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友谊吧 关注:18贴子:693
  • 13回复贴,共1

唐朝:玄宗之后无大唐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唐朝前后期的反差令人惊讶


1楼2012-11-11 12:24回复
    遭遇了那个叫杨玉环的女人
    公元685年,这是怎样的一个年头呢?
      这一年,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王朝——大唐已走过了六十八年的光辉历程,而且没有证据表明它不再光辉下去。一切看上去都是如此的生机勃勃——这个王朝一点都没有六十八岁老头的老态龙钟,前期贞观之治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已经注定让这个王朝成为百年大朝,甚至数百年大朝。这一点不仅唐睿宗李旦不怀疑,大唐的亿兆子民也毫不怀疑。如果以两汉的存在年头来类比大唐的话,毫无疑问,公元685年的大唐那正是早晨八圌九点钟的太阳,光芒万丈,充满着生机和活力。
      李旦尤其充满生机和活力。 因为这一年的9月8日,他的儿子李隆基出生了。李隆基的出生为大唐的江山永阼留下了又一个守护者。虽然他的祖母武则天在这之前替大唐看守过一段时间江山,但很多年后,这个叫李隆基的人还是有惊无险地成长为大唐最著名的皇帝之一——唐玄宗。唐玄宗作为大唐八圌九点钟时的太阳之子,不仅把大唐江山重新揽入怀中,还一举开辟了和贞观之治比肩而望的开元盛世。
    唐玄宗不仅承前而且启后。  大唐由此将辉煌从七世纪带到了八世纪。


    2楼2012-11-11 12:24
    回复
      百年大朝豪迈地越过,两百年大朝看样子也有惊无险。这个王朝究竟能存在多久,成了唐玄宗时代人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无数的人看好大唐,因为他们享受到了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所带来的种种好处。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走来的人民是不喜欢朝代过于频繁更替的。
        因为那样意味着战争。
        因为改朝换代是需要老百姓来埋单的。
        他们比唐玄宗更乐于亲见两百年大朝的到来——生逢两百年和平时光,那是多大的一种福分!
        当然对于唐玄宗,以他的个人寿命来说他是无法亲见大唐二百年庆典的到来,他只是大唐江山n个守护者当中的一员。只是这样的发现让唐玄宗突然觉得有些空虚。 不错,他是著名的皇帝,看样子还要继续著名下去,甚至死了以后还要千秋万代地著名下去。但那又能怎样呢?和时间比起来,人的寿命是沧海一粟;和江山比起来,所谓的皇位是南柯一梦。江山是永在的,皇位却是轮流坐的。这样的发现真是让唐玄宗万分空虚,他突然间就对自己多年来那些孜孜以求的东西、那些呕心沥血的奋斗失去了热情。
        这样的时候,他遭遇了那个叫杨玉环的女人。


