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汝昌吧 关注:2,292贴子:33,676

周汝昌先生随笔选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悔——知愧

我还是服膺曹子雪芹的话:“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八个字像是只不过一两层道理,其实却是千回白转,回肠荡气的人生感叹。不是不悔。若真的不悔,那愧又何来?其愧既又有余,则其悔之深可想而知矣,然而,悔到底是个“马后课”,比及知悔能悟,事情早已明日黄花,成了“历史”,故曰无益。俗话还常说“追悔莫及”。是以万人能悔,虽是好事,毕竟那万人已然做成了至少一万件错事坏事了。呜呼,岂不可悲,岂不可痛。
这么说,其实还是一层最浅的常理。倘若细究起来,雪芹是个大智慧者,他那话涵蕴的内情恐怕还深还厚得多。那“无益”,也许并不是顽固不化,执迷不悟,死不回头,而是这种悔者,本来丝毫没做什么错事,倒是做极高尚极善美的事——可结果呢?做错事坏事的万人都功成名就,位高禄厚,洋洋乎自得,而这个做好事的曹雪芹,却落得“万目睚眦,众口嘲谤”,一生忍辱负垢,受尽了欺侮贬抑,诬陷伤害。雪芹之知悔而又曰无益,盖深嗟人世之险恶,天道之不公,把他那无比沉痛的话看浅了,懂错了,则是更加可悲,更加可痛!
我常常为此而自己忧愤,世人待他太浅薄,太恶毒了。心里十分难过。
只因这么一点痴念,我自己也走上了一条可愧可悔的狭路。
我不幸之至——当上了“红学家”。
甲子(1984)那年,我作过一首《自咏》的自度曲,幸有存稿,其词曰:

为芹脂誓把奇冤雪,不期然,过了这许多时节。交了些高人巨眼,见了些魍魉蛇蝎;会了些高山流水,受了些明枪暗钺。天涯隔知己,海上生明月。凭着俺笔走龙,墨磨铁,绿意凉,红情热。但提起狗续貂,鱼混珠,总目眦裂!白面书生,怎比那绣弓豪杰——也自家,壮怀激烈。君不见,欧公词切。他解道:“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怎不教人称绝!除非是天柱折,地维阙;赤县颓,黄河竭;风流歇,斯文灭——那时节呵,也只待把石头一记,再镌上青埂碣。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0-27 19:26回复

    您看这支曲子,可不算短,该说是个大曲。它说了那半日,到底说个甚么?那中心焦聚,正是个悔与不悔的问题。因为这实在合题对榫,我才引录于此,以见我这拙文,并非随时就题托寓,真是在自家胸中,思量已久了。
    这支曲子,分明说的就是一个悔,一个不悔。说悔,那语气好像是受了那些魍魉蛇蝎的那么多的明枪暗钺,可谓遍体鳞伤,若不当“红学家”,何致如此?是则悔之之意存焉。说不悔,那语气也不为不强了,为了给雪芹脂砚洗雪奇冤,受了这等人的欺辱伤害又算得什么?倘若因此而悔,一切都不值一哂了,也把雪芹的价值给拖下不少。我怎么能改易初衷,向魍魍蛇蝎投降呢?
    所以,始终不悔,永远不悔。
    这一不悔,是永恒不变的。我将继续承当一切明枪暗钺的惠然垂顾。
    欧公的那十四个字,见于他的小词《玉楼春》。我以为,把它摘取来移赠雪芹,最是贴切不过。雪芹是我中华最崇高最伟大的情痴,但他的小说(原著,不指120 回程高伪续本《红楼梦》)绝对不是为“风月”而作。他的情痴,已臻极处,应尊之为“情圣”才更对。但是,痴还是一个关键的字义。此痴,非本义“不慧”之谓,相反,那正是大慧若痴,如同大智若愚之理。痴方能执著,方能锲而不舍——方能无退,即不悔。
    雪芹明示吾人:愧则有余,悔又无益——其不悔之教,可谓至矣。
    小说里的贾宝玉是谁?有人说就是雪芹自己的化身幻影,有人说与雪芹无关,是张三李四的“集中概括”。唯鲁迅先生明言不讳,一曰贾宝玉的模特儿是曹雪芹,再曰雪芹是“整个儿的进了小说”。我愿意听信鲁迅先生的话,他不开玩笑,也不背教条。那么,您看雪芹怎么写宝玉?他为了蒋玉菡的事,为了冯紫英的事,为了龄官的事,为了金钏的事(还有隐在字里行间的某些人的事),遭到了一场几乎致命的毒打.及至黛玉慰问他“你从此可都改了罢”,他却长叹一声,简断地回答:“你放心,别说这样话。我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0-27 19:26
    收起回复
      这声音,也就是雪芹的回答别人劝他逼他放弃写书的声音。
      他又何尝悔,悔什么?因他自知并没有做坏事或做错了事。
      “风月”是表面。“这些人”也绝不是一个人,是一群人——即一类同型之人。 一部《石头记》原计划是写108名女子英豪——如《水浒》之写108条男子好汉。正所谓“千红一哭”,“万艳同悲”,即是此义。
      然而,他又悔个什么呢?
      雪芹的诞辰是首夏芒种节四月二十六日,他在书中用明笔暗墨巧妙记明,但世人不悟。我有一首拙诗咏怀写道是:

