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服吧 关注:1,367,302贴子:14,632,065

互联网上看见的关于汉服的知识抄录——无原创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拜度娘~~


通过百度相册上传1楼2012-12-19 15:19回复
      下面介绍汉服中最方便的一种形制——短打,穿着很舒服。
      一种汉服类别,也叫短褐、竖褐,粗布中衣,外穿,方便活动,做劳动服装或军服(作训服)穿着,多是布衣百姓、武者所穿。
    懒得贴图~吧友们贴吧


    2楼2012-12-19 15:22
    收起回复
      汉服形制——直裾
         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制的一种,上下连裳。深衣按衣襟绕襟与否分为直裾、曲裾。裾:衣服的大襟。直裾深衣不绕襟,衣裾在身侧或侧后方。汉代以后,由于内衣的改进,盛行于先秦西汉前期的绕襟曲裾已属多余,本着经济胜过美观的历史发展原则,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成了深衣的主要模式。   汉代直裾女服穿直裾袍服的妇女及汉代直裾女服展示图。汉代的直裾男女均可穿着。这种服饰早在西汉时就已出现,但不能作为正式的礼服。原因是古代裤子皆无裤裆,仅有两条裤腿套到膝部,用带子系于腰间。这种无裆的裤子穿在里面,如果不用外衣掩住,裤子就会外露,这在当时被认为是不恭不敬的事情。所以外要穿着曲裾深衣。以后,随着服饰的日益完备,裤子的形式也得到改进,出现有裆的裤子。由于内衣的改进,曲裾绕襟深衣已属多余,所以至东汉以后,直裾逐渐普及,并替代了深衣。
      继续请吧友贴图~~


      4楼2012-12-19 15:24
      回复
        汉服形制——直裰
        历史:和尚道士穿的除了法衣外,其实全是普通汉人穿的服装,所以明朝灭亡外,普通人穿的直裰就作为宗教服饰被保留了。 直裰的特征:    1、只有领子有边缘,其余部分没有;或者像深衣一样。   2、衣长过膝,明制有具体规定;   3、交领长衣,不必加摆。可加内摆(定陵道袍),或加外摆(《明宫史》所谓直身)   4、两侧可开衩,可不开衩。一般都要打褶子,前后的两边都打褶子,共四处,每処两褶。   5、是后背有一条直通到底的中缝,前襟上也有一条中缝(这是基本裁减规则)   6、系扎的腰带络穗、丝绦   7、袖子的形状:宋直袖,明琵琶袖,也有直袖,方袖。一般收祛,也有不收的。   8、明朝中后期领子一边直一边斜,其他时候两边皆斜。一般来说,不对称交领用於宽领。   9、只有男士穿 论述:  周锡保先生著《中国古代服饰史》   1:第九章宋代服饰 第二节 一般服饰 直裰、道衣(道袍)、鹤氅这三种衣服,都是穿在外面的,是宋代士大夫阶层平时所常穿用,都是比较宽而又大的服式。   直裰是长衣而背之中缝直通到下面,所以称之为直掇,也叫直身的,也有说长衣而下面无襕的叫做直掇。   道衣为道家之法服,但不是专指道士所着的服饰之称谓,凡一般文人士人也都着此。其形制是斜领交裾,四周有用黑色布为缘者,或用茶褐色为袍者则又称谓道袍。   2、第十三章明代服饰 第二节 一般服饰 直身与道袍相似,或称直裰。宋时已有此衣式,是一种宽大而长的衣,元代禅僧也服此衣,为一般士人所穿。明初太祖制民庶章服用青布直身即此。后有作民谣云:“二可怪,两只衣袖像布袋”者即指此衣。
        继续请吧友贴图~~懒人飘过