      3楼2012-11-11 12:25
      回复
        做男人真好
          “天宝”时代是唐玄宗的。
          也是杨玉环的。
          同时也是杨玉环家人亲属的。
          杨玉环的兄弟们因为她的受宠而纷纷仕途看好。一个叫杨国忠的远房表哥凭着剑南节度使的身份在官圌场迅速走红。当时的唐玄宗并不知道,这个貌不惊人的杨国忠会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影响大唐政局,乃至从根本上动摇唐王朝江山社稷的基础。当时的他只把注意力全都放在杨玉环身上。他册封她为贵妃,雄心勃勃地把骊山行宫打造成爱的小屋:天宝元年,开建“长生殿”;天宝六年起,改温泉宫为华清宫。华清宫由此成为一个王朝最负盛名的绮丽场所。杨玉环在华清宫圌内顾盼生姿,回眸一笑百媚生,令唐玄宗顿生“今夕何夕”之感。 两个人的世界是温馨的,与爱情有关的“节目”是层出不穷的。而大唐人才也多,凑趣者往往有上佳表演,这就使得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生活意趣横生、精彩不断。有一次,憨态可掬的安禄山扬言要做杨贵妃的养子,这几乎要让他们笑倒。且不说安禄山以范阳节度使的身份做杨贵妃的养子是否合适,单说他那45岁的“高龄”就很令当时只有29岁的杨贵妃“高山仰止”。杨贵妃犹豫了。
          但是安禄山却不依不饶。安禄山是有做养子癖的。在这之前,他已经做幽州节度使张守珪的养子好多年了,张守珪死后,安禄山就把目标瞄准了杨贵妃。
          准确地说是瞄准了唐玄宗。但安禄山脸皮再厚、胆子再大,他也不敢去做唐玄宗的养子。所以他只能曲径通幽。精于算计的安禄山希望唐玄宗能够爱屋及乌,在宠幸杨贵妃之余能够想到,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45岁的老养子等待他的关怀与照顾。 杨贵妃终于被说动了。事实上,没有人可以逃脱安禄山的死乞白赖。安禄山哭着喊着要做养子的决心和意志是不容置疑的。天宝十年的正月初三,安禄山悍然地做了杨贵妃的养子。他肥硕的身体洗干净后被锦绣做的大襁褓层层包裹,然后扔进了彩车里。宫女们抬着彩车在宫圌内兴高采烈地游圌街,一个时代都发出了惊天动地的欢笑声。唐玄宗微笑地看着这一切,觉得盛世真好,做男人真好,做万人之上的男人更好,做万人之上还有红颜相伴的男人,好上加好。


        6楼2012-11-11 12:28
        回复
          一个王朝的惊慌失措
            6月13日的早晨是一个王朝惊慌失措的早晨
            这一天,唐玄宗同志的行程是这样安排的:黎明时分离开长安,中午时分到达咸阳行宫,夜半时分露宿金城。
            唐玄宗是这么安排的,事实上也是这么做的。
            很多年后,当重回长安的唐玄宗回忆起他逃难生涯第一天时的种种不堪事,应该说有两点让他后悔莫及:一是逃得不那么光明磊落,只带了杨贵妃姐妹、皇太子、亲王、杨国忠、高力士等人逃跑,有很多皇亲国戚和百官大臣都没有一一通知到,结果他们还老实巴交地和往常一样准点到兴庆宫上班,结果发现皇帝不见了,这一天的考勤不再记录在案。最要命的是,再也没人给他们发工资了,而在几百里外的潼关,安禄山究竟会怎么对待他们,颇让这些高干们惴惴不安。唐玄宗每念及于此,觉得自己这个皇帝做得真是狼狈得可以。 二是逃难途中,没有让同志们吃好喝好睡好。刚开始逃难时,每人精力尚好,个个争先恐后,上午九点刚过,同志们就逃到了咸阳县东的望贤宫。但此时的望贤宫也没有人出来张望一下,因为打前哨、负责安排大家伙儿饮食起居的宦官王洛卿和咸阳县长都跑了,没有人管他们的肚子。最后没办法,还是杨国忠去搞了些胡饼来给唐玄宗充饥。皇帝的饮食标准尚且如此,其他人等就更差了,这天中午,唐玄宗心酸地发现,他的皇子皇孙们在争抢平常老百姓们吃的混杂着麦豆的粝饭,那真叫一个争先恐后,那真叫一个如饥似渴,唐玄宗看着这一切,终于活生生地明白什么叫末世光景。 就在唐玄宗感慨万千之时,一个叫郭从谨的老人给他上了一堂思想政治课。老郭是爱之深、责之切,他说:“禄山包藏祸心,固非一日;亦有请阙告其谋者,陛下往往诛之,使得逞其奸逆,致陛下远播。……草野之臣,必知有今日久矣,但九重严邃,区区之心无路上达。事不至此,臣何由得睹陛下之面而诉之乎!”
            由此,唐玄宗又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官僚主义不仅害死人,还害死国。
            只是他明白得太晚了。 逃难第一天发生的事已经让唐玄宗触目惊心了。
            但他没想到,逃难第二天发生的事更触目惊心,触目惊心到他几乎难以承受。


