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上春树吧 关注:86,894贴子:1,330,918
  • 5回复贴,共1

林少华—最懂村上的中国人(仅个人看法)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林少华关于村上的演讲 还分析了下王小波和村上的共性……


来自掌上百度1楼2012-08-09 23:18回复
    内容自由王小波:不老实的边缘人  如果让我找一位与村上春树最相近的中国作家,我想找王小波,他和村上春树的相近纯属巧合,王小波除了文体,更表现在骨子里的相似,那是两颗质地相近的灵魂的不期而遇。所谓骨子里相似,主要是指这两个人都有自成一体的思想和价值系统,都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  村上春树为此采取个人主义立场,小波则采取自由人文主义立场,但二者身上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追求个体生命的尊严,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超拔与纯粹,都藐视权威、体制和世俗价值观。两人书中的小人物都无视被设置的生活轨道,村上春树对失踪的大象情有独钟,小波则欣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和村上春树都力图通过这只小猪和大象所隐喻的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冷眼旁观主流社会的光怪陆离,进而直面人类生存的窘境,展示人性的扭曲及使之扭曲的外在力量的强大与荒谬。  更重要的是村上春树和小波都具有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敢讲真话的勇气,王小波最讨厌假正气、伪善和精神复制品,最不甘心俯首帖耳,做沉默的大多数。他认为对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不神圣,神圣的是讲真话,实际上他的杂文也通篇是真话,真话是其文章的灵魂。大家知道,在中国讲真话是多么艰难,而讲假话是多么容易。有时候不讲假话都不行,甚至沉默都不被允许。正是讲真话这点,最终使王小波超越了他的边缘人的身份,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  村上春树就不用说了,无论作为现代都市的影射还是作为审视和批判日本历史和当代社会体制的战士,他都是侧身于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小波更是边缘人,《中华读书报》在纪念小波去世10周年的时候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其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只是智商高、聪明,而不太善良,或者说不太追求善良和道德完善,他会生活得很好,因为他可以用他的聪明,很方便地达到他的目的,或者这个人资质一般,甚或中下,但天性淳朴,甘愿听大人、听领导的话,也会得到大人老爷的恩赐,甚至博得大家的好感与同情。而不幸的是,王小波恰恰十分善良,但同时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除了在生活上愿意听李银河的话和他妈妈的话之外,在其他方面,他不愿意听任何人的话,他只相信自由和尊严、科学和理性,还有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和智慧可以带给他的至高无上的幸福,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可想而知的命运就是边缘人的命运,而他又是一个不老实的边缘人,总是对主流怀有不合时宜的戒心,不时旁敲侧击,甚至像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说“皇帝身上其实什么也没穿”。从而使得他以边缘人、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平庸生活提供了耀眼的光照和会心的微笑。  小波和村上春树之间还有一点相同,就是这两个人都重视文体(语言风格),而且都是文体家。  村上春树:关心灵魂是否自由  最后谈谈村上春树。想必大家知道,村上春树在中国出版的作品主要是我翻译的。  村上春树文学中到底是什么东西打动了那么多中国读者?或者说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核心魅力是什么?按照村上春树本人的说法,它的小说之所以到处受欢迎,一个是因为故事有趣,一个是因为文体别致。但不仅仅如此,那么打动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村上春树的小说,无论是《挪威的森林》,还是《奇鸟行状录》抑或《海边的卡夫卡》,读罢掩卷,都能让你“三天五天缓不过劲来”。就好像整个人一下子掉进夜幕下无边无际的大海,又好像感受着大醉初醒后的虚脱,整个人被彻底掏空。对了,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是的,灵魂!  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看完后能让人久久缓不过劲来,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触动了、摇撼了,甚至劫掠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灵魂瞬间出窍,让我们的灵魂破壳逃生,而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仿佛同宇宙某个神秘信息发生倏然沟通的快慰。换句话说,村上春树笔下的故事和文体中潜伏着、喘息着、时而腾跳着一颗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灵魂。一句话,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是关于自由魂的故事。  关乎灵魂是村上春树文学的灵魂,那么对于灵魂,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自由。关心灵魂就意味着首先关心和审视灵魂是不是自由的。2003年初,我在东京和村上第一次见面时他曾明确表示:“我已经写了20多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在社会上我们都是不自由的,背负种种的责任和义务,受到各种限制。但同时又想方设法争取自由。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这是贯穿我整个写作过程的念头,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事实也是这样,他的小说很少以现实主义笔法对主人公及其置身的环境予以大面积精确描述,而总是注意寻找关乎灵魂的元素,提取关乎灵魂的信息,总是追索和逼视现代都市夜空中往来彷徨孤独的灵魂的可能性,力图以别开生面的文体和“物语”给孤独寂寞的灵魂以深度抚慰。主要办法就是让每个人确认自身灵魂的尊贵和无可替代性。说白了,就是让我们把自己当个正经玩意儿。


