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村航平吧 关注:3,521贴子:135,102
  • 9回复贴,共1

☆★☆规则★☆★ 13版评分规则 中文版 鞍马 (转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隔壁吧有位同志非常伟大地翻译了余下的COP中文版,经同意搬过来。
特别是鞍马部分,是全文翻译的
@ 消逝的风言
----------------------
前言(by 消逝的风言):
LZ非专业人士,在翻译过程中难免出现错漏,尽管之前出了一个Beta版,但很多疑惑并未就此解决,所以此版只能勉为其难算做【无责任之惨不忍睹】正式版了
关于评分规则,在此非常感谢@树在冬季 的09版鞍马规则,13版规则基于09版修改。
http://tieba.baidu.com/f?kz=639461608 膜拜树吧
关于动作表,LZ英文实在一般,达不到信达雅的程度,很多动作翻译只能算是“看图说话"水平。所以非常感谢大家在翻译过程中给LZ提供的各项意见参考。最终翻译的动作表或许不够专业,大家看图理解就好~
感谢@ 清风陈玥 @ 李孔庄 @ Yingova @ 南国傲骨 @前手接前空 @ 遥山恰对帘勾
当然还有很多漏@了的朋友,LZ在此表示感谢~~
PS:需要排版,请勿插楼~非常感谢~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2-11-19 21:36回复
    11.1
    一套现代鞍马的特点是在马的各个部位通过多样性的支撑方式完成各种分腿或并腿全旋,单腿摆动和/或交叉,以及带或不带转体经倒立位置的摆动。全部动作必须依靠摆动来完成且不允许成套中出现丝毫中断。力量和控制动作是不允许的。
    11.2.1 成套相关信息
    1:选手必须从站立姿态开始成套。一个助跑性质的步伐或小跳是允许的。成套评价开始于选手双脚离开地面。
    2:选手必须保证所能完成动作的安全性且具有美感和高技术精度。
    3:附加完成、技术以及成套组合要求:
    a)成套只能用没有明显停顿或使用力量的摆动来完成。
    b)在分腿或并腿全旋时不允许出现倾斜。分腿或并腿全旋只能以正撑或侧撑姿态来完成。此外,所有的转体动作只能以正撑或侧撑开始或结束。
    c)分腿或并腿全旋完成时必须完全展体。幅度不足将在成套结束后对全局的完成分进行扣分。成套中单个技术动作出现hip breaks应作为单独的技术错误进行扣分。
    d)挺身转体完成时必须并腿。分腿挺身转体将被认为是非典型动作而酌情扣分。
    e)交叉和单腿摆动时,选手的髋部和腿部必须要表现出明显的(重心)上升。
    f)倒立动作必须完全通过直臂来完成,要求摆动时没有任何中断或明显使用力量控制。
    g)一般下法必须让身体绕马转体且在手的最后支撑位旁沿马的长轴线侧向站立落地。
    h)为了能被承认难度,简单的手倒立下法必须穿越(cross)马身。但如果是正撑至少转体270度或侧撑至少转体360度的手倒立下法,则可不必穿越(cross)马身。
    i)交叉起倒立动作的要求:
    -选手由摆动起倒立从始至终需直髋完成,且不能使用力量或有犹豫。该类动作无需并腿完成。
    -交叉起倒立有明显的屈髋或使用力量,应做为两个独立的扣分点由E裁进行扣分。
    -交叉起倒立所展示的摆动动作若明显使用力量和/或髋部腿部重心过低将由E裁进行扣分。
    j)关于李宁交叉手脱环错误的评估说明
    -单手脱环且随即返回环上=D分和-0.3以及其它完成分扣分(E裁)做为失控手倒立支撑的扣分
    -单手脱环并未返回环上=D分和-0.5以及以及其它完成分扣分(E裁)做为失控手倒立支撑的扣分
    -双手脱环不承认D分难度并且-0.5或1.0(视继续完成还是掉落器械区分)以及其它完成分扣分(E裁)
    k)除手倒立外的其它下法在落地前身体需在肩部水平30度以上。低于30度则做为特殊错误进行扣分,扣分表参考11.3。
    4. 成套中所有技术错误和失误扣分处理方法等,参照第8小节和8.7的详细扣分表。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2-11-19 21:37
    收起回复
      11.3 鞍马特殊错误扣分表
      失误 小错 0.1 中错 0.3 大错 0.5
      交叉和单腿摆越幅度不足 0.1 0.3
      倒立有明显的力量控制或屈臂 0.1 0.3 0.5
      倒立出现中断或停止 0.1 0.3 0.5
      分腿或并腿全旋展体不足,全局性扣分 0.3 0.5
      动作完成时屈或分腿 0.1 0.3 0.5
      侧撑全旋移位时角度偏差 15-30度扣0.1 30- 45度扣0.3 超过45度不承认难度
      落地斜站或没有面向鞍马长轴线 偏离超过45度扣0.1 偏离超过90度扣0.3
      没有充分利用鞍马的三个部位 0.3
      非手倒立下法身体位置低于肩水平线30度 0.3
      交叉起倒立时屈髋 0.1 0.3 0.5 不承认难度
      单腿不换向的额外马上1/2摆动 0.3
      变形不稳的手倒立下法,或出现转体问题 0.1 0.3
      交叉,并腿或分腿全旋起手倒立(包括下法),摆动使用力量或髋部腿部重心低 0.1 0.3 0.5 不承认难度
      (红色ms是这次新加的。)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4楼2012-11-19 21:41
      回复
        第一组
        1 正交叉 A
        4 环中正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环中骑撑 (Li Ning) D
        7 正交叉转体180 A
        8 环中正交叉(可转体180)跳移出至环外 B
        9 马端正交叉跳移3/3位至另一马端 C
        13 反交叉 A
        14 正交叉两次 B
        15 环中正交叉两次移出至环外 C
        16 马端正交叉两次跳移3/3位至另一马端 (Mikulak) D
        19 反交叉转体180 A
        22 环中反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落下成环中骑撑 D
        26 环中反交叉(可转体180)跳移至环外 B
        27 马端反交叉跳移至另一马端 C
        32 反交叉两次 B
        34 环中正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再转90度移至另一单环成单臂支撑,反向落下成环中骑撑 (Bryan) D
        39 侧向单环分腿前撑,后摆上成单环倒立落下成环中骑撑 C
        40 环中反交叉转体90度经单环起倒立,再转90度移至另一单环成单臂支撑,反向落下成环中骑撑 D
        44 从骑撑开始的后上起倒立落下成骑撑 B
