庸羽吧 关注:10贴子:4,005

旅行版→天下雄关-----------嘉峪关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嘉峪关市,是以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嘉峪关命名的城市,南有绵亘千里的祁连山雪峰,北有龙首山和马鬃山,由于其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因此,秦汉以来的历代王朝都在这里派兵驻防。 “天下第一雄关”嘉峪关关城,楼阁高耸,巍峨壮观,与远隔万里的“天下第一关”山海关遥相呼应,名动天下。
    嘉峪关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留下了许多古迹和珍贵的文物:古拙粗犷的黑山石刻画像、反映魏晋时劳动人民的生产活动的新城魏晋壁画砖画墓、以及我国第一座全面、系统展示长城文化的专题性博物馆——长城博物馆等。古老的丝路文化、皑皑冰川和茫茫戈壁共同构成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旅游资源。
  嘉峪关城建于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距今已有600多年。嘉峪关的修建,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于是演绎出了定城砖、冰道运石、山羊驮砖、击石燕鸣等动人故事。


1楼2006-11-26 12:56回复
    天下第一雄关

     明朝初年,征虏将军冯胜再次将河西画回中原版图,不过对手不是匈奴而是蒙古人。上表朱元璋称嘉峪塬“此咽喉要地,令关踞其中,当固若金汤。”于公元1372年建关城于嘉峪山西塬,关以山名,后经数百年扩建才有了这座明长城的西起点,万里长城中保存最完好的关城—嘉峪关。
     林则徐被贬新疆途经此关,写下《感赋》四首,摘其中两句:长城饮马寒霄月,古戍盘雕大漠风。除是卢龙山海险,东南谁比此雄关。
     嘉峪关和长城东起点山海关均为明洪武年间所建,只是嘉峪关比山海关早了10年。1837年清朝左宗棠驻肃州时曾修整关墙和关楼,并亲笔写下“天下第一雄关”的匾额。可惜1931年西北军伐马仲英把关楼拆了,那块名匾不知道是不是被败家子烧火做饭了。现在的关楼和仿制的匾是1988年按原样重建。

     
     大破元军的征虏将军冯胜从酒泉骑马向西40里涉水过"九眼泉"登上嘉峪塬勒马四顾,见南面贺兰山斜刺长空,西面戈壁如海,北面黑山威严,东面清泉绿洲,而嘉峪塬仿佛河西走廊这条连通东西的大河的中流砥柱,于是建关于此,这是公元1372年。
     冯胜所建关城的规模远没有今天看到的宏伟,但是这块咽喉要地确实验证了他的预言。经过100余年的4次大规模扩建,1495年兵备道李端澄主持修建关楼,11年后又建东西两座城楼。城楼修好了,却依然是孤城一座,番兵在而后的十几年里两度围困攻破嘉峪关,或是干脆绕过它去劫掠附近地区。
     1539年,明嘉庆十八年尚书翟銮巡视西北,看到孤苦伶仃的嘉峪关上书皇帝恳请加固关城修缮边墙,并修建断开戈壁连接南北山峦的一百余里的城墙与长城相连,至此嘉峪关才成了今天这座天下第一雄关。


    3楼2006-11-26 13:25
    回复
      万里长城第一墩

        万里长城第一墩是万里长城西端起点的第一座烽火台。它始建于明嘉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屹立于白雪皑皑的祁连山脚下,滔滔奔流的讨赖河北岸80余米的悬崖峭壁上,因此又名讨赖河墩、头墩。万里长城就是从这里起步,象一条巨龙,穿戈壁、过沙漠、翻山越岭,蜿蜒东行。 

         长城第一墩在肃州西长城的尽头,距嘉峪关7.5公里,是西长城的城台,又是明长城最西端的第一墩台。从文殊山城隔河相望,但见长城自讨赖河墩起。据《肃州志》记载:“讨赖河墩,城(酒泉)西七十里,乃边墙南,近讨赖河尽头之处。”

         讨赖河墩台是兵备道李涵于明嘉靖十八年(1939)至十九年(1540)建筑的。墩台西侧地势开阔,便于观察敌军,作为长城第一墩在执行烽燧报警中起着先锋作用。 

         伫立在茫茫戈壁上的万里长城第一墩,虽然烽火狼烟已经消尽,但尚余苍凉冷穆的边关历史供人凭吊。在此还可以欣赏讨赖河绝壁天险,寻捡大漠风雨奇石,领略戈壁浩瀚风姿。


      4楼2006-11-26 13:28
      回复
        第一墩,又名“讨赖河墩”,位于嘉峪关南讨赖河岸,距关城7.5公里。始建于明嘉靖十一年(公元一五三三年)是原肃州西长城的南端墩台,也是明代万里长城西段第一墩台,故名:万里长城第一墩。它是嘉峪关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长城沿线气势最为壮观的墩台。

