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的戏评:
母女柳毅,一脉传书
朱小棣2011 年2 月21 日
电影《柳毅传书》是竺派越剧的经典,
艺术家竺水招的传世之作。她的女儿竺小招
多年来研习母亲的艺术,一直在舞台上力图
重现竺派艺术的光彩,再造辉煌。可是一般
人可能很少关注留意到其间的困难与艰辛,
因为恰恰是女儿的身份,使得这种艺术追求
难上加难。诚然,作为女儿,刚出道时容易
得到观众认可,光是顶着一个小招的名字,
也能博得几声喝彩。可是接下来就难以为继
了。其他青年演员也许还可以靠模仿,赢得
一个像字。而扮相不及素有越剧皇后之称的
母亲俊美的小招,恰恰很难仅凭模仿就能让
人接受和赞美,说她已经达到母亲曾经有过
的艺术高峰。多年来我一直在暗中观察,看
她如何进退维谷、走出这两难之境。当**
前偶然在土豆网上看到央视《空中剧院》节
目于去年录制的她和南京市越剧团在北京长
安大剧院的演出,终于心满意足于她的完美
答卷。
如今远隔重洋、身在美国的我,不仅
来自南京,而且是在越剧舞台下
面长大的。《柳毅传书》可能是
我一生中记事以后看过的第一部
电影。影片中的演员筱水招和张
玉琴等,后来都曾是我父母家中
的常客。从我上大学的时候起,
就开始看青年演员竺小招在舞台
上扮演柳毅。而今光阴荏苒,她已然慢慢迈向了退休的年龄。这次
终于通过电视,看见她确已达到炉火纯青的艺术境界。
这次舞台演出中的竺小招,一招一式全是从母亲那里传承来
的,十足地保留了竺派越剧的原汁原味。可是对照电影《柳毅传书》,
你会发现,她竟然没有一处动作和母亲在念同一句台词、唱同一句
唱腔时是完全吻合一致的。换句话说,她已经完全掌握了竺派表演
的所有程式,但是却丝毫没有照搬,而是驾轻就熟地运用竺派程式
作为一种艺术语汇,来根据自己对新编人物剧情的理解,重新诠释
打造柳毅的舞台形象。结果就是一个完全不雷同于母亲竺水招的柳
毅,却又完全符合所有竺派程式造型和唱腔规范。
戏迷们不一定全都
像我这样认可竺小招的
推陈出新,对于整场演
出可能还有其他许多不
满之处,包括对于扮演
龙女三娘的陶琪和前半
场扮演柳毅的青年演员
孙静。但是至少我算是
看出由陶琪扮演三娘的一点好处:以袁派花
旦的戏路来演绎三娘,至少比电影《柳毅传
书》中由竺水招的嫡传弟子筱水招出演三娘
多出一层流派花样。多样化,往往正是艺
术生命之所在。当年竺水招、筱水招搭档
时,也许正是因为这种单一而造成剧场上
座率不高。过去在京剧舞台上,程砚秋曾
经一度邀请言菊朋同台唱戏,正当人们认
为程腔和言腔水**融,浑然一体,以为言、
程合作必能长久,岂料事情的结局大出意外,演完《骂殿》的第二
天,鸣和社即将菊朋解聘。然而对于二人不能合作的原因,极少有
人提起。但是我私下揣度,倒是以为程砚秋是对的。不为别的,问
题恰恰出在程腔言腔的浑然一体。一生一旦,看似井水不犯河水,
却犯了艺术上切忌雷同的毛病。尤其是在中国,连吃饭做菜都要讲
究一个多色多样,同类的菜,做的再好也不能一块儿端出来奉客。
记得当年看书时见过梁实秋有一次造访郭沫若,不觉至午,主人留
饭。郭的日本妻子捧出“一巨钵辣椒炒黄豆芽”,算是全部待客之
菜,于是行文尖刻的梁实秋笔下这样写道:“四人聚食,食无兼味”
(《雅舍闲翁——名人笔下的梁实
秋,梁实秋笔下的名人》,东方
出版中心1998 年版,刘炎生编)。
可见这菜烧得再好,也不能“食
无兼味”。幸好程砚秋头脑清醒,
不为台下一时的掌声所动,当机
立断,从此与言菊朋各走各的阳
我私下揣度,倒是以为程砚秋是对的。
不为别的,问题恰恰出在程腔言腔的浑然
一体。一生一旦,看似井水不犯河水,却
犯了艺术上切忌雷同的毛病。尤其是在中
国,连吃饭做菜都要讲究一个多色多样,
同类的菜,做的再好也不能一块儿端出来
奉客。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长安大戏院的这
场《柳毅传书》的演出中,“湖滨惜别”一场
里有一些竺派经典对唱,细听上去,先后由
笛子和琵琶分别为主体的伴奏,在录音效果
中能够听的出来是恰到好处地在音量上高
到足以与人声对位、对话的高度,这样便完
美表达了男女主角心曲款款、和声叠起的意境。我想这也正是作曲
和配器者谢子华的匠心独具之处。总之,那一场的演出,哪怕在整
体上还没有超越电影《柳毅传书》的艺术水平,但已在局部上呈现
出青胜于蓝之势。
朱小棣2011 年2 月21 日
选自《闲读近乎勇》,北京金城出版社2012年7月版。
请使用以下网址来引用本篇文章:
http://coviews.com/trackback.php?e=14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