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尹村(Shí Lǐ yǐn cūn)位于市郊南部边缘,东、北两侧被石太电气化铁路环绕;南偏东邻宫家庄,西面与获鹿县永壁交界。
该村原名尹村,因距古石邑城十华里,故又称十里尹村(一说,明清时属获鹿县镇头社,因距镇头十里,故名)。明嘉靖本《获鹿县志》所列七十二乡中,就有"尹村乡"。清乾隆本《获鹿县志》所附地图上记为十里尹村。
1958年9月该村划归市郊,同年成立十里尹村大队。1980年底,全村有耕地1,036亩,844人,均为汉族,分2个生产队, 农业生产为主,是我市面人均耕地较多的村庄之一。
宫家庄(Gǒng jiā zhuāng)位于市郊最南端,东靠石太电气化铁路和铁路编组站,北偏西邻十里尹村,西南与获鹿县北降壁接壤。
该村原以鲍姓为多,故名鲍家庄。明初有宫、王、金、吴等姓移民至此定居,村民渐多。鲍氏家族逐渐衰落(今已绝户),而宫氏家庭成为大户,乃以宫姓更名为宫家庄。清光绪本《获鹿县志》图中始有"宫家庄"之名。
该村原属获鹿县,1958年划入市郊,同年成立宫家庄大队。1980年底,全村有耕地1,758亩,1,561人,均为汉族,分4个生产队,以农业为主,兼营部分工副业。
[附]
振头集(Zhen tóu Ji)位于郊区振头村东口处,每逢农历二、七日为集,设有集市管理委员会,归郊区工商局振头工商所领导。
振头集市历史悠久,据明嘉靖三十六年(公元1557年)刻本《获鹿县志》记载,当时镇头已有获鹿县有名的八大集镇之一,从有记载以来,也有四百余年的历史。
原来,集市在村内,规模很大,市面从东至西长达3里。每逢集日,货源充足,商贾去集。牲口市、猪市、肉市、禽蛋市在西头(现振头二街);棉花市、木货市、粮糠市、枣市在北头(现振头一街);旧货市、日杂、旱烟、蔬菜在东头(现振头三街);针织、百货、布匹、金银首饰在东西大街(现供销社门前)。
1937年至1945年日军侵华期间,集市暂停。解放后,集市重新开放,并进行了调整,牲口市、猪市搬迁到振头一街。1953年和1955年牲口市与棉花市先后停市。猪市、粮食市、禽蛋市、日杂百货市及年终肉市分行划片,秩序井然。1958年至1960年,一度关闭。1961年集市再次开放。近几年来,集市搬迁至村东口、市公共汽车四路、六路终点站处。这里街道宽敞,交通方便,市场繁荣,腊月的肉市尤为繁华。1980年肉市一集最高上肉量达3~5万斤,日集市交易额18,500元。3月份创仔猪一集最高上市量达200多头,日交易额2,700元。获鹿和赞皇的柿子、核桃,元氏的旱烟,平山的柿桃,正定的仔猪,新乐的大红枣等土特产品都在此出售,深受城乡群众欢迎。1980年成效总额83,400元。
槐 底 乡
槐底(Huái dǐ)位于市区东南部,槐中中路南侧,东临育才街,西近青园街,北接富强大街,西通东风东路。
槐底由原槐底和孔家庄两个村组成。东部是原槐底村,村民多系明初由山西迁此定居,渐成村落。相传移民为怀念故乡,便以山西洪洞县移民署旁大槐树为标记,定村名为槐底。明嘉靖本《获鹿县志》所列七十二乡中有"槐底乡"名。
村西部是原孔家庄,因孔氏村民为多,故名。清乾隆本《获鹿县志》附图中有孔家庄。解放后并入槐底。
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入市郊。1958年公社化时,由槐底高级农业合作社,改为槐底大队。为槐底乡政府驻地。1980年底,全村有耕地1,974亩,3,979人,均为汉族,分8个生产队。公社化初期,以小麦高产闻名,周总理曾亲临视察,并与社员合影留念。目前农、工、商综合发展。农业以种菜为主,队办工副业有农机具修配厂、米面加工厂、饭馆、照相馆、理发馆等。
花园(Hua yuán)位于石德铁路北货场南侧,第五棉纺织厂东北面,西与八家庄相毗连,南通外贸街。
据传该村原有一片花坛,村因花坛得名。清乾隆本《获鹿县志》附图上有"花园"。
该村原属获鹿县,1941年3月8日划入市郊。1958年由原花园高级社改为花园大队。1980年底,全村有耕地441亩,1,626人,除2名是回族外,其余均为汉族。以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以工副业生产为主,耕地只种蔬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