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感觉,力先生的“由此,我们可以概括出来基本的间架结构要领:两臂抬起到头部附近(为技击方便),以锁骨向前微合拢使两臂在胸前,形成基本呈椭圆的前后左右空间;两脚平行横开略宽于肩部;胯部、膝部弯曲蹲下,形成上下肢之间的弹性支承和负荷;身体保持基本正直;两手掌以腕部为节点呈发散形撑开,给手掌一个额外的负荷;符合上面的要求,就合格了”不太全面。
我是从今年的3月份开始学站浑圆桩的,到今天也有6、7个月了。和力先生一样也是通过一些书籍和网上的文章及相关视频参悟学站的。那些大师关于浑圆桩的如何站和力先生的说的差不多,到今天晚上我才突然感觉不大对劲,容后细说。
像拳有独钟网友所说的那样,这其中必有“某些细节”诀窍。
这几个月来,虽然也经历了大汗淋漓、双腿打颤、双手麻热涨等的一些过程,也曾经站桩时“用意不用力”的感觉来“练”前后、左右、上下以及什么感觉抱树、橡皮筋牵拉、怀抱的大球前后上下左右的滚动,但一直缺感觉““含胸拨背”、“虚领顶劲”、“垂肩坠肘”等相关要领无法来领会到。这些可能也是作为初学者不应该也不能先学的吧。
任何一门学问如果闭门造车,如果感觉一家自大是无法取得进步的。俗话说的好,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这几个月来我关注了一些网友的博客和一些网站诸如百度贴吧、新浪爱问、趣盘、360读书馆里的关于大成拳的东西,也关注形意、太极等方面的东西。
张烈老师讲武术的新浪博客我关注很久但一直没有细细看,近段时间通过看醒世无量先生的新浪博客,对蹲墙功感起兴趣。之后每天站桩后做一些蹲墙。感觉对站桩很有好处。
昨晚我仔细看了张烈老师的关于内家拳的基础训练后,今天按照他老人家(我想应该这样尊称这位仙逝的老者)所讲的方法(垂肩坠肘)来站浑圆桩,感觉间架和支撑有整的感觉,也有无节不顶的感觉。由于下蹲还远没有达到张烈先生所说的那个标准(近段时间我一直做下蹲,一次可以做到六七十个,每天做三四组,第二天还不感到酸痛,按张烈老师的标准我一次只能做三四十个了),所以还没有松跨的感觉。垂肩坠肘的感觉有了同时也找到了肩撑肘横了,“含胸拨背”的感觉也有了。
今天我是按照张烈老师的“ 《找到练拳时应有的感觉》的视频讲解”里的方法“把手伸平然后翻转而肘仍然朝上和肩的要领”加入到浑圆桩里来站的。然后得出了以上的感觉。不知对否。
我想这可能是拳有独钟所说的那些大师所没言说的肢体方面的细节诀窍吧,一己之得,不敢私藏,今说于此,与大家共同讨论。
作为自学者,我想我们都是盲人摸象(这个说法可能不妥,都是摸着石头过河),多多少少的都会走一些弯路。如果多一些像力先生、张烈老师、绝世武功老师这样的人给我们讲解,则是我们初学者的幸事。
如果站浑圆桩首先连筋骨力都不练,如何谈生理改造呢?这也是我不敢苟同力先生的。
站浑圆桩,我只是几个月,一些看法定有不对处,恳请力先生多多指教。
我的想法是先站平步浑圆桩再用一年的时间,然后才学技击桩及其他。
浑圆桩什么叫站透?我不知道。芗老和选老以及大成拳的前辈们一生都在站哪。迷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