          9楼2012-11-11 12:30
          回复
            李辅国在正确的时间和地点做了几件正确的事:他积极参加马嵬驿兵变,去杨国忠和杨贵妃,同时力劝唐肃宗登位,为唐肃宗重夺长安出谋划策。由此,李辅国把自己一步步地往唐肃宗心腹的位置上力推,并成功上圌位。重回长安后,李辅国摇身一变成为掌管禁军的成国公,同时他还身兼十多个职务,一时间成为大唐炙手可热的权臣:军队的事,他说了算;牢里的事,他也说了算;干部提拔和处分的事,他说了算;各地财政拨款的事,还是他说了算。李辅国同志出门,光随从就有几百人,那架势,相当的骇人听闻。
              唐肃宗也感受到了他的炙手可热。因为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和百官们再也不可能直接沟通和对话了——百官们要向他汇报点什么,必须通过李辅国转告。这样一来,百官们还能说什么呢?一个个怕李辅国怕得要死。他们甚至不敢直呼李辅国的官职,而敬称他为五郎;更可笑的是宰相李揆竟然叫他“五父”!而李辅国也大大咧咧地答应了下来,全不把堂堂的宰相放在眼里。 李辅国夺走了唐肃宗手中的部分权力,而唐肃宗的老婆张皇后则悍然夺走了他手中的另一部分权力。
              张皇后曾经是个识大体、顾大局的女人。唐肃宗当年逃难到灵武时,她正大着肚子,就在那里,张皇后生下了他们生命中印象最深刻的儿子。不仅如此,张皇后还在生产后的第三天就挣扎着起来为一路跟随他丈夫的将士们缝补战衣。将士们哭了,唐肃宗也哭了。什么叫患难夫妻?唐肃宗以为这就叫患难夫妻。
              但是人世间的事情是复杂的。患难时是一回事,富贵之时却是另一回事。唐肃宗重返长安之后,惊异地发现曾经在月子里任圌劳圌任圌怨的那个婆娘现如今表现出了生机勃勃的欲圌望。
              对权势极度渴求的欲圌望。


            11楼2012-11-11 12:32
            回复
              这个女人毫不掩饰自己要做武则天。她在宫里摆开架式接受内外各级命妇的朝见。所谓母仪天下,她算是实实在在地享受了。不久如此,为了抵达更高的权力顶峰,她不惜磨刀霍霍向皇子,先是设计害死了建宁王,接着又准备对太子李豫下毒手。
                这一系列动作看得唐肃宗目瞪口呆。
                也看得他心力交瘁。
                他不知道该如何是好。这个可怜的皇帝终于明白,他的下半生毫无疑问地要和张皇后内耗到底,也毫无疑问要和李辅国纠缠到底。而所有这一切的源头,都起自于安禄山的叛乱。如果没有那场叛乱,如果没有在叛乱中的上佳表现,这一男一女两个人不会和他走得这样近,也不会有恩于大唐。所谓恩怨相交,唐肃宗觉得这都是他的命,唐王朝的命。
                是一个王朝走在下坡路上必定要遭遇的孽缘。 当然,孽缘也是缘。孽缘的表现形态往往更加激烈与决绝。公元762年,已经病入膏肓的唐肃宗在病榻上目睹了这两个人是怎么对一个王朝兴风作浪的。
                这样的时刻,张皇后和李辅国那是剑拔弩张,相互都在算计着怎么把对方搞倒。
                因为唐肃宗马上要死翘翘了,在皇子当中谁来做新君不仅关系到唐王朝的前途,也直接关系到他们二位的身家性命。
                李辅国相信枪杆子里面出政圌权。他联合宦官程远振,牢牢地把禁军控制在自己手里——皇子当中不管谁来做新君,首先要问问禁军答不答应,要问问他李辅国答不答应。
                张皇后的心态则变得十分复杂。


