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尘吧 关注:43贴子:167
  • 8回复贴,共1

一个网友正在读的书、准备读的书、读过的书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手里有本书:《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翻了几年,也翻了几遍,可是没有彻底的读完,即便读完,也不会读懂。尤其是章太炎“小学略说”那篇。但书里有篇梁启超开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我很感兴趣。这篇书目与胡适开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有关。
当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准备出国,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就向胡适之请教。正在整理国故的胡适之,就给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仅“文学史之部”的总数就在一千册以上,更别提“思想史之部”,光看书目就已眼花缭乱。梁启超见此书目,撰文批评了他;但在梁启超自己开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也很多,还加入了《二十四史》《三通》。真个吓死了想要学习“国故常识”的小青年。
鲁迅后来说话了,“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要看的书目。”他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教好,可是这须看这为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所以读书,还要看是什么人推荐的书。尤其自己欣赏的作家学者推荐的书,或是喜欢的作品里提到的书,一定会找来读。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提到《牛虻》,就去读《牛虻》;《挪威的森林》里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就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我的精神家园》里提到《情人》《青铜骑士》,就读《情人》《青铜骑士》。作家一般会将自己作家作品写在作品里,这点不奇怪。
后来见到一些专家、院校推荐的必读书目。都不大喜欢。大多为了公平起见,不得偏废,尽量客观,可是读者还是有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欢的就多读点,没有兴趣的就少读点或者根本不读!就不见哪个作家学者教授亲自挂帅,如梁启超胡适之诸君,给开一个书目。大抵,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勾当,难免惹起非议。
但是小子胆大,敢尝试着将自己读过的或是想读的书列之如下,与吧友交流。其中难免偏颇,但也是个人兴趣所在。喜欢的,无条件无理由的推荐;不喜欢的或是不了解的,就不提及。没准过几年,见解会变。但那是后话。咱只为此时的话此时的观点负责!
沾惹文学已过十年,读书也还勤奋,借此机会,也是对自己的读书历程的检阅。有兴趣有意见有建议的朋友热烈欢迎,一起切磋交流,互有裨益。无聊讥讽甚至谩骂的朋友敬请走开!
手里有本书:《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翻了几年,也翻了几遍,可是没有彻底的读完,即便读完,也不会读懂。尤其是章太炎“小学略说”那篇。但书里有篇梁启超开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我很感兴趣。这篇书目与胡适开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有关。
当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准备出国,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就向胡适之请教。正在整理国故的胡适之,就给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仅“文学史之部”的总数就在一千册以上,更别提“思想史之部”,光看书目就已眼花缭乱。梁启超见此书目,撰文批评了他;但在梁启超自己开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也很多,还加入了《二十四史》《三通》。真个吓死了想要学习“国故常识”的小青年。
鲁迅后来说话了,“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要看的书目。”他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教好,可是这须看这为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所以读书,还要看是什么人推荐的书。尤其自己欣赏的作家学者推荐的书,或是喜欢的作品里提到的书,一定会找来读。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提到《牛虻》,就去读《牛虻》;《挪威的森林》里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就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我的精神家园》里提到《情人》《青铜骑士》,就读《情人》《青铜骑士》。作家一般会将自己作家作品写在作品里,这点不奇怪。
后来见到一些专家、院校推荐的必读书目。都不大喜欢。大多为了公平起见,不得偏废,尽量客观,可是读者还是有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欢的就多读点,没有兴趣的就少读点或者根本不读!就不见哪个作家学者教授亲自挂帅,如梁启超胡适之诸君,给开一个书目。大抵,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勾当,难免惹起非议。
但是小子胆大,敢尝试着将自己读过的或是想读的书列之如下,与吧友交流。其中难免偏颇,但也是个人兴趣所在。喜欢的,无条件无理由的推荐;不喜欢的或是不了解的,就不提及。没准过几年,见解会变。但那是后话。咱只为此时的话此时的观点负责!
沾惹文学已过十年,读书也还勤奋,借此机会,也是对自己的读书历程的检阅。有兴趣有意见有建议的朋友热烈欢迎,一起切磋交流,互有裨益。无聊讥讽甚至谩骂的朋友敬请走开!



