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秋悠客吧 关注:187贴子:10,591
  • 8回复贴,共1

自传体小说《在人间》开头方案之一:第二章(《江城》)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第二章

1

当我从黔江离开的时候,大姑妈总算松了一口气。也许她正愁没办法辞掉我,另一方面又要承受来自爷爷和父亲对我的询问,连续两年都平淡,毫无起色。一方面可以归咎到我的失恋,一方面可以归咎到我的热爱文学。发了工资就是买书,有了空闲时间就是看小说。这样的不务正业,怎能期望有什么进展。
在离开黔江之前,我们会经常出差,黔江附近的几个县都去过,包括石柱、彭水、酉阳、秀山。人们都说“养儿不用教,酉秀黔彭走一遭”,就是说这几个县都太穷苦,很磨练人。我的第二份工作就是在彭水找到的。
彭水是我们的县城。那是我出差的时候,经过彭水,在县城里看到了有个单位招网页设计师,去问了一下,双方达成了意向。我觉得那里离家近,而且能够提供比我在黔江时更高的工资,且免了亲戚方面的麻烦。于是,当我离开黔江后,没有回家,就直接去那里上班了。


1楼2012-11-16 14:37回复

    当我离开黔江时,还发生了一段插曲。一个关于传呼机的故事。
    那时还不流行手机,在大姑妈的电脑公司上班时,给我们几个员工配了传呼机。有了传呼机的好处是可以看时间,因为那时也不流行戴手表;坏处是像系在牛勃子上的铃铛一样,随时都被牵着,响了还得自己掏钱打公用电话。特别让人气愤的是,有次休假,我在老家,正在最高的一处山坡上帮母亲干农活,手脚上已经满是泥土。正当我在一个僻静的角落小便的时候,传呼响了。父母都催促我看,是谁打来的。我一番手忙脚乱,发现是大姑妈的合伙人——老板打来的。老板打来的,那还不像圣旨一样,父母就叫我赶紧去给他回电话。那时不但没有手机,家里连座机都没有。村里最近的,也是唯一的一部电话,都要步行六里路,是一个残疾人开的小卖部里。而且在他那里打电话,比在镇上我爷爷那部公用电话上打还要贵。但到镇上一去一车要四个多小时,到他那里最多不过来回一个半小时。于是我急急忙忙的从山上往山下跑,山路不好走,连摔了好几跤。大略花了一个多小时。打电话过去问什么事,得到的指示是“安心在家耍,度假愉快!”我无语了。现在手机也普及了,一个老头或小孩在山坡上放牛,一个电话“回家吃饭了”,就通知到了。由于到处都是山,有些地方信号也不太好,偏偏我那次是呆在信号最好的地方,就被他呼到了。


    2楼2012-11-16 14:37
    回复

      那时父亲早已经下岗了,回老家务农去了。那段时间他们也一直在关注着我的动向。他们只知道我从大姑妈那里出来了,不知去向。
      爷爷的电话大概也算当时全镇屈指可数的公用电话了,每逢赶集日,他的门口就排着长队,不管打、接都是要收钱的。人家接了电话还要感激他,因为这是他儿女们之前打过来,拜托爷爷转达的,爷爷要帮他找人通知到他们的父母,然后他们的父母才会在第二场他们约定的时间等着接听他的电话。别的地方就不肯做这种繁琐又细致的工作。等到他们自己安装了电话,又知道接电话并不产生费用的时候,又纷纷骂爷爷是个狡猾的老狐狸,那时上了他不少的当。奸商!爷爷那时就常常守在电话计费器旁收钱,像个超市的收银员。有次爷爷跟我聊天,很自豪的说,他只需守着这个电话,就够吃上一辈子了。那时他想得多美啊。
      那段时间爸爸和母亲会轮流去赶集,也不为别的,来回步行四个多小时,就为了打听有没有我的消息。后来听说我去过二姑妈那里,二姑妈告诉他们我在县城上班了,他们才微微放了心。后来又听外公说他在县城遇到我了,我跟跟他一起去了小姨们那里,知道我过得还不错,于是总算完全放心了。


      4楼2012-11-16 14:40
      回复

        2
        那时小姨一家也在县城生活。他们相当于是被逼到县城的,因为在家里被很多人骚扰,无法安静的生活。到了县城,姨父靠下体力找钱,常常背着一个背篓帮别人背东西,小姨摆了个擦皮鞋的摊。有两个女儿在上学,还有个一岁多的小女儿,姨母常常把她背在背上,擦鞋时也不例外。一家人艰难的维持着生活。他们不敢回老家,回到老家医院要追他们引产,孩子生下来后,政府要罚他们款,罚款金额是很高的。我记得我过年回家时,腊月或者正月里,总有村干部来我家打听他们一家的下落,并要我的父母劝他们回家。在镇上时,镇里的领导遇到父母也是这些话。父母总是点头答应“我尽量传到嘛”。其实心里烦得不得了。而姨父也总是说“拿那么多钱去孝敬他几爷子,我不晓得好好送娃二们读书啊!我们离乡背井这么多年都过来了,还在乎这些?哪里求不了生活,还怕饿死不成?”