         墩台筑于长城墙体内侧,矗立于五十七米高的垂直河岸上,地形奇险,猿臂难攀,,现残高8.3米,底边东西底阔14.3米,南北长15.7米。为黄土夯筑,夯层20厘米。

         墩台所处之地位祁连山麓冲击扇,冲击扇砂石层厚度达数百米。其性干则坚硬,遇水则松散。由于祁连山雪水和雨洪常年冲刷,冲积扇上切下一深深的河谷,讨赖河因此而形成。由于河水常年冲刷,墩下河岸逐渐坍塌。又因讨赖河水险莫测,遇山洪时,河水猛涨,每秒最大流量曾达500立方米;而平常最小流量每秒仅有1.9立方米;年平均流量为每秒19立方米。所以墩台的保护与河水的流量大小有直接的关系。

         为保护这一著名长城遗迹,一九九八年至一九九九年,我市文物部门在墩台下河谷中轴线北侧筑一拦水坝,坝高1米,坝底宽5米,坝顶宽2米,坝长296米。此坝曾发挥过一定作用,阻挡了小流量的河水,减轻了河水对墩台下河岸底部的冲刷。但遇大水,则无济于事。所以墩台东南角已坠下河谷,所余部分也岌岌可危。2002年12月,嘉峪关一带发生5.6级地震,墩台西侧河岸又开始裂缝。因此,墩台的保护,迫在眉睫。需紧靠墩台河岸建造一与河岸等高、长500—700米的阶梯式月牙形护坡,方可彻底解决墩台的坍塌问题。还可在墩台西面300米处建造一钢筋混凝土结构的仿“天生桥”,引水至桥上,形成桥瀑奇观或水帘,以方便游客跨越河谷观瞻著名的万里长城第一墩。

         “讨赖河墩”又称“长城第一墩”。

        万里长城烽燧墩台无数,讨赖河墩所处地理位置独特,气势险峻,巍为壮观。它是修筑于明代的,万里长城雄浑龙脉之于祖国西部的真正发端,因其依形就势而筑,扼首讨赖河天险而得名,故又得嘉誉:“万里长城第一墩”。

         “万里长城第一墩”是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中的66座烽燧墩台的南路十墩之首,除司屯兵、烽火、传递军情、保护屯耕和保障通商、通讯外,由于其形威严高耸,其势雄壮险峻,还具有重要的军事威慑作用。它的存在及其完整保存是构成现在嘉峪关古代军事防御体系完整性的重要依据。

         “万里长城第一墩”南距关城7.5公里。它紧随关城主体之后修建,由肃州兵备道李涵监筑,始于明.靖十八年(公元1539年)。该墩台于讨赖河北岸深80多米的垂直峭壁边沿而建。墩台筑于明墙内侧2米处,残高8.3米,底边东西宽14.3米,南北长15.7米,为黄土夹沙夯筑而成,夯层15厘米。其下,讨赖河水流湍急;望北向南,巍巍黑白两山环抱;东西一线,水天相接——万里长城第一墩宛若关城之铜墙铁壁,与关城一脉相承,浑然一体;两者交相辉映,合成“西襟锁钥”,共享“帷屏西极”。

         “第一墩”之上,河川山地一览无余,嘉峪关险要的地理位置便一目了然。


        5楼2006-11-26 13:36
        回复
          新的牌子应该是这


          6楼2006-11-26 13:36
          回复
            兵营门楼 

            门楼高耸,火炮战车一应俱全,使人仿佛置身于烽火连天的古战场


            8楼2006-11-26 18:16
            回复
              兵营点将台 

              旌旗猎猎,鼓声隆隆,逼真地再现了古代兵营的情景


              9楼2006-11-26 18:17
              回复
                8楼的应该是这张~老犯迷糊,汗~


                10楼2006-11-26 18:18
                回复
                  醉卧沙场雕塑 

                  战马嘶鸣、羌笛悠悠,将军凝视远方、思绪万千。“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还”再现了戎边士卒的豪迈情怀


                  11楼2006-11-26 18:23
                  回复
                    吊桥 

                    全长128米,飞驾于河谷之上,桥下川流不息的讨赖河水和桥面的荡漾使您体验无限的惊险与刺激.


                    12楼2006-11-26 18:25
                    回复
                      观景平台 

                      高50余米,整个平台为钢化玻璃建成,身居其上,使人产生一种难以言喻的恐惧.


                      13楼2006-11-26 18:25
                      回复
                        滑索 

                        长302米,高56米,不用40秒即可滑到河对岸;可谓惊心动魄,富有刺激感.

                        P.S.这些图都不是我照的,很不清楚我也很郁闷~


                        14楼2006-11-26 18:27
                        回复
                          地下谷 

                          为仿天然洞穴式的建筑,总面积为1200平方米,有“长城”基础和“地宫”遗迹,四壁的事物在灯光的映衬下显得扑溯迷离.


                          15楼2006-11-26 18:28
                          回复
                            世纪龙林 

                            为目前世界上书写于大地上最大的汉字,长1000 米,宽 800 米,沿龙字植树 19600 棵,成为西北一大景观.


                            16楼2006-11-26 18:29
                            回复
                              讨赖客栈 

                              为茅檐泥壁的建筑,占地面积900平方米,极具野趣的院落不但显得淳朴自然而且具有河西古代民居的特点.

                              我汗,龙林怎么那么大一张图~


                              17楼2006-11-26 18:3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