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官话吧 关注:1,735贴子:54,517
  • 7回复贴,共1

重论文白异读与语音层次 陈忠敏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前言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本人曾写过类似的题目,后来文章发表在1997《语文论丛》第五期里(陈忠敏1997)。随着文白异读和读音层次研究的深入,本人对文白异读这个老题目有新的看法。最近又拜读杨秀芳先生“论文白异读”一文(杨秀芳1993),也深受启发。所以本文虽然是老题重谈,但是内容是新的。
文白异读是汉语方言特有的一种语音现象。一般来说,长江以南,黄河以北的广大汉语方言区里有文白异读,而处于长江和黄河之间的官话方言这一现象罕见。在有文白异读的方言里,以闽语,特别是闽南话、南部吴语及晋语文白异读的情况最为复杂。本文想从层次分析的角度来讨论汉语方言的文白异读。具体分三部分论述。第一,文白异读的性质及产生;第二,文白异读的重新定义及研究方法;第三,文白异读在层次研究中的作用:1,区分层次,2,决定层次的先后,3,反映方言进化的程度。
二.文白异读的性质及产生
通常我们理解的文读和白读是:同一个语素因读书、口语场合不同而有不同的读音。其中读书场合使用的音是文读音,它是标准语或优势方言影响的结果;口语场合使用的音是白读音,它属于本地土语。这种理解虽然简单明了,但是有三点解释不通。第一,它把文读和白读简单化地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单位,这跟语言的实际是相违背的。事实上,很多的情形往往是同一语素读书音和口语音完全相同,根据以上对文白异读的理解,我们就无法判断这些音到底算是文读音还是白读音。与之相反的情况是某一语素具有两种以上的读音,如下文要指出的泉州话“草”字具有三种读音:读音一是tsʰau3(草仔),读音二是tsʰo3 (草草),读音三是tsʰɔ3 (草木、草创)。其中读音二具有双重身份,对读音一而言它是文读,对读音三而言它又是白读,在这种情形下也难用两分法去处理。第二,有些方言中一个语素,它的声母是白读,而它的韵母是文读;或者它的声母是文读,韵母却是白读。例如阳韵非母字“方”在厦门话里有四种读法:paŋ2、pŋ2、hŋ2、hoŋ2。厦门话里阳韵读-aŋ、-ŋ是白读,读-oŋ是文读;非母读p-是白读,h-是文读。所以“方”读paŋ2、pŋ2是白读音,读hoŋ2也可以说是文读音,但是对于那个声母是文读,韵母是白读的hŋ2,我们应该算作文读音好还是白读音好?第三,这种对文白异读的理解还会产生这样的误解,以为一个语素有文读音,必然也有一个白读音与之相配,把“文”与“白”的对应简单地理解为孤立的字音行为。既然说文白异读是标准语或优势方言影响的结果,我们就应该着眼于“文”与“白”两个层次或系统所造成的差异,而不是单个字音的差异。
要正确把握文白异读的性质,我们就必须从文白异读,特别是文读音的产生谈起。严格意义上的文读音就是跟口语音不同的读书音。这种读书音是通过文教习传进入方言里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前方言区的教学用语是当地的读书音。这种当地读书音的来源有二,一是用《切韵》一系的韵书、字典的注音、反切折合出来的当地读书音,所以这些读书音跟《切韵》音系有严整而系统的对应;二是用一个地区的权威方言的读音作为土语的读书音。比如乡村土语的读书音向县城方言的读书音趋同;县城方言的读书音向府治或省城方言的读书音趋同;省城的则向中原标准官话趋同。例如属闽语闽东方言的浙江平阳县钱库乡蛮话,其文读音跟县城吴语的读书音相似,所以在蛮话中形成一个很独特的文白异读现象:白读是蛮话,属闽东话;文读跟平阳县城吴语的读书音很一致(潘悟云1995)。Egerod研究广东省的隆都方言时也指出,隆都话的白读层属于闽南话,而它的文读则是接近于省府的权威话---粤语(Egerod1956)。海南岛内的儋州村话白读音属于早期赣客方言,而它的文读音是来自粤语(丁邦新1986)。晋南地区的旧文读音接近于这一地区的优势方言----河洛和关中官话,而它的白读音属于晋方言(王洪君1987)。不过,不管是县城方言的读书音,还是省府方言的读书音,它的最终源头读音还是需要以《切韵》一系的韵书、字典中的注音、反切为依据。所以这两种途径产生的文读音都跟《切韵》音系有比较严密和成系统的对应。各地方言文读音的传播主要通过这样两种途径:
第一种途径是文教习传。在旧时的私塾、学堂里,读书音通过老师与学生间的口耳一代一代相传。而学子为了通过科举考试也必须学“正音”;官员在官场上交际必须会“打官腔”。这些都使得读书音在士族间广泛流传。
第二种途径是通过地方戏曲的巡回演出使得读书音在一般老百姓中间流传。例如传统的潮州戏又称为“正音戏”、“正字戏”。《明本潮州戏文五种》在道白和唱词中都有注明用“正音”演出的(董忠司1999)。这种“正音”显然就是一种当地的读书音。越剧(绍兴戏)的唱词是用吴语的读书音唱的,即使是念白很大一部分也用吴语的文读音。这是它得以在吴语各地,甚至整个江南地区流传和兴盛的基础。


