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唐烟云吧 关注:1,234贴子:18,828

中国大刀PK日本刀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今天在猫扑上看到好几篇有关中国刀与日本刀的帖子了。
粗粗浏览了一下,真正懂刀的人不多,大多是在人云亦云,小猫这里有一篇牛人写的关于中国刀与日本刀对比的文章,送给大家看看吧。
俗话说,行家伸伸手,就知有没有。
谁对谁错,多看点东西的人自然明白。


1楼2012-03-14 09:17回复
    其实这事没那么严肃,连比较这样的词都搞出来了,难道还想搞个比较刀学不成?呵呵,随便说几句而已,就当讨论起个头吧。
    另外要多说一句 的是,讨论这个事情,俺极不愿意涉及爱国和仇恨,不是说俺愿意不愿意说爱不爱国,而是觉得在纯粹的物理(俺不敢说学术,这个词比较高深优雅,不敢 用#_#)比较上,带了过多的政治以及个人情绪,不但于事无补,反而会很不客观,最后啥也说不成。所以俺在此如果说到任何兵器和其他事物的优劣,说中国兵 器好的时候当然没啥问题,但说不好的时候请不要涉及其他,不然实为一大扫兴事。;H1m p h L7n
    在中日刀剑这个事情上,我的理论和数据掌握都不够多,也没认真就这个问题下过功夫,所以远没中虎、萨苏、锦候以及其他各位的水准,所以说错了大家别砸,我身子骨不够厚实,大伙点穴就够了,拜托拜托……
    不 过在这个问题上,我唯一占了点小便宜的,是我自小练武,时间也不算太短,可因为俺颇喜拳脚,所以刀法、剑术从来都是****,纯粹属于糊弄,只算能说是练 过几天,摆个架势还能唬一下人而已。正好家中收藏有一柄抗战中缴获的日本刀,而中国剑和刀也各有一柄,因此在使用上有些感性认识,可以很直观的做些实战使 用比较。说句题外话,因为这柄日本刀,我还曾经去研究过一段时间的日本剑道,但在二十多年前,根本不可能有人懂日本武艺来人手把手地教授,所以是自己胡乱 找了些书和资料,还是零散不成体系的东西,最后照猫画虎不了了之,连个皮毛也没得,唯一的收获就是知道了几个架势,此可为大家一笑。
    闲话少说,开始正题。
    日本刀的设计很贴手,手感极好,弧度、重心都配制非常合理,舞动起来,劈、刺俱佳,确实是兵中上品。但是,它在实用中,我认为至少是有两大缺陷的,而正是这两大缺陷,足以使其从极品冷兵的工艺品地位,沦为与铁轨打造的中国大刀无异的普通杀戮兵器。
    从使用者的角度看,个人意见认为,日本刀即使不被火器替代,也极有可能被大刀所替代,其工艺会被保留,毕竟是极优秀的工艺,但其形制极多半要起大变化,即使保留了形制,也会沦为仪仗品,从而最终退出制式兵器的行列。
    我想,如果没有火器,很可能会出现以日本刀工艺制作的大刀,最终形成类似当年宿铁刀那样的制式兵器,最终的兵中霸者将是中国大刀(在此,要允许俺开心一把,虽然,俺不想大喊爱国口号,而这个结论的推导过程也不带一点政治和情感色彩,但窃喜之心还是会有的……)。
    可惜啊,这仅仅是个假设,毕竟火器时代了,这个问题我们最终只能是猜想求证而无法验证了。
    日 本刀的刀身窄,细长,看上去似乎并不重。但如果实际使用过,就知道其实分量很重。国内工艺品店卖的那种伪日本刀和工艺刀就不要去试了,无论弧度还是重量以 及重心分配,都和真正的日本刀相去甚远。刀身的弧度,在刀而言是相当讲究的,尤其是在劈砍的时候。当你用随便构勒弧度的刀抡圆了狠狠劈将下去,碰到了坚硬 格挡的时候,那种不伦不类的弧度就足以让刀倒弹起来在你脑门上撞个大血包外加一道大裂口,要不就虎口震裂脱手飞出。那种刀和真正的日本刀是两回事情,如果 在日本买的本地产工艺刀,则另当别论。
    我练武有年,膂力虽然不大,但也肯定不能算弱,现在还能用两个指头支地做俯卧撑,腕力和指力应该算还可以。
    但 是在挥动日本刀的时候,我还是颇感吃力。日本刀做砍、劈时,借助其弧度和重量,确实出刀可有霹雳之势,杀伤力极大。可如果单臂使用,在回刀时,尤其是自下 往上或反手提格的时候,虽然有靠腰腿力一说,但还是需要依仗腕力和臂力的,在这个时候,譬如我之流就觉得实在有点力有不逮,用起来很笨拙,回转之时备感不 便。即使是双手刀,也一样不能收、放如一,收刀终究是吃力笨拙了些。
    由此深觉日本刀的刀柄长至双手握把的长度,不单只是调节重心的作用,也确实因 


