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岁的母亲从上海过来 由我陪着回洪湖扫墓
43年前那个炎热的夏日
羞涩的母亲坚持15年 那时的人就是那样
(父亲走了43年,朱毅忽然动了念头,想讲述父亲的故事。别人眼中父亲是烈士,而在朱毅心里,他只是父亲。)
洪湖 那座孤单坟茔
11月,75岁的母亲从上海过来,由我陪着回了一趟洪湖。
在洪湖县燕窝区田家口,国营大沙湖农场的沿江大堤旁,有一座小小的坟茔。墓碑上写着“一九六九年田家口溃口牺牲的朱高年烈士永垂不朽”。
朱高年,那是我父亲。他离去的那年,只有30岁。
只要健康状态允许,母亲就会从上海过来,为父亲扫墓。每次扫墓后,她都会将带去的黄色菊花撒向长江,她说因为父亲安息在那里。
或许已至年迈,这次回来,母亲特别伤感。她问我,我在上海,你在武汉,他一个人在这里孤不孤单?
父母都是上海知青
我的父亲和母亲都是上海知青。1958年5月,他们响应国家号召,来到洪湖插队。
当时环境十分艰苦。我听母亲和父母的知青朋友们说过,小木船把知青们一批一批转送到岸边,被雨水浸泡多日的泥地又粘又滑,大家穿着的半统套鞋,一脚踩下去,再提起来,就剩下光脚,套鞋袜子全被泥地掩埋了。
知青去时,住房还没盖好,大家只好挤在农民家的阁楼上。为建住房,知青们到湖区去砍芦苇。要不了一会儿就大汗淋漓。他们就光着膀子干,芦苇叶子在身上刷来刷去,划出一道道血印子。
房子终于在知青们的手里修好,一共三栋,一律是芦苇秆编的墙,只在里外糊上一层泥;房顶也是芦苇叶铺成。里面,用泥巴堆两条土墩,铺上芦苇杆编的席,就是床了。虽是芦苇棚,却也是家,知青们都亲昵地叫它“芦莩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