              12楼2012-11-11 12:33
              回复
                 曾经,她是想搞死除自己儿子以外的所有皇子,以确保她儿子当太子的。
                  特别是唐肃宗钦圌定的太子李豫,她是一直想下毒手却一直没有得逞。
                  张皇后突然觉得自己是在完成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她决定改变策略。 她试图和李豫化敌为友,告诉李豫她和他都是一根绳上的蚂蚱,而李辅国却是用心险恶,要把她和太子一网打尽。“今皇弥留,李辅国与程远振阴谋作乱,不可不诛!”
                  张皇后说这番话时声泪俱下,表情生动,一副为大唐忧心如焚的样子。但是李豫却对这个女人深恶痛绝。在她面前,李豫很有劫后余生的感觉——他没死,是因为张皇后想下毒手
                却没有得逞。否则已经死去的建宁王就是自己的榜样。
                  李豫对张皇后采取了非暴力不合作态度。
                  李豫的冷淡让张皇后深刻地感受到了某种危机的来临——自己的儿子还太小,如果李豫成了新君,只怕他们娘俩死无丧身之地。张皇后紧急找到越王李系,晓之以情,诱之以利,把这个看上去有些猥琐的男人忽悠得以为自己是经天纬地的伟丈夫,是新君的不二人选。  于是一场政圌变进入了倒计时。 政圌变发生在长生殿。政圌变的两个策划者张皇后和李系庄严地站在长生殿上等待李豫的到来。而在长生殿的隐秘角落里,有两百名李系召来的宦官静悄悄地埋伏着,他们准备充当杀手的角色。一旦李豫到来,他们就手起刀落
                  但是李豫没有来。
                  尽管张皇后发出了伪造的圣旨命令李豫前来听宣,但李豫明白,父亲是不可能在此时给他出什么圣旨的。
                  因为唐肃宗已经不省人事了。
                  李豫和李辅国站在一起。
                  他们已经结成了政治同盟,相约在后唐肃宗时代权力共享,利益均沾。
                  结果,他们成功了。在强大的禁军面前,两百名李系召来的宦官成了这场政圌变的牺牲品。最后死去的是张皇后和越王李系,差不多时间死去的是对这一切已经无可奈何的唐肃宗。
                  一个王朝在惊涛骇浪中继续前行。船上除了名义上的船长唐代宗李豫之外,还有一脸傲慢的大宦官李辅国——曾经叱咤风云的大唐,现如今显得有些阳气不足。


                13楼2012-11-11 12:35
                回复
                  流干了口水的程远振毅然决定投入唐代宗的怀抱:二次**开始了。猝不及防的李辅国一夜之间被剥夺了一切政治权力。他晚景凄凉地死在宫外的一座老房子里,身上插了两把尖刀。江湖上有传言说,这事是唐代宗干的。
                    但唐代宗什么都不说,只在脸上露出一丝若有若无的微笑。
                    不久之后,唐代宗又干了一件惊天地泣鬼神——他重用郭子仪等人平定了安史之乱,迫使史朝义自杀身亡!这让许多官员欣喜若狂:大唐难道中兴有望?
                  但是天下形势远没有官员们想像的那么乐观。
                    不错,安史之乱是平定了,但天下也四分五裂了。许多藩镇以半独立的形式与中央分庭抗礼。他们擅自任命自己的官员,擅自截留本应上缴中央的赋税。他们给中央的面子仅仅是承认大唐的皇帝而已。
                    这就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
                    唐代宗一声叹息。他突然觉得自己老了,这个王朝也老了。一代人只能干一代人的事,他是摆平不了这许许多多貌合神离的藩镇,摆平不了那些欲壑难填的将军。
                    好在唐王朝还有后来人。在唐代宗执政满十八年的时候,他的长子李适从他手里接过那块沉甸甸的传国玉玺。但是这个被后世称为唐德宗的皇帝一生并没有以德治国,而是以武治国。在他在位的二十六年时间里,他成了一名专职的消防队员,在庞大的帝国疆域中来回奔波,以期扑灭那些此起彼伏的叛乱之火。但是,穷其一生,他与藩镇将军们的武力对抗没有分出胜负。二十六年后的局面一如二十六年前,猫抓老鼠的游戏成为一个时代循环往复的经典娱乐 唐德宗同志有些审美疲劳了。
                    这个王朝也有些审美疲劳了。