      今日芹生日,萧然举世蒙。
      寿君谁设盏?写我自怜工。
      万口齐嘲玉,千秋一悼红。
      晴蕉犹冉冉,甄梦岂全空
      在万口嘲谤、千夫所指的压力下,他为了“悼红”,毅然不悔。他是位不世出之异士奇才,而无人正识,反遭诬谤。我们这些通常的大俗人,休言“望尘”二字,可人家为了那么崇伟的目标都能不悔,咱们又所悔何事?
      无悔,不悔,难悔,也拒悔。
      可是悔与愧常常相联,如有不解之缘;揆其原由,大抵因愧生悔,所悔即所愧,二者一也,本不可分。反过来,能推衍出一句不悔即无愧吗?这就是一个大问题,凡曰不悔者,必须想想自己内心,有无愧怀?然后再言悔与不悔。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2-10-27 19:26
      收起回复
        扪心自问,我做了“红学家”,一面无愧,一面有愧。
        无愧者,从40年代一开始,我就是只知为了芹脂奇冤须雪,不知有它。那时是个青年学生,写了第一篇“红学”文章,连“发表欲”都没有,就压置在纸堆中,自然更不懂发表了还有“稿酬”。至于凭借着这个冷门兼热门的“学问”竟也可以升官发财,当上什么“长”之类,还有公费旅游的条件,可以到处用假头衔去招摇撞骗……当然更不曾梦见。所以也没有排挤别人、打扮自己的意图。很纯洁,很天真。
        在这一面,无愧。暗室无灯,也没怕过会有鬼来报仇问罪。而且直到今天,还是如此。
        然而,另一面则抱愧实深,想起来时,觉汗颜内疚。这就是:我自知并没有充当红学家的真实的德才学识。如果在这一点上我不自揣量,那真是不知愧耻之尤了。
        记得似乎是曹子建说过一番比喻:须有美人南威之色,方可以论姿容;须有宝剑龙渊之利,才堪以议断割。每诵其言,辄生愧心。又闻《文心雕龙》著者刘彦龢大师曾说:“夫麟凤与麇雉悬绝,珠玉与砾石超殊;白日垂其照,青眸鉴其形;然鲁臣以麟为麇,楚人以雉为凤;魏民以夜光为怪石,宋客以燕砾为宝珠:形器易徵,谬乃若是;文情难鉴,谁曰易分?”雪芹是麟凤珠玉,是龙渊南威。——而我是个大俗人,大陋才,大卑识,大禄蠹——我会有资格来对雪片说长道短吗?
        岂非笑谈,岂非神话?
        实实愧煞人也!
        说到这一层,就须识得雪芹和他的书,具有几个层次的巨大的悲剧性。一是雪芹这个人的遭遇的悲剧性,怀才沦落,不为世容。二是他的书的悲剧性,那为了千红万艳同悲一哭的博大思想襟怀,却被伪续者篡改歪曲而成为一男一女、哥哥妹妹的“爱情不幸”、“姻缘未遂”,才子佳人,被“小丑”拨乱破坏了的大俗套。三是此人此书的身后命运的悲剧性,第一流大学者、高人卓识,不屑不肯来为之研讨论著,却把“红学”的责任落到了像我这样不学无术之人的手中笔下,由白日青眸,而鲁臣宋客……呜呼,岂不愧哉.岂不悲哉!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2-10-27 19:26
        回复
          知愧,知愧。这愧,是为了自励自勉,努力提高与充实自己。龙渊南威,这辈子是无望了,但还妄欲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所以这愧,并不由此而生悔。这道理是明白无误的。
          知愧,不悔,无“矛盾”可言。知愧是为了鼓舞自己不断努力,使可愧者逐减,也为了与那处心积虑挤抑于我的比赛“本钱”。不悔,是为了增强勇气与体魄,以便抵挡那些与日俱增的明枪暗钺,承当伤害。两者都是积极的,友人说我“竞技状态”总是良好。
          但近来,不时传来各地友好的关切的声音,有的说:“读过某刊,时有与您毫无干涉的事,也会贼贼咕咕地捅一刀”,表示慨叹。有的说:“请多珍重,一些不入耳的话,不必多往心里去。”我着实感动,感激他们的不敢明言多言而又不忍不言的苦心蜜意。我拿什么来报答这些善良的心田呢?
          可怜,没有别的,还只是四个平常的字:知愧,不悔。
          鲁迅先生当年也说过一段活,大意是:世界是大家的,不是谁一个独占独霸的,我也要来逛逛——“潇洒”一回,咱有这权利。
          我们中华汉字奥妙无穷,悔是“每”加上“心”,“每”加“日”为“晦”,加“雨”为“霉”,这都让人不起快感好感。那么,悔的心情应是黯然低沉的了:但是,“每”加“文”为“敏”,加“㐬”为“毓”,却是吉祥繁茂的境界。“每”加“木”为“梅”,加“水”为“海”,那就更是不黯淡不低沉。我是决意不悔的,但万一有朝一日被逼得非写“悔书”不可时,那个“竖心”里也会隐藏着木和水,只觉寒香挺秀,浩荡汪洋,还是光明磊落。“红学”的本来境界,即是如此。是以悔与不悔,总归是如木长春,似水常流,不枯不涸,因为真红学是永恒的生命,无尽的时空。