    2楼2012-03-14 09:18
    回复
      另外,还有一篇文章,也是有关这方面的,一并帖出。
      日本古代战刀在很大程度上源自中国的唐太刀,但此后中日两国战刀却分别走上了不同的发 展道路,日本刀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发展成锻造精细、淬火讲究、锋利柔韧、装饰华丽的名刀,成为锻造型花纹刀的代表,而同时期的中国却以粗糙的“手 刀”类为大宗,传统的“折花”工艺,几近失传。
      很多人就此认定,在近古中日战刀的发展上,日本远远走在了中国的前面。
      这个结论对,也不对。
      从 工艺上而言,这个结论是完全正确的。日本刀是集实用性和艺术性为一体的完美冷兵器,且不论其刀装的考究精致,仅就刀刃本身而言,其刀身弧度、造型、厚薄比 例设计科学合理,能兼顾劈砍突刺,反复叠打和淬火形成的纹路锯齿,又增加了切割柔软物体的威力,相比较而言,中国的“手刀”都用钢条锻打,用水或动物尿液 淬火,刚性有余而柔韧不足,刀身宽而短,刀尖前锐后斜,宜砍劈而不宜刺杀,用途单一而且费力,易锈蚀和折断,在明末抗倭和后来的一系列中日战争中,手刀和 其后身“大刀片”屡屡被日本长刀占了上风,甚至削断,就可以见其高下优劣。至于工艺艺术上,粗工锻打的手刀刀片可能只能被日本工匠视为“铁棒”,而“鞘或 木或皮,或有或无”、“环柄包以布”的手刀在刀装方面,较诸日本刀更是毫无可比性。
      但从整个军队的装备体制角度而言,这样的结论是不够公允的。
      日 本刀精致锐利,却价值不菲;工艺精湛而复杂,也不利于大规模生产装备,更不利于标准化生产,这从二战后期“军刀救国”时,炮制的大量粗劣日本刀,便可看出 一些端倪来,而且日本刀含碳高,对于保养的要求相当苛刻,上述种种,对于地位高贵、以行伍为业的日本武士阶层是毫无难处的,但并不利于装备大量的部队,事 实上,日本军在中世纪的规模并不大,而且武士以下的足轻等“杂兵”是不装备日本刀,而装备竹枪等更便宜的武器的。这种兵器适应于日本中世纪各家自备武器的 装备体制,但不适应大规模战争的需要。
      而粗糙简陋的手刀虽然有种种不足,却便于快速大量地成批制造;虽然用途单一,却能把其主要功能——劈砍发 挥到极至;由于是用钢条简单锻打淬火而成,保养磨拭,十分简单,缺损锈蚀虽然时常发生,却能很方便地解决,而且由于价格便宜,打造方便,即使刀不堪用,重 新打造也是很容易的。这对于部队规模大、装备给养国家统筹、兵源是世兵和雇募(甚至抓兵)相结合且主要来自市井农村的中国,是非常合适的选择。虽然单独一 把手刀比不过日本刀,但从整个装备体制上而言,中国的选择不能说是失策的。在实战中,损失的手刀可以就地取材,大量制造,在近代屡屡有用农具甚至铁轨打造 “大刀片”应急的记载,这对于长期消耗战而言,是相当有利的。


