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媒青年报吧 关注:24贴子:75
  • 2回复贴,共1

【华媒青年报】 风雨兼程 我们一直在路上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风雨兼程 我们一直在路上
我们发布最新动态
倘若国家是一条航行在大海上的船,新闻记者就是船头的眺望者。他要在一望无际的海面上观察一切,审视海上的不测风云和浅滩暗礁,及时发出警告,普利策如是说。同样,作为一份大学生的报纸,我们必须站在信息的前沿,及时为读者提供实时而有用的信息,以期读者提前做好准备。例如本报对我校秋季校园招聘会的报道。
2010年,当本报获悉我校将于11月5日举行一场校园招聘会时。本报提前一个星期与就业信息指导中心取得联系,对招聘会的时间、地点、以及大致的运行流程进行了了解。
并且本报编辑部对此事件商讨后一致认为:在日趋紧张的竞争环境中,就业是一个热门议题。大学生普遍关心企业的基本概况、供职岗位、招聘条件、工资待遇等问题。因此,本报记者再一次联系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获取了60余家企业第一手详细资料。对于第一次面对企业考试的应届毕业生来说,面试无疑是一个让他们感到紧张问题。于是,本报通过网络搜索以及记者采访,获得了面试的十大必考题及一些面试技巧。
信息搜集仅仅只是开端,编辑、排版以及发布还需要花费很多的精力。我们的新闻记者,一直坚持的是每逢大事件,必须第一时间将信息发布出去,这是我们的新闻生命线,也是一年来我们对读者的承诺。为了给读者提供最新的消息,给毕业生提供最快的帮助,我们也在与时间赛跑。招聘会的前两天,记者们熬夜赶稿,从一个字到一句话再到整篇文章,我们都仔细斟酌,润色良久。伴着嗒嗒的键盘声,我们从未让困意侵扰。终于在凌晨两点钟,稿件全部完成,我们才如释重负的倒头大睡。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11月5日的报纸上,我们及时刊登了招聘会的消息,同时扩刊至八版。本报及时发布的动态,为广大毕业生提前做好各种准备提供了保障。
我们关注弱势群体
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生活困难、能力不足或被边缘化或受到社会排斥散落在世界的各个角落。他们被称为弱势群体。他们往往默默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很少被人提及。媒体所充当的传声筒的作用,正为这样的群体发出最强烈的声音,引起社会的关注。例如本报对自闭症儿童的报道。
2010年4月8日,记者一路寻找,历经6个小时来到了武汉“启慧特殊儿童教育中心”,采访了相关负责老师并了解自闭症儿童的基本情况。
接到编辑部派发的任务后,我们赶紧联系了武汉启慧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的负责人金老师。征得她的同意后,4月8日上午,我和摄影记者一同从学校出发。本想着两点半能顺利到达目的地,可是由于路线不熟,我们坐公交花了近3个小时,其他的时间全花在问路上。最后在下车3个小时后,我们在一条不太繁华的街道上看到了那个不太醒目的写着“武汉启慧特殊儿童教育中心”的木牌子。见到那边的老师,才知道孩子们快要下课了,刘老师很热情,让我们先进教室跟孩子们接触一下,等下了课再安排采访。
在教室里,我们看到一群年龄在2—5岁不等的孩子,他们蹒跚的围着凳子转圈圈,从来不关注外面发生的事情。看到我们进来,他们朝我们瞥了一眼后,又转了头跟着老师的指令做一些简单的重复性动作。纯真的目光却没有任何焦点,没有同龄孩子本该拥有的天真烂漫可爱的笑脸,尽管我们热情的跟她们打招呼。
据教育中心主任刘莉介绍,武汉启慧特殊儿童教育中心是一所专门收容、教育自闭症儿童的私立学校,还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认知。这所学校的资金并不充足,学校设备、师资都不齐全,条件比较艰苦。这些孩子比残疾儿童更可怜,他们表面上四肢健全,但因为大脑受损,智力缺陷,当他们无法表达自己思想时,就会出现情绪失控、自伤如撞头等现象。刘老师说:希望社会上能有更多的人能多关注、理解他们,他们还是孩子,也需要有一个快乐的童年。
4月13日的报纸上,我们用了整个版面来报道自闭症儿童的生存状态及面临的困难,号召大家关注他们,为他们“点盏灯”。
我们传递思想火炬
一个人的眼界有多开阔?一个人的内涵有多深?一个人可以走多远?这不仅是人生的永恒话题,更是“华媒讲坛”希望为青年人打开关注生命、思考人生、探寻真理的一扇窗,认识世界,认识中国,也认识自己。2010年4月迎来了“华媒讲坛”的第一位嘉宾——杨支柱教授。第一次见到久仰的名师,我们心中的激动溢于言表。可杨教授的随和、善解人意将我们紧张的小情绪化解了。我们分成两拨人,一拨人去接老师到学校,陪同老师参观学校;另一拨人负责前期宣传,现场布置。我们分工明确,按部就班。正是由于所有成员一丝不苟的认真态度,使得我们第一次讲座能顺利进行。
随后,郭宇宽教授莅临“华媒讲坛”。有了第一次办讲座的经验,这一次也少了些许紧张。陪同郭老师吃饭时,他豪爽、大气、直率的北方性情深深感染了我们。而我们的认真、开朗、求知若渴也博得了老师的喜爱。随后郭老师在华中科技大学等学校的讲座,我们也一路陪同。并且“华媒讲坛”的主持人王露,应邀主持了郭老师在华科的讲座。与名家接触的时间总是宝贵而短暂的,郭老师为期三天的武汉之行很快就结束了,三天的陪伴让我们深深喜欢上了这位个性鲜明、敢说敢做的无冕之王,我们恋恋不舍地告别。回到学校,还沉浸在离别情绪中的我们不得不快马加鞭、熬夜加班地完成讲座和专访稿件。编辑记者们不顾路途奔波、身体疲乏,始终将稿件质量放在第一位。
截至目前,“华媒讲坛”已经办了四期,在学校中具有了一定的名气,为广大师生所熟知,各位成员也更有经验。每次我们作为三本学院的学生和一本名校的学生在一起面对名家时,我们经常告诉自己要不卑不亢,要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老师“我们三本学院的学生也不比别人差”。每次《华媒青年报》的记者在老师来之前认真准备资料,专访时积极思考,勇敢提问,正是因为这样,让到过“华媒讲坛”的老师都印象深刻,赞赏不已。我们深知,我们代表的不仅是《华媒青年报》的形象,更是三本院校大学生的姿态,我们不卑不亢,我们积极向上!
我们是抱着为传媒学子服务、让更多有思想的人来传递声音的初衷开设“华媒讲坛”。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逐渐从紧张担心成长到跟名家从容不迫的交谈,从不够自信的三本院校学生成长到积极发出自己声音的传媒骄子。我们在收获,我们在成长,我们一直在路上!