          甲戌深秋,写讫于燕都东皋。是年为《甲戌本》之240周年,雪芹诞生之270周年,逝世之230周年。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5楼2012-10-27 19:26
          回复







            


            IP属地:浙江6楼2012-10-31 12:13
            收起回复

              诗人什么样子

              诗人是何等样人?你认识几位诗人?
              第一,诗人不指“会作诗”的人;第二,诗人并不是一种“职衔”、“职称”、“学位”;第三,诗人自己不管自己叫什么诗人,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诗人,别人也不这么叫。第四,有时候“诗人”这称号还带有很大的讥嘲语味。
              真诗人当然会写出好诗,但他不一定写。所以他未必出过一本“××诗集”。出过诗集的,有不少是连一个平仄音律谐调的七字句也弄不对的,他对汉字音乐美与节奏规律一无所知,二无所感。
              真诗人很孤独,很受气,很吃亏——这是因为他太天真,太老实,太善良,太仁慈,太不懂世故与官气。他的“价值观”与一般世人很不一样,他不知计较利害得失,不明白什么叫“自私自利”与“损人利已”。所以诗人像个大傻瓜,很可笑。
              诗人比一般世人的感情丰富得多,而且他动情、用情、钟情、痴情的对象、场合、事相、阅历的敏感点与聚焦点也都与常人有异。所以,他很怪僻、迂诡、愚拙、乖悖。
              这样的人,为世所不解,所诧异,所嘲谤,所戏侮——这还都不打紧,最可怕的还为俗世所误会,所憎恨,所不容!
              这种人的心灵很美,很富正义感。他的关怀面又很广。于是他常为古人痛哭流涕,为陌路人衔冤申愤。他对自然之大美感受极深,觉得天地一切都与自己一样而相关,一样有生命感情——是以与风云同激荡,与花鸟共哀乐。别人的遭遇比他自己切身的体会还要痛切深刻。
              他的心弦极幽微灵敏,一丝一缕的气流都能拨动它而发出美妙的仙音神韵。
              他很寂寞,因为除了与万物的精神交流之外,在人烟闹市的尘嚣之世界中,却不易遭遇可与共语之人——那些人都在为名位利禄而奔竞倾轧。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11-06 17:06
              回复
                世上人种种不同,但俗话形容的“上炕认得老婆孩子,下炕认得一双鞋”这样的人实际上并不在少数的,或者是小小变相的同类队伍成员。他们势量很大,在很多情形下使得真诗人并无置身之处,也无立足之境。
                有人说:这种诗人多了,也不是吉兆,对国强民富是不但无助,而且有害的。
                说的不对吗?也难怪人家这么看事。
                悲剧性——这就是诗人的先天带来的秉赋,或者说是注定的命运。
                不过,有一点也很奇怪:看看我们文学艺术史上,大师巨匠千秋不朽,为我们赞颂钦幕而引为民族骄傲的长长的名单中,屈大夫、司马迁、曹子建、杜少陵、苏东坡、王实甫、曹雪芹……又实实在在地就都是不一定写诗(但必然能诗)的真诗人。
                看来,我们文坛艺苑中多有几位这样的真诗人,也未必就会因之而致祸民殃国。