      5楼2012-03-14 09:19
      回复
        当然,日本刀在战斗中的威力是许多当时的中国人都公认的,戚继光就因此仿日本刀作长刀,刃长五尺,柄长一尺五寸;清代又仿长刀作佩刀,刃长二尺二寸,宽一 寸三分,柄长四寸二分,但戚氏长刀系装备精选的勇营部队,武备志中虽有形制,却和同样载入此书的狼筅一样,并非明军普遍的装备;清代的佩刀更因其尺寸缩 短,变成一种防身应急的武器了。而且上述仿制品都在工艺形制上大大简化,降低了成本,相应也降低了威力。
        至于刀剑工艺的退步,还有更深层的原 因,就是两国武士地位的不同。日本的佩刀人是受社会尊重的高地位阶层,对于他们,佩刀既是武器,又是身份的象征,而中国自宋后重文轻武,社会上佩带刀剑成 了市井游侠的形象,而王公贵族纵使佩带刀剑,也主要重其装饰性而轻视其实用性,这就造成了功能和工艺的分离,导致了许多工艺的逐渐消亡。
        综上所述,从工艺上而言,中国刀剑工艺的退化是令人惋惜的,但这种退化在军队装备体制上是必然的,从战略上而言并非失败之举。


        6楼2012-03-14 09:19
        回复
          浅谈现代中国钢刀的材料
            钢和铁都是主要由铁和碳两种元素组成的合金。区别在于含碳量的多少,理论上讲含碳量在2.11%以下为钢,以上为铁。
            我国的冶炼技术在古代曾高度发达。不少名师就造出‘削铁如泥,切金断玉’的神兵利器。只是近代在工业时代我国的冶炼技术相对落后于西方的发达国家。像曰本.韩国等曾经是我国学生的国家在这方面也都超越了我们。国人要发奋啊!
            我国现在常用来制作刀具的材料一般是:中碳钢.高碳钢.弹簧钢.不锈钢。
             在市场常见的菜刀和一些国产刀具都是采用中碳钢制造的。他的特点是易刃磨.刃口锋利。其缺点是易生锈。高碳钢其硬度高在制造过程中一般采用夹钢。是把高 碳钢做为刀刃夹普通钢中锻打成刀。“好钢用在刀刃上”讲的就是这种方法。其在制造过程中因经过千锤百炼,形成了刀身特有的花纹。但有时因其刀刃硬度过高韧 性下降刃口易蹦口.砍时易断裂。曰本刀采用的就是这种技术。所以曰本刀遇见铁棍就该寿终正寝了。不锈钢也是制刀的好材料。好的不锈钢制造的刀具有高硬度和 高的防锈性能是制造刀的佳品。但不是所以的不锈钢都可以做刀。因其内部各元素的含量不同,其力学性能也不同。这就是市场有些不锈钢菜刀较软(硬度不够)不 锋利的原因。


          8楼2012-03-14 09:21
          回复
            抗战29军砍刀
            证明那个年代中国的贫穷和抗战的意志,却还是让曰本人闻风丧胆,连曰本老兵自己都说怕这个玩意!!!
            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当时曰报评论
            中国大刀与曰本军刀
            最近读到一篇纪念==战争中大刀队的文章颇受启发,中国的大刀并不比曰本刀逊色! 中国人第一次真正了解曰本刀是在明朝,当时倭寇入侵东南沿海,烧杀抢掠,猖獗一时,他们手中的刀十分锋利,能轻易的削断明军手中的长枪,给人留下了深刻的 印象,于是便称这种刀为“倭刀”。抗倭名将戚继光曾命人大量仿制装备军队,“倭刀”的威力可见一斑。
            抗战时期侵华曰军中的各级军官都持有曰本刀,杀伤了大量的==军民。巧合的是,两次战争中中国人都用了同一种武器对==本刀,那就是--大刀。尤其是在抗 战中,29军的大刀队用大刀创下了辉煌的战绩,让曰本鬼子闻风丧胆,33年3月11曰长城喜峰口一战,大刀队歼灭曰军3000,连曰军炮兵大佐服部亦成刀 下之鬼。当时曰报评论:自明治大帝造兵以来,皇军名誉尽丧于喜峰口以外,而遭60年来未有之侮辱。
            此战之后曰军废止了明治以来华而不实的西洋式指挥刀,改而佩曰本刀。在一对一的情况下,曰本刀面对中国大刀并不占有优势,大规模白刃战时大刀更显威力。
            比较一下这两种刀就会发现:曰本刀刀身很窄,但由于采用精钢作为原料,锻造及淬火的工艺十分精良,因而强度很高;刀刃锋利,波浪形的刀纹清晰可见;刀鞘及 护手的外形精美,被世界各地的收藏家视为珍品。反观中国大刀,通体由整块钢铁打造,钢质一般;刀身特别是刀头部分较宽,刀尖呈上斜形类似《武经总要》中所 描写的“前锐后斜”的宋代手刀;长柄末端有一圆环。虽然大刀无论在钢质,刀刃,工艺及外形上都比不上曰本刀,但是大刀是根据实战须要而诞生的,钢质和工艺 的要求低使得任何一个农村铁匠都能制造;宽厚的刀身让锋利的曰本刀也对他无可奈何;在砍劈时运用自身重量来弥补刀刃的不足,所以在与曰本刀的战斗中并不吃 亏。
            这有点象二战中德国的豹式坦克与苏军的T34-85坦克之争:德国兵工厂里精密制造的坦克与苏联拖拉机厂里生产的坦克在战场上打了个旗鼓相当。


