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合德吧 关注:445贴子:4,172
  • 11回复贴,共1

【德仪天下】从卫子夫和赵飞燕看汉代经学的发展 【转载】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一楼防抽


1楼2012-12-15 09:35回复
    西汉皇室婚姻不讲门第的现象很突出,高祖吕皇后、孝文薄太后、孝文窦皇后、孝景王皇后、孝武卫皇后、孝武李夫人、孝昭赵太后、孝宣许皇后、孝宣王皇后、孝成赵皇后均出身低微。其中吕后、薄后、许后、邛成王后出身寒门,与高祖、宣帝龙兴于民间有直接关系,但孝文、孝景、孝武三朝的皇后也出身不高,则是西汉前期的共性特征。至于孝惠张皇后、孝景薄皇后、孝武陈皇后、孝成许皇后、孝哀傅皇后,是与前代出身寒微的皇后有血缘之亲才入主长秋宫的;而孝昭上官皇后、孝宣霍皇后、孝平王皇后的册立只是权臣对皇帝的控制手段而已。纵观整个西汉,出身于官宦之家,靠遴选入宫,由皇帝自主册立而最终母仪天下的,只有孝元王皇后一人。可以说,西汉是一个“平民皇后”的时代。


    2楼2012-12-15 09:36
    回复
      武帝的皇后卫子夫和成帝的皇后赵飞燕,都是公主家的歌女。二人均因皇帝路过公主家听观歌舞而入宫,赢得了皇帝的宠爱,最终以卑微的出身母仪天下,上演了从歌女到皇后的传奇。武帝册封卫子夫为皇后没有引起任何争议,而成帝册封赵飞燕却遭到了从太后到大臣的强烈反对。


      3楼2012-12-15 09:36
      回复
        谏大夫刘辅提出“腐木不可以为柱,卑人不可以为主”,说成帝“触情纵欲,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不畏于天,不愧于人,惑莫大焉。”成帝大怒,收刘辅掖庭秘狱,在中朝左将军辛庆忌、右将军廉褒、光禄勋师丹、太中大夫谷永的联合拯救下,刘辅才免于一死。王吉、杜钦、杜邺、贡禹、匡衡、孔光等大臣都因后妃之事进谏过成帝,刘向的《列女传》也是为此而作。还有王太后的压力,最终帮助成帝说服了太后的淳于长竟然得到了封侯的待遇。赵飞燕立后引起的争议,参与人数之多,参与者级别之高,都是西汉王朝绝无仅有的(平帝娶王莽之女所引发的上疏纯粹是王莽的自我导演)。


        4楼2012-12-15 09:37
        回复
          为何卫子夫曾经顺利做到的事,到了赵飞燕这里却遭到了如此大的阻力呢?一个可能的假设是赵飞燕无子。文帝选立皇后时,薄太后有“诸侯皆同姓,立太子母为皇后”的懿旨。卫子夫正是在生下皇长子,即后来的皇太子刘据之后被册封为皇后的。但纵观历史,无子的皇后甚多,西汉的孝宣王皇后、东汉的明德马皇后、章德窦皇后、和熹邓皇后等均无子。加之成帝其他嫔妃也无子,赵飞燕在这一点上并无劣势。


          5楼2012-12-15 09:37
          回复
            武帝的李夫人也是歌女出身,她生前并未登上皇后的宝座,但霍光将她以皇后的身份配食武帝。李夫人之子昌邑哀王刘髆早卒,孙子刘贺又上演了即位二十七日干出一千一百二十七件荒唐事而被霍光所废的闹剧,但她的身份并未因此而动摇。由此可见,是否有儿子或者太子,并不是能否册封皇后的决定性因素。卫子夫能够作为歌女被册立为皇后,李夫人能作为歌女被追封为皇后,说明在孝武一朝,对皇后的出身普遍没有那么重视。


            6楼2012-12-15 09:37
            回复
               那么反对赵飞燕做皇后的原因究竟何在呢?王太后“以其所出微,难之”,而刘辅认为“卑人不可以为主”。换句话说,在卫皇后、李夫人那里不构成任何问题的歌女出身,到了赵飞燕这里却成了她母仪天下的最大障碍。


