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那兔那些事儿吧 关注:1,110,009贴子:26,933,269

【陆军战术科普】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江苏1楼2012-09-19 20:02回复
    谁敢**咬死谁


    IP属地:江苏2楼2012-09-19 20:02
    收起回复
      斜线阵,又名梯形阵,军队阵式的一种,亦是一种战术思想。
      顾名思义,斜线阵式是以军队斜线式伫列的阵形作战,或以左至右倾前(右斜阵式),或以右至左倾前(左斜阵式)。
      它最早的运用,是在古希腊底比斯的名将伊巴密浓达的留克特拉战役。当时针对希腊重步兵方阵一线平推平均分布兵力的特点,其无法在不将列数减少的情况下排出与斯巴达军相同长度的阵形,伊巴密浓达放弃尝试排出与斯巴达相同长度阵形,集中兵力于一翼,改为将左翼的列数增多,由传统的八至十二列改为五十列,力求获得突破。
      但是有强就有弱,如果自己加强的一侧获得胜利,而削弱的一侧被对方突破,仍然是没有意义的。所以为了保护自己受到削弱的一翼,就把它向后回缩并延迟战斗,尽量拖延它与敌人接触的时间,其加强了的左翼则以双倍速度冲向斯巴达军,希望加强的一翼能够求得决定性的突破。就在这一战,他用这战阵击败了斯巴达精锐部队。
      下面我们来看几个经典战例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09-19 20:03
      收起回复
        留克特拉战役

        参考战役地图
        是一场前371年爆发于底比斯和斯巴达之间的一场战争。最终底比斯胜利。在这场战斗在伊巴密浓达首创斜线式战术。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2-09-19 20:05
        收起回复
          索尔战役(Battle of Soor),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在1745年9月30日的战役。以普军胜利作结。

          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中,普军在霍亨弗里德堡战役干净漂亮的奇袭中大败奥军。此战之后,卡尔亲王缓缓向南退入波希米亚境内,腓特烈大帝达成了解除西里西亚威胁的战略任务,向波希米亚追击了一段距离,划一个顺时针的大圈,主动撤回西里西亚,准备谈判结束战争。但是奥地利军队的恢复能力是惊人的,卡尔亲王元气已复,于9月29日夜突然发起索尔战役,计划以彼之道,还施彼身,也以夜袭还以颜色。
          索尔战役,奥地利军4万人,确实出其不意地抓住了腓特烈22,000人的普军,于夜间进军,完全包围普军营地。但是奥地利人没有马上发起进攻,可能是怕暗夜之中混战,不利于发挥数量优势吧。第二天早晨5点,腓特烈才接到报告,获知已入奥军包围圈,紧急**部队出营列阵迎战,8点钟,普军阵线已经列好,井然有序之中竟然看不出受到奇袭的慌张。不能不说普鲁士军队的素质确实高过奥地利一筹。这次索尔战役,是腓特烈第一次试图把经过自己思考和设计的斜线式战术付诸实施。
          腓特烈在这次战役中,以加强的右翼首先发起冲击,普军步兵冒着奥军炮火,在战场上行进600步,就象在训练场上一样,然后以排枪齐射压倒敌方火力,发起冲锋,一举占领奥地利炮兵阵地。按照腓特烈的腹案,中央和左翼本来是要回缩的,但是受右翼成功的鼓舞,左翼也自发地发起冲锋,而奥地利军队虽然人多势众,素质却不如普军,此时陷入全线退却。索尔战役标志着腓特烈斜线式战术思想付诸实践,虽然这次的运用还不那么完美,但是仗毕竟是打胜了,而且是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大获全胜。奥地利损失7,444人,普鲁士3,911人,在激战中,腓特烈本人留在后方的营帐、马匹、随身钱物、甚至餐具和他的长笛都被奥军夺取。这一仗,可以算是险胜。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2-09-19 20:06
          回复
            罗斯巴赫会战(Battle of Rossbach),是七年战争中普鲁士与法国神圣罗马帝国联军在1757年11月5日的战役。以普军大胜作结。此战被誉为是腓特烈大帝最辉煌的战绩,18世纪欧洲经典战役之一