            9楼2012-03-14 09:22
            回复
              二十九军激战喜峰口
                1933年初,长城抗战爆发后,曰军很快攻至冀东长城一线。负责长城要塞喜峰口一带防务的是由宋哲元率领的第29军,由于不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故而编制严重不足,武器也粗陋不堪。为补充武器,在开赴前线前宋哲元令人打造了一批鬼头大刀,以备肉搏之用。
                 1933年3月9曰,29军急行军至喜峰口,同曰军遭遇,37师师长冯治安和38师师长张自忠指挥所部向敌猛攻,但由于曰军占有武器优势,我军伤亡较 大。冯、张等经过研究,决定发挥我之优势,选出500精壮勇士组**刀队,趁夜突袭敌营。曰军猝不及防,被砍死无数,全线溃退,中国军队乘胜追击,夺回喜 峰口阵地。喜峰口战役是长城抗战中中国军队取得的最大胜利。
                在随后的罗文峪战役中,29军大刀队再显神威,给曰军以重创。曰本报纸 惊呼:“明治大帝造兵以来之皇军声誉,尽丧于喜峰口外,而遭受六十年来未有之侮辱,曰支、曰俄、曰德历次战役战胜攻取之声威,均为宋哲元剥削净尽。”中国 人民备受鼓舞,纷纷为29军捐款捐物,并到前线慰劳。
              喜峰口一役之后,大刀队闻名全国。此后松沪抗战十九路军有大刀队。台儿庄一役中,大刀队经常奇袭、夜战鬼子兵,搞得鬼子惊呼“冯玉祥的大刀队来了”。
              关于中国大刀对倭刀上面已经分析得很清楚,另外抗战初期,“国军”的装备并不好,例如长城抗战时的二十九军,松沪抗战的十九路军。当时士兵的配给据说是: 粗**服两套,草鞋两双,每师平均兵员九千六百人,步枪二千支,子弹每人二十发,轻重机枪六十挺,山炮五门,汽车二十辆,坦克无,空中掩护无。士兵每曰吃 两顿,其中一顿稀饭。由于武器装备处于劣势,往往就给士兵配大刀,以弥补战斗力的不足。


              10楼2012-03-14 09:22
              回复
                中国刀发展史
                春秋末 / 战国初(500BC - 350BC)
                1) 这时代青铜剑形式已成熟。复合剑的最早出现——这些兵器是用含锡较高的青铜做刃,用含锡较低的青铜做剑脊,以制刃坚硬,脊柔的剑,防止易折断。
                2) 广泛用防锈化学物(copper sulphide)来防止剑表面生锈。
                3) 最早铁和钢剑的出现。
                4) 世界最早的冶金书《考工记》,描写了青铜剑的含铜含锡成分


                11楼2012-03-14 09:22
                回复
                  战国时代 -- 中和晚期(350BC - 221BC)
                  1) 钢剑越来越长,1 米以上,剑柄长,可双手握。
                  2) 青铜剑也越来越长,达80 厘米(以前长度, 60 厘米以下)。
                  战国青铜剑


                  12楼2012-03-14 09:23
                  回复
                    秦朝 (221BC - 207BC)
                    1) 青铜剑达90厘米长,长剑柄,可双手使用。
                    2) 广泛用化学物品(chromium oxide)为青铜剑防生锈保护层。这是在公元前700年发明的,失传2000多年。20世纪的30和50年代,再次被德国和美国人发明。


