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早期剑的佩带方法
西汉之前青铜剑的佩带方法,根据实物资料和出土时遗存的痕迹,可以归纳为三种:
(1)单耳(环)悬挂法
这是一种很古老的佩带方法,比较适合于尺寸较短小的剑。以西周早期的曲柄青铜短剑为例,多数在出土时都没有剑鞘或腐烂的剑鞘(如木质、皮革剑鞘)的痕迹,而大部分剑首上几乎都有一个圆环,这个圆环很可能是用来穿绳带,使剑能系吊在腰带上。这种佩带法可以在西汉的一件持刀俑上得到一些证实,这件俑的腰部很清楚地塑造了一把悬挂着的小刀,(图19)说明西汉时期仍在使用这种方法。
西周后期开始配剑鞘,甘肃灵台和四川成都曾分别出土一柄有铜鞘的剑,这两把剑鞘一件左右各有一环,(图20)另一件为双耳,这些耳和环用于系挂应是无可置疑的,如果做一试验可以发现,当绳带系住一环或一耳时,佩剑正好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拔剑时就很顺手,而两侧有环或耳可能是便于左右都能佩带。
北方系统的曲刃剑也是采用这种方法。沈阳郑家洼子两座战国墓中出土了很多曲刃短剑,内有一柄剑的木鞘虽已腐烂,但在剑身上,特别是铜质剑镖(剑鞘底部的装饰)内留有清除的残痕,剑身旁还有七个大小不等相互套连的铜环,第一环上残存有麻绳痕迹,靠近痕迹还有一颗绿松石佩珠,经研究复原,确定是剑鞘上的佩挂装置。(图21)
采用悬挂法佩剑,如把绳带直接系结在腰带上,经常要取下挂上一定会觉得十分麻烦,如不系住的话,一遇剧烈运动剑又会掉下来。要解决这个难题,在绳带的一头穿上一颗大珠子是种既简单又实用的好办法。佩剑时只要把珠子塞入腰带内,剑就不会脱落,卸剑时轻轻用力一扯,很容易就取了下来。这种方法在今天的戏曲道具中仍在使用,而几千年以前,我们聪明的祖先已经把它给发明出来了。
曲刃剑在使用悬挂法时,还要增加剑柄的重量,这是因为曲刃剑的剑身比西周的要长一些,入鞘后连同剑柄约有50厘米左右,如果仅用一个支点悬挂,必然会因剑身下段分量较重而使剑垂直于腰间,妨碍人的行动。为了使剑能横向保持45度倾斜,只有加重剑柄的重量,这可能就是曲刃剑为什么要装剑柄端加重器的原因。剑柄加重后,不仅便于佩挂,而且还增加了挥剑时产生的冲力,提高了剑的击刺穿透力度。
(2)璏式佩剑法
璏,《说文》上注:“剑鼻玉也”。(《说文·玉部》)那么,又何为鼻呢?“钮谓之鼻”。(《广雅·释器》)“钮,系也”(高诱注)联系起来理解,就是用于系佩剑的鼻钮。这种剑鼻钮曾与很多春秋至秦汉时期的铜铁剑同时出土,开始人们并不了解它,许多专家对它的名称和用途也有各自不同的看法,七八十年代,山西、湖南等地出土的几件青铜铸像上,出现了一些比较清楚的用璏佩剑的形象,(图22)秦始皇陵1号2号铜车马出土后,真相终于彻底大白,两辆铜车的驭手身上都配有剑,其腰带穿过剑鞘上的璏系与腰间的每一细节都表现得清清楚楚。(图23)而且铜俑剑上的璏的形状和近旁兵马俑坑出土的铜璏造型也完全一致,由此不仅证实了璏在剑鞘上的位置,璏式佩剑的方法,还证实了西汉时期很多雕璏精美的玉制剑器也是璏,这些玉璏一般都用于玉具剑的剑鞘外。(图24)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剑,剑身都比较长,佩于腰间时必须要束紧,否则必然会左右晃动,磕磕碰碰,妨碍人的行动,用璏式佩剑正好满足了这个要求。璏式佩剑时可以直接用腰带,也可以用另一条比腰带更细的布带系佩,这在徐州狮子山出土的兵俑上也表现得很清楚。(图25)为何要用另一条腰带系剑,可能也有另一层原因。《史记·刺客列传》记载了荆轲刺秦王时,秦王情急之中几次拔不出腰间佩的长剑,原因一是剑太长,二是剑佩得太高,抽剑时剑锋还未出鞘手臂已抬到极限,后来侍臣叫“王负剑”(负剑就是把剑柄朝下,剑身推至背后),秦始皇才把剑拔出来。由此可见,佩剑时剑柄的位置最好低一些,璏一般都装在剑鞘的中部偏上位置,剑一长剑柄位置就要升高,如用另一条剑带使剑垂下来一些,既不碍束衣,又有利拔剑,岂不是两全其美。而秦始皇危急时无意中所创的负剑,西汉时也成为一种剑的佩法,图(26)的武士像,腰间佩剑的剑柄朝下,就是采用的这种佩法。璏式佩剑法开始主要流行于中原一带,后来传入西南和北方草原,随着匈奴骑士的行踪,传播到了欧亚广大地区,在俄罗斯南部、黑海和印度等地出土的文物上,都可以见到用璏佩剑的图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