1楼2012-11-05 10:09回复
    vu6/m`6;肥vi6/bi6;尾vi6/mi6;晚万6/6;闻蚊问vəŋ6/məŋ6
    vəʔ8/məʔ8
    不过,在上海话里大多数古非、敷、奉、微母字只有唇齿音声母(f-v-)一读。按传统的文白异读说法,这些只有一读的字既不是文读也不属于白读,现在我们从文白异读的系统性定义,这些只有唇齿音声母(f-v-)一读的,都应该看作是文读层。反之如果古非、敷、奉、微母今只有双唇音声母一读的,也应该归为白读层。又例如厦门话里虞韵影组字只有6一读,但是同属虞韵影组的雨、盂有文白异读:
    文读音 白读音
    雨 u5 hɔ6
    盂 u2 ɔ2
    根据文白异读系统性的特性,6应该归为白读层。
    2,文白异读定义中的“系统”还应该包括相同类型的方言文白异读要有系统的划一性。我们引用徐通锵总结的晋中方言山(咸)摄开口一、二等韵的文白异读来说明这一问题(徐通锵1991)。在晋中方言里,山(咸)摄开口一、二等韵的读音在见系和非见系声母后有不同的表现,非见系声母后,一、二等同韵;见系声母后,有的地方有文白异读,一、二等不同韵,有的地方无文白异读,则一、二等同韵。表3.01取自徐通锵《历史语言学》379页的图表,例字略(徐通锵1991)。



    


    4楼2012-11-05 10:10
    回复



      10楼2012-11-05 10:15
      回复



        


        11楼2012-11-05 10:15
        回复
          7,就鱼韵韵母读音层次的进化程度来讲,我们可以从泉州话现在的情形看到厦门话的过去;从厦门话现在的情形也可以预测泉州话的未来。可以预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标准官话或者地区权威话---厦门话鱼韵鱼虞相混层势力的不断增强,泉州话鱼韵韵母第三层的读音最终会取代第二层文读音的地位,而把第二层的读音排挤到白读音去。
          总的来讲泉州话和厦门话在鱼韵的读音层次上是非常接近的,所不同的是泉州话鱼韵韵母的文读音落在第二层上,而厦门话落在第三层上。这反映了厦门话在鱼韵韵母层次的进化上先行了一步,泉州话则比厦门话滞后。

          不同方言同一音类层次数目不等,也就是说方言间存在着层次差异。我们仍然用徐通锵所研究的晋中方言山(咸)摄开口一、二等韵的读音(徐通锵
          1991)来看讨论这个问题。表4.21是根据前文所列的表3.01改变,改变后的表只是在次序上作了调整。

