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声音:“爆冷”的视效奖
在《雨果》获得的诸多奖项中,最佳视觉效果奖的斩获其实是有些出乎意料的。最佳艺术指导、最佳摄影,这些都几乎无可争议,但如果就技术含量来说,《雨果》却是视效奖五部提名电影中技术含量最低的一部。(参见我们之前的策划:奥斯卡最佳视效奖解读:特效新格局下的5强之争)
去年,奥斯卡把最佳视觉效果奖颁发给了《盗梦空间》,嘉奖Double Negative特效团队在突破性视觉展现上做的努力;而这次的《雨果》,整部电影的视觉效果是非常复古的,美轮美奂,但谈到意识或者技术的突破,则有些牵强了。
如果单就“最佳视觉效果”的字面意思来看,似乎《雨果》拿下这个奖项也无不可,但前提却是,针对视觉美学已经有了“最佳艺术指导”的奖项了。这两个奖项之间相互影响的微妙关系,的确是耐人寻味。如果说的是视觉美学,那么《猩球崛起》中的大猩猩的画面确没有《雨果》的漂亮;但倘若谈论技术突破和对行业的影响来说,无疑是《猩球崛起》胜出。可见这个“最佳视觉效果”究竟是倾向最终呈现画面的艺术水准,还是在背后驱动的技术意义,这个天平如何把持,在不同的时代的确是不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