52
            回复
              ★【峨嵋派起源】★
              从宗教渊源上看,峨眉亦僧亦道,而以道姑为主。在武侠小说中,金庸《倚天屠龙记》说是郭靖幼女郭襄,因为心中爱慕杨过,而又尊敬杨过与小龙女的爱情,所以云游天下,借此畅解胸中块垒。后得机会听觉远念涌《九阳真经》,创立峨眉派,后来传至灭绝师太,其弟子纪晓芙、周芷若等,皆为道姑,此外,峨眉派的许多招式,也都具有女性的色彩,如拳法中的一面花、斜插一枝梅、裙里腿、倒踩莲等,又如剑法中的文姬挥笔、索女掸尘、西子洗面、越女追魂等,簪法中的闭月羞花、沉鱼落雁等,都完全是女子的姿态。又如峨眉派的著名兵器峨眉刺,又称玉女簪,也是由女子发簪变来的。


              328楼2012-04-15 10:55
              回复
                南宋末年,襄阳大侠郭靖与妻子女侠黄蓉力拒蒙古,独守襄阳。其次女名唤郭襄,家学渊源,武功驳杂,而行事纵性,与其外祖黄药师相类,遂有“小东邪”之称。1257年,十五岁的郭襄过黄河风陵渡口偶识神雕大侠杨过,从此芳心可可,独属其人。1258年,杨过在她十六岁生日上率江湖群豪以贺,其后杨过与小龙女重逢,并于第三次华山论剑后与众人在华山分别,从此郭襄开始了她在江湖中寻找杨过的旅程。1259年七月,元宪宗蒙哥(1208—1259)进攻襄阳时,郭襄被金轮法王扣为人质,被捆绑在柱子之上,后被杨过救出。


                329楼2012-04-15 10:55
                回复
                  据传黄蓉在襄阳城破之前曾将杨过赠与郭襄的玄铁重剑熔化而铸倚天剑和屠龙刀,内藏兵法秘奥与武学精要,分授次女郭襄与小儿子郭破虏,并留下“武林至尊,宝刀屠龙,号令天下,莫敢不从!倚天不出,谁与争锋?”这几句话。后郭破虏在破城时与郭靖夫妇共同战死,屠龙刀流落江湖,而其中的秘密只郭襄一人知道了,后来再传与其弟子。另铸玄铁指环,内刻:留贻襄女,后为峨眉掌门信物。


                  331楼2012-04-15 10:56
                  回复
                    峨嵋第二代掌门为风陵师太,其法号也是郭襄为纪念与杨过的初逢(风陵渡)而起的。她的弟子孤鸿子与明教高手杨逍约斗不敌,负气而亡,将倚天剑失落并落入官府之手。风陵传衣钵于灭绝师太,灭绝也终于重新抢回倚天剑,并广招弟子,使峨嵋声誉日隆,成为与少林、武当、昆仑相抗礼的四大门派之一。


                    332楼2012-04-15 10:56
                    回复
                      崆峒的老巢会出现吗?很好!普及一下子1


                      IP属地:天津333楼2012-04-15 13:32
                      回复
                        4、崆峒派
                        崆峒派是中国传统武术五大流派之一,可谓源远流长。从现有的记载看,崆峒派武术早于少林、峨嵋、武当等。《庄子》、《尔雅》、《史记》中都有记载:“空同之人武”。
                        崆峒武术到了唐代盛行一时,也促成了体系的完善,李白诗云“世传崆峒勇,气激金风荡”。这一时期,“派”开始形成。第一代掌派人唐朝甘肃人飞虹子吸收了当时瓜州(现在的敦煌)等地的舞蹈,形成崆峒派重要的高深武功体系“花架门”,到此初步完成了崆峒派武学的整体架构。飞虹子也因此成为崆峒派第一代掌派人。


                        334楼2012-04-26 20:03
                        回复
                          从唐朝开始兴盛的崆峒派武术,晚清时达到鼎盛,到了现代,已基本脱离了普通人的视野。以致大多数人认为崆峒派只不过是武侠小说中虚幻的门派。
                          现代武侠小说中,崆峒派为名门正派,武术以剑术为主,走奇险辛辣之道。事实上,崆峒派武学中,剑术只是其中之一,崆峒派多用扇子、拂尘、铁耙、双钩等武器。现代弟子演练武功,用剑的反倒稀少。


                          336楼2012-04-26 20:06
                          回复
                            金庸在崆峒山立碑“崆峒武术,威峙西陲”。而实际上,崆峒派武术流传甚广。在晚清的广东,武术成为抵御外敌的工具。崆峒派第八代掌派袁一飞、第九代掌派胡飞子均立过战功。
                            崆峒派武术并不是只有道士才练的武术。月牙铲、拂尘、扇子都是崆峒派常习器械,而拳术中有先天罗汉十八手、飞龙掌、崆峒太极拳等,充分融入了佛道儒三家文化。


                            337楼2012-04-26 20:07
                            回复
                              崆峒派在对身份地位的的称呼上有别于其他门派。在一个门派,身份权利最高者,少林称为“住持”。武当峨眉等大多数都称为“掌门”,而崆峒派管其称做“掌派”或“掌派人”,原因很简单,因为在崆峒派有八个掌门人,即飞龙门掌门、追魂门掌门、夺命门掌门、醉门掌门、神拳门掌门、花架门掌门、奇兵门掌门和玄空太极门掌门,但他们只负责管理本门下的弟子,八个掌门是平级关系,不互相管辖,由于玄空门武功基本是掌派人独修的功夫,所以玄空太极门的掌门基本也就是下一任的掌派人了。而比八个掌门身份再高一级的就是掌派了。


                              338楼2012-04-26 20:0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