        5楼2012-11-16 14:41
        回复

          外公每年冬天都要到县城去卖蜂蜜。本来在镇上也是可以卖的,还不用坐车坐船到县城。但一来外公图县城人多,可以卖个好价钱,二来可以顺便看看三女儿一家。三来,小姨们在县城租了房,他来也有个落脚处。所以,从小姨们到县城后,外公每年冬天都会到县城来卖蜂蜜。人家看到一个七、八十岁的老头在寒风中茕茕孑立,也肯照顾生意。那时蜂蜜还不算很值钱的东西,城管也还算客气,不来抢他。他知道了我的情况,以为我也像舅舅一样“正式工作”了,也很高兴,很自豪。别人买蜂蜜,如果碰巧我也在场,他就会很骄傲地向别人介绍说“这是我外孙,现在在县里上班了。”别人起初还以为我是在县委或政府里上班的,看人也这么斯文,鼻梁上还架着一副眼镜,一看就是副官像。都纷纷夸他好祖气。有的在猜我可能是个记者,有的猜我可能是哪个领导的秘书,有的说大概是宣传部的人,还有的说可能是刚分配的大学生。一边窃窃私语着。我很心虚,生怕别人问我到底是干什么的。
          总是有人持怀疑态度,要问一个究竟。于是我说,“我是某网络公司的网站编辑”。网络这个东西,当时是个新鲜事物,他也不大懂,这家网络公司他也没听说过,大概偶尔在报纸上看到过雅虎、搜狐、网易、新浪这些门户网站,知道是时下很热门的行业,但究竟是怎么回事,他也说不上来。对话进行不下去了,他也就只好尴尬地打着哈哈“嗯,高科技,搞不懂搞不懂。年轻人,有前途!”脸上便又多出一层敬意来。
          外公看到别人对我刮目相看,便更加高兴了。只是他的嘴太笨,也不会夸口。在小姨家吃饭时提起这些事,大家都很开心,他们全家都以我为荣。我成了他们心目中仅次于舅舅的英雄。但舅舅像明星一样遥不可及,而我却近在眼前,所以他们也盼望我能多多地惠顾他们的寒舍——全家蜗居在一间地下室里。后来实在不方便了,才又多租了一间房间。


          6楼2012-11-16 14:42
          回复

            那段时间老板也在忙着那些事。后来据说是县城最好的酒店给全部买了去。——毕竟是大财主,出手果然不凡,能一口气买下这些东西。只是心里不免会犯嘀咕,“既然是县城最好的酒店,他们干嘛不买全新的呢?”
            空调处理完后,老板又去重庆买回来一批电脑桌和旧电脑。那时正好有一位有志于投身高科技事业的热血青年来做志愿者,刚中专毕业,十七、八岁的样子,父母也很支持,宁愿不拿工资,来学技术,什么重活累活,尽管安排他去做。于是,他就跟我们一块下河,去船上搬东西上楼。好在到船上只有一、两里路,东西也不算重,来来回回忙活着,日子过得也够充实。那个志愿者干了一天活,回家给父母说当了一天搬运工,累得腰酸背疼的。他父平就凶他,“人家比你才长几岁?人家都开那么大的公司了。不吃些苦,你怎么成才?”他父母是把老板当作他儿子的师傅的,“跟着师傅好好干”。

            于是客厅也安了好多二手电脑,俨然成为县城里最大的网吧了。然后他就跟我一起出去,到处发传单,通知人们来上网。发完了传单,老板又安排我们去游说别人做网络广告,宣传我们的网站。我们没拉来什么业务,到是给广大市民普及了一下互联网知识。作为一个当代知识分子,我对故乡的贡献,在那个时候,大概就是这些。算是信息时代的先驱者,这座蒙昧的城市播下了智慧的种子。


            9楼2012-11-16 14:44
            回复

              网站是玩不下去了。网吧生意还错。然后我留在那里的意义就是搞电脑培训,利用我已经拥有的知识,给别人讲输入法,讲操作系统,讲OFFICE之类的。那时还不会VFVB倒是玩过,但大部分人嚷着要过国家二级,要学VF,或者是FOXBASEFOXPRO之类。那时能过二级就很牛了。我却还停留在一级的水平。一级主要就是OFFICE系列,像WORDEXCELPOWERPOINT之类。其实我WORD的表格也玩得不熟,总觉得WORD里面表格的线条不听使唤。到现在都感觉WORD表格操作起来不如手画顺溜。在那时是操作不够熟练,在现在是觉得软件不够完美。特别是斜线表头,在WORD里完全没法操作,有个语文老师,当年想用针式打印机打蜡纸做一个表格,里面经常会用到斜线表头,当时请教过我,那时没有找到办法,听说他到现在都还在研究那个怎么弄。不过现在针式打印机打蜡纸的做法已经不流行了。后来我学了CAD制图,可以用CAD很好的完成,却没办法通知到他了。
              后来老板又倒卖二手电脑。但不管是电脑培训,还是倒卖二手电脑,生意都不是太好。我和那个志愿者,大部分时间就是在那里练习五笔打字。由于有了伴,我们练得也很勤奋。最先我们每分钟只能打20几个字,后来一天天的增长,居然可以一分钟打到七、八十个字了。他的父母很高兴。觉得那些花了钱读三年中专的学生也不过这个能耐,觉得很值。还请我们所有人去上了一趟馆子。
              但县城里的生活,主要还是过渡性的。我从黔江出来的时候,就打定主意,等大姐过年回来的时候,就跟她一起去重庆。所以在这里也只干了不过三个月时间。


              10楼2012-11-16 14:44
              回复
                那时他们正好在重庆买了房子,过完年,就跟着大姐们到重庆去了。那时我满腔抱负,有了立脚之地,便等着功成名就了。
                把这一章追加到第一章里面,作为一个短篇,取个题目,叫《肄业》。16000字,先投稿试一下再说。


                11楼2012-11-16 14:50
                回复
                  最近在看贾平凹的《秦腔》、毕飞宇的《平原》和《推拿>>,在找感觉。
                  故事中的那个女的命运有所改变,我们家庭也有些变故。现实生活正不断充实故事内容。


                  14楼2013-07-25 22:1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