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吧 关注:83,328贴子:791,276

回复:---故宫100---解说词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34 传国宝玺
一个神秘的人,一个神秘的包裹,包藏着神秘的传国玉玺。
紫禁城建成后的五百多年间,这一幕总是重复上演。那些献宝的人总是说,他们手中的,是秦国的那方,用和氏璧打造的传国玉玺。 它虽然没能护佑秦王朝千秋万代,却是千百年来,无数帝王梦寐以求的宝物。 这是存放在紫禁城中,不知何时、何人敬献的一块所谓传国玉玺。据专家分析,它其实是用泥土制成的。 乾隆皇帝对和氏璧的传说,并不以为然,他更看重的是本朝玉玺。 交泰殿,清代25方皇家宝玺曾经都收藏于此。它们是皇权的象征,也是发号施令的凭证。 交泰殿,中轴线上的后三宫之一,外形与前朝的中和殿相同,是座四角攒尖,镀金圆宝顶的方形殿。 交泰殿,是中轴线上最年轻的宫殿,大约建于明代后期。 在明代,皇帝寝宫为乾清宫,皇后为坤宁宫,交泰殿建在两宫之间,意味着:乾为天,坤为地,天地交泰,阴阳合和。 紫禁城宫殿的纹饰图案,到交泰殿第一次出现了凤,人们推测,这是一座为帝后过夫妻生活而设计的宫殿。 到了清代,多数皇帝、皇后不再入住乾清、坤宁两宫,交泰殿成了内廷的小礼堂,象征皇权的25宝,存放在位置重要,寓意深刻的交泰殿,可能是皇帝特意为之。 在乾隆11年以前,交泰殿贮藏宝玺曾经多达39枚,真假混杂,其中就包括那枚假的传国玉玺。 乾隆认为,即便是真的秦代玉玺,也不能与大清国的宝玺放在一起。乾隆最终确定了可用的御宝25枚。 自古以来,没有任何一个王朝能永远不灭亡, 《周易》称:天数二十有五。乾隆皇帝将宝玺的数字定为25,就是借《周易》所记,祈求上苍,保佑大清的江山能延续二十五代。但实际上,乾隆之后,王位仅仅往下传了六代。 今天,交泰殿依然收藏着当年存放印玺的盒子,供参观者品味历史。


IP属地:辽宁47楼2012-11-30 15:51
回复
    35 天地交泰
    面对不可测度的时间,我们的祖先创造了计时器。 他们或许没有想到,他们的创造,使得他们子孙的生活,从此被无形的刻度所分割:每一小时,每一分钟,每一秒。 紫禁城里的计时器,矗立在交泰殿,自鸣钟报告着皇家的时间。
    每天,它响过之后,神武门鸣钟鼓,钟鼓楼也接着鸣钟鼓。京城里的人,都以此为标准,给自己的钟表上发条。 制定时间标准的自鸣钟,高达5.8米,按现代楼层计算,接近有两层楼高。钟楼背面有一个小阶梯,每月会有一名太监,登着梯子爬上去开锁上弦,一次上满弦,可走一个月。这座钟能报时报刻,一时一鸣,一刻一响。 这种自动按时打点的钟表,最早由明代外国传教士带入宫廷,随着欧洲钟表的传入,我国也能制造具有民族特点的各式钟表。 现在这座大自鸣钟,是清代嘉庆三年,宫廷造办处制造的,而在它到来之前,报告时间的计时仪器是它——铜壶滴漏。 滴漏,是我国古代人民三千多年前就发明出来的一种计时器,交泰殿内这个大型滴漏,是乾隆十年制造的,每天注水100公升,就可以滴漏报时刻了。 乾隆年后,滴漏就不再使用了,虽然已失去了实用价值,但,由于左安铜壶刻漏,右安自鸣钟,已成一种格式,也就没有把滴漏移走,而作为一种装饰,长期陈设于此,东西方的交泰,也在交泰殿上演。 以后的岁月,这样的组合,还会出现在中国其他地方。


