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里有本书:《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翻了几年,也翻了几遍,可是没有彻底的读完,即便读完,也不会读懂。尤其是章太炎“小学略说”那篇。但书里有篇梁启超开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我很感兴趣。这篇书目与胡适开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有关。
当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准备出国,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就向胡适之请教。正在整理国故的胡适之,就给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仅“文学史之部”的总数就在一千册以上,更别提“思想史之部”,光看书目就已眼花缭乱。梁启超见此书目,撰文批评了他;但在梁启超自己开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也很多,还加入了《二十四史》《三通》。真个吓死了想要学习“国故常识”的小青年。
鲁迅后来说话了,“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要看的书目。”他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教好,可是这须看这为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所以读书,还要看是什么人推荐的书。尤其自己欣赏的作家学者推荐的书,或是喜欢的作品里提到的书,一定会找来读。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提到《牛虻》,就去读《牛虻》;《挪威的森林》里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就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我的精神家园》里提到《情人》《青铜骑士》,就读《情人》《青铜骑士》。作家一般会将自己作家作品写在作品里,这点不奇怪。
后来见到一些专家、院校推荐的必读书目。都不大喜欢。大多为了公平起见,不得偏废,尽量客观,可是读者还是有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欢的就多读点,没有兴趣的就少读点或者根本不读!就不见哪个作家学者教授亲自挂帅,如梁启超胡适之诸君,给开一个书目。大抵,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勾当,难免惹起非议。
但是小子胆大,敢尝试着将自己读过的或是想读的书列之如下,与吧友交流。其中难免偏颇,但也是个人兴趣所在。喜欢的,无条件无理由的推荐;不喜欢的或是不了解的,就不提及。没准过几年,见解会变。但那是后话。咱只为此时的话此时的观点负责!
沾惹文学已过十年,读书也还勤奋,借此机会,也是对自己的读书历程的检阅。有兴趣有意见有建议的朋友热烈欢迎,一起切磋交流,互有裨益。无聊讥讽甚至谩骂的朋友敬请走开!
手里有本书:《梁启超章太炎解读中华文化经典》。翻了几年,也翻了几遍,可是没有彻底的读完,即便读完,也不会读懂。尤其是章太炎“小学略说”那篇。但书里有篇梁启超开的《最低限度之必读书目》,我很感兴趣。这篇书目与胡适开的《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有关。
当时有几个清华学生准备出国,想在短时期中得着国故学的常识,就向胡适之请教。正在整理国故的胡适之,就给开了一个长长的书单,仅“文学史之部”的总数就在一千册以上,更别提“思想史之部”,光看书目就已眼花缭乱。梁启超见此书目,撰文批评了他;但在梁启超自己开的《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也很多,还加入了《二十四史》《三通》。真个吓死了想要学习“国故常识”的小青年。
鲁迅后来说话了,“先前也曾有几位先生给青年开过一大篇书目。但从我看来,这是没有什么用处的,因为我觉得那都是开书目的先生自己想要看或者未必要看的书目。”他曾“留心过学者所开的参考书目。结果都不满意。有些书目开得太多,要十来年才能看完,我还疑心他自己就没有看;只开几部的教好,可是这须看这为开书目的先生了,如果他是一位糊涂虫,那么,开出来的几部一定也是极顶糊涂书,不看还好,一看就糊涂。”
所以读书,还要看是什么人推荐的书。尤其自己欣赏的作家学者推荐的书,或是喜欢的作品里提到的书,一定会找来读。例如,《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提到《牛虻》,就去读《牛虻》;《挪威的森林》里提到《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就去读《了不起的盖茨比》《魔山》;《我的精神家园》里提到《情人》《青铜骑士》,就读《情人》《青铜骑士》。作家一般会将自己作家作品写在作品里,这点不奇怪。
后来见到一些专家、院校推荐的必读书目。都不大喜欢。大多为了公平起见,不得偏废,尽量客观,可是读者还是有自己的偏好,自己喜欢的就多读点,没有兴趣的就少读点或者根本不读!就不见哪个作家学者教授亲自挂帅,如梁启超胡适之诸君,给开一个书目。大抵,这是费力不讨好的勾当,难免惹起非议。
但是小子胆大,敢尝试着将自己读过的或是想读的书列之如下,与吧友交流。其中难免偏颇,但也是个人兴趣所在。喜欢的,无条件无理由的推荐;不喜欢的或是不了解的,就不提及。没准过几年,见解会变。但那是后话。咱只为此时的话此时的观点负责!
沾惹文学已过十年,读书也还勤奋,借此机会,也是对自己的读书历程的检阅。有兴趣有意见有建议的朋友热烈欢迎,一起切磋交流,互有裨益。无聊讥讽甚至谩骂的朋友敬请走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