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挽流年吧 关注:13贴子:710
  • 4回复贴,共1




1楼2012-03-15 15:23回复


    2楼2012-12-15 20:07
    回复
      二战争结束后,本杰明重返美国。此时的他已然摆脱了儿时老态的模样,渐渐成长为帅气且魅力十足的中年人。并且,命中注定般地在纽约与儿时的梦中情人黛茜重逢。而此时黛茜也出落成一位风姿可人、事业成功的漂亮舞者了。两人经过成熟的交往之后,终于在年龄和外表都完全匹配的情况下一同度过了幸福美好的几年时光。但是,随着时间的继续,本杰明继续年轻,英俊阳光的他也吸引来另一位迷人姑娘伊丽莎白·阿伯特(蒂尔达·斯温顿饰)的闯入。就在所有人都苦于岁月带给他们的衰老之时,本杰明·巴顿却犹如返老还童一般逆行而上。就像这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洗礼过的世界一样,愈发地显现出青春活力。与此同时,巴顿与爱人们的关系也遭遇了种种难以逾越的障碍……


      4楼2012-12-15 20:10
      回复
        关于导演:
        大卫·芬奇,这个名字似乎就是好莱坞知名导演中“黑”色调的代名词。另类与挑战的味道时刻充斥在他的每一部作品当中。在过去的15年里,大卫·芬奇用他的那股勤奋和独特视角向人们展示了电影中别样的故事和世界:《异形3》、《七宗罪》、《心理游戏》、《搏击俱乐部》、《战栗空间》、《十二宫》,所有这些作品,无论色调、镜头语言、对白、故事内容等等无不体现出黑暗这一主题。阴郁、忧伤、低调、反叛的基调充斥其中,他还通过灯光的布置和摄影技术的运用营造这种低沉的氛围。用他自己的话说“这样做是为了让观众能拥有和主演拍戏时一样的心情和感受,一种不安定的情愫或者说有些偏执狂的意味。”在他的电影里的英雄或者说是主人公,在影片结束时都会经历一些因为命运改变而带来的精神创伤。大卫·芬奇对电影的理解与那些出于商业的漩涡当中的同行们大相径庭,“我不认为电影就只扮演取悦观众,娱乐大众的角色。我的兴趣在于伤痕电影。”而他所要表达的“伤痕”,不仅包括演员演后的那种感受,也包括观众在看后心里所留下的那种淡淡的哀伤。“有很多人认为我的电影是黑色的,是暗淡的,同时也有些扭曲,而我并非故弄玄虚,我只是想引发大家的思考。”而在本片《本杰明·巴顿奇事》中,大卫再度延续其一贯的风格,虽较之从前的作品略显光明,但在整个拍摄过程中时刻都在关注和同情本杰明自身返老还童的真实原因,是因为他的疾病,还是因为他的“诅咒”,或者别的什么原因。人性的味道似乎较之从前略显浓郁,因为在整部影片中,我们经常能感受到来自人性的伟大和善良的一面——亲情、以及爱情等等。 影片幕后:   影片改编自斯科特·菲茨杰拉德的同名小说。而影片的剧本则经历了两位编剧的共同打磨,其中曾凭借《阿甘正传》获得奥斯卡最佳编剧的艾瑞克·罗斯显然名声在外。而两位编剧的各自风格则让导演大卫·芬奇左右为难了好一阵。编剧罗宾·史威考德的版本更加让人感兴趣,因为在他的版本当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一个感人至深的爱情故事。而艾瑞·克罗斯重新改编的版本,让人觉得它包含了更多人们对于“生死命题”的追问,包含人类生命和情感的脆弱性。片中的主人公整个童年都被垂垂老矣的人群所包围,时常面对死亡的他却能轻松应对,这本就是一次严峻的心理挑战,尽管他的心理成熟度很低,仅仅是个初生婴儿。对于一向追求高质量影片结尾的大卫,也非常钟情于艾瑞克·罗斯的做法——将“感动”持续到最后一秒钟。将一个人一生所经历的成长、衰老甚至辞世都以一种别样且细腻温婉的方式呈现出来,让无论是正处在年华老去的老者还是风华正茂的年轻人的心中都能产生一种共鸣。
          


        5楼2012-12-15 20:10
        回复
          相信很多中国影迷都能想起刘德华主演的《童梦奇缘》,虽不是什么返老还童的奇事,却也让观众在有限的时间内目睹了年幼的小孩儿如何转瞬长大并衰老的可怕过程。这一点,自然少不了化妆和特效的功绩。好莱坞的特效向来没有人怀疑过,几乎达到了要什么效果有什么效果的地步。此番,影片的特效组将主演布拉德·皮特的面容用电子成像系统进行了捕捉,然后以其为蓝本进行进一步电脑合成,从而制作出大卫想要的那种骇人听闻的少儿衰老模样。而且,无论随着时间怎样变化,都做到了让观众在第一时间认出那就是布拉德·皮特。为了达到大卫·芬奇更高的要求,影片在后期制作中更是不惜追加成本,以完善影片中人物特效到近乎完美的地步。


          6楼2012-12-15 20:1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