        45 从骑撑开始的后上起倒立落下成并腿或分腿全旋 C
        (黑色是狼崽做过的,如果错了或有其他的说一下啊。)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2-11-19 21:43
        收起回复
          第二组
          1 正撑的分腿或并腿全旋 (Thomas) A
          2 正撑的单环全旋 B
          8 在环中(或隔两环宽臂支撑)的正撑全旋 B
          13 马端面马侧撑(侧腹撑)全旋 A
          14 侧撑的单环全旋 B
          19 马端背马侧撑(侧仰撑)全旋 A
          20 环中侧撑全旋 B
          25 正撑全旋打滚90度成侧撑 A
          26 正撑全旋打滚180度 B
          28 两个正撑分腿全旋打滚360度 D
          29 隔两环宽臂正撑分腿或并腿全旋打滚360度 E
          31 侧撑全旋打滚90度成正撑 A
          32 侧撑全旋打滚180度 B
          34 两个侧撑全旋打滚360度 (Magyar) D
          35 两个环中侧撑全旋打滚360度 E
          38 分腿或并腿全旋起倒立,落下成骑撑 B
          39 分腿或并腿全旋起倒立(可转体180度),落下成分腿或并腿全旋 (Tippelt) C
          45 分腿托马斯全旋跳移进至双环支撑并后向起倒立,落下成骑撑 C
          46 分腿托马斯全旋跳移进至双环支撑并后向起倒立,落下成分腿或并腿全旋 D
          51 反身斯托克里(Stockli)或DSA分腿起手倒立,落下成骑撑 C
          54 反身斯托克里(Stockli)或DSA分腿起手倒立,平移3/3位(向前-向后)并转体360度,落下成分腿全旋 (Busnari) G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7楼2012-11-19 21:45
          收起回复
            第三组
            1 正撑全旋前移(可转90度) A
            2 正撑全旋前移3/3位 B
            3 不撑环的正撑全旋前移3/3位 C
            4 不撑环的正撑全旋1次向前越2环平移3/3位 D
            8 正撑全旋前跳平移 B
            9 正撑全旋前跳2次平移3/3位 C
            10 马端面马正撑撑跳平移至另一侧马端成面马正撑 D
            13 正撑全旋后移 A
            14 正撑全旋后移3/3位 B
            15 不撑环的正撑全旋后移3/3位 C
            16 不撑环的正撑全旋1次向后越2环平移3/3位 D
            20 正撑全旋后跳平移 B
            21 正撑全旋后跳平移2次 C
            22 马端正撑跳移至另一马端成面马正撑(1-2到4-5) D
            23 不撑环的马端正撑跳移至另一侧马端成面马正撑(1-1到5-5) (Yamawaki) E
            27 所有打滚180的平移 C
            28 马端正撑的两个前移打滚180 D
            34 马端正撑的两个后移打滚180 D
            43 马端侧撑前移至环上(或环上侧撑前移至另一环) (1/3) A
            44 侧撑前移1/2或2/3位 B
            45 侧撑前移3/3位(马身-环-环-马身)(1-2-4-5) C
            46 其余的侧撑前移3/3位至另一侧 (Magyar) D
            47 侧撑前跳平移3/3位 (Driggs) E
            50 向前或向后平移打滚90度成正撑 B
            51 马端面马侧撑全旋2周并打滚90度经双环移至一侧成正撑 (Bilozerchev) C
            55 马端侧撑后移至环上(或环上侧撑移至另一环)(1/3) A
            56 侧撑后移1/2或2/3位 B
            57 侧撑后移3/3位(马身-环-环-马身)(5-4-2-1) C
            58 其余的侧撑后移3/3位至另一侧 (Sivado) D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2-11-19 21:46
            收起回复
              第四组 仰身转体,挺身转体,flops及其组合动作
              1 仰身转体 (kehr) A
              2 环上反向仰身转体跳转180 B
              3 马端面马正撑,正向仰身转体绕1环,反身斯托克里绕2环,成隔环正撑 (Urzica) C
              4 正向仰身转体接反身斯托克里接正向仰身转体 (Moguilny) D
              8 直接斯托克里A (DSA) B
              9 正撑单环仰身转体270成侧撑(使用Sohn技术) C (如果是由侧撑成正撑则为B组)
              10 单环仰身转体360 (Sohn) D
              14 直接斯托克里B (DSB) B
              16 反向仰身转体接正向仰身转体接反向仰身转体 (Belenki) D
              20 Tramlot或直接Tramlot B
              26 反身斯托克里 B
              28 马端侧撑的反身斯托克里越双环至另一马端 D
              29 单环的反身斯托克里转体360 (Bezugo) E
              31 向前的挺身转体180至马端面马正撑 A
              33 单环上俄式挺身转体越环至马端(正撑-正撑,正撑-侧撑,侧撑-正撑) C
              34 马端隔两环俄式挺身转体至另一马端(正撑-正撑,正撑-侧撑,侧撑-正撑) (Tong Fei) D38 两次瑞士转体(Double Swiss) B
              40 隔双环宽臂支撑的捷克仰身转体(Czechkehre) (Pinheiro) D
              43 德式环外绕越(Schwabenflank) A
              44 马身或环上的捷克仰身转体 B
              45 隔环支撑的俄式挺身转体360移至马端成正撑(Kroll) C
              46 平移3/3位的俄式挺身转体360 (Roth) D
              47 平移3/3位的俄式挺身转体720或更多 (Wu Guonian) E