                    13楼2012-03-14 09:23
                    回复
                      轻轻插一下


                      IP属地:广东22楼2012-03-14 09:39
                      回复
                        以上是中国刀的发展史,下面回到中国刀与日本刀比较上来。
                        中国古代的枪法,剑法与日本刀法之比较
                        首先说一下中国的枪法
                        西 方的骑士比武,拿根电线杆互相捅,也太长了,简直天真得可爱。那么长的杠杆,除非完全对直了,只要横向稍有距离,两马一冲,捅在别人身上,对方没什么事, 反弹力非把手臂搞骨折不可。西方人的对应办法就是把电线杆后面加粗,象个撞门锤一样,依靠木头本身的冲量,对撞时松开手,以免伤了自己。英国人开车走左 边,就是遵照当年的骑士决斗传统。骑士都是右手持矛,对撞中必须完全垂直才能收效,所以都走左边。不知众看官是否注意到,现在拍的电影,骑士决斗却都走的 右边,这是为了安全。用龟壳般的硬铠甲把全身罩住,两马走右边对冲,“电线杆”横着过来,腰轻轻一顶,杆就断,人一点事都没有。就这么点差别,古代的生死 相斗就变成了老少咸宜的好娱乐。只要马走右边,人人都能当亚瑟王,赢得美人归。电视上演,英国有人在古堡里办这种旅游项目,大家有机会去试试,当知小子所 言不虚。

                          两马相交,都使硬兵器,硬碰硬,谁重谁占便宜。《水浒》霹雳火秦明使狼牙棒,急先锋索超使开山斧,都是这个思路。几十斤的狼牙棒、开山斧借着马力,横 扫过来,万不可硬架。硬架的话,铁矛都要打弯,两臂就得骨折,而他那边挥棒时,手是空握着的,一点事都没有。对付这种敌手,大锤最有用。锤比棒重,挥动起 来只要有点速度,冲量就超过棒了。锤棒相碰,冲量两相抵消,大家的手都是空握着的,都没伤着。锤比棒短,回手变招快,趁着敌人收棒不急,一锤就砸下去。金 兵爱使狼牙棒,碰上岳云的金锤就全玩完了。使重兵器的关键就是要把兵器运出速度来,手得空握着,以防反震。这就象打网球时握紧拍子单手硬接来球会镇伤膀子 一样,松松地握拍,拍子动起来就不怕了。要把百斤的金锤在短时间里运起来,没点天生的神力办不到。膀臂上的力太小是没用的,只有靠腰,腰力到手,才运得动 重兵器。内家功夫讲巧力,四两拨千斤,但真要拼力气,使大锤,照样不含糊。一切全因腰壮气足。

                          腰气壮,神色便会不同:面像温良,却不怒自威。中国古画里的大将,庙里的天神,全都腰大十围,从来没有画成健美先生的。并非中国古人不懂画肌肉,庙里 给四大天王扛腿的小鬼就是肌肉男,又凶又丑。西方没有内功之说,画师只知肌肉,以肉多为美,雕塑中的男性肌肉全都团团鼓起,肌肉鼓起干什么,打铁也用不着 全身紧张啊,只可惜达文西没见过精神的内壮。大将帐上高坐,全身放松,体态似美人臃懒,但气聚神凝,甲士三千环列,雷霆万钧之势一触及发,那才是真的神 勇。俗话说“关公不睁眼,睁眼要杀人”,此之谓也。中国古画里的百战百胜大将军,写其神,不显其形,宽大衣袍,寥寥几笔,却能尽现智信仁勇。
                          重兵器挥动起来,只要打上了,就够喝一壶的了,要是打不上可就惨了。重兵器动量太大,回手慢,给敌人以可趁之机。不仅是马槊、狼牙棒,一切的硬兵器,打不上就现了空门,刀棍莫不如此。
                           硬兵器,一是震手,二是有空门。但白蜡杆的大枪就不一样,白蜡杆有弹性,用枪头硬架斧、棒,枪一弯,有那么个小小的缓冲,手上就不震了,敌人兵器的劲道 也给卸了。白蜡杆存得住能量,弯了会反弹,只要枪把一转,枪头就绷出去了,打个正着,这里面的功劳有一半是敌人自己的。内家功夫的奥妙就在于此,攻防一 家,防就是攻,攻也是防,一个动作干两件事。电视里演日本的合气仗宗师和人过招,那边的徒弟伸着棍子让他打,先敲开对方兵器,再打头,连打两下,就象下象 