        6楼2012-12-19 15:28
        回复
          汉服形制——朱子深衣
             朱子深衣是指根据朱熹的朱子家礼记载考证的深衣,直领(没有续衽,所以类似对襟)而穿为交领,裳幅皆梯形。朱子的影响很大,日韩都是在朱子制度的基础上制作的,或严格执行,或加上续衽。明朝则提出了更多解释方案。   朱子深衣的样式   朱子深衣有多种,归纳起来主要有交领,方领,制领三种。其中以交领使用最为普遍。   朱子深衣的文化深意   “朱子深衣”,它的下摆是均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人要正直;   朱子深衣的影响   朱子深衣根据朱子家礼的深衣制度而制作,后世又提出许多改良方案,对明代,以及韩国日本都有深远影响   朱子深衣的特点   中国自古以来被称为“礼仪之邦”,然而,汉服中的每一细节都融入了礼仪教化的理念。比如,最典型的汉服之一“朱子深衣”。上衣二幅,屈其中为四幅,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六幅。用布六幅,其长居身三分之二,交解之,一头阔六寸,一头阔尺二寸,六幅破为十二,由十二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二个月,体现了强烈的法天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这代表做人要规矩,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衣带下垂很长,一直到脚踝,代表人要正直;下襟与地面齐平,代表着权衡。将礼仪教化融入到与人们最贴身的衣饰之中,正是汉服的独特之处。
          同上飘过~


          7楼2012-12-19 15:30
          回复
            圆领衫
            隋唐时代产生了汉服的一种重要变体 - 圆领衫。圆领式样在中国服饰历史上很早便有出现,但一直到隋唐才开始盛行,成为官式常服。这种服装延续了唐,五代,宋,明,并对日本,高丽等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裹幞头、穿圆领袍衫是唐代男子的普遍服饰,以幞头袍衫为尚。幞头又称袱头,是在汉魏幅巾基础上形成的一种首服。唐代以后,人们又在幞头里面增加了一个固定的饰物,名为“巾子”。巾子的形状各个时期有所不同。除巾子外,幞头的两脚也有许多变化,到了晚唐五代,已由原来的软脚改变成左右各一的硬脚。


            8楼2012-12-19 15:31
            回复
              汉服形制——半臂
                沈从文在《中国古代服饰研究》中写到:“半臂又称半袖,是从魏晋以来上襦发展而出的一种无领(或翻领)、对襟(或套头)短外衣,它的特征是袖长及肘,身长及腰。”在中国隋唐时期,半臂有对襟、套头、翻领或无领式样,袖长齐肘,身长及腰,以小带子当胸结住。因领口宽大,穿时袒露上胸。多穿在衫襦之外。流行于隋代宫廷内,先为宫中内官、女史所服,唐代传至民间,历久不衰。   唐代女装中极为常见的新式衣着。这是一种短袖的对襟上衣,没有纽袢,只在胸前用缀在衣襟上的带子系住。半臂的衣领宽大,胸部几乎都可以袒露出来。唐代妇女们穿用半臂时,有的把它罩在衫、裙的外面,有些像今日的短风衣一样。在唐代,半臂更为普及,不仅男、女都可以穿用,而且进入宫廷常服的行列。   半臂的兴盛时期是在唐代前期,中期以后便有了显著的减少。主要原因是唐代前期的女装与后期有明显的不同。前期女装大多窄小细瘦,紧贴身体,袖子也细窄紧口,适合在外面套上半臂。唐代妇女爱穿窄瘦服装的风气,恐怕仍然是北朝胡服流行和境外异国风俗的影响。唐代妇女穿的胡服主要是袍衫和靴裤。外着翻领对襟的窄袖长袍,或者穿圆领窄袖襕衫。下身穿长裤,足登靴鞋,腰束革带。


              9楼2012-12-19 15:33
              回复
                汉服形制——袄裙
                  早期汉服交领上衣多称“襦”,魏晋以后多用“袄”、“衫”,唐以后则逐渐代替“襦”一字。“袄裙”为“襦裙”的不同时期的称呼,她们都是指上衣下裙的打扮,并不特指明代襦裙。很多还人认为衣掩裙的打扮只在明代存在,其实这种穿法在宋代及以前的壁画中就很常见。
                  明代盛行衣掩裙的袄裙打扮,清朝汉女装继承了大体款式。袄裙的款式也影响了朝鲜宫样以及中国其他民族。
                  明制袄裙较有特色,上衣多为琵琶袖,收袖口,有袖缘,领子也有加护领。这种衫袄多配以百褶裙和马面褶裙。但明代的衫袄也有不加护领和袖子为直袖的样式。
                  PS:明代是否仍有衣在裙内的袄裙,在学术上仍有争议,因为至今没有实物证据,明人所绘仕女图为宋式,绘制前朝这是历代仕女图的一大特色,不可作为凭证。
                  到了民国时期,袄裙仍是上衣下裳的制式。长袄为高领、窄袖;短袄为低领、宽袖,袖长齐肘,袖口肥大宽直。下摆有直襟、大襟和偏在右襟自领而直下的斜襟等。这时袄的裁制比较紧体,通常配穿马面裙等长套裙,并喜作彩绣装饰。