          从表4.21我们可以看出山(咸)摄一、二等韵在见系声母后平遥和太原只有文读层次,祁县、汾阳、榆次三地既有文读层次也有白读层次,文水和太谷两地只有白读层次。上述各地的方言都是属于晋方言晋中小片,可以假设早先在这些方言中山(咸)摄一、二等韵在见系声母后是有分别的,如同今天的文水和太谷话,后来由于受权威方言渗透,平遥、太原、祁县、汾阳、榆次等方言产生了文读音,这些文读音跟原先的读音构成文白异读,而文水和太谷两地能抵挡住权威话的侵蚀,所以始终没有产生文读音。随着权威方言渗透力的加强,平遥和太原两地的白读音最终还是不敌文读音的竞争而消失。从类型学的角度来看,文水和太谷属于一种类型,他们最为保守,因为在见系声母后只有白读层,没有文读层;祁县、汾阳、榆次属于另外一种类型,保守的程度仅次于文水和太谷,因为在这三个方言里见系声母后同时存在白读层和文读层;最“先进”的要算太原和平遥话,因为在这两个方言里见系声母后只有文读层,没有白读层,说明文读音完全战胜了白读音。
          


          16楼2012-11-05 10:18
          回复


            


            17楼2012-11-05 10:19
            回复
              参考文献
              北大中文系语言学教研室1989《汉语方音字汇》第二版文字改革出版社, 北京
              陈章太、李如龙1991 《闽语研究》语文出版社,北京
              陈忠敏1995 上海市区话语音一百多年来的演变
              《中国东南方言比较研究丛书》(第一辑) 上海教育出版社,上海
              ---------1997 文白异读与读音层次 《语文论丛》(第五辑)上海语文学会编,上海
              ---------1998 吴语及邻近方言鱼韵的读音层次 第六届中国境内语言暨语言学国际研讨会论文,《语言学论丛》待刊
              ----- 2002 方言间的层次对应---以吴闽语虞韵读音为例
              丁邦新、张双庆编《闽语研究及其与周边方言的关系》香港中文大学,香港
              丁邦新1986《儋州村话》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专刊之八十四,台北
              董忠司1999 泉州话文白之外的近代官话层第六届国际闽方言学术研讨会论文,香港香港科技大学,香港
              李如龙1995 论闽方言的文白异读《中国语文研究》第十一期,香港
              林连通主编1993《泉州市方言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北京
              刘津2001 乡宁方言的文白异读《语文研究》1期,太原
              潘悟云1995 汉语方言史与历史比较法《中西学术》1辑,北京
              


              18楼2012-11-05 10:21
              回复
                王洪君1987 山西闻喜方言的白读层与宋西北方音《中国语文》1期,北京
                ---------1992 文白异读与叠置式音变 《语言学论丛》17辑,商务印书馆,北京
                徐通锵1989 音系中的变异和内部拟测法《中国语言学报》3期,北京
                --------- 1991 《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北京
                杨秀芳1982《闽南语文白异读系统的研究》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博士论文,台北
                -------- 1993 论文白异读 《王叔岷先生八十寿庆论文集》大安出版社,台北
                张振兴1992《漳平方言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北京
                张盛裕1979 潮阳方言的文白异读《方言》4期,北京
                赵元任1928《现代吴语的研究》科学出版社1956年再版,北京
                周长楫1983 厦门话文白异读的类型()()《中国语文》5期、6期,北京
                --------- 1991 厦门方言同音字表《方言》2期,北京
                --------- 欧阳忆耘
                1998 《厦门方言研究》福建人民出版社 1998,福州
                Ederod Soren 1956 The Lungtu Dialect: A Descriptiveand Historical Study of a South Chinese Idiom,Copenhagen

                


                19楼2012-11-05 10:2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