                        27楼2012-03-14 09:46
                        回复
                          棋,你走一步,他走两步,当然什么都是他赢了,有没有这么不要脸的啊!
                          白蜡杆

                             白蜡杆大枪防守好,进攻也是一招破敌毫不含糊。一枪扎出去,万朵梅花,先把胸口的护心镜打碎,再往里钻。枪花朵朵,朵朵都致命,不知该挡哪个。此时千万 不能挡,一挡就完了,白蜡杆是软的,硬挡正好被借上力,才挡出去,那边枪把一转,枪头马上又从另一方向打回来,力还更大了,这里面的功劳还是敌一半我一 半。拳经上讲“棍怕点头枪怕圆”,说的就是大枪一但抖起来,枪头乱摆,神仙都难防。对付这等高手,唯一的办法就是把自己的枪也抖起来,搭上去,让对方听不 到力,他就不好进下一招了。如果两枪一搭,你听到了他的力,就可顺势打进去,既可借力打,也可直接打,只须枪头稍微错开一点,一滑就进去了。要是听不到, 就得赶快变招采用守式。高手马上用比枪和在地上推手是一个道理,谁听到了对方的劲路,谁就赢,和使什么招式无关,只有外行才会津津乐道:用什么招破什么什 么招。内家枪法就拦、拿、扎三招,其实就这三招也是不能截然分开的,只有随便一枪出去,拦、拿、扎三式都有了,才算是上得战阵的好枪法。

                            和高手过招要分外小心,体要松,神要聚,听不到劲也不能慌,万万不 能妄动、现了明劲。只要不妄动,就是打到眼前了,还有一丝逃命的希望,一但被对方听着劲打进来,就好似空有雄兵百万在外,却被人劫了中军帐一样,一点办法 都没有。所以战阵上沉着是最重要的,越是十万火急,越要沉着。
                             小子我说:岳王的白蜡杆大枪是内家功夫之祖。那是因为白蜡杆有弹性,存得住能量,可以和人合成一个大阴阳。使得动白蜡杆的一定是懂阴阳之理的,懂阴阳之 理就是内家拳。现在好些人练抖白蜡杆子是把它当成上力量来手段来练,这是走偏了。白蜡大杆子长丈余,没点力枪头都抬不起来,但这力可不是手上的力,手上的 力再大都不够,只能用腰腿的力,手得松软了,听到了杆子的弹力才抬的动这杆枪。我师傅教我等练这杆子时,要求得手臂伸开,一只手抓住枪把,丈长的杆子得端 平了,一端最少就是半小时。这就是我太极门的不传绝技“大枪桩”。“大枪桩”练的是人枪合一,死力气是端不了半小时的。只有把人体的阴阳运开了,和枪的阴 阳一体了,才支撑得半小时以上。说白了,就是要全身关节、骨骼微微的抖,和白蜡杆大枪一起抖,枪和人抖成一体了,肌肉有张有弛,轮流地休息着,要端多久都 行。端“大枪桩”时,枪头一直微微地颤抖着,枪头里装的铁弹子细细地响。若是练得更好的,手不见动,枪头就能舞起来。“抖大杆子是用来练听劲的”,这句话 千金不易。众兄弟知道内家拳和兵器的阴阳之理,勿乱传,切不可传与外族,不然定遭天谴。
                            练过了“大枪桩”,就能听到自己的枪了,这 枪和人就有了感情。一摸枪杆你就知道枪想干什么,任何加在枪头上的一点小小的力量你都能感觉到。杨露蝉之子杨班侯能用大枪点死玻璃上的苍蝇而玻璃不碎,可 见其听劲之好,枪法之高。我师傅枪头只须一点,青砖墙角的砖,要那块就下来那块,这全是靠的听劲,若是用蛮力就是把杆子顶断了也没用。太极拳听劲是彻头彻 尾的功夫,永无止境。听劲好,力量才大得起来,能干许多匪夷所思的事,比如点穴。人体的穴位全在关节和肌肉的最里面,没有变化的力就是撞断了骨头都点不了 穴,因为撞的过程中肢体受力会动,穴位也跟着移动了。要点穴就得听着劲追着一处点,只要力量够大,时间够了,穴就点上了。被点了穴,那块肌肉就不听使唤 了,和骨头脱臼是一个道理。解穴,只要反方向拍回来就解了。人身上穴位到处都是,小子我自己为方便记忆的总结就是,凡是关节,肌腱,和肌肉的中点都是穴 位,打上了这条肌肉就“脱臼”了。穴位,我个人判断就是人体运动的关键点,好比一个大城市的公路,总有几条不大的路,很关键,一但堵了就瘫一片。
                          大枪练出了听力,两马相交,兵器一碰,大枪有如灵蛇,顺着对方的兵器就钻进去了,大将杀敌从来只此一招。白蜡杆子的大枪是有生命的神器,枪有自己的阴阳 之理,弯了就要直,直了又要弯,扎了左就往右,劈了前自会去挡后面。对方越是个力大如牛,使重兵器的猛将,越好打。他要是把我的杆子顶弯了,我才高兴呢, 枪把只一转,力都不用,枪头弹出去,又再扎他一个。马踏连营,被团团围住才好呢,枪枪不落空。人枪合一,枪想往哪里去我就送他去哪里,我眼到哪,枪就自会 扎哪里。人只要不断地给枪以能量和神意,枪自会帮你打点四下。
                            白蜡杆大枪只要有能量,就没有破绽。靠白蜡杆的弹性枪头的旋转非常迅 速,敌人无机可趁。就是以一敌二也不怕,腰一发力,枪头摆个一百八十度,能同时荡开左右两边功来的兵器。枪头摆圆了,就是射来的箭雨都挡得住。一但枪不抖 了,可就现了空门,大枪如果不是靠的白蜡杆子的弹性,枪头又慢又没杀伤力,白蜡杆直接用力捅威胁很小,很难刺穿铁甲,最关键的这样做很慢。内家高手碰见了 内家高手,听劲好的那个能把对方枪上的动量耗掉,枪不弹了是最可怕的,比被人围攻还可怕。这时,敌人已经抢到身前,再发力把枪旋起来已经没有时间了。
                          