    IP属地:辽宁48楼2012-11-30 15:52
    回复
      37 萨满祭祀
      子夜三刻,紫禁城的北门——神武门,打开了,宫禁森严的紫禁城,每天最早进入的,是一个老妇人和两头活猪,这一行,即将前往坤宁宫。 坤宁宫,位于中轴线上,地位非常尊贵,明代是皇后的寝宫。
      来到坤宁宫的老妇人,并不是来见母仪天下的皇后,而是来参加一项每天都要进行的活动——萨满祭神,老妇人就是主持活动的萨满。 每次祭祀,萨满必跳舞,俗称“跳神”。每次祭神,都要在神位前杀猪,在这里用清水煮熟,再向神灵贡献。两头活猪,就是祭神时要宰杀和敬献的牲口。 杀猪跳神,本是满族在关外的传统。清朝入住紫禁城,皇宫的格局几乎全部照收前朝,中轴线上唯一重大的改变,就在这坤宁宫。 满族入关前,皇后的寝宫,就是皇室进行萨满教祭神的场所,入关以后,他们把民族记忆搬进了紫禁城的坤宁宫。这里每天早晚都有祭神活动,凡是大祭的日子,和每月初一,十五,皇帝皇后都亲自祭神,祭神后,皇帝会率领王公大臣吃祭神肉, 进坤宁宫吃肉,名为“分福”,一向被大臣们视为殊荣。其实,到坤宁宫吃祭肉,并不是什么享受的美事。祭神的肉被称为“怍肉”,也就是白水煮肉,没有任何调料,而且都是大块大块的端过来,但,不吃是大不敬。于是,常有人偷偷的在袖子里,藏一点盐来度过难关。 为了配合萨满祭祀,坤宁宫的改造是随处可见的。 坤宁宫室内西、北、南三面,修起了环形大炕,供奉神位。东北角,是祭祀时煮肉用的灶台,有三口大锅,两只猪各占一锅,另一锅蒸切糕。 一个个看似简单的改动,其实并不简单。 在传统汉文化中,位于中轴线上的建筑,被纳入到宗法体系中,在地位和象征意义上,受到典章、制度的约束。改造位于中轴线的坤宁宫,意味着满清皇室,希望把满族的印记,列入到千年的宗法体制之中。 在今天的故宫,坤宁宫的特别陈设,让我们触摸到一个民族,古老的记忆。


      IP属地:辽宁50楼2012-11-30 15:54
      回复
        42 四库全书
        古代中国人的藏书馆,一般都建在水边。因为,书籍最怕火,放到水边,理论上是最安全的,皇家也因循这个传统。 紫禁城的藏书楼——文渊阁,就矗立在一汪清池旁边。 文渊阁,它的名字本身就有远离火灾的含义,但在漫长历史中,它还是无法躲避大火的洗劫。明代的文渊阁,在农民起义的战火中,付之一炬。
        公元1773年,乾隆皇帝下诏开设《四库全书》馆,编纂《四库全书》。 第二年,为了贮藏《四库全书》,他下诏在烧毁的文渊阁原址,文华殿的后面,设计规划重建文渊阁。 浙江宁波的“天一阁”,是江南最著名的私人藏书楼,不仅藏书多达七万卷,建筑形制和书橱款式也颇有特点。于是,江南情结浓厚的乾隆皇帝,便仿造“天一阁”,在紫禁城里,修建他自己的图书馆。 带着民间血统的文渊阁,在故宫里显得有些另类。屋顶是黑色的琉璃瓦,似乎不合代表皇帝的黄色,但黑在五行里代表水,印合文渊以水喻文的意义。 紫禁城的惯例,建筑面宽开间多为奇数,而文渊阁面宽六间。紫禁城建筑外墙多为红墙,而这里是灰色,廊柱和窗栏为绿色。建筑内部的油漆彩画,也以“河马负书”和“翰墨卷帙”为主题,在一片金碧辉煌中,卓然不群。 皇家的建筑师,曾经面临这样一个难题:面宽六间的房子,皇帝在这里读书,他的宝座应该安放在哪里呢? 在这里,建筑师使用了一个小小的障眼法。 楼梯在不显眼的位置,占据了一部分空间,剩余的五间再次成为奇数,皇帝还是可以位居正中,享受坐拥书城的快感,动用国家力量编修的《四库全书》三万六千册,存放在这里。 文渊阁,是皇帝一个人的图书馆。皇帝喜欢在这里和大臣谈经论道,受到赏识的官员,也会得到允许,在这里翻上几天书,真正能享用这些书的人,寥寥可数。 清朝的重臣曾国藩,在受到重用之前,有四年时间,一直在文渊阁做皇家图书馆馆长助理,想必皇家图书的浩瀚,让他一生受益匪浅吧。 文渊阁,在中国各地还有六个兄弟,模样长得大致相同,它们的名字分别是:文源、文津、文溯、文汇、文澜、文宗,全都与水有关。 《四库全书》被抄成六份,分别储藏在这些兄弟图书馆中,中国公共图书馆的雏形,就这样慢慢开始形成了。


