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宝森吧 关注:497贴子:9,717

回复:57年的洪羊洞堪称绝响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最近特意搜罗了下杨同时代的成名老生的洪羊洞,不带好恶纯从韵味而言,确确实实无出其右者。一则杨下的功夫至深远超他人;二则是态度,杨任何一场现场实况给我的感觉都是用足十二分的力气,而另外几位有时明显有点懈怠。。。。。。有时我在想,杨之所以早逝,也许真的与他兢兢业业对待每一场戏每一位观众有关,哪怕有时上座并不理想,仍一以贯之,以至过早油尽灯枯。。。。。。


17楼2013-12-02 20:33
收起回复
    在下也发表一下关于这三段上板唱段的看法:
    1、原版的第一句,充分体现了杨先生平中见奇的唱法的特点,能把原版唱出满堂彩的,非此句莫属;
    2、慢板也充分展示了杨先生闭口音的独到特色。《乌盆记》那段《老丈不必胆怕惊》与此相似。(在一段关于回忆奚先生的文章提过,他在演唱《哭灵牌》的技巧上与杨先生相似。)
    3、快三眼是一气呵成,尤其加以宝忠先生的快弓,可谓风雨不透。(大保国也与此段相似)


    IP属地:天津18楼2013-12-03 20:30
    收起回复
      再想补一句,每次听杨先生与程砚秋1950年在香港合作的《四郎探母》时,那“叫小番”一翻上去,我那心情就特别特别愉悦!尽管听了多次,居然每回都一样的高兴。盖因实在太喜欢宝森先生了!


      19楼2013-12-03 22:55
      收起回复
        在下没听过杨先生与程先生的《四郎探母》,如有资料望您能公示一下。
        还有就是想说《叫小番》,在下与楼主的感受基本相同,每次聆听的气血上涌。
        在一些文字资料上感觉,好像在杨先生之前和同辈的老先生都是真嗓楞唱的,所以才气势恢宏,但也有很多风险,据说谭富英先生就在天津没有唱上去,被含了倒彩。
        记得一次电视上耿其昌先生教唱《叫小番》,让说这句是用技巧性的半假嗓唱,当然前面都有为什么半假嗓的分析,在下不细说。
        本人是极力反对耿其昌先生的这样看法和唱法的,还比如李维康先生的唱法等等;具体为什么那是另一个问题,有机会再说。


        IP属地:天津20楼2013-12-04 12:39
        收起回复
          回想一下,完完全全咂摸出杨派的醇厚从此最迷杨派始于十几年前,那会儿三十多。说这个是因为我发现了一个现象(姑妄称之为现象),一般喜欢杨派的并能听得痴醉的,都是这年纪开始,那些再年轻些的戏迷,他们也喜欢杨,但还在选择阶段。(声明一点,无意特别拔高杨派贬低他人。但我个人可以有权力认为:杨派超过其他任何流派)


          22楼2013-12-05 10:24
          收起回复
            并不认为杨派怎么样,唱得好的只是杨先生而已


            IP属地:广东来自iPhone客户端23楼2013-12-16 09:05
            收起回复
              杨宝森先生不仅《洪羊洞》空前,超迈前贤的剧目其实不胜枚举。正如叶鹏所云:“他的术是超前的”!谭鑫培老先生的兿术也是超前的。他把淸同光时期逐渐趋于成熟的京剧提升到了一个蔚为可观的新高度,从而为京剧兿术的后序发展奠定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单就京剧声韵而言,[本贴文只谈音韵,不涉其它]谭之前的所谓老“三杰”也并不是一致地宗法所谓“湖广音”、“中州韵”,兹不赘述了。谭老先生髙屋建瓴,总揆前辈成就,奠定了京剧艺术的四声法则,为京剧创造了一个全新的审美意境,一时无腔不谭,他的声腔兿术实在地超越了他的前辈和同侪,这该是没有异议的定论吧![谭之前有老“三杰”,那个什么“菊丛斋主”别因了我的赞潭而又把谭说成什么“伪程”之类什么的,我诚惶诚恐!]后继之余叔岩,是否可以说他的声腔艺术使谭腔更加完美了,[又自出机杼创造了“三级韵”,意即用湖广音唱念不可拘泥,可因旋律的需要,前后字音的搭配,兼采京徽音,随宜转叶。『叶:音谐』]当时被誉为“新谭”。现今被公认为“第二个里程碑”![那个什么斋主怕不是因为余有“新谭”之美誉才把余说成伪谭的吧?]。杨宝森先生之声腔艺术,其师承渊源世有定论,毋庸赘言,值得人们崇拜者,尽其一生,深研谭余,站在先贤成就髙峰之巅,“燕燕于飞,颉之颃之“[《诗经.邶风.燕燕》引喻:不相上下。又,倔强,高傲。]票房冷落不坠其志,生活清苦不悔其求,孜孜矻矻,终于取得了超迈前贤的艺术成就!叶鹏先生追誉乃师之兿术“超前”云云,皆因时俗尙高腔高调。这里借京剧《连升店》剧中人王明方的台词以喻之“蓬蒿隐着灵芝草,污泥陷着紫金盆”!现今“十生九杨”的局面正说人们的审美趣味,趋向崇拜雅正兿术的结果。自知以上絮叨之言,有汚同好之目,但观什么“斋主”的帖子,贬损杨派艺术之一嘴两舌,引喻失义,逻辑混乱对不谙杨派艺术者,其导向作用不可小觑,故发帖以抨之。


