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吧 关注:1,626,798贴子:87,755,113
  • 9回复贴,共1

物质和精神上的痛苦自己都无法解决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精神上痛苦决定了物质上必然痛苦。
物质上的痛苦却不一定导致精神上的痛苦。
精神上的痛苦是最需要解决的。精神上的痛苦解决了,物质上就自然没有痛苦了。
想一步达到物质没有痛苦,跳过解决精神上的痛苦,是不可能的。只能成为精神病或者精神分裂。


1楼2012-11-06 00:09回复
    为什么社会病态。
    想跳过解决精神上的痛苦一步达到物质上没有痛苦。
    只能是出更多的精神病和精神分裂。


    2楼2012-11-06 00:11
    回复
      想用物质来解决精神上的痛苦,更是不可能。精神上的痛苦是物质无法企及的。精神上的痛苦只能用更高层的来解决。

      


      3楼2012-11-06 00:14
      回复
        佛学对于精神和物质都属于五蕴,看来是很好的解释。



        4楼2012-11-06 00:20
        回复
           佛学把精神方面的识分为八种:就是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前五识只能了知现前的东西。第六意识能够和前五识同起作用,分辨好丑是非,故叫五俱意识。但意识有时离开前五识单独起思维作用,叫独头意识;此又分散位独头、梦中独头、定中独头三种。现在心理学所讲的,只有前六种识。根据佛法,我们还有第七、八两识。第七末那识,是第六意识的根。意识(思维)有时间断,末那识是不间断的。它经常执定自我念头。末那识所执当做自我的就是第八阿赖耶识。此识是前七种识的根本,是一切业力所寄托的地方。“阿赖耶”译作“无没”,因它虽流转生死,却不坏灭。又译作“藏识”,因一切善恶种子(因),都藏在它里面,成为潜在的势力。我们身、口、意的所作所为,或善或恶,都能影响藏识,等到机缘成熟,便发现于外,成为善恶行为。现行再影响藏识,成为种子。如是辗转相生,生生死死,循环不绝,佛教认为这就是生命起源的基本原理。“业识”是生命的基因,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六道轮回旋转,随业投生。业识的轮转具有身相阶段,经历着生、老、病、死现象,数十寒暑,新陈代谢,相续不断,这就是佛经所说的“迁流不停”。任何一道众生,在短暂的生命历程上,如遇机缘成熟,能根据佛经指示的各种修习方法,勤修戒、定、慧,破除贪、嗔、痴,就能悟证真如实性,跳出这个生死大圈,证得涅盘。

          


          5楼2012-11-06 00:21
          回复
            佛学认为精神属“性”,物质属“相”。相有形形色色,千差万别,但各有其属性。性遍及一切,永恒不灭。性是内在的因,相是外在的缘,两者互相联系,不是彼此孤立的。在这个世界上,任何的事物都是由外在和内在两部分构成,人的身上也相应存在着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人们追求和占有物质,是因为可以获得享受和便利,但是,物质的匮乏,尽管会使得生存艰难,然而只要还有精神力量存在,人们就绝不会放弃生命。比如,在红军爬雪山过草地的时候,生存条件十分的恶劣,甚至超越人类所能忍受的生理极限,但因为有着**理想主义精神和必胜信念的支持,使得他们最终能够超越极限,战胜自然,且能以苦为乐。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物质与精神是一对矛盾,要获得精神,通常必须以牺牲物质为代价。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某一个人增加物质效应,则要减少精神效应;增加精神效应,就要减少物质效应。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外在事物,对自己内在却没有照顾。外在事物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大,精神越是潦倒。诚然,没有人愿意过清贫的生活,但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使得心灵饱满,也不能必然获得精神的高贵。显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地纠缠执着于外相。其实,一个人的视力本有两种功能: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另一个是向内来,无限深刻地去发现内心。我们的眼睛,总是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人人都希望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而幸福快乐只是一种感觉,与贫富无关,但却同内心相连。一个人,如果精神得到满足,那么他是喜悦、安详和快乐的。如孔子所说,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居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反之如果精神匮乏,哪怕拥有了很优越的物质条件,照旧很容易患上精神方面的疾患,甚至自杀,比如香港着名的影星歌星张国荣,他可谓是名利丰厚,让人羡慕,但精神生活上的空虚和烦恼,则非这些名利所能填补的。 【转帖即为法布施,功德无量】出处参考:http://www.foyuan.net/article-550224-1.html

            


            7楼2012-11-06 00:28
            回复
              原来物质和精神是一。此消彼长。相对而言。就像上下也是一。此消彼长相对而言。
              上下本是不存在的。而物质和精神同样也是不存在的。是造出来的。是虚无。
              阿弥陀佛。

              


              8楼2012-11-06 00:34
              回复
                黑格尔说:"理想的人物不仅要在物质需要的满足上,还要在精神旨趣的满足上得到表现。"物质与精神是一对矛盾,要获得精神,通常必须以牺牲物质为代价。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某一个人增加物质效应,则要减少精神效应;增加精神效应,就要减少物质效应。现代社会,每个人都在追求外在事物,对自己内在却没有照顾。外在事物越多,心理压力就越大,精神越是潦倒。

                


                10楼2012-11-06 00:43
                回复
                  诚然,没有人愿意过清贫的生活,但是物质的丰富并不能使得心灵饱满,也不能必然获得精神的高贵。显然,我们的物质生活越来越富足,然而精神却越来越贫乏,许多人颓废,不满,消沉,总是计较于外在的不公与得失,不断地纠缠执着于外相。

                  


                  11楼2012-11-06 00:46
                  回复

                    与贵不是连在一起的。每个人都会有自己对财富不同的看法,自己的标准。钱多不一定富有,钱少不一定贫穷。财富只是衡量个人价值的一个尺度,我们不应当穷其一生追求一个数字,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基础和禀赋,合理使用自己的生命和智慧,让自我的各种价值都达标,为自己谋取最大幸福,为社会创造最大贡献。
                    


                    13楼2012-11-06 00:50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