娑婆世界吧 关注:28,803贴子:195,303

明心见性==》本性在当下作用处见 !!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长时间的迷茫终于找到 修行的秘诀就是“放下”
愿将自己一些‘看破’的领悟供养各位师兄同仁同修!
明心见性==》本性在当下作用处见 !!
佛教一切经论,所有法门,无不围绕著这一中心——明心见性——来阐扬发明,使人们得以觉破迷情,消除无明,离妄返真,就路归家。佛教之所以异于他教,超越外道者,其原因即在切中众生生死与还灭之根源,而此根源又在明心见性与否。故明心见性,实乃佛教之精髓,超生脱死之重要关键也。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盘。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
那么心是什么? 性又是何物呢? 原来所谓心者,并不是我们胸膛里的肉团心,而是我们对境生起来的念头和思想,佛经称为六尘缘影,就是色、声、香、味、触、法落谢的影子,简称曰集起为心。意思是说,我们本来没有心——思想和念头,而是由于有色等境在,才从各别的境缘上领受它的形象,产生认识,分别它的同异,安立名字,发生爱嗔,取舍,造作,才生出种种心念。这心是和环境**起来而生出的,不是片面单独起的,所以称为集起为心,也就是现代学说所谓‘思想是客观环境的反映。’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是心的本原。现代学说认为,它是生起心的能量。没有它,对境生不起心来。我们之所以能对境生心,全是它的作用。它是无形无相的,所以眼不能见,但它能起种种作用,故确实是有。
明心见性者,乃明白=》
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
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 ’尊者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尊者曰:‘我见佛性。’王曰:‘性在何处?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 ’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即开悟。
现量境,就是我们的本来面目!
等于镜子照东西一样。镜子里面显现各种影相,但镜子不动。镜子没有说这个好我要,那个不好我不要。镜子它不分别,只是照物,什么东西来了就照什么。东西是长的就现长相,,是方的就现方相,是红的就现红色,它不取不舍,毫无分别,这就叫“现量境”。在荣誉或毁谤面前不动心,保护这个现量心。本来面目 整日就在六根门头上放光。此前后念断(前后念头之间断开),超然无著之现量真境,便是你安身立命处。虽空寂而灵知,无分别而又不断灭。开悟见性,就是前念已断、后念未起的一瞬间,回光返照,认取这离念的灵知就是我们的佛性,不是念头起处是佛性。不是见念头起是佛性,是看到念头起不跟它跑,一念断处、了了分明的是佛性。这点不要弄错!还有,不著相的念头是起妙用,著相的念头是妄想造业,这里须分别清楚,不可含糊。
也许你会说:我的视力是在不停变化的,我的眼睛近视了、远视了、昏花了,我原来不戴眼镜现在必须戴眼镜了,甚至说我得了白内障了。那我告诉你,那是你的“见明”的能力差了,而你的“见性”并无任何变化。即使你的眼睛最后看不到任何光明的时候,直至变成了盲人,那也只能说你没有了见明的能力了,而你的能见之性依然不动,因为你可以看到黑暗。见性好比电视信号(能产生电视图像的性能),而人的身体好比电视机。当某个电视机及其某些元件老化的时候就可能无法正常显示色彩,甚至只能显示黑白了,甚至不出图像了,这只能说明这台电视机不好用了,老化了,快完蛋了。但是不能说,那个电视信号不行了或者说那个电视信号老化了。人如果没有见性,那就真的不能看到什么了,既不能看到光明,也不能看到黑暗。就像没有电视信号,那么什么样的电视机也不会播放节目的。由此可见,无论你的眼睛如何变化,你的见性是不会变化的。
(附:佛性的同义词有 一真法界、如来藏、法身、实相、真如、自性、法身、大圆镜智、本妙觉心、空性、万法本性、法性 、真心、心性……)
明心见性==》本性在当下作用处见 !!
以上对“明心见性”的个人理解,仅供参考!供养各位师兄同仁同修!



1楼2012-10-04 04:27回复
    明心见性=佛性=性能=>能=一切众生 能 见闻觉知 的功能 能量 性能 !