                11楼2012-12-19 15:35
                回复
                    齐胸襦裙旧称高腰襦裙是对隋唐五代时期特有的一种女子襦裙装的称呼,在古代,一般女子的襦裙装裙子束的都不是很高,而隋唐五代时期出现的一种裙腰束的非常高的襦裙,一些服装史上多称之为高腰襦裙,根据现在人们对它的考证,一般改称之为齐胸襦裙。

                    齐胸襦裙一般分为两种,一种是对襟齐胸襦裙,一种是交领齐胸襦裙,一般来说对襟齐胸襦裙的使用范围更加广一点。


                  12楼2012-12-19 15:36
                  回复
                    玄端:  古代的一种黑色礼服。缁布衣。祭祀时,天子、诸侯、士大夫皆服之。其他冠、昏等礼亦用之。天子晏居时亦服之。《周礼·春官·司服》:“其齐服有玄端素端。”孙诒让正义引金鹗云:“玄端素端是服名,非冠名,盖自天子下达至于士通用为齐服,而冠则尊卑所用互异。”《仪礼·士冠礼》:“玄端、玄裳、黄裳、杂裳可也。”据《士冠礼》文,谓玄端皆玄裳或黄裳,或杂裳。端训正,朝祭等服皆有端名,如端冕、端委之类。参阅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玄”、胡培翬《仪礼·士冠礼·正义》。


                    15楼2012-12-19 15:39
                    回复
                      玄端简介: 玄端为先秦时通用的朝服及士礼服,是华夏礼服“衣裳制度(衣分两截,上衣下裳)”的体现。后深衣(上下连制的服制)流行后玄端逐渐废止,后来明代恢复古玄端制而造“忠靖服”。
                        玄端服为上衣下裳制,玄衣用布十五升,每片布长二尺二寸,因为古代的布幅窄,只有二尺二寸,所以每幅布都是正方形,端直方正,故称端。又因玄端服无章彩纹饰,也暗合了正直端方的内涵,所以这种服制称为“玄端”。所谓衣裳之制,玄端主之。可以临祭,可以燕居,上自天子,下及士夫。
                        "端衣不削幅,不邪杀,不圆袂,不继掩,不侈袂。其衡长八尺八寸,每幅长广皆二尺二寸,四角方正,故谓之端。其裳,前三幅,后四幅,要有辟积无数,谓之唯裳。马端临《文献通考·王礼考·君臣冠冕服》云:“按三代时,衣服之制,其可考见者,虽不一,然除冕服之外,唯玄端(端衣)深衣二者,其用最广。玄端则自天子至士,皆可服之,深衣则自天子至庶人皆可服之。古人有“朝玄端,夕深衣”。(参考黄现璠著《古书解读初探》) 玄端的穿着场合:  自天子至士皆可穿,为国家的法服,天子平时燕居之服。诸侯祭宗庙也穿玄端,大夫、士早上入庙,叩见父母也穿这种衣服,玄端衣袂和衣长都是2.2尺,正幅正裁,玄色,无纹饰,以其端正,故名为玄端。诸侯的玄端与玄冠(委貌冠)素裳相配,上士亦配素裳,中士配黄裳,下士配前玄后黄的杂裳,并用缁(黑)带佩系如裳之色的〓(bì音毕)。
                        华夏乃礼仪之邦,其中很重要的一点是比别的民族更注重讲长幼有序,男女有别。
                        华夏礼服语言(注意,是最高的礼服):男子上衣下裳,取意上法先王古制;女子衣连裳,寓意德贵专一。
                        男子朝玄端,夕深衣。因为早上的礼仪更郑重。玄端其实是很规范的男子礼服,多做朝服和祭服用。
                        现在来看,玄端服被唐突得非同小可——
                        1.不分场合——除了祭祀和朝会,平常是不随便穿的(当然现在没有朝会,应该只用在祭祀场合)
                        2.男女无别——玄端是典型的男性服饰,女子不该穿着
                        3.级别僭越——大夫纁裳,上士玄裳,中士黄裳,下士杂裳。除了正婚礼等可以摄胜的场合,再穿纁色帷裳就是僭越了。


                      16楼2012-12-19 15:39
                      回复
                        为嘛合起来发你就删……度娘我木喂饱你吗?


