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静坐者不能正确地进行练习,就无法收到预期的效果。那么,怎样才算正确的静坐呢?首先,初学者必须认真学习初级课程,这样才能学好雅肯静坐的基本原则。但即使学会了这些原则,运用起来也并非总是得心应手,因为随着静坐过程的发展还会出现各种变化。这并不表示静坐者不聪明或未能记住静坐的要点。
经过几个月有规律的静坐,身心紧张和个性中未开拓的领域,就会不知不觉地影响静坐练习,静坐者就会感到静坐的效果不如从前了。在这些阶段,静坐者需要得到指导,否则发展下去就可能导致放弃练习。假如静坐者希望从中获得理想的效果,而不仅仅把静坐当做一种松弛身心的方法,那么就必须重新探索自己的静坐方法。练习静坐并不只是按照一成不变的规则去做,而是了解自己如何面对个性中限制潜能发挥的因素,并加以改善。
无论任何静坐方法,要想突破障碍,便应在入门之后继续探讨,所以,仅有他人的指导和劝告是不够的。这也许正是各种静坐教科书,都未能真正使静坐活动普及化的原因吧。
影响静坐效果的另外一点是,对待静坐的态度和个人对静坐活动的理解,它们决定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地面对新的内在变化,决定他是按照静坐方法的原则去练,还是误入歧途,以致降低静坐的效果。
个人对静坐的理解可以是多样化的,从根本不加思索到考虑比较成熟的都有。它可以毫无系统地建筑在偶然的经验和未经证实的认知之上;也可以很有系统性——似乎能解答所有的问题,但仍然显得不成熟。对静坐的理解亦可分为两种类型:注意进展的目标,或把焦点放在进展的手段,即静坐的技巧上。前者是以目标为主,后者则着眼于静坐过程。
从教学经验看,所有的静坐者都倾向于以目标为主,静坐者经常过分地关心是否获得正确的感觉或达到正确的心理状态,而不是关心静坐方法是否做得正确。这样的情况,往往让静坐者只是寻找静坐时的效果,而忽略了静坐在整个生活中的效果。练习者只是为了静坐而练静坐,却不是为了生活而练静坐。以目标或心理状态为主的静坐看来是行不通的,它像一道无形的障碍,使人无法真正接近眼前的现实生活。
因此,一个人对静坐的认识需要持久地培养和不断地探讨,才能够防止陷入以目标为主的静坐。由此看来,在哪里学习静坐、下多大工夫去学,都会得到不同的结果。教学的方式和课程的安排,也可为静坐的理解打下一定的基础。
受印度大师们影响的静坐团体,通常有一套明确的教条,阐述有关心理境界的理论,但它往往会诱使静坐者脱离轻松的心态,全神贯注于是否能达到教条所描述的感受,因而排除了其他的可能性。另外,以目标为主的静坐认识还可能有其他的原因,如:不安全感、缺乏思考、学静坐的环境、个性的倾向、对鼓励的渴望等,终有一天这些会与静坐活动的进展发生冲突。解决之道可能是停止练习并保持原有的认识。但也可能与此相反,亦即继续练下去,直到改变原来偏颇的认识。这样的结果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