        IP属地:辽宁56楼2012-11-30 15:59
        回复
          46 玄武大帝
          仿佛天宫映射凡间。据说,紫禁城里每一座主要的宫殿,都对应着天上星宿。古人深信,天上四维,大地四方,都有灵兽镇守。东青龙,西白虎,南朱雀,北玄武。北方的七颗星星,形似龟与蛇在夜空交搏,龟蛇便成了坐镇北方的,玄武神的象征。
          北宋时期,为避开宋真宗赵玄朗的名讳,玄武改称真武。 从午门一直向北,御花园内,便是真武大帝在紫禁城的居所——钦安殿。 紫禁城的第一位主人朱棣,从北方起兵,顺利夺取大明政权,因此,深信镇守北方的真武大帝,正是他的守护神灵。建造紫禁城时,他特意在象征法统的中轴线上,修建了这座唯一的神殿。 公元1420年,钦安殿与紫禁城同时落成,朱棣“天子守边”的梦想,终于实现。钦安殿里,真武大帝身穿金甲,位震北极,在中轴线上一直守护着他的帝国。 在中国文化里,北方属水,玄武神除了威武的一面外,他还兼职水神。 在元代地基石雕里,游龙栖身于花丛中。而这块游龙戏水栏板,它位于钦安殿后墙栏板的正中,是整个紫禁城正北极点所在的地方。可见,明之后的雕刻,气象大改,各类水中生灵乘风驾雨,游走而来,与明初的国运共同风生水起。 水,被以为是滋润万物,万物萌生的根本,故天一生水,地六成之。钦安殿前的丹壁上,碧波之间盘旋着六条龙,应和地六之数。 钦安殿前垣门的匾额,上书“天一门”,天一与地六相互呼应,天一生水的卦象得以圆满。水能生木,木知春秋。宫城后的景山,山势如同匍匐大地的神龟。 明初的钦安殿,左右曾设有东西七所,象征北方天空的七颗星宿。真武大帝居中而坐,手把酷似灵蛇的金水河,俯瞰全城。 远眺紫金城北部,可以想见,它的建造者朱棣当年何等用心良苦。神定钦安殿,气拥北极天,借着玄武的神力,护佑起大明王朝的一片锦绣河山。