    20楼2012-10-08 04:02
    回复
      21楼2012-10-08 04:41
      回复
        真空妙有
        佛在,金刚经、中讲:“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有人理解为凡所有相都是空。其实空并不是没有相,这一点大家要注意。对于空的理解有很多种:凡夫认为是相对空,也叫顽空;外道认为是断灭空;二乘认为是析法真空,也叫偏空;初入门菩萨认为是体法真空;而佛所证得的是妙有真空。下面我们分别解释:
        凡夫认为空是针对有来讲的。杯子放在这里是有,拿走了就是空;杯子里装水是有,水倒掉了就是空;人活着就是有,人死了就是空。机械地将空和有对立起来,这就是凡夫对空的理解,就是相对空。外道认为凡有相的都是虚妄,任何相都不要,认为这就是空,死在那里了。要是这样的话,房子不要烧掉算了,衣裳不穿脱掉算了,连饭也不用吃了,都空掉好了。所以这样理解是错误的,这就是断灭空。二乘人所证的空是析法真空(析就是分析)。他们经过分析认为:所有事相都是假的,只有我们的法身是真的。离开了相另外有个法我在,这样就把色法和心法分成两个部份。认为色法是色法,心法是心法,要证成妙体,就要离开色相。这就好比镜子和影子,他们要避开影子而执取镜光,实际是偏空了。我们知道色法有形体、颜色、有相可见,心法没有形体、无相可见(比如我们的思想)。两者可以分别,但不可分开。他们不知道色法就是心法所显现的,偏执心法,执取法我,这样就偏空了。所以二乘人逃避世法,躲到深山里修行,这样就不能圆满。
        


        23楼2012-10-08 05:30
        回复
          初地菩萨(又称初入门菩萨。天台宗和华严宗均分五教。天台宗分:小乘、藏、通、别、圆;华严宗分:小乘、始、终、顿、圆。天台宗的通教和华严宗的始教都是指初地菩萨。)认识到任何事相本来没有自体,当下即空。不用离开事相就是空。杯子放在这里,不需要把杯子拿掉就是空。因这个杯子本身并没有,它是由因缘合和而成。比如这个保温杯是由塑料壳和玻璃胆合起来做成的。杯子本身并没有,房子本身也没有,就连我们的身体本身也没有(也是地、水、火、风四大假合),一切相都是因缘合成的。所以不用离开事相就能修行,事相本身就是空。虽然理解了这一点,不需要离开世间就能修行圆满,但他们还不知道这个色相妙用无边,这就叫体法真空。佛所证得的是妙有真空。
          初入门菩萨虽然知道色法与心法不二,但还不知道有妙用。如能知道色相妙用无边,利用色相就是真空妙有了,比如五蕴(色、受、想、行、识)是遮蔽我们本性光明的坏东西,所以要“照见五蕴皆空”。但反过来五蕴又是妙用。成所作智就是利用五蕴来成就一切事业。比如,释迦牟尼佛降生,投胎王子,现了一个妙相——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色身(这就是色)。他为救度众生,不离开众生,不放手众生,就要摄受广大众生(这就是受)。众生的根基不同,要说不同的法,所以他要思考怎样说法能才对机(这就是想)。什么时候、在什么地方、用什么方法去度脱众生,就要具体去做。还有的众生与佛无缘,佛就让另外有缘的众生与他说法。有一个城东老母,佛给她说法(佛说法说的最好),她却不听。还把耳朵捂起来说:“不听,不听”。佛说:“那我现神通给你看”。她把眼睛闭起来说:“不看,不看”。佛知道与她无缘,就叫一个同她有缘的童子来给她说法,她倒接受了。所以佛为救度众生行持也有所不同(这就是行)。
          识就是知识,积累的经验,对我们来说就是要转识成智,识和智其实是一个东西,就好比水起波浪,水就是波浪,波浪就是水。波浪就象识,水就象智。佛的智慧最圆满,知识最渊博,他识得各种众生的根基(这就是识)。佛正是利用色、受、想、行、识来度脱众生,这样五蕴反过来就成妙用了。初入门菩萨对空的理悟上还差这么一层,所以还不究竟。要到佛所证得的妙有真空,真空妙有,有就是空,空就是有,这才究竟。
          