1楼2012-03-07 18:16回复

    中国部分:
    先秦:
    孔庆东说,先秦经典是爷爷,后世的作品是孙子。把爷爷给弄通了,孙子就轻松摆 平。 先秦经典,应该慢慢读。《老子》五千言,如果读快了,一下午能读上三四遍。《论语》三万多字,一整天不费劲,至少读一遍。可是效果呢?
    对于先秦经典,不存在读过的。只有正在读的,或是想要读的!不求多,每年读上两三部也就够了。
    《论语》:近些年《论语》热,诸多版本如雨后蘑菇版出现在市场上,良莠难辨。本人淘到的,认为较好的有
    杨树达:《论语注疏》(翻开这个版本,会感叹杨树达的深厚的学识,惊人的记忆力。将先秦典籍都融合在脑子里,打乱秩序。以文证文。相互阐发,以名文意。惊叹!)
    张居正:《张居正讲评论语》(前几年出的一套书,只买了《论语》《大学》《中庸》,其它卷还未出版。书的序言说是张居正给万历皇帝讲课时用的讲义。真假难辨。权当是真的来读吧!)
    傅佩荣:《傅佩荣论语心得》(台湾学者,赶了个时髦,出了这样一本书。但说实话,比起于丹的论语心得,虽然价格一样,但内容上不知深上多少倍!)
    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这算是讲义的集成,网上评价好多,褒贬参半,我是喜欢的。不再赘言。)
    《孟子》:傅佩荣解读《孟子》(若是没读过《孟子》,此版本不做推荐。还是寻一本有注释有翻译的《孟子》来读。)
    《四书集注》:朱熹这本书,不敢说好,也不敢说差。心存敬畏吧!弄一本在书柜里,绝不掉价。必要时翻一翻权作参考,也是收获!
    《老子》——任继愈《老子绎读》(《老子》,就晕头晕脑的读吧!虽然理解不了多少,但对别人说,俺读过《老子》!甚至能背上几段,绝对不会让人给小看了。甚至人家会对你刮目相看!)
    《庄子》:还未读过《庄子》的朋友,如果想读,建议从后往前读。如果非要从前往后读,也可以,但读到第二篇《齐物论》一定要跳过去,放到最后来读。《齐物论》真的很难读懂,很可能会因这篇文而对《庄子》产生畏惧,以致束置高阁。
    《韩非子》:读了《韩非子》,才知道自己是如何的没有主见。读儒家时,认为儒家的观点对。读韩非批评儒家学说时,就不自觉的站在法家的一边。何去何从?没有主见!韩非观点很犀利,剖析问题也很深刻,读时会觉得冷!最后在夏天读!
    《墨子》:读《墨子》,印象最深的是逻辑性太强。一层一层,如波浪般推进,最终达
    论说的目的。在那个时代是显学,可惜天下一统后,渐至没落。有种感觉,
    墨子是更亲民的!代表的是民间的观点!
    《荀子》:只读了一半。啥时读完呢?
    《孙子兵法》:熟读兵法而打败仗的人很多!千万别迷信。所以缈一眼就得!
    《左传》《国语》《战国策》:文学史上偏要给分出个伯仲来。谁好谁差重要吗?但是
    《战国策》读时真得注意。那里面都是群什么人呀!
    《吕氏春秋》:大二时读此书,心生疑惑,这是哪一流派的书呀?问孙立群教授,孙立群说,这是集大乘之作!
    《诗经》:高一时,在书摊上淘到余冠英选注的《诗经选》,每天读一篇,坚持的读,一个多学期读完。后来弄一个全本,注释太差。于是读一页撕一页。如今手里的还是余冠英选注的《诗经选》
    《楚辞》:初中时就知道《离骚》,在一同学家里弄到一本竖版的繁体的《楚辞选》,字认的不多,句子也拗口。到了高二,繁体字也基本认识了,至少不影响阅读!于是啃读《离骚》,每天背几句,大约一个半月,就都背下了。那时在班里,的确值得骄傲的事。可是如今,多年不复习,竟忘得差不多了。
    


    2楼2012-03-07 18:16
    回复

      两汉:
      《史记》:初中时就想读《史记》,但能力有限,啃不动!于是做了许多功课。读白话本。读带注释,带翻译的简易选本。到了高二,终于买了一本岳麓书社出版的《史记》,已经读了好多年。有的篇章读过几遍,有的篇章还未读。平心而论,自己的这点阅读文言文的水平,可以说,全是阅读《史记》得来的。
      《汉书》:大学时迷恋《百家讲坛》,跟着王立群一起读《史记》,为了作参考,就买了《汉书》,对照着读。结果还是为了《史记》而读《汉书》,真对不起班固了。
      《吴越春秋》:十分迷恋这一段故事。读《国语》,也是重点阅读《吴语》《越语》部分。曾经买过两本《吴越春秋》,可是翻译部分都有严重的错误。于是标出,后来又卖出去了。个人观点,《吴越春秋》是我国第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越绝书》:是一部奇书。文学史上的定位,是因为书里记载了许多吴越地区的风土人情。可惜我是东北人,对于吴越地区的风土人情不感冒,还是比较喜欢故事。所以,这本书,读得马虎。
      《论衡》:想要读的书。张衡:科学家?政治家?文学家?都不是。他是大家!
      《乐府诗选》:余冠英选注 为了休闲,最好别读乐府诗,太沉重了。心情如果愤懑,对社会,对生活有不满,就可读一读乐府诗,可以发泄!近期愤懑的事较多,就读乐府诗。尤其读那杂言诗,突发奇想,将那杂言诗分了行,不就是新诗吗?
      汉大赋:曾经人云亦云的批评过汉大赋。认为汉大赋堆积辞藻,只是名词的仓库。近日读汉大赋,一改先前的成见。说汉大赋是名词的仓库,只怪自己缺少审美的眼光。如果不会审美,历史也是堆积实践的巨大的仓库!
      《古诗十九首》:虽然只是十九首。但魅力远大于后来的什么什么诗百首!这十九首诗百读不厌。可惜,很难遇到单行本。建议用A4纸打印出来,字号小一点,三张纸够了。放在桌边,没事儿就看一看。
      