    来自掌上百度2楼2012-08-09 23:20
    回复
      内容自由王小波:不老实的边缘人  如果让我找一位与村上春树最相近的中国作家,我想找王小波,他和村上春树的相近纯属巧合,王小波除了文体,更表现在骨子里的相似,那是两颗质地相近的灵魂的不期而遇。所谓骨子里相似,主要是指这两个人都有自成一体的思想和价值系统,都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  村上春树为此采取个人主义立场,小波则采取自由人文主义立场,但二者身上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追求个体生命的尊严,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超拔与纯粹,都藐视权威、体制和世俗价值观。两人书中的小人物都无视被设置的生活轨道,村上春树对失踪的大象情有独钟,小波则欣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和村上春树都力图通过这只小猪和大象所隐喻的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冷眼旁观主流社会的光怪陆离,进而直面人类生存的窘境,展示人性的扭曲及使之扭曲的外在力量的强大与荒谬。  更重要的是村上春树和小波都具有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敢讲真话的勇气,王小波最讨厌假正气、伪善和精神复制品,最不甘心俯首帖耳,做沉默的大多数。他认为对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不神圣,神圣的是讲真话,实际上他的杂文也通篇是真话,真话是其文章的灵魂。大家知道,在中国讲真话是多么艰难,而讲假话是多么容易。有时候不讲假话都不行,甚至沉默都不被允许。正是讲真话这点,最终使王小波超越了他的边缘人的身份,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  村上春树就不用说了,无论作为现代都市的影射还是作为审视和批判日本历史和当代社会体制的战士,他都是侧身于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小波更是边缘人,《中华读书报》在纪念小波去世10周年的时候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其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只是智商高、聪明,而不太善良,或者说不太追求善良和道德完善,他会生活得很好,因为他可以用他的聪明,很方便地达到他的目的,或者这个人资质一般,甚或中下,但天性淳朴,甘愿听大人、听领导的话,也会得到大人老爷的恩赐,甚至博得大家的好感与同情。而不幸的是,王小波恰恰十分善良,但同时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除了在生活上愿意听李银河的话和他妈妈的话之外,在其他方面,他不愿意听任何人的话,他只相信自由和尊严、科学和理性,还有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和智慧可以带给他的至高无上的幸福,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可想而知的命运就是边缘人的命运,而他又是一个不老实的边缘人,总是对主流怀有不合时宜的戒心,不时旁敲侧击,甚至像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说“皇帝身上其实什么也没穿”。从而使得他以边缘人、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平庸生活提供了耀眼的光照和会心的微笑。  小波和村上春树之间还有一点相同,就是这两个人都重视文体(语言风格),而且都是文体家。  村上春树:关心灵魂是否自由  最后谈谈村上春树。想必大家知道,村上春树在中国出版的作品主要是我翻译的。  村上春树文学中到底是什么东西打动了那么多中国读者?或者说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核心魅力是什么?按照村上春树本人的说法,它的小说之所以到处受欢迎,一个是因为故事有趣,一个是因为文体别致。但不仅仅如此,那么打动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村上春树的小说,无论是《挪威的森林》,还是《奇鸟行状录》抑或《海边的卡夫卡》,读罢掩卷,都能让你“三天五天缓不过劲来”。就好像整个人一下子掉进夜幕下无边无际的大海,又好像感受着大醉初醒后的虚脱,整个人被彻底掏空。对了,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是的,灵魂!  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看完后能让人久久缓不过劲来,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触动了、摇撼了,甚至劫掠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灵魂瞬间出窍,让我们的灵魂破壳逃生,而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仿佛同宇宙某个神秘信息发生倏然沟通的快慰。换句话说,村上春树笔下的故事和文体中潜伏着、喘息着、时而腾跳着一颗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灵魂。一句话,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是关于自由魂的故事。  关乎灵魂是村上春树文学的灵魂,那么对于灵魂,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自由。关心灵魂就意味着首先关心和审视灵魂是不是自由的。2003年初,我在东京和村上第一次见面时他曾明确表示:“我已经写了20多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在社会上我们都是不自由的,背负种种的责任和义务,受到各种限制。但同时又想方设法争取自由。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这是贯穿我整个写作过程的念头,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事实也是这样,他的小说很少以现实主义笔法对主人公及其置身的环境予以大面积精确描述,而总是注意寻找关乎灵魂的元素,提取关乎灵魂的信息,总是追索和逼视现代都市夜空中往来彷徨孤独的灵魂的可能性,力图以别开生面的文体和“物语”给孤独寂寞的灵魂以深度抚慰。主要办法就是让每个人确认自身灵魂的尊贵和无可替代性。说白了,就是让我们把自己当个正经玩意儿。