            战前形势
            科林战役后普鲁士战略形势极为严峻。整个欧洲都在向普鲁士进逼。普鲁士本土正南的萨克森、西里西亚有奥地利主力,与腓特烈的普军主力对峙,正东有8万俄军进攻东普鲁士,由普鲁士列瓦尔德元帅挡住,但是普军却于9月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惨败于阿普拉什金元帅的俄军。所幸阿普拉什金也吃惊不小,再加上补给困难,战后反而向后撤,他本人因此被女沙皇解除了指挥职务。
            黎塞留公爵元帅的法军在8月迫使英国王子威廉·奥古斯都 (坎伯兰)(Cumberland)公爵指挥的英国汉诺威联军投降,柏林以西汉堡——不莱梅——汉诺威方向门户洞开。所幸法军作战并不积极,黎塞留本人是个花花公子,浪费了乘胜前进的机会。腓特烈向西方向派去布伦斯威克的斐迪南亲王,从此以后,斐迪南一直独当一面,仅凭著一支小小的各国联合部队,化解西方方向法军的所有进攻,西方向在1757年以后,再也没有成为腓特烈的麻烦。不能不说,布伦斯威克亲王斐迪南元帅是腓特烈手下真正的帅才。
            另外在西南方向,黎塞留的副司令,法国将军夏尔·德·罗昂 (苏毕兹亲王)(Soubise)会合了德意志诸侯联军(他们是**在奥地利皇室神圣罗马帝国旗下的),总兵力6万以上,穿过萨克森前来夹击腓特烈。腓特烈现在是四面楚歌,只是他占有内线作战优势,希望可以利用各路联军配合上的失误,集中兵力快速各个击破。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2-09-19 20:07
            回复
              名将~
              腓特烈大帝

              古斯塔夫二世

              


              IP属地:江苏11楼2012-09-19 20:10
              收起回复
                @MissOfMoon @heartAHTX @阿萨德兔基斯
                三位~这个战术是源自冷兵器时代,发展在排枪时代,现代依旧管用的一种战术