          IP属地:辽宁60楼2012-11-30 16:07
          回复
            50 再见紫禁城
            (溥仪):根据事先的计划,我先出养心殿,直奔神武门,荷兰人欧登科的汽车就在门外等候。这位外国公使团的首席公使还承诺,只要我能够溜出神武门,一切都不成问题。从我第一天的食宿,到脚踏上英国的土地,进入英国学校的大门,他全可以负责。
            这是八十九年前,发生在紫禁城的一次潜逃,逃跑者是皇帝。十七岁的爱新觉罗·溥仪试图从神武门逃走。 三百六十八年前,另一位绝望的皇帝,也将目光投向了神武门。那一天,崇祯皇帝的紫禁城,随着京师一同沦陷。 一道神武门,为两位皇帝托付了生与死。 神武门,位于紫禁城中轴线最北端,是皇家的后门。 比预定的时间提前,皇上要离宫的消息就传开了。 (溥仪):我的父亲传下令来,各宫门断绝出入,紫禁城全部进入戒严状态。从那次出逃以后,我最怕看见高墙。我站在堆秀山上望着城墙,常常这样念叨“监狱,监狱,监狱!” 穿过神武门三十一米的城楼,可以看到景山。 公元1644年,那里叫煤山。崇祯皇帝走上煤山,面朝紫禁城,自缢殉国。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将军向溥仪下达了驱逐令。那天下午,神武门看着紫禁城的最后一任主人匆匆离去。 一道城门,成为中国帝王史,最后的梦呓。
            再见,紫禁城……


            IP属地:辽宁64楼2012-11-30 16:09
            回复
              51隐形的历史
              时间
              甚至不是物理的
              却一直在冲刷每一代的生命
              痕迹
              这样由清晰到隐藏的过程中
              高贵与卑微在逐渐褪色
              时间 却越来越清晰
              但 那些真实存在过的情感
              确实驱散了生命中的孤单……


              IP属地:辽宁65楼2012-11-30 16:12
              回复
                52 元代记忆
                金水河上一共有14座桥。桥与水的相遇,仿佛是一场又一场的对话,不过风格各有不同。有时候,只是寥寥数语打个招呼;有时候,则是危襟正坐,像是一场谈判。 相看两不厌的,只有金水河与断虹桥。在太和殿与武英殿之间的树荫里,这场娓娓道来的对话,已经有五百年。
                这边是一条长长的通道,那边是一条长长的空地,连接两岸的地方并非特别重要,可断虹桥仍然是一座特别的石桥。 这是一座单孔汉白玉石拱桥,南北走向,全长18.7米,通宽9.2米,呈两头宽中间细的喇叭腰形,桥面并没有特别隆起,乘坐轿子的帝王后妃,甚至可以忽略桥的存在。 河水在经过武英殿之后,在这里特别地向北饶了一个弯,好像是特别为桥而来。 的确,这是一座先于河存在的桥。学者对这座桥投入巨大的精力,经过对历代资料的梳理,几乎可以确认,在明朝人修建皇宫之前,这座石桥已经存在了。 修建这座桥的人是元代的帝王,它可能是元代皇宫正门外的桥。尽管那时候桥下也有水流过,但是谁能保证,元朝的金水河和明朝的金水河,是同一条河流呢? 元朝人来自蒙古,他们的审美还带着朴素和天真,没有繁杂的礼法和制度,所以,这座桥上的石雕,也是故宫中独一无二的。 小狮子蹲在桥的最高处望柱头上,而龙位则盘踞桥的栏板。狮子的位置怎么可以高过龙?在故宫别的地方是不可想象的。但是,蒙古人才不在乎这些。 三十四只狮子的形态各异,活泼可爱,毫无帝王之家的庄严,而龙也不是在兴风作浪,它在牡丹,菊花,荷花,慈姑,蜀葵这些植物中穿行,好像是一场水边的游戏。 专家推测:这些石雕的护栏,是故宫建设者,利用了元代建筑中的剩余材料,所以,龙才有了片刻脱离中周围炎的秩序,显示出毫无心机的自由自在。 一桥,一水,安静悠闲的对话,十八个桥上的听众,偶尔窃窃私语,它们也许比谁都来得还更早呢……


