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说明一点,我不是文学专业的,很多看法可能不成体系。不过,我对于非专业性的命题,一般都是从简单的辩证法角度去理解的。
其次,这些看法,长久有之,不过我的脑子一向转得比嘴巴(语言)快,所以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争论,一般思考多于辩论。但遇姐既然开肯了这块茶铺,就一吐为快。
第三,开这个楼是因@绕梁雨燕 的两段话,之前有这样的想法,但觉过于苛刻,便存于心中,既然燕子已经点破,索性就说到底吧。
雪姐,萧峰会面对宋辽冲突的,可是他在对辽帝南征之后投了反对票。辽帝不采纳,所以萧峰想过带着阿紫挂冠而去的,谁知道阿紫的鲁莽行为。如果阿紫没有逃脱,萧峰没有被救,雁门关守将放了那群人进去。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雪姐啊,你这个真的是理科的思维啊,雪姐,日丽姐,我觉得我们在各种理论描述萧峰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啊。这是小说,而且是连载的通俗小说,通俗小说最初创作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哪怕这个小说写在金庸已经是声名鹊起之后,所以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才是小说的基本要求。然后才开始考虑文本本身的艺术性,再到达人性的高度。当然,契合人性的小说能够使得受众感同身受,关注度和点击率自然也就高。
另外一个方面,偶然性中带着必然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萧峰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朝,确实身为辽人。更致命的是,他的师傅根本不信他,即使他在儒家教育下长大,如此的大仁大义。他的师傅其实也是矛盾的,当年斩草不除根,如今是骑虎难下。如果没有那封信,是不是一切可以重来?不一定,还有各种带头大哥,所以马夫人发现信,杀了人,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因为对于萧峰的不信任,这种必然最后肯定会发生。所有的可以避免的杯具只在我们对于文本中人物代入自身的幻想而已。毕竟我们不是作者,我们也无法左右作者。
http://tieba.baidu.com/p/1978952532?pn=3#26618098686l
98楼楼中楼和102楼
其次,这些看法,长久有之,不过我的脑子一向转得比嘴巴(语言)快,所以对于一些非专业性的争论,一般思考多于辩论。但遇姐既然开肯了这块茶铺,就一吐为快。
第三,开这个楼是因@绕梁雨燕 的两段话,之前有这样的想法,但觉过于苛刻,便存于心中,既然燕子已经点破,索性就说到底吧。
雪姐,萧峰会面对宋辽冲突的,可是他在对辽帝南征之后投了反对票。辽帝不采纳,所以萧峰想过带着阿紫挂冠而去的,谁知道阿紫的鲁莽行为。如果阿紫没有逃脱,萧峰没有被救,雁门关守将放了那群人进去。结果会不会不一样。
雪姐啊,你这个真的是理科的思维啊,雪姐,日丽姐,我觉得我们在各种理论描述萧峰的同时,我们是不是忽略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啊。这是小说,而且是连载的通俗小说,通俗小说最初创作就是为了吸引受众的,哪怕这个小说写在金庸已经是声名鹊起之后,所以情节曲折、人物生动才是小说的基本要求。然后才开始考虑文本本身的艺术性,再到达人性的高度。当然,契合人性的小说能够使得受众感同身受,关注度和点击率自然也就高。
另外一个方面,偶然性中带着必然性,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萧峰活在民族矛盾尖锐的宋朝,确实身为辽人。更致命的是,他的师傅根本不信他,即使他在儒家教育下长大,如此的大仁大义。他的师傅其实也是矛盾的,当年斩草不除根,如今是骑虎难下。如果没有那封信,是不是一切可以重来?不一定,还有各种带头大哥,所以马夫人发现信,杀了人,这些都不是偶然的,因为对于萧峰的不信任,这种必然最后肯定会发生。所有的可以避免的杯具只在我们对于文本中人物代入自身的幻想而已。毕竟我们不是作者,我们也无法左右作者。
http://tieba.baidu.com/p/1978952532?pn=3#26618098686l
98楼楼中楼和102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