                斜线阵现今是陆军的基本阵式之一,尤其用于装甲部队,坦克。此阵式亦受战机及防暴**所采用。--by维基百科


                IP属地:江苏25楼2012-09-20 10:03
                收起回复
                  下面是毛子的大纵深


                  IP属地:江苏30楼2012-09-20 22:47
                  回复
                    纵深作战是一项军事教范,由苏联红军于1920年代与1930年代之间发展研发出来,纵深作战于1936年的野战规范中完全成熟。
                    历史
                    1920年至1930年间,苏联红军的理论学家提出了纵深作战的概念。这是一个直接于广泛经验后得到的结论,经验就是于俄国内战与波苏战争时期骑兵阵形广阔连绵的移动。
                    范围
                    纵深作战包含了复合的军或是军团于调动时同时排列阵形,其理论并不是要凭单次作战而求得胜利,而是借着复合作战,指挥着平行同方向且连续的行动,以求取胜利。如此,纵深作战与我们平常熟知的闪击战大异其趣。
                    目标
                    纵深作战之目标是为同时攻击敌人,并贯穿其地面武力之厚度,而引起敌人防御系统灾难式的失败。高度流动的结构则是作战之利器,借此闯入纵深敌后,并削弱消灭敌人重建防御的能力。作战将兵力大致分为两个梯队,第一梯次编队扮演着纵深作战的第一层,其部队紧密的沿着前线面对敌人配置。当行动开始,第一梯次编队必需与敌人形成紧密的接触,则第二梯次编队则是扮演支援的角色。
                    科技角色
                    苏联纵深作战理论仰赖科技的发展,而机动作战(maneuver warfare)的理论也大大提升了纵深作战得以快速、高效率的确保胜利。在红军内部,同时还有航空部队与装甲部队的发展,为纵深作战提供了理论发展的动力。图哈切夫斯基元帅指出,空军应该用超越步兵与炮兵与其它兵种的范围,以打击目标物。于最大量的战术影响,空军应该以最大量,集中于同一时间、空间中,给予敌人重点打击。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1楼2012-09-20 22:48
                    回复
                      纵深作战之学说与演练
                      野战规范
                      纵深作战的概念,第一次正式出现于红军于1929年的野战规范中,并且于1935年出版的“纵深战斗指导教范”(Instructions on Deep Battle)发展成熟。其概念最终于陆军于1936年编入“暂定野战规范”(Provisional Field Regulations)。
                      大清洗的影响
                      1937年至1939年间的苏联大清洗杀害了许多红军将材,包括了有红军拿破仑之称的图哈切夫斯基元帅。其后果,或是说其结果就是纵深作战的理论于西班牙内战中与对抗芬兰的冬季战争中被摒弃。直到当德国于1940年,在对法国黄色作战(法国战役)中快速的获得胜利,苏联方面开始有着潜在战争的威胁,才再次重视纵深作战。一个早期可能有效的纵深作战范例,苏联战胜日本的诺门罕战役,苏联军队由图哈切夫斯基的学生朱可夫所领导,于1939年的八九月之际,击退日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纵深作战
                      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战教范的发展,归功于许多优良的理论基础,这些都是1936年野战规范与纵深作战想法的贡献。机械化部队快速的成长,而且熟于运用管理,对于苏联军事力量的发展,德国少将梅莱亭(Friedrich von Mellenthin)已有所纪录。有两项军事行动可能可以贴切的阐述纵深作战,一个是1945年一二月间,对抗德意志国防军的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Vistula-Oder Offensive);一个是1945年八月间,于满洲地区进攻日本关东军的八月风暴行动。这两者都是红军快速而且压倒性的胜利。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2楼2012-09-20 22:49
                      回复
                        下面我们来看两个大纵深作战的经典战例


                        IP属地:江苏33楼2012-09-20 22:50
                        回复
                          一: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
                          维斯瓦河-奥德河攻势是苏联红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苏德战争中一次成功的军事行动;该行动由1945年1月12日开始至2月2日结束,攻势令红军将战线由在波兰的维斯瓦河推进至德国境内的奥德河,即距离首都柏林只有70公里。
                          日期: 1945年1月12日 – 2月2日
                          地点: 波兰中部及德国东部
                          结果: 苏联获胜
                          指挥官
                          元首国
                          费迪南德·舍纳尔,
                          约瑟夫.哈尔佩(德国A集团军)
                          毛子
                          格奥尔吉·朱可夫(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伊万·科涅夫(乌克兰第1方面军)
                          兵力
                          元首国
                          450,000人
                          毛子
                          2,203,000人
                          伤亡与损失
                          1月至2月在东部战线: 国防军陆军总司令部公布:
                          377,000人阵亡;
                          334,000人受伤及
                          292,000人失踪;
                          总共1,103,000人
                          苏联公布:
                          695,000名敌军阵亡及
                          86,000名敌军被俘 43,251人阵亡及失踪;
                          149,874人受伤及病倒;
                          共193,125人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5楼2012-09-20 22:52
                          回复
                            背景
                            随着巴格拉基昂行动的成功,苏联第1白俄罗斯方面军分别在1944年7月27日及8月4日在维斯瓦河西岸建立二个桥头堡,但苏军在由1944年8月1日开始进行但失败的华沙起义中一直沉默,虽然其前线与起义者距离不远,而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在利沃夫-桑多梅日攻势中在桑多梅日攻占另一个桥头堡(德国人称为巴拉诺夫桥头堡)。
                            在进攻开始前,苏军在这三个桥头堡已部署了大量的军用物资及兵力,苏军在步兵人数、火炮及装甲部队方面对德军占有很大的数量优势,德国情报机关知道这种情况及由东方国外军情部领袖莱茵哈德·盖仁将情报转交给海因茨·古德里安,古德里安将情报分析结果报告给阿道夫·希特勒,希特勒拒绝相信,认为这是自从成吉思汗以来最大的谎话,古德里安建议将德国北方集团军中陷入克鲁兰口袋的一些德军师经波罗的海撤回来,以补充防守兵力之需要,但希特勒拒绝,相反,他命令主要的后备兵力,由泽普·迪特里希指挥的德国武装亲卫队第6装甲军团被调往匈牙利王国以支援春醒作战行动。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6楼2012-09-20 22:54
                            回复
                              军力对比
                              苏联红军
                              红军共有2个方面军直接参与攻势,由格奥尔吉·朱可夫指挥的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负责华沙及南面的马格努谢夫及普拉维桥头堡;由伊万·科涅夫率领的乌克兰第1方面军则驻扎在桑多梅日桥头堡。朱可夫及科涅夫共163个师进行该行动,两支部队共有:
                              2,203,000名士兵
                              4,529辆坦克
                              2,513辆自行火炮
                              13,763门野战炮 (76毫米或以上)
                              14,812门迫击炮
                              4,936门反坦克炮
                              2,198门卡秋莎火箭炮
                              5,000架飞机