                  15楼2012-11-11 12:36
                  回复
                      俱文珍团结所有被王叔文集团排斥的异己,成功地挑起唐顺宗的愤怒,从而拿掉了王叔文的翰林学士之职。由此,顺宗时代最大规模的党争拉开了序幕。 王叔文对俱文珍悍然出手,直接任命亲信范希朝将军为统京西北诸镇行营兵马使,试图将兵权抓在自己手里。但是俱文珍见招拆招,急忙下令各方镇不得将军队调来。走马上任的范希朝将军竟然成了光杆司令——党争第一招,王叔文败北
                     俱文珍趁热打铁,立刻出手第二招——成功推举太子李纯为下一任君主。而在此之前,王叔文出于小团体的利益,极力弹压满朝文武要求册立新君的呼声。现如今,太子李纯成为唐王朝皇位的法定继承人,王叔文集团等于是把自己的未来给输了。
                      更要命的是在巨大的危机面前集团内部出现了内讧,方寸已乱的俱文珍不仅埋怨宰相韦执谊无能,是墙头草,还扬言要杀了他。这话传到俱文珍耳朵里,他忍不住笑了。
                    此后不久,王叔文宣布归隐。但是这个大唐仕途的失意者并没有安享他的晚年,他被新君李纯给咔嚓了。立场问题就是脑袋问题,这是顺宗时代的风云人物王叔文脑袋落地前的一个领悟。
                      但是他领悟得太晚了。
                      同样在立场问题上犯错误的刘禹锡、柳宗元、韦执谊等王叔文集团的八名干将也为他们的所作所为付出代价——他们被一起贬为边州司马。曾经轰轰烈烈的永贞革新至此烟消云散,一直病病歪歪的顺宗同志无言地看着这一切,再也说不出一句话。他坚强地又多活了一年,在公元806年默然离世。
                      至于身后的这个王朝,他实在是无可奈何了。


                    17楼2012-11-11 12:38
                    回复
                      玄宗之后无大唐
                        玄宗之后无大唐。
                        在玄宗之后,唐王朝的皇帝很少活得有尊严的。
                        宦官当权、藩镇割据、民间起事,玄宗之后的一百多年是皇家尊严扫地的一百多年。  唐玄宗和唐僖宗虽说做了背井离乡的皇帝,但好歹还是皇帝。
                        唐昭宗做的简直就不是皇帝了。
                       