IP属地:湖北1楼2012-09-07 16:47回复

    【社会实践】
    2010年4月8日,组织记者部成员前赴武汉启慧儿童教育中心,采访此机构的相关老师和自闭症儿童,引起广泛关注,得到杨慧霞等新闻传播学院老师的一致好评;
    2010年5月29日,记者随同新闻传播学院青年志愿者协会成员一同有前往洪山区“武汉宠物救助站”基地,调查了解流浪狗收容情况。如实报道、反映流浪狗现状,倡导大家爱护并保护身边的小动物;
    2010年6月1日,记者前赴“武汉同济医院”组织并参加“爱心联盟——为同济医院而同庆六一”的活动,对白血病儿童的生存状况进行报道,引起学生及老师的关注。
    2010年9月,本报发起免费为军训新生送水活动。在炎炎夏日,为广大学子送去清凉;
    2010年11月11日我校举行秋季校园招聘会前,本报增刊至八版,及时发布企业信息级面试技巧,为求职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提供了方便;
    【友谊社团】
    2010年5月,本报主要成员赴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分别学习经验,接受《沉淀》等友谊社团的建议。
    2011年4月,本报成员赴湖北经济学院,与《新闻周末》进行交流学习;
    2011年4月,赴华中科技大学文华学院交流学习。
    


    IP属地:湖北2楼2012-09-07 17:10
    回复
      华媒青年报即将纳新,敬请关注~


      IP属地:湖北6楼2012-09-16 19:14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