                              部署
                              白俄罗斯第1方面军 (格奥尔吉·朱可夫元帅)
                              苏联第47军团
                              波兰第1军团 (斯坦尼斯·巴博拉夫斯基将军)
                              苏联第3突击军团
                              苏联第61军团
                              苏联第1亲卫坦克军团
                              苏联第2亲卫坦克军团
                              苏联第5突击军团 (在马格努谢夫桥头堡)
                              苏联第8亲卫军团 (在马格努谢夫桥头堡) (瓦西里·崔可夫将军)
                              苏联第61军团 (在普拉维桥头堡)
                              苏联第33军团 (在普拉维桥头堡)
                              乌克兰第1方面军 (伊万·科涅夫元帅)
                              苏联第21军团
                              苏联第6军团 3rd Guards Army
                              苏联第13军团
                              苏联第4坦克军团
                              苏联第3亲卫坦克军团
                              苏联第52军团
                              苏联第5亲卫军团
                              苏联第59军团
                              苏联第60军团
                              德意志国防军
                              在此地区迎击苏军的是德国A集团军,防守华沙以东的维斯瓦河向南至与沙格河的汇流点,在此地苏军有一个大型的桥头堡,即维斯瓦河边的巴拉诺夫,之后再向南至Jasło 。该集团军共有三个军团,第9军团部署在华沙一带,第4装甲军团面对在维斯瓦河弯曲部的巴拉诺夫桥头堡,及第17军团驻守在更南面[8],全军共有400,000人、4,100门火炮及1,150辆坦克[9],A集团军由约瑟夫.哈尔佩陆军上将指挥 (当攻势开始后的1月20日,哈尔佩的职务由费迪南德·舍纳尔陆军上将代替。
                              战斗序列
                              德国A集团军 (约瑟夫.哈尔佩陆军上将;1月20日后为费迪南德·舍纳尔陆军上将)
                              德国第9军团 (马克西米连·冯·律多比兹陆军上将;1月20日后为德奥都尔·普雪陆军上将)
                              德国第56装甲军 (约翰内斯·布洛克上将)
                              德国第36装甲军 (瓦尔特·弗里斯将军)
                              德国第8军 (瓦尔特·哈特曼将军)
                              德国第4装甲军团 (弗里茨-休伯特·格拉舍尔上将)
                              德国第62军 (赫尔曼·雷克纳格尔将军)
                              德国第24装甲军 (瓦尔腾·尼赫林将军)
                              德国第48装甲军 (马克西米利安·冯·埃德尔斯海姆帝国男爵将军)
                              德国第17军团 (弗里德里希·舒尔兹上将)
                              德国第59军
                              德国第11军
                              武装亲卫队第11军
                              德军情报已预计苏军在人数上对德军有3:1的优势;实际上更有5:1的优势,在巴拉诺夫 / 桑多梅日桥头堡,第4装甲军团因缺少步兵防守整条前线而被要求在一些地区只防守'重要据点',加上,希特勒的书面命令,两条德军防线(最后防线及主要防线)之间非常接近,令守军主力在苏军大炮射程范围内。


                              IP属地:江苏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7楼2012-09-20 22:5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