      3楼2012-03-07 18:17
      回复
        魏晋南北朝:
        刘勰《文心雕龙》:能将一部理论著作,当做文学作品来写,而且写得如此之美。世界范围内,怕是寻不出几部,可以与之相媲美。可惜,此书已买了两年,只读完一半。剩下一半何时读完?
        《三曹诗选注》:余冠英选注 喜欢曹操的诗。喜欢曹植的诗。曹丕夹在中间,不尴不尬。虽然他是皇帝,却也借了父亲和兄弟的光。
        《汉魏六朝诗选》余冠英选注 这本书是去年在天津文化街上淘到的,虽然是旧书,价格可不便宜。那以后的几天,几乎没干别的,就读这本书了。或许,那二十元,给读回来了吧!
        《古诗源》沈德潜编选 读了几年,每次读都是从陶渊明开始。读到谢眺,就放在一边不读了。至今没有读全。
        《世说新语》刘义庆 高中时在书摊上买的书,记得很准,花了五元钱。那时课程紧张,不可能读大部头书,只能选诗词或是语录式的作品读。于是选中《世说新语》。
        《颜氏家训》颜之推:与《世说新语》同时买的,但读得很晚。当做自己的家训读了。
        


        4楼2012-03-07 18:18
        回复

          隋唐五代宋辽金:
          《唐诗三百首》:在书店没见过好的版本。唯一令我满意的是旧书摊上淘来的中华书局的版的版本。陈婉俊补注。陈婉俊是近代以来的旷世才女!绝对值得珍藏!
          《李贺诗集》叶葱奇注疏:不知为了啥,《唐诗三百首》没选李贺的诗。李贺的诗有点难懂。但是接触一点西方文论后就懂得,波德莱尔等人提倡的象征主义,早在李贺的作品里就结出了果了。可惜那时波德莱尔等人没读过李贺的诗,否则就奉李贺为象征主义的始祖了!
          《唐宋词鉴赏辞典》:极力推荐!每首词下都有一篇大家赏析。可以帮助我们阅读诗词。非常精彩!这本书是从同学那借的,已经好几年了,一直未还。
          《宋诗选注》钱钟书选注:有人说钱钟书的注解比诗本身还好看。说这种话有两类人,一类是拍钱钟书的马屁,奉承钱钟书学识渊博;另一种人是尊唐贬宋,将宋诗视为垃圾,于是强调钱钟书的评注。可是钱钟书还是很看好宋诗的。不用多说,读一读钱钟书的序言就明白了!
          《唐宋八大家文》沈德潜编选:《汉书》以后,“**“以前,中国历史上最好的散文,都在这里了。迟早要给读完。
          《唐宋传奇选》张友鹤选注:旧书摊上还可见到此书。评注详细,尤其对于唐宋两朝的制度服饰建筑等注解得十分详细!
          《容斋随笔》洪迈:可惜是个选本。不全。
          (若有机缘,淘到曾国藩《十八家诗抄》,上面提到的优秀的诗篇,一网打尽。魏晋至宋的辞赋,也很好,只是未见好的选本。十分遗憾。)
          


          5楼2012-03-07 18:20
          回复
            现代:
            鲁迅全集 :
            读鲁迅的杂文,总有一种感觉。如今我们有回到鲁迅的时代了。不少人说鲁迅的作品过时了。那是放屁。他们在粉饰太平,蒙骗世人。鲁迅的作品会将现世间的诸种假相一一揭破!想了解中国,想了解中国人,必须读鲁迅!
            旧书摊上有73年版的鲁迅全集,二十四本小册子,价格在一百二十到一百五之间。如果有耐心,可零散的买,或可凑齐。我属于较有耐心的一个,如今已搜到十三本。
            