                诗,是中华自古特别注重的一种教化与教养,不是文字消闲的可有可无之事。人的心灵境界没有了诗,就是荒漠与榛狉的野蛮之地,那并不美,也不会给人以进化的教养。
                中华文化之所以特立独出于世界之林莽中,就在于我们祖先总是把“诗礼”摆在最高位置。
                他们这么认为与做法,是迂腐“封建”吗?
                事情就是这么让人萦思,让人怅惘,让人叹惜,也让人时发深省。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2-11-06 17:06
                回复

                  天津怪话

                  一位客人,谈兴不浅,谈锋很健,还时常带点儿咄咄逼人之势的味道。他明知我是天津人还要问一句,这大概就叫“科学精神”吧。当他“考证”我是天津人这“命题”是“科学真理”以后,就对我说:“你们天津人嘴里常有怪话。”我说:“是吗?你举个例。”他刚要开口,我又说:“你指的是‘堆儿咧’这一类吧?”他听了呲牙一笑,不语,眼瞅着我。我说:“我在《今晚报》上有一篇拙文,题目叫做《为堆儿鸣不平》——你看了吗?”他的那副洋洋得意的“面部表情”忽然有所收敛,没吭气儿。可巧得很,偏这时老伴沏了一杯茶,拿来敬他,端茶的手上,却有两个戒指。客人的眼光一亮,面部又有了新表情:“你们天津人管戒指叫‘嘎子’,这是怎么回事!?”他的眼又盯住我,看我怎么答。
                  我知道他的来意“不善”。对这种人,太客气了,用处不大,给他几句,让他明白天津人未必都是他奚落的对象,是“很有必要”的:“你懂语言学、音韵学吗?如若不懂,找明白人请教请教。汉字发音,由于时间的古今之异,由于空间的南北之差,往往有音转、音变、音讹等现象。比如‘家’,南音读如‘各啊ga’,——其实北音也有之,北方的很多‘张各庄’‘李各庄’,其实就是‘张家庄’‘李家庄’所以‘基’‘格’互转。‘痂’字,天津人口语不念jià就念ga。比如猪八戒,南方念作‘猪八盖’,‘介’也念得象‘该’……就是此理。‘戒’既然也念‘盖’,那么‘戒指’也念成‘盖指’。‘盖’之与‘嘎’,只是小小音转,把‘盖’的尾音(牙音)省掉了,说成开口音,就是‘嘎’。然后,你知道,天津方言把团音字都念成尖音,比如‘脂’应读如‘知’天津却念‘滋’。同理‘指’就念成了‘紫’。再然后,‘戒指’一词,下一个字用不着重读,变成词尾轻读音,自然就像‘子’一样了。因为这几层缘故,‘戒指’就说成了‘嘎’,那其实一点儿也没变,还是同一个词,指同一个物。”
                  客人面部表情不断地、也像“音转”一样在变化。
                  最后,我请问他:“你说天津人净说怪话,怪在何处?”
                  客人欠身起立:“哎呀,时间不早了,您该休息了,再见吧。”
                  我把“嘎子先生”送走了,心里倒很有点“得意”起来。因为什么?因为平生爱惜他人的面皮,不愿当面锣,对面鼓,总给人留个台阶儿,可别人并不客气。没想到今儿破了例,这回没受窝囊气,大半辈子少有的事,怎么怨得自家沾沾自喜、洋洋得意起来呢?
                  嘎子万岁。天津话万岁。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2-11-08 21:21
                  回复