                      18楼2012-11-11 12:40
                      回复
                        苟圌延圌残圌喘100年
                          在差不多是100年之后的公元904年,距大唐灭亡仅有三年之时,那时的大唐皇帝唐昭宗怎么也想不明白,一个王朝,竟然可以苟圌延圌残圌喘100年?
                          这是一个王朝的幸圌运,还是他的不幸?
                          自从病病歪歪的顺宗先帝默然离世之后,唐王朝实际经走上了不归路。
                          唐宪宗号称中兴之主,却只能在形式上将帝国归于一统。但是缺乏凝聚力的国度很快就走向四分五裂;
                          唐穆宗则是个典型的享乐型皇帝,在他三十岁时就把一生的时光都透支完了。具有反讽意味的是,他短暂的一生都在寻求长生不老之道; 唐敬宗也是个享乐型皇帝,他是娱乐至死的范例,十八岁时死于打猎回来的一个深夜,弄死他的是一群整天围着他转的宦官。
                          唐文宗好像深刻地意识到了大唐的危机感,发誓要跟他的前两任享乐型皇帝划清界线,他一生着力于藩镇、朋党、宦官之事,用心不可谓不深,到头来却一无所成— —唐王朝到了他那个时代,已然是烂泥扶不上墙了。
                          同样对国事孜孜以求的还有号称小太宗的唐宣宗。他有一个座右铭,叫“至乱未尝不任不肖,至治未尝不任忠贤”,还把《贞观政要》写在屏风上,“每正色拱手而读之。”客观地说,在晚唐的衮衮诸君中,唐宣宗用力最巨,收效也最大,但只可惜,这是一个王朝最后的回光返照,因为在他死后仅半年,浙东就爆发了裘甫起圌义。这次起圌义成了唐末那场著名大起圌义的先声。
                          唐王朝到了唐懿宗时代,一切已是尽人事,听天命。唐懿宗晚年最用心做的一件事就是恭迎佛骨。这位看上去有些杯弓蛇影的皇帝打心眼里希望佛祖降临人间,来拯救这个快走到三百年的大王朝。
                          但是一切的一切都来不及了,因为那场致命的农民圌运动正在呼之欲出,正在以不可遏止的激情喷薄在这个苍老得快失去记忆的王朝上空。


                        19楼2012-11-11 12:41
                        回复
                            河东节度使李克用仗着平定黄 有功,明目张胆地要扩大地盘,并且向云州发起进攻。  唐昭宗大怒,宣布免去李克用河东节度的职务。宰相张睿也大怒,发誓要宰了李克用这个***的。 但很可惜,磨刀霍霍向克用的结果是李克用把刀架在了唐王朝的脖子上——唐王朝对李克用的兴师讨圌伐以失败告终。唐昭宗第一次尝到了他作为一个末世皇帝的屈辱:在李克用的强硬要求下,宰相张睿被贬为外官;他并且宣布恢复李克用河东节度的职务。
                            第二个让唐昭宗尝到作为一个末世皇帝屈辱的人是凤翔节度使李茂贞。这个人居功自傲,一点都不把唐昭宗放在眼里。在唐昭宗做出有限的反抗之后,李茂贞竟带着他的凤翔军向长安扑杀过来。无可奈何之下,唐昭宗让宰相杜让成为替死鬼,并加封李茂贞为山南西道节度使。李茂贞这才带着他的凤翔军骂骂咧咧地离去。


                          21楼2012-11-11 12:44
                          回复
                            但没过多久,李茂贞又联合其他节度使再次杀到长安,这一回的替死鬼不仅有宰相韦昭度,甚至还有唐昭宗本人。李茂贞们准备废了他改立吉王李保为帝。皇家尊严扫地的唐昭宗竟然想以毒攻毒,他乞求李克用救救自己,救救他这个风雨飘摇的皇帝。
                              李克用也终于来了。
                            在这样的乱世,一切都是利益的考量。李克用来是正常的,不来是不正常的。
                              但是在这样的乱世,没有谁是唐昭宗的保护神。在接下来进行的权宦与节度使的角力当中,唐昭宗变成了利益双方角力的砝码——他沦为了他们手中的一个棋子,在输赢胜负之间被一遍遍地过手。直到最后,他成了朱温手中的傀儡皇帝——大唐这个王朝走到这般田地,一切都已是板上钉钉了。 唐昭宗最后死在洛阳,死状极为狼狈。他为了躲避刺杀,半夜时分穿着单衣满大殿地绕柱逃避。刺杀他的人是朱温圌派来的。朱温认为,这个王朝的气数该尽了,一个属于他的时代该开始了。他任命自己为梁太祖,并且开始一脸威仪地坐在龙椅上,雄视天下。
                              而遥远的长安,终究化为一片废墟,历史不由分说地进入了五代十国时期。大唐,一个伟大的时代,至此——   寿终正寝。 (完)


                            22楼2012-11-11 12:4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