              49 俄式挺身转体180或270 A
              50 俄式挺身转体360或540 B
              51 俄式挺身转体720或900 C
              52 俄式挺身转体1080或更多 D
              55 马头俄式挺身转体180或270 A
              56 马头俄式挺身转体360或540 B
              57 马头俄式挺身转体720或900 C
              58 马头俄式挺身转体1080或更多 D
              62 单环或环间的俄式挺身转体180或270 B
              63 单环或环间的俄式挺身转体360或540 C
              64 单环或环间的俄式挺身转体720或900 D
              65 单环或环间的俄式挺身转体1080或更多 E
              69 越双环的俄式挺身转体180 C
              71 越双环的俄式挺身转体360或540 E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9楼2012-11-19 21:48
              回复
                第五组 下法
                1 德式环外绕越成挺身下 A
                2 Chaguinian成挺身下 B
                4 马端正撑并腿或分腿全旋起倒立移3/3位转体450(或更多)下 (Kolyvanov) D
                5 DSA起倒立移3/3位转体450(或更多)下 E
                8 马端俄式挺身转体360或540下 B
                9 马端俄式挺身转体720或900下 C
                10 马端俄式挺身转体1080(或更多)下 D
                14 前撑挺身转体180接德式环外绕越成挺身下 B
                15 反身斯托克里或DSA起手倒立下 C
                16 DSA后跳至另一马端起手倒立下 D
                20 并腿或分腿全旋起手倒立下(可转270度,可不经平移) B
                21 并腿或分腿全旋后跳平移至马端起倒立下 C
                内村做的那个,周老师叫做 (D)马头反出成倒立移三位转体360度下,大概可能是第15个加360度吧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2-11-19 21:53
                回复
                  完了,撒花。接下来贴两个鞍马动作解说。
                  来自优酷 上传 by 尼泊尔可
                  第一个鞍马进入与结束动作

                  虽然视频比较老,但有分步骤慢放。还有DSB分解,不错。


                  11楼2012-11-19 21:56
                  回复
                    鞍马命名动作

                    同样来自优酷 上传 by 尼泊尔可


                    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2-11-19 21:5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