                    津话再谈

                    天津话里有很多妙语,有的能写出来,有的太“粗”:公然“见报”怕不雅相。有的简直不知道那话该是哪几个字,怎么写才对。讲方言土音,不但须会俗写,还得懂“六书”“小学”(文字训诂)“音韵”等等学问;可不是瞎说一气的事。但是谁又有这么多的学问——学问一多了,架子大了,就不去谈方言土话了。还有,“乡土文学”还讲究地方语言色彩,若一“规范化”,上“课本”,当教材,就“问题”多了……这些,怕就是肯谈“津话”之文稿不多的缘故吧?
                    话,是说的。那么形容说话,词儿就值得搜集,玩味。比如,形容人话多,能谈,而不一定切实有用,叫做“瞎百活”。这有“本字”,我们都知道,即“纵横捭阖”的捭阖,古书里早有的。但是有点儿心事,想向谁诉说一下,叫做“叨叽叨叽”,我就不知这该是哪两个字,得自己“造字”了。
                    与此相类的,还有个“遮哩遮哩”,也可以形容话语连绵是“遮遮哩哩”。这个词儿我也不会写,只好“记音”。
                    念叨,不必多讲。唠叨,是话太多而惹厌的讲话法。但还有一个“韶刀”。这话曹雪芹也用过,那是贾芸“评”他舅舅卜世仁的讲话法。我们天津人也很熟悉这话。但南京有读者给我写过信,力言此乃南京土话,——用以证明雪芹与南京的特殊关系。这一公案到底应如何“判决”?我也深愧“不敏”,无力“开庭”。
                    再如,有时遇上厉害的“泼妇骂街”,当众高声宣话,那叫“喝哩”。咱天津的会“喝哩”的女士,若调查统计,为数当有可观。
                    擅长喝哩的,都是有本事的人。成为对比的是一些“闷腔”儿,他们窝囊,所以最多也只会“嘟嚷”,——那就是泄愤气的唯一“方式”了。
                    有点儿霸气、不好惹,或自以为了不起的人,其言谈往往是“话话巴巴”。嘁嘁喳喳,咕咕叽叽,咯咯哩哩……都是仿音又纪态的,“俩人咯咯哩哩,说的有来有去的”,令人如闻其声,也如见其“形”。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2-11-08 21:22
                    回复
                      “倒末”,是过后“反思”。“倒倒扯扯”,是反复、犹豫,没个决断。
                      “叽哩抓拉”,怪声怪气,好不刺耳,难听。“吭哧别嘟”,真是叫人怎耐,着急。
                      你看,光是一个“说话”,就有如此丰富的语汇。这些虽不敢说个个都是“天津专用”,起码十之八九是外地人不大说的。此亦可见天津人的“语言天才”是高度发达的,岂不然哉。
                      天津人天生会说话,“证据”是有一句谚语:“京油子,卫嘴子。”这话前一半对北京人有点儿不敬,姑且恕之不罪可也,咱们只论这后一半。卫嘴子,名不虚传。能说会道,能吃会喝,怎么不该叫“嘴子”?既为出名的嘴子,其嘴中语言,可就不同凡响,定有特色。所以,日后必然会有大力热心之士,出来兴办一所“天津方言研究中心”,这是天津文化不断发展的前景中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项目。
                      能说会道,本是一种长处,一个赞语,而实际上往往带有讽刺意味。此何故也?也颇耐人思索。“谈锋甚健”,以锋比舌,则真应了舌枪唇剑的话。利口如刀,固然可畏,而“舌头板子压死人”,更觉令人悚然。没嘴的葫芦,扁担轧不出个屁来,又太闷得人慌。如何才让人爱听而不惹厌,不生畏?这学问可大了——比什么“六书”“小学”等等的学问大多多了。在北京呆久了,乍一回津,耳中闻得乡语乡音,觉得亲切爽快。京语是文气,不粗不野,气味高雅。两相比照,各有所长。两地相距不过二百多里,不同之处已然显得突出,何况天涯海角之遥乎?到了异域,才日益感到乡音土语的真味是最醇厚的。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1楼2012-11-08 21:22
                      回复