            7楼2012-03-07 18:21
            回复

              小说:
              张恨水:《金粉世家》《春明外史》《啼笑因缘》
              心目中,三大作家之一。曹雪芹!张恨水!金庸!
              只是张恨水的影响力逐渐的弱了。但他的作品,写得实在有味儿!通俗性很强,
              只可惜,现代文学史的里,一直没有其合适的地位!
              茅盾:《虹》《子夜》:
              可惜现在很少人读茅盾了。几年前掀起一股风,批评茅盾巴金等人的作品文笔差。
              不少人跟着瞎起哄。还是亲自读一读再做判断吧!可能不少人说没兴趣,不想读!
              那也没办法!现当代的小说也读了不少,还没见谁那将社会的风云变幻在作品里
              描绘得那么壮美!至于偶尔有一点小小的瑕疵,也都无足道哉了!
              回头细想,我们如今不是处于《子夜》的时代么?如今的社会不是买办横行么?许许多多的什么什么家,说是为了国计民生,可是到了关键时候,还不是将自己的蛋糕切好,万不可损害自己的利益么?
              巴金:《家》:
              批评巴金的人说他的文笔也差,没有风格。其实巴金的激情就是风格!《家》成谋篇布局来讲,从人物性格刻画来看,的确都有问题。可是回头想一想,巴金写出《家》的时候,才只二十七岁。批评他的人您扪心自问,你二十七岁时在忙啥呢?
              我在读《家》时,就当是大我几岁的朋友的作品,刚刚写完,让我来读。我惊
              叹我的朋友可以写出如此滚烫的作品!
              老舍:《骆驼祥子》《离婚》《四世同堂》
              教材上对《骆驼祥子》的评价很高。这是意识形态在作怪。当然《骆驼祥子》
              十分的优秀!但我更喜欢《四世同堂》。仅《四世同堂》一部,足可以让老舍
              名扬千古!
              沈从文:《边城》
              沈从文的小说,是现代文学里的奇葩!他的小说篇幅不大,挑几部代表作读一
              读耽误不了多少时间。尤其是《从文自传》,更值得读。沈从文的一生,是传奇
              的一生。沈从文是中国一百年来少有的奇才!
              张爱玲:《金锁记》《倾城之恋》
              张迷太多,不敢乱说。张爱玲的火,是一个奇迹。她的小说算新小说还是旧小
              说?不少学者为此写下长长的论文。由此可见,新旧小说本身就是荒唐的事。
              就像问那学者,你是人还是兽?兼而有之吧!
              萧红:《呼兰河传》
              中国现当代的小说,除了《阿Q正传》,唯一一部让我一读再读的书。如果我能想到什么赞美的话,都会送给她!可是想了想,还是沉默吧!
              钱钟书:《围城》
              作品虽然优秀。可是咱心目中的钱钟书到底是个大学者,而不是作家。
              


              8楼2012-03-07 18:22
              回复
                当代:
                当代小说读得很少。王蒙莫言贾平凹等大作家的作品,虽然有名,但没读过。阅读精力基本都耗在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和西方文学上了。对于当代文学实在不敢妄僭一词。
                但是十分喜欢金庸。
                个人观点:作家作品的伟大与否,关键看其创造出多少个家喻户晓的人物。水浒》《三国》《西游》是文人整理的小说,不能算。《红楼梦》算是一个,创造出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等一系列的人物形象。鲁迅算是一个,创造出孔乙己祥林嫂阿Q闰土,但鲁迅人物形象的影响之大,多半靠政治力量的宣传。例如九年义务教育的落实,而这些人物又进入中学语文教材,因此有影响力。否则难说。但是金庸呢?你知道多少位金庸笔下的人物?自己想吧!你可以说金庸笔下人物家喻户晓,与影视的传播有关。不错。但《红楼梦》没有嘛?好的作品都依靠宣传。但是每年播出的影视作品那么多,您能记住几个呢?
                王小波:男读王小波,女读周国平。最初接触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很不习惯他的叙述方式。那时还没接触现代派的作品。读了一段时间,找到感觉了,就喜欢上了,甚至不能释手。如此一来,大约半学期时间,将王小波的几部重要作品,都读完了。的确非常好!有朋友问我最喜欢的中国作家。我说现代鲁迅当代王小波!
                


                10楼2012-03-07 18:24
                回复
                  上午十点,开始写此帖子。中午匆匆吃了点面。
                  从古代写到当代,将近十个小时。很累!却很开心!
                  借着写这个帖子,过去的许多事都回忆起了。
                  差不多每本书下,都有一点自己的琐碎的感想,或是回忆。但毕竟内容庞杂,时间有限,精力有限,水平有限,难免出现许多讹误。对于一些著作的认识,难免有些偏差。还望朋友们指摘。
                  原打算将读过的外国作品,分国家写出来。此时是在没这个精力。
                  留待日后吧!如果真有这个必要!
                  


                  12楼2012-03-07 18:2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