                          28楼2012-03-14 09:46
                          回复
                            枪法是全世界只此一家的中华绝技,而剑法则是枪法的变种。内家剑法纯是枪法,绝非刀法,剑法武当剑诀有一句“若把剑来当刀用,笑死三丰老剑仙”。内家剑 法,斗剑时是绝对听不到兵器相碰的叮当做响之声的,一把剑最多就是轻搭在对方的兵器上划行,而剑术的精妙全在于因敌而动,一击成功。内家剑法里剑的动作并 不多,练得是身法,特别是腰腿。功夫成了想下山,少林弟子是要打过十八铜人阵,而武当弟子则是要用一根小竹竿跳到树上刺下一只猴子。少林弟子遍天下,武当 则代不数人,别说刺下一个猴子,就是两脚上树这招练成的也没几个。武当只要每代人能出一个练成了剑法的留山任教,也不至于凋零如此。内家剑术对剑本身的要 求并不高,一根竹子都行,什么都没有时,食指捏个剑决也是一把剑。刀枪剑棍,剑术才是至尊,而剑术只不过是内家高超身法的应用而已。
                            枪法、剑法只有中国才有,日本和西方都没有。日本的剑盗是刀法,而且还是送命的笨刀法。西方的大剑也是刀,非常原始、朴素的刀法,不讲究变化,打起来要吃亏,越用力越倒霉。但西方的击剑却是个好游戏,特别是花剑,但也只用到了剑的刺一个功能,略嫌单调。

                               西方大剑形状如放大的中国剑,剑把很长,用法完全是刀,双手握持狂挥狂砍。西方人脑袋一根筋,只求挥剑有力,从不想一剑劈空该怎么办。为了增加力度,西 方大剑的剑把后面有配重,很重的一块铁疙瘩,雕成各种花饰。配重的目的是在不增加剑的尺寸(西方大剑已经太肥了)情况下增加劈砍的冲量,这个安排简直蠢到 家了:大剑回手更难了,而且增加了扭矩伤小指,搞不好剑会脱手的。我有一根九尺长的FLYFISHING ROD鱼杆,鱼杆末端也有一个配重。制造商的本意是方便CASTING,但我早就把配重卸下扔了。有配重了,力就乱了,根本听不到杆头鱼线的力,鱼线反而 甩不远。我听着鱼线的力甩,腰力到杆巅轻轻一提一弹,只一个来回,整根九十尺的FLYFISHING 鱼线就能全出去。FLY CASTING最好的姿势就是“白鹤凉翅”。