          24楼2012-10-08 05:33
          回复
            真空妙有就是说既然有佛性,就应该起妙用,妙用就是指所现的各种差别相;妙有真空就是说这些相都是由法身所显现的,本身并没有,本身就是空。所以体(佛性)、相(色相)、用(妙用)三者不可分割,有体必现相,有相必起用。比如,没有房子我们怎么遮蔽风雨呢?没有相,法性又在什么地方体现呢?所以理体(法性身)是成就万物的根本,也是成佛的根本。这就叫“事以理成(理体成功其事相),理以事显(理体由事相显现出来)”。所以,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即是真空;而《弥陀经》讲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妙相,即是妙有。有人不懂就认为这不是矛盾吗?其实并不矛盾。真空者正是妙有,妙有者正是真空。镜子里总是有影子,没有影子就不称其为镜子。不能现相起用就不是佛性,所以,佛性有种种的妙用。双身、饮血、**、愤怒等形象都是我们的心所显现的,不是心外另有的。心外无法,法外无心。
            我们的佛性本来就具足一切妙用,既不是从什么地方生出来的,也不会在什么地方灭掉。它无始无终,本来如此。但是因为我们不知道而迷于色相,向外追求,造业受报,而枉受六道轮回无有了期。我们现在应该马上觉醒,不要再迷误了。既然我们本性有如此广大之妙用,为什么只捞取外面一点点假相而忘记我们博大的佛性呢?明白这个道理之后,大家就不要再去追求外面的境界,随缘任运就好。由于前世造的因不同,这一世所受的果就不同。这就是“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做者是”。都逃不脱因果法则。所以现在我们每个人的缘份、业力、身体条件等等都不相同。只要我们随缘度日就好,今天的因缘如此,今天就这样过。明天的因缘如彼,明天就那样过。心里不要有芥蒂,不要去追求,不要着实惠,做一个“绝学无为闲道人”。只要能一切放下,就一切无碍了,那就是佛了!
            


            25楼2012-10-08 05:34
            回复
              明心见性=佛性=性能=>能=一切众生 能 见闻觉知 的功能 能量 性能 !


              27楼2012-10-08 05:43
              回复
                明心见性=佛性=性能=>能=一切众生 能 见闻觉知 的功能 能量 性能 !


                28楼2012-10-08 05:43
                回复
                  因为这个性体是一个万能体,虽然无相,但它能应缘显相起用,即‘随缘起用’。性体虽然无相,但也不能离相,离相便无妙用了(体、相、用三者,就是法、报、化三身。体是法身,相是报身,用是化身,三位是一体的)。如果没有相,不能起用,怎么能证得有这个体呢?我们见性是在什么地方见呢?就是在作用处见。既然是作用,当然是有相,有相才有用呵。所以还是不离相。我们前面讲了水和波浪的关系,水就是波,波就是水,它们是一体的,波与水是不可分离的。但水性是湿,波性是动,它们又互不相同。明白了这个道理,也就会晓得见性不能离开相,但又不要执著于相,这就叫做‘不即不离’。


                  29楼2012-10-08 05:44
                  回复
                    譬如,镜子有光滑的平面,根据光的反射原理,能使物体成像。不管是古代的铜镜,还是现在的平面玻璃镜,只要是镜子,它就能照出物体的形象,在镜子里有影像形成。你把镜面朝下放著,放到台子上,镜子里就会有台面的影子;放到地上,则有地面的影子;你把镜面朝天放,蓝天白云、星星月亮等,就会在镜了里出现;甚至你用布把它包起来,布的像就会照在镜子里;即使把它放在没有一点光线的漆黑房间里,镜子里也会有一片黑的像。欲要镜子里没有任何影像是办不到的。倘若不能成像,没有影子,就不能称其为镜子了。佛性也是如此,它的体就譬喻为镜子,既然有镜子,它就能显现出相来。但是小乘圣人对于这个问题总是搞不清楚。他们总认为,镜子就是镜子,不要有影子,有影子就不好了。大乘初门的菩萨则认为,镜子是镜子,影子是影子。他们不晓得镜子和影子是不能分的,镜就是影,影就是镜。虽不可分,但二者又不是一回事,跟水和波的道理相同。这才符合佛法的教义教理,这就是‘妙有真空’。只有把这个问题真正彻底地搞清楚了,才会既不执著影子,同时也懂得镜子和影子是不可分的。性在作用处见,体、相、用三位一体。所以,佛法所说的空,照见五蕴皆空的空,既不是析法真空,也不是体法真空,更不是顽虚空和断灭空,而是妙有真空!


