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特意搜罗了下杨同时代的成名老生的洪羊洞,不带好恶纯从韵味而言,确确实实无出其右者。一则杨下的功夫至深远超他人;二则是态度,杨任何一场现场实况给我的感觉都是用足十二分的力气,而另外几位有时明显有点懈怠。。。。。。有时我在想,杨之所以早逝,也许真的与他兢兢业业对待每一场戏每一位观众有关,哪怕有时上座并不理想,仍一以贯之,以至过早油尽灯枯。。。。。。
在下也发表一下关于这三段上板唱段的看法:
1、原版的第一句,充分体现了杨先生平中见奇的唱法的特点,能把原版唱出满堂彩的,非此句莫属;
2、慢板也充分展示了杨先生闭口音的独到特色。《乌盆记》那段《老丈不必胆怕惊》与此相似。(在一段关于回忆奚先生的文章提过,他在演唱《哭灵牌》的技巧上与杨先生相似。)
3、快三眼是一气呵成,尤其加以宝忠先生的快弓,可谓风雨不透。(大保国也与此段相似)
1、原版的第一句,充分体现了杨先生平中见奇的唱法的特点,能把原版唱出满堂彩的,非此句莫属;
2、慢板也充分展示了杨先生闭口音的独到特色。《乌盆记》那段《老丈不必胆怕惊》与此相似。(在一段关于回忆奚先生的文章提过,他在演唱《哭灵牌》的技巧上与杨先生相似。)
3、快三眼是一气呵成,尤其加以宝忠先生的快弓,可谓风雨不透。(大保国也与此段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