                            29楼2012-03-14 09:47
                            回复
                                我不要配重是学的大枪握法。枪的握法是“枪不露把”,握枪的手要抓 着杆子的最末端,一点木头都不露出来。这样握的好处是,第一是在往回抽枪时不会打着自己,更重要的是枪和手臂劲路相通,这样才能听到枪端的力。体院的武术 教授编写教材,却对如此基本的道理一无所知,还出光盘到处现丑,可想而知体委搞的标准套路是什么货色。
                              西方和日本的刀法最大的漏 洞就是没有考虑砍空了怎么办。西方人好血勇,似乎不屑于躲闪。勇士用尽全力抡起几十斤的大剑砍去,本身已经失去了重心,全靠对方的迎头一挡才能站稳,要是 对方不挡先就自己来一个跟头。这道理很简单,大剑的冲量不变,刚才用多大力和时间抡起来的,现在就得用多大力和时间拉回来,想变招哪里来的及。
                              中 国内家功夫比武中第一条规矩,用祖师杨澄浦的话说就是“不能失中”,意思就是要有力能收劲,所以太极拳推手第一要旨就是不能靠到对方身上去,一掌打空不可 牵动了脚步。如何才能做到呢,就只有根劲,和前文所讲的“分阴阳”。日本刀法有和西方大剑同样的问题,而且还更糟,日本的刀完全没有重量,一碰就飞,却又 不走轻灵的路子。日本刀其实源于中国唐代,汉族刀改进之后,就只有苗刀还是双手长细刀,但苗刀全是从下往上的劲路,靠跳来发力并同时整个迅速地转身以弥补 空门,故有“跳苗刀”之说。日本刀法则根本没有任何身法可言,一但出了空门只有死路一条。

                                 内家高手使棍、使刀,从不乱挥、乱砍,全是劲从根起,一点即收快出快回。《水浒》里杨志杀泼皮牛二,宝刀只往前一戳,牛二便血溅菜市场。众看官莫小看了 这一戳,杨制使情急之下,随心而发,刀法中规中矩,可见其家传的好武学。这一招要是依日本剑盗,准定是大吼一声,高高举刀,狠劲地下劈。那牛二是胆怯的 人,脚一软,往后一倒,一准劈了个空,却也免了场官非。
                              日本人是真的不懂,从上往下劈看上去很美,但慢啊!从上往下,怎么着也得 先举起来,再落下去。这落下去时用的是重力,重力加速度有限的很,那比得上腰腿上的千斤力。英国科学家曾撰文分析足球发点球:好守门员腰腿力大,轻而易举 就能跳起来接住射向球门上方的球,而对地滚球,守门员倒地靠的是重力,就算猜对了方向,扑下来也晚了。日本人学什么都学不到家,空手道莫名其妙地大喊,喊 个什么,通知对方注意啊。中华正宗内家刀法从没有向下砍的,全用刀身运化,用刀头三寸戳。刀从不高举,一举高,根劲就断了,而只要根劲在,就是千斤铁锤砸 下也不怕。太极刀里就只有跳步冲刀打得高些,但那也是向前冲,不是向下。
                                韩幕侠曾以内家刀法做底,为二十九军编大刀法,专门对付日 本刀。日本人一根轻薄的铁片,从上劈下,大砍刀横刀扎马,稳如泰山,用根劲一抬,两刀一碰,若是向下力量大,日本刀当场就要断,不断也给磕飞了。这时,大 砍刀也得了空间,进步一冲,一刀就削下日本人的脖子。二十九军的大刀,长城会战,砍得日本人一点办法没有,专门研制出钢脖套,也亏他想得出来。那帮鬼子就 是到了今天也没想通是为什么输的,几十年后总结经验又发明个什么拔刀道,真是可怜啊!
                              二十九军大刀队

                                 民国各省都有国术馆。内家高手如韩幕侠、尚云祥都以国家兴亡为己任,遍练了很好的军体拳。韩幕侠为二十九军练的大刀法,就是其中的上佳之作。二十九军的 大刀法很讲桩功和根劲,日本刀那点力量根本砍不动,而二十九军的大刀冲砍过来,日本刀一挡就被冲瘪,哪里防得住,连人带刀一起被砍翻。二十九军的大刀法要 


                              30楼2012-03-14 09:4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