                        17楼2012-12-19 15:40
                        回复
                          汉服形制——曲裾(qū jū都为一声)
                          释义古代深衣之裳计有十二幅,皆宽头在下,狭头在上,通称为衽,接续其衽而钩其旁边者为“曲裾”。深衣在制作过程中,有很多的规定,比如“缘”的颜色的规定,则有:若父母、祖父母皆健在,缘用彩色;若父母全、祖父母不全,缘用青色;父存母亡,缘用青色;若父亲亡,缘用素色,衣料颜色则避免用素色。 具体:华夏衣冠体系中深衣的一种。深衣根据衣裾绕襟与否可分为直裾和曲裾。曲裾深衣后片衣襟接长,加长后的衣襟形成三角,经过背后再绕至前襟,然后腰部缚以大带,可遮住三角衽片的末梢。这一状况可能就是古籍资料提到的“续衽钩边”。“衽”是衣襟。“续衽”就是将衣襟接长。“钩边”应该是形容绕襟的样式。
                            曲裾出现,与汉族衣冠最初没有连裆的罩裤有关,下摆有了这样几重保护就符合理并合礼得多,因此,曲裾深衣在未发明袴的先秦至汉代较为流行。开始男女均可穿着。男子曲裾的下摆比较宽大,以便于行走;而女子的则稍显紧窄,从出土的战国、汉代壁画和俑人来看,很多女子曲裾下摆都呈现出“喇叭花”的样式。慢慢地,男子曲裾越来越少,曲裾作为女子衣装保留的时间相对长一些。直到东汉末至魏晋,女子深衣式微,襦裙始兴,曲裾深衣自然也几乎销声匿迹。后来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大行其道的女服则是襦裙。
                            但今天看来,曲裾深衣有着别样的风韵,是汉服中最能体现女子婀娜优雅的装束——不论是下摆宽敞的曲裾,还是楚风浓郁的汉代鱼尾式“三绕膝”。


                          18楼2012-12-19 15:41
                          回复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曲裾深衣不仅男子可穿,同时也是女服中最为常见的一种服式,形象资料中有很多反映。这种服装通身紧窄,长可曳地,下摆一般呈喇叭状,行不露足。衣袖有宽窄两式,袖口大多镶边。衣领部分很有特色,通常用交领,领口很低,以便露出里衣。如穿几件衣服,每层领子必露于外,最多的达三层以上,时称“三重衣”。本图为穿三重深衣的妇女(陕西西安红庆村出土加彩陶俑)。
                              本图为梳分髾髻、穿深衣的妇女(河北满城一号汉墓出土镀金长信宫灯铜人)。长信宫为刘胜窦太后所住,此灯有“阳信家”铭文六处,因为阳信侯家所有,后归长信宫。宫女头发中分,垂脑后作髻,发尖垂梢,半臂襦,内衬领和袖镶有宽边的大袖袍。
                              汉代妇女的曲裾深衣汉代妇女的绕襟深衣(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这张帛画中的妇女在脑后挽髻,鬓间插有首饰,老妇发上还明显地插有珠玉步摇。每人所穿的服装,尽管质地、颜色不一,但基本样式相同,都是宽袖紧身的绕襟深衣。衣服几经转折,绕至臀部,然后用绸带系束。老妇穿的服装,还绘有精美华丽的纹样,具有浓郁的时代特色。在衣服的领、袖及襟边都钉有相同质料制成的衣边,与同墓出土的服装实物基本一致。


                            19楼2012-12-19 15:42
                            回复
                              以上信息抄录自碧芊居士的新浪博客


                              20楼2012-12-19 15:4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