      来自掌上百度3楼2012-08-09 23:20
      回复
        内容自由王小波:不老实的边缘人  如果让我找一位与村上春树最相近的中国作家,我想找王小波,他和村上春树的相近纯属巧合,王小波除了文体,更表现在骨子里的相似,那是两颗质地相近的灵魂的不期而遇。所谓骨子里相似,主要是指这两个人都有自成一体的思想和价值系统,都追求灵魂的独立和自由。  村上春树为此采取个人主义立场,小波则采取自由人文主义立场,但二者身上又有相同之处,那就是追求个体生命的尊严,追求自我主体性的超拔与纯粹,都藐视权威、体制和世俗价值观。两人书中的小人物都无视被设置的生活轨道,村上春树对失踪的大象情有独钟,小波则欣赏一只“特立独行的猪”。王小波和村上春树都力图通过这只小猪和大象所隐喻的被边缘化的小人物冷眼旁观主流社会的光怪陆离,进而直面人类生存的窘境,展示人性的扭曲及使之扭曲的外在力量的强大与荒谬。  更重要的是村上春树和小波都具有作为人文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和敢讲真话的勇气,王小波最讨厌假正气、伪善和精神复制品,最不甘心俯首帖耳,做沉默的大多数。他认为对知识分子来说,尤其在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并不神圣,神圣的是讲真话,实际上他的杂文也通篇是真话,真话是其文章的灵魂。大家知道,在中国讲真话是多么艰难,而讲假话是多么容易。有时候不讲假话都不行,甚至沉默都不被允许。正是讲真话这点,最终使王小波超越了他的边缘人的身份,从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情感共鸣。  村上春树就不用说了,无论作为现代都市的影射还是作为审视和批判日本历史和当代社会体制的战士,他都是侧身于主流之外的边缘人。小波更是边缘人,《中华读书报》在纪念小波去世10周年的时候发表一篇署名文章,其中这样写道:“在中国,如果一个人只是智商高、聪明,而不太善良,或者说不太追求善良和道德完善,他会生活得很好,因为他可以用他的聪明,很方便地达到他的目的,或者这个人资质一般,甚或中下,但天性淳朴,甘愿听大人、听领导的话,也会得到大人老爷的恩赐,甚至博得大家的好感与同情。而不幸的是,王小波恰恰十分善良,但同时又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天才,他除了在生活上愿意听李银河的话和他妈妈的话之外,在其他方面,他不愿意听任何人的话,他只相信自由和尊严、科学和理性,还有他毕生追求的艺术和智慧可以带给他的至高无上的幸福,他的命运也就可想而知”。可想而知的命运就是边缘人的命运,而他又是一个不老实的边缘人,总是对主流怀有不合时宜的戒心,不时旁敲侧击,甚至像个天真烂漫、口无遮拦的孩子,说“皇帝身上其实什么也没穿”。从而使得他以边缘人、以非主流的身份超越了主流,为“沉默的大多数”的平庸生活提供了耀眼的光照和会心的微笑。  小波和村上春树之间还有一点相同,就是这两个人都重视文体(语言风格),而且都是文体家。  村上春树:关心灵魂是否自由  最后谈谈村上春树。想必大家知道,村上春树在中国出版的作品主要是我翻译的。  村上春树文学中到底是什么东西打动了那么多中国读者?或者说村上春树文学中的核心魅力是什么?按照村上春树本人的说法,它的小说之所以到处受欢迎,一个是因为故事有趣,一个是因为文体别致。但不仅仅如此,那么打动我们的到底是什么?  村上春树的小说,无论是《挪威的森林》,还是《奇鸟行状录》抑或《海边的卡夫卡》,读罢掩卷,都能让你“三天五天缓不过劲来”。就好像整个人一下子掉进夜幕下无边无际的大海,又好像感受着大醉初醒后的虚脱,整个人被彻底掏空。对了,有一种灵魂出窍的感觉。是的,灵魂!  村上春树的小说之所以看完后能让人久久缓不过劲来,最主要的原因,恐怕是他触动了、摇撼了,甚至劫掠了我们的灵魂,让我们的灵魂瞬间出窍,让我们的灵魂破壳逃生,而更多的时候是让我们感觉到自己的灵魂仿佛同宇宙某个神秘信息发生倏然沟通的快慰。换句话说,村上春树笔下的故事和文体中潜伏着、喘息着、时而腾跳着一颗追求自由和尊严的灵魂。一句话,村上春树的文学作品是关于自由魂的故事。  关乎灵魂是村上春树文学的灵魂,那么对于灵魂,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是自由。关心灵魂就意味着首先关心和审视灵魂是不是自由的。2003年初,我在东京和村上第一次见面时他曾明确表示:“我已经写了20多年了。写的时候我始终有一个想使自己变得自由的念头。在社会上我们都是不自由的,背负种种的责任和义务,受到各种限制。但同时又想方设法争取自由。即使身体自由不了,也想使灵魂获得自由———这是贯穿我整个写作过程的念头,我想读的人大概也会怀有同样的心情。”  事实也是这样,他的小说很少以现实主义笔法对主人公及其置身的环境予以大面积精确描述,而总是注意寻找关乎灵魂的元素,提取关乎灵魂的信息,总是追索和逼视现代都市夜空中往来彷徨孤独的灵魂的可能性,力图以别开生面的文体和“物语”给孤独寂寞的灵魂以深度抚慰。主要办法就是让每个人确认自身灵魂的尊贵和无可替代性。说白了,就是让我们把自己当个正经玩意儿。


        来自掌上百度4楼2012-08-09 23:20
        回复
          我去……爪机不给力……


          来自掌上百度8楼2012-08-09 23:26
          回复
            王小波不错 沉默的大多数


            来自掌上百度10楼2012-08-09 23:28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