              25楼2014-01-16 21:51
              收起回复
                补一句,不得不说宝忠的胡琴也实在是托得太瓷实了


                26楼2014-01-17 11:30
                收起回复
                  杨先生《洪羊洞》慢三眼:“叹杨家”之“叹”字,乃自出机杼。与余大贤之“叹”字低出髙收不同,杨先生是髙出高收。冥目深味之,足见杨先生之出字实在是千锤百炼。试想,一个生命垂危之人,如果“叹”字低出髙收,显得很有气力,与将死移箦之状不符!唯髙出“叹”字,方显得气息奄奄。“投宋主”之“主”字用颤音而收又是气喘嘘嘘,甩腔垫以“呵”字稍坠后以水擞收。须知,“呵”字疙瘩腔后必须稍坠,腔才圆。心血用尽”之“尽”字一波三折,曲尽垂危将死之人,既悲且恨万事成空之情怀!记得本吧有位先生说,杨先生继耿承谭、余,有发展,功不可没!《洪羊洞》自是由继承谭、余而来,但实不全同于谭、余矣!


                  28楼2014-02-11 22:32
                  收起回复
                    洪洋洞的散板、摇板,我几乎不忍听,太醇厚凝重了,听得我喘不过气、悲从中来……


                    IP属地:北京来自手机贴吧29楼2014-03-07 18:51
                    收起回复
                      比较同意少春开蒙的看法,这版洪羊洞确实是经典中的经典,老谭好坏我从没仔细听过,我只相信一点,杨先生的洪羊洞实况唱到这种水平,功力自然不用说了,尺寸尽头拿捏得好有目共睹。甚至被作为戏校老生的入门示范教材。老谭和余先生虽是前辈之前辈,艺术造诣高,也是公认的,但就像少春开蒙所说的,离我们太遥远了。而且就只那几张半被后世一些小学究咀嚼,葱油饼都被嚼出红烧肉味来了。。我想很多老先生们当时也没有想到,自己的唱竟然被后世学究嚼出这么多味道来,搞不好胡子都要笑的翘起来了。。。57杨先生的洪羊洞就是飞机中的战斗机,经典中的经典,不容置疑。。。。


                      IP属地:美国30楼2014-05-19 07:40
                      收起回复
                        我们现在听到看到的同行间好似一团和气其实只是表象,暗地里较劲背地里使绊的不胜枚举,甚而有些是公开叫板打擂台的。前者比较卑鄙不可取,后者我倒是以为却也光明磊落。所谓同行相轻,若同行都认为你是拔尖的则无疑是最高的褒奖。不知大家注意没有,我们现在听到的杨宝森先生的几出代表作如洪羊洞、文昭关等多是40年代中后期至50年代末的现场版,与杨同时代的几位同样优秀的老生在那段时期这几出戏的现场版录音据我所知,不多。为什么?扬长避短,因为大家公认了,这几出戏,你唱吧,确实比不过你。无意贬低他们,相反,我倒是特别欣赏他们,这才是大家风范;也可见杨派的力量所在,这是件多么不容易的事情!


                        31楼2014-05-21 01:13
                        收起回复
                          这两天抽了些时间仔细拜读了几位先生的帖子,真的是犹如重生,非常感谢妙和禅先生让我知道了这里。晃晃荡荡爱了几十年的京剧,如今看来却是一场没头脑的乱爱。重新开始吧!这里有喜有悲,喜的是脱胎换骨,悲的是不再敢张嘴,如何过瘾呢。


                          IP属地:美国来自iPhone客户端32楼2014-06-08 08:19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