              7楼2012-12-15 09:38
              回复
                出身门第,是一种尊卑等级观念的体现。而强烈的尊卑等级观念,是儒家的重要特点。《白虎通义·嫁娶篇》中提出“王者之娶,必先选于大国之女,礼仪备,所见多”;否则要通过增爵使之在形式上合于礼法,如“纪子以嫁女于天子,故增爵称侯。至数十年之间,纪侯无他功,但以子为天王后,故爵称侯”。王者娶小国之女尚且不可,天子要立出身低微的歌女为皇后则更加不可想象。《白虎通义》是对西汉及东汉初期经学发展的总结,受《公羊》影响很大。提倡《公羊》的董仲舒在《春秋繁露·王道》中说“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立夫人以嫡不以妾”,同时强调“子贵”和“母贵”。连“先黄老而后六经”的司马迁,也受董仲舒的影响,认为武帝的尹婕妤等人“以倡见,非王侯有土之士女,不可以配人主也”。


                9楼2012-12-15 09:39
                回复
                  武帝建元六年,好黄老的太皇太后窦氏崩逝,儒家开始进入政治舞台。董仲舒提出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被一步一步地践行,公孙弘成为布衣丞相,五经博士官置弟子,学者益广。宣帝儒法兼用,任命了韦贤、疏广、疏受等儒生。元帝“柔仁好儒”,虽然在做太子时受到宣帝“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的斥责,但他依然不改初衷,提拔了一系列儒生,韦玄成、匡衡官至丞相,贡禹、薛广德官至御史大夫,儒生逐步占据朝廷要职。在名利的刺激下,习经的风尚愈来愈盛,儒家的高官越来越多,“自孝武兴学,公孙弘以儒相,其后蔡义、韦贤、玄成、匡衡、张禹、翟方进、孔光、平当、马宫及当子晏咸以儒宗居宰相位,服儒衣冠,传先王语”,儒家渐渐成为汉王朝的正统意识形态。


                  10楼2012-12-15 09:40
                  回复
                    皮锡瑞在《经学历史》中说“宰相须用读书人,由汉武开其端,元、成及光武、明、章继其轨”,这就样逐步改变了汉代朝廷官员的思维方式。“经学至汉武始昌明,而汉武时之经学为最纯正”,卫子夫立后之时,儒家刚刚得到武帝的初步支持,儒生在朝廷中的话语权很有限,尚不能讽谏立后大事。“经学自汉元、成至后汉,为极盛时代。其所以极盛者,汉初不任儒者,武帝始以公孙弘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元帝尤好儒生,韦、匡、贡、薛,并致辅相。自后公卿之位,未有不从经术进者”,当儒生占据汉朝大多数官僚的位置时,“倾于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这种严重挑战尊卑等级观念之事就不可能畅行无阻了。成帝力排众议册封赵飞燕,让她搭上了西汉平民皇后的末班车。


                    11楼2012-12-15 09:40
                    回复
                      当然,官僚的意识形态与百姓的意识形态毕竟不同。百姓似乎不那么关心国家的指导思想是儒术还是黄老之术,皇后是名门之女还是公主家的歌女,他们的希望只是丰衣足食地过日子,他们的评判标准只是人类所共有的基本尊严和道德底线。百姓对赵飞燕姊妹的批评,并非因为什么“卑贱之女欲以母天下”,而是她们做了有违母性、丧尽天良的事——害死了成帝的诸位皇子。相对于官方一本正经的“残灭继嗣以危宗庙,悖天犯祖,无为天下母之义”的谴责,民间的童谣唱到“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根,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用一种朴素的因果观念证明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而卫氏并无恶行,百姓面对卫子夫的母仪天下及卫青的发迹,用歌声传达的是一种对于富贵荣华的欣羡:“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


                      12楼2012-12-15 09:40
                      收起回复
                        武帝晚年,卫太子为江充所败,卫子夫自杀,武帝作思子宫,把卫子夫定位在一个无辜而死的悲情角色上。而赵飞燕姊妹做出了一系列秽乱宫廷、谋害皇子的事,成了上下公认的“红颜祸水”。也许赵飞燕姊妹之恶,“不如是之甚也”,但结果依然按照子贡所说的逻辑那样,“天下之恶皆归焉”,历代的润色附会逐渐把她们打入了万劫不复之地。东汉末年,桓帝想立一位身份较低的采女田圣为皇后,遭到大臣的强烈反对,所谓“母后之重,兴废所因;汉立飞燕,胤祀泯绝”,赵飞燕被指控为西汉亡国的祸根。迫于大臣的压力,桓帝没有像成帝那样强硬地力排众议,最终放弃了自己喜欢的女子,立郎中窦武之女为皇后。这样,随着经学的发展壮大,随着儒生话语权的增强,在汉家西都曾经发生过的、东方版灰姑娘般的、由歌女到皇后并且得到天下人认可与同情的、“卫子夫霸天下”的时代一去不复返了。(襄儿)


                        13楼2012-12-15 09:4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