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前,本人有幸作为评委之一参加了我省举行的基于新课程标准的优质录像课评比活动。在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的同时,我再一次思考:基于新课程标准的课堂教学究竟该是什么样子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改强调,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很难说学生能真正学到对自己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知识。
那什么是体验?
有数位语文教师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授课内容。无一例外的是,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有邓丽君的演唱,或者在上课伊始用邓小姐的歌曲引入新课,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欣赏,或者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播放。似乎没有了邓丽君的歌曲,这堂课就不能算是完整的课。邓丽君的歌曲的确很美,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欣赏或者演唱这首学生熟悉的优美歌曲,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词,感受词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这堂课中,或者说在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并没有让人感受到美,没有感觉到歌曲对文本理解的作用,只是感觉这是课堂的一个环节而已。
原因何在?
更为可笑的是表演了。有好几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反复吟唱邓丽君的曲调,一遍又一遍,假如不是课题上写着“科目——初中语文”,还会以为是音乐课呢。不仅如此,还有的老师让几位女生(初三的女生)到讲台上表演。音乐响起,七八个女生,舞动着彩带,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不时地来点花样和舞蹈造型。我想,假如没有两个星期的准备和排练,无论如何也不能表演得如此熟练。5分钟左右的表演结束了,继续讲解……
我用心地看,用心去感悟,也许不曾受过专门训练理解肤浅,也许生性愚钝不解其意,看来看去始终没能从学生的演唱和舞姿中感觉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惆怅与徘徊,无从体会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和“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更没有品味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向往与期待。虽然学生的表演很熟练,唱的也不走调,但却没有相应的表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演唱究竟能对学生理解这首词起多大的作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体验”?学生能体验到什么呢?
很美的一阕词,在学生的反复演唱和舞蹈中变得兴趣索然,没了美感,现代与古代距离是那么遥远,无法穿越。假如苏轼还活着,看到现在的教师这样来教授他的《水调歌头》,当作何感想?除了邓丽君的歌,还有没有别的方式来教学呢?假如使用了邓丽君的歌曲,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我以为,这是老师对新课标的误读。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并非就是要学生必须唱,必须跳,真正的“动”是大脑的“动”,是思维的“动”,是情感的“动”。要想让学生与古人对话,老师首先要走进历史,走进古代,站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解读古人。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才能纵横驰骋于古代和现代之间,不仅仅是感受诗词的意境、意蕴,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情感的渗透和升华。任何的形式(演唱、舞蹈、欣赏等)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提出,要“改变课程实施过程中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指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从这一段话中我们不难看出,新课改强调,我们要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参与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没有学生的参与和体验,很难说学生能真正学到对自己生活和发展有用的知识。
那什么是体验?
有数位语文教师选择了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为授课内容。无一例外的是,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上都有邓丽君的演唱,或者在上课伊始用邓小姐的歌曲引入新课,或者在授课过程中欣赏,或者是课堂结束的时候播放。似乎没有了邓丽君的歌曲,这堂课就不能算是完整的课。邓丽君的歌曲的确很美,在恰当的时机让学生欣赏或者演唱这首学生熟悉的优美歌曲,对于帮助学生理解这首词,感受词的意境和其中蕴含的情感,得到美的熏陶是很有必要的。但在这堂课中,或者说在这几位老师的课堂中并没有让人感受到美,没有感觉到歌曲对文本理解的作用,只是感觉这是课堂的一个环节而已。
原因何在?
更为可笑的是表演了。有好几位老师的课堂上,学生反复吟唱邓丽君的曲调,一遍又一遍,假如不是课题上写着“科目——初中语文”,还会以为是音乐课呢。不仅如此,还有的老师让几位女生(初三的女生)到讲台上表演。音乐响起,七八个女生,舞动着彩带,动作娴熟,配合默契,不时地来点花样和舞蹈造型。我想,假如没有两个星期的准备和排练,无论如何也不能表演得如此熟练。5分钟左右的表演结束了,继续讲解……
我用心地看,用心去感悟,也许不曾受过专门训练理解肤浅,也许生性愚钝不解其意,看来看去始终没能从学生的演唱和舞姿中感觉出“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的惆怅与徘徊,无从体会到“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豪放和“此事古难全”的离愁别恨,更没有品味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美好向往与期待。虽然学生的表演很熟练,唱的也不走调,但却没有相应的表情。我不知道这样的演唱究竟能对学生理解这首词起多大的作用,难道,这就是所谓的“体验”?学生能体验到什么呢?
很美的一阕词,在学生的反复演唱和舞蹈中变得兴趣索然,没了美感,现代与古代距离是那么遥远,无法穿越。假如苏轼还活着,看到现在的教师这样来教授他的《水调歌头》,当作何感想?除了邓丽君的歌,还有没有别的方式来教学呢?假如使用了邓丽君的歌曲,如何使用才能发挥其最大效用?
我以为,这是老师对新课标的误读。在活动中学习,在体验中学习,并非就是要学生必须唱,必须跳,真正的“动”是大脑的“动”,是思维的“动”,是情感的“动”。要想让学生与古人对话,老师首先要走进历史,走进古代,站在历史文化的背景下解读古人。在此基础上带领学生与古人对话,与文本对话,在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学生才能纵横驰骋于古代和现代之间,不仅仅是感受诗词的意境、意蕴,受到美的熏陶,也是对文化的理解和认识,是情感的渗透和升华。任何的形式(演唱、舞蹈、欣赏等)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