                    30楼2012-10-08 05:46
                    回复
                      下面这部分内容是个人对真空妙有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妙有真空。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木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房子的作用在于居住
                      =》有之以为利。
                      但是,如果木车没有车轮中空的地方可以安装木轴,就无法行驶;
                      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
                      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通明,就无法居住。
                      =》中空的地方 所发挥的作用=》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有‘用’=》有‘无’=》妙有真空


                      31楼2012-10-08 06:42
                      回复
                        我们作功夫首先是为了明心见性。这个问题前面已经讲过了,现在又重复讲。一是因为它非常重要。二是修行人往往对它认识不清。所以,有必要再强调一下: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这个作用处就是我们的佛性。我们听了之后,确信无疑、真实肯定,一点不走作,这就是见性!不是除此之外,另有性可见。见性并不神秘、玄妙。
                        有些人总是把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在一起,可叹啊!他实在不知道什么叫性,他自己不明白,自以为性是另外一个神奇的东西,而这个实实在在能起作用的太普通、太一般了,他不以为是性,自己胡弄自己,还去胡弄别人,这叫自欺欺人。自己上了当,也叫别人上当。这种人几时才能出头,几时才能了生死呵?!前面我们已经讲过了,明心见性和发神通的关系,是先后关系、根本与枝末的关系。先见性,见性之后不迷了,真假认清了,晓得世上一切事物都是空花水月,虚假不可得。时时刻刻观照、保护这个唯一真实不虚的本性,在本位上不动摇,时时刻刻长养圣胎,功夫做到习气都消尽了,神通便不求而自得。所以说,但得本,不愁末。明心见性是根本,在修法中最关键、最要紧的。有些人错把发神通作为明心见性的标准,从而追求神通,正是本末倒置。所以,我们修行做功夫,首先就是要明心见性,不要妄求神通。


                        32楼2012-10-08 06:52
                        回复
                          下面这部分内容是个人对真空妙有的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妙有真空。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
                          木车的作用在于运货载人,器皿的作用在于盛物,房子的作用在于居住
                          =》有之以为利。
                          但是,如果木车没有车轮中空的地方可以安装木轴,就无法行驶;
                          器皿如果没有中间空的地方可以容量,就无法盛物;
                          房屋如果没有四壁门中空的地方可以出入通明,就无法居住。
                          =》中空的地方 所发挥的作用=》无之以为用
                          有之以为利 .无之以为用=》有‘用’=》有‘无’=》妙有真空=》万能体=》无限妙用!
                          


                          34楼2012-10-08 07:13
                          回复
                            若需要深入了解明心见性
                            可以百度搜索下面相关文章
                            略论明心见性 元音老人著
                            心经抉隐 元音老人著


                            35楼2012-10-08 07:19
                            回复
                              愿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依佛菩萨威德力、弘法功德力,普愿消除一切罪障,福慧具足,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家门清吉,身心安康,先亡祖妣,历劫怨亲,俱蒙佛慈,获本妙心。兵戈永息,礼让兴行,人民安乐,天下太平。四恩总报,三有齐资,今生来世脱离一切外道天魔之缠缚,生生世世永离恶道,离一切苦得究竟乐,得遇佛菩萨、正法、清净善知识,临终无一切障碍而往生有缘之佛净土,同证究竟圆满之佛果!!


                              36楼2012-10-08 07: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