                IP属地:辽宁66楼2012-11-30 16:12
                回复
                  53 澡身浴德
                  这一幕,真的在故宫中发生过吗? 两百多年前,中国乾隆皇帝爱上了敌人的女儿,百般殷勤却不能得其心,而浴德堂正是这位阿拉伯女子在深宫中的浴室。
                  关于乾隆皇帝和香妃的爱情传说,有十几个版本,最重要的证据,都指向故宫武英殿后的奇特建筑——浴德堂。
                  这个神秘的小房间,在最近一百年名声大噪,甚至与东西六宫齐名。 历史上,浴德堂只在1914年开放过一次,此后,再也未见其真容。 浴德堂,位于武英殿院内西北平台上,坐北朝南,面阔三间,黄琉璃瓦卷棚歇山顶,表面上并无显眼之处,奇妙的是从顶部看,它有一处少见的穹顶,穹顶下方是浴德堂中式建筑的后半身,也是传说中最神秘的地方。
                  难以想象,在以《周礼》为最高建筑原则的汉家宫殿中,竟然有这样古怪的房间。 这是一座谁也无法否认的土耳其建筑,它的功能正是浴室。 浴德堂,墙上贴的是素白琉璃面砖,后墙上有壁炉可以烧水。然而,水从哪里来呢?
                  原来,沿着管道人们发现,高墙之外有一座井亭,石槽把水引进锅炉,然后蒸汽充满浴室。 最早把浴德堂个香妃联系在一起的人,正是最早进入故宫的文物研究者。 1914年,古物陈列所开办展览,他们找到了一幅疑似宫廷画家郎世宁的作品,挂在了浴德堂的门口,并配写了一篇《香妃事略》,从此,故宫中的小小土耳其浴室,声名大振。
                  但,历史常常并非按我们想象的那样发生。 历史记载,乾隆皇帝的祖父康熙,在武英殿开办皇家印刷厂,浴德堂曾经被用来蒸晒纸张,乾隆的父亲和他本人,都延续了这项工作,并且成就显著。
                  我们很难想象,一位皇帝宠爱的妃子,会在宫人和百官的注目下,专门到这里来洗澡,可这里,分明就是一所浴室。 如此严守礼法的明清故宫,为什么会在皇家文化俱乐部的后院设立一间浴室呢? 研究者发现,与武英殿位置对称的文华殿后院有一眼井,名为大庖井。正所谓“左庖右浴”,这与《周礼》中的规定奇迹般的巧合了。
                  学者推测,故宫设计者在布局中留下浴室和井,是因为这两处暗合了儒家经典的记载,以此可以证明,宫殿的选址与建造,是受到上天暗示的。 所谓浴德,也是有出处的,典出《礼记·儒行篇》,澡身浴德。


                  IP属地:辽宁67楼2012-11-30 16:13
                  回复
                    54 后宫前朝
                    公元1722年12月20日,康熙皇帝病逝于畅春园,一个时代结束了。即将登基的雍正皇帝,从这天起,开始在养心殿居住。
                    在古代,为父母守丧时居住的棚屋,叫倚庐,养心殿,当时就是雍正皇帝的倚庐。 二十七天后,雍正皇帝脱下丧服,不过,他并没有按惯例入住乾清宫,而是正式搬入了养心殿。
                    雍正皇帝对自己这一行为,做出如下解释:本来,我是应该入住乾清宫的,但我想到,那里是父皇六十年统治天下的地方,住在那里,心有不忍。
                    对雍正皇帝一反常规的做法,除了他自己的解释,还有其他的说法。 康熙年间,养心殿是宫中造办处的作坊。雍正皇帝入住时,曾下旨说:把养心殿略微整理一下,务必朴素简单些。所以有人说,雍正皇帝住在这里,是想为天下人做一个节俭的表率。
                    雍正皇帝继位,虽然是遵康熙皇帝遗诏,但当时在众皇子当中,关于他密谋夺位的种种传言,早就沸沸扬扬,因此,雍正皇帝有不少潜在的政敌。 或是出于安全考虑,他没有住进乾清宫,而是选择了建筑格局更严谨的养心殿。 雍正皇帝的这一选择,使他偏离了紫禁城的中轴线,看起来似乎有些违背封建法统,但现代学者发现,实际上,雍正皇帝并没有离经叛道。
                    紫禁城中轴线两边的建筑,对称坐落。奉先殿,是明朝皇帝祭祀祖先的家庙,与奉先殿遥遥相望的正是养心殿。雍正皇帝居住在这里,符合周礼所讲的“左祖右社”, 社,是政权的象征,因此,在养心殿御宇天下,是合乎封建法统的。
                    在这座宫殿里,雍正皇帝度过了十三年的帝王生涯,后来又有七位皇帝在这里居住办公,一直到清王朝终结的那一天。 养心殿前面,有一座隐蔽墙,叫做“面壁思过”,皇帝坐在养心殿内,他不可能一眼就看得到墙面,因此,人们在墙面前方,摆放了一个远远的玉璧。 正对着养心殿明殿宝座的玉璧,寓意面壁,提醒皇帝时时反省自己。这块玉璧也有天圆地方之说,理政时一抬头,皇帝看到的正是社稷江山,天下万民。 玉璧的两层含义,雍正皇帝也许都明晓,所以他亲笔写下“中正仁和”,告诫自己不忘恪守儒家的为君之道。 1722年12月24日,雍正皇帝举行登基大典,清朝历史上最勤政的皇帝,即将出场,一个新的时代开始了。