                        黄氏三姊妹

                        可能是受了“红迷”的天性驱使,我一向留意寻觅一种踪迹,即具有诗文学养造诣的女子的踪迹——世之所谓才女者,就是她们的雅称了。这种踪迹,须分两类:一是古,二是今。古的,那太多了,没法“更仆数”了。且不用说班姑蔡女,咏絮的谢家姑娘、王家儿妇,直到唐宋元明,就是我国第一流大学者陈寅恪先生为之作了80万言《别传》的柳如是,20岁刚过,其才华风度,令人惊诧难以置信。我因“考红”,也颇引过一些“女红迷”的诗文翰墨,心中着实佩服。另一面,不知受了什么书的坏影响,那作者说是古今才女,大抵父兄师友为之“捉刀”“润色”,所以那“才”是要打折扣的。这下子,又常使我以小人之心度君子(即才女君子)之腹,不免疑神见鬼起来。我这疑心病,直到50年代初,到了成都两个大学去教外文的那年头儿,才得释然。
                        这话怎么讲呢?这就必须容我这“英雄”论一点“当年勇”,才便于把事情说清。那是1953年秋,我到成都刚刚一载有余,适逢拙著《新证》出版,此书之出,那反响百分之九十九来自“才男”,故不在本文话题下。我想写一写的,是那百分之九十九以外的黄氏三姊妹。
                        她们的名字排次是:稚荃,少荃,筱荃。
                        我认识的第一位是二姐少荃。她是四川大学校医处的中医医师。那年冬天,我因不适应川中气候,患了小恙类乎伤风,缠缠绵绵不即告痊,因我从来信中医,就问明校医中医室所在,叩门求诊。进屋后,见方桌旁坐有一位女士,约在中年,儒雅清秀,正在观书。我进来了,她不得不将书放下——不是合上平放,是原样反着扣在左肘旁,右手给我诊脉。看病,当然得写病历单子,姓名、性别、年龄……一概俱全。她见我的姓名是这三个字,就先不说病,把扣着的书又拿起来给我看。我看时,原来就是拙著。
                        我记得她开了方,嘱我“不要吃灰面”。我当时还不懂“灰面”就是四川人称“面粉”的用语,颇为纳闷了些时候才明白的。病、药,说得不很多,她就说起《红楼梦》与拙著的话题来了,听她的话,有见解与不一般的理解之言,其中当然也对我谬奖。从此,相识了,而且渐渐有所交往。


                        IP属地:浙江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2-11-14 14:11
                        回复
                          昨天回家的大巴上开始看的,天地人我


                          15楼2012-11-17 10:25
                          回复
                            一部红楼梦(80回),是一首挽歌,感慨啊。父子之情是红楼梦真正要表达的感情。圣经上说,父应当爱子,子应尊父令,父应当指导儿子,儿子应当感恩予父亲。


                            16楼2012-11-17 20:46
                            回复
                              文学是通过事情研究社会人之间的关系(即伦理)的学问,而《圣经》是社会人之间的关系的真理,是文学评判的基石。所以,从事文学者,一定要研修圣经。


                              17楼2012-11-25 10: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