                    IP属地:辽宁68楼2012-11-30 16:14
                    回复
                      60集开始在网上找不到了。。。等LZ在慢慢整理整理吧


                      IP属地:辽宁73楼2012-11-30 16:36
                      回复
                        我一定发完!!!


                        IP属地:辽宁74楼2012-11-30 16:37
                        回复
                          @裕容龄 刚刚下载了余下的40集


                          IP属地:辽宁76楼2012-12-28 16:13
                          收起回复
                            @裕容龄


                            IP属地:辽宁77楼2012-12-28 16:13
                            回复

                              61 帝师之间
                              187518日,晴。今天是祈雪的日子。我今天本不打算出门,想整理一下书籍。9点多,突然接到军机处的信。奉皇太后的懿旨,派我进毓庆宫教皇帝读书。”
                              帝师翁同龢日记中提到的毓庆宫,始建于康熙年间,是康熙皇帝专门为太子允礽所建。雍正即位后实行秘密建储制,毓庆宫丧失了皇太子宫的光耀地位,成为众多皇子读书的课堂。为了互不干扰,这里被分割成许多格子间。清代的皇子到了读书的年龄,就要由各自专门的从学师傅教授功课。清末的小皇帝也不例外。
                              “帝,
                              德,
                              帝,
                              德……“
                              1876316日,年仅5岁的光绪皇帝在毓庆宫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生活。
                              “今天是个好天气,我们是从帝,德二字开始教起的。皇帝朗诵了四遍。”
                              光绪皇帝的师傅很多,但他最喜欢的,就是这位爱写日记的翁师傅。在光绪皇帝的成长中,翁同龢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幼年离开父母,在深宫大院之中,小光绪显得无依无靠。凡事都要听姨母,也就是慈禧太后的安排。每天的读书情况,都会有专人记录,再呈交慈禧过目。在翁同龢的日记里,光绪是个极为爱哭的孩子。
                              “今天皇帝一来,读书状况就不好。我想尽办法安慰他,温熟书的时候,突然哭了起来,不知道为什么。饭前读书的时候又哭了。“
                              每到这时候,翁师傅多是给予鼓励,小光绪在这里得到了身心的双方面照顾。对翁师傅也越来越依赖。
                              18778月,翁同龢请假回老家修墓,小光绪的在翁师傅离开的两个月里,读书的遍数日渐减少,而且不愿意出声音。三个月后,翁师傅终于回来上课了。
                              “我来到书房请安,皇帝见我第一句话就是,我想你很久了。“
                              那一天,皇帝读书读了20遍。每一遍都大声朗诵。在22年的帝师生涯中,除了生病和两次回籍修墓之外,翁同龢几乎没有离开过光绪。他们的关系,不似君臣,如同父子。
                              毓庆宫的格局像座迷宫,清末的小皇帝们在此学习,迷失,成长。


                              IP属地:辽宁78楼2012-12-28 16:1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