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吧 关注:448,276贴子:10,046,080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天然一段风流,不媚自艳。
谨以此文献宝钗


1楼2013-01-02 13:37回复

    “宝玉听说,忙下了炕来至里间门前, 只见吊着半旧的红 软帘.宝玉掀帘一迈步进去,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 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シ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 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宝玉一面看,一面问:"姐姐可大愈了?"宝钗抬头只见宝玉进来, 连忙起身含笑答说:"已经大好了,倒多谢记挂着."说着,让他在炕沿上坐了,即命莺儿斟茶来.一面又问老太太姨娘安,别的姐妹们都好.
    “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写衣着素淡。“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 ”不点和不画,是天然一段风流,是天生丽质,而不是刻意装饰。“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 ”是曹公对宝钗的评价。有人说从这里看出宝钗心机深,其实细想却应该是有理的。宝钗初入贾府不久,毕竟自己是客,怎好多嘴。不过要有闺秀身份。
    宝钗因笑说道:"成日家说你的这玉,究竟未曾细细的赏鉴,我今儿倒要瞧瞧."说着便挪近前来. 宝玉亦凑了上去,从项上摘了下来,递在宝钗手内.宝钗托于掌上,只见大如雀卵,灿若明霞,莹润如酥,五色花纹缠护.这就是大荒山中青埂峰下的那块顽石的幻相 .
    又有人说,宝钗这里刻意要来宝玉的玉,是想引出金玉之说。实际上也是情理之中,宝玉的通灵玉是出生时便有的,是稀罕物,甚至还传到了外人耳中。宝钗要来赏鉴赏鉴,不为越礼。毕竟稀奇的东西人人都想瞧瞧。
    “宝钗看毕,又从新翻过正面来细看,口内念道:"莫失莫忘,仙寿恒昌."念了两遍, 乃回头向莺儿笑道: "你不去倒茶,也在这里发呆作什么?"莺儿嘻嘻笑道:"我听这两句话,倒象和姑娘的项圈上的两句话是一对儿."宝玉听了,忙笑道:"原来姐姐那项圈上也有八个字,我也赏鉴赏鉴."宝钗道:"你别听他的话,没有什么字."
    这时我不禁笑了,宝钗神态毕现。她念了两遍,就回头对莺儿笑,怎么不去倒茶?似乎是没道理的闲文,仔细想想,可不是害羞了?一个翩翩少年的天生带来的饰物,上面的字和自己饰物上的字是一对,是个少女不会害羞?于是想起莺儿也是知道自己这锁的,她素来最多,等会可不讲了出去?那可怎么办!然后用言语来支走莺儿。那个“笑”字就算没有详细描写,也可以想见宝钗的羞态了。


    5楼2013-01-02 14:03
    回复

      宝玉笑央:"好姐姐, 你怎么瞧我的了呢."宝钗被缠不过,因说道:"也是个人给了两句吉利话儿,所以錾上了, 叫天天带着,不然,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面说,一面解了排扣,从里面大红袄上将那珠宝晶莹黄金灿烂的璎珞掏将出来.宝玉忙托了锁看时,果然一面有四个篆字,两面八字,共成两句吉谶.亦曾按式画下形相:
        音注云不离不弃
        音注云芳龄永继宝玉看了, 也念了两遍,又念自己的两遍,因笑问:"姐姐这八个字倒真与我的是一对."莺儿笑道:"是个癞头和尚送的,他说必须錾在金器上----"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沉甸甸的有什么趣儿”一句,脂砚斋虽然评过,我也还是忍不住再评。有些女子不论什么首饰,只要有几分颜色、能发亮的就清一色往身上挂,好像多挂一个魅力就增一分似的。宝钗对饰物却有自己的见解,如果并没有什么意义的,没有必要佩戴。比如这金锁,若不是上面有几句吉谶,她也是不屑去带的。
      “宝钗不待说完,便嗔他不去倒茶,一面又问宝玉从那里来. ”
      “不待说完”最妙,要是等莺儿说完了才截断,那才是虚伪作假了。这时候的宝钗又是何情态?那个“嗔”字娇态立现,眼看莺儿真的把事情捅出来了,待会这妮子要是再多说可怎么办!还不赶快支走?于是就哄她去倒茶了。又生怕宝玉还记挂这档子事,赶快换个话题“你从哪里来?”转移注意力。谁说宝钗太庄重?这里可不是现出小女儿神态了!


      8楼2013-01-02 14:10
      回复

        宝玉此时与宝钗就近,只闻一阵阵凉森森甜丝丝的幽香,竟不知系何香气,遂问: "姐姐熏的是什么香?我竟从未闻见过这味儿."宝钗笑道:"我最怕熏香,好好的衣服, 熏的烟燎火气的.
        写宝钗之淡。
        “宝钗笑道:"宝兄弟,亏你每日家杂学旁收的,难道就不知道酒性最热,若热吃下去,发散的就快,若冷吃下去,便凝结在内,以五脏去暖他,岂不受害? 从此还不快不要吃那冷的了."宝玉听这话有情理,便放下冷酒,命人暖来方饮.”
        写宝钗博学。旁有脂砚斋批,知命知身,方为佳人。
        宝钗素知黛玉是如此惯了的,也不去睬他.
        黛玉讽刺后,写宝钗浑厚。
        宝钗也忍不住笑着,把黛玉腮上一拧,说道:"真真这个颦丫头的一张嘴,叫人恨又不是,喜欢又不是
        写宝钗性情。


        10楼2013-01-02 14:15
        回复

          贾妃看毕,称赏一番,又笑道:"终是薛林二妹之作与众不同, 非愚姊妹可同列者."原来林黛玉安心今夜大展奇才,将众人压倒,不想贾妃只命一匾一咏,倒不好违谕多作,只胡乱作一首五言律应景罢了.
          旁有脂砚斋批:钗不屑为之。
          一句破所谓宝钗巴结元妃之说。

          “彼时宝玉尚未作完, 只刚作了"潇湘馆"与"蘅芜苑"二首,正作"怡红院"一首,起草内有" 绿玉春犹卷"一句.宝钗转眼瞥见,便趁众人不理论,急忙回身悄推他道:"他因不喜` 红香绿玉'四字,改了`怡红快绿',你这会子偏用`绿玉'二字,岂不是有意和他争驰了?况且蕉叶之说也颇多,再想一个字改了罢."

          写宝钗细腻,或用某些人的话来说,城府深。
          吃了饭点戏时,贾母一定先叫宝钗点.宝钗推让一遍,无法,只得点了一折<<西游记> >.贾母自是欢喜,然后便命凤姐点
          很多人由此句说宝钗巴结贾母,我们从另一个方面看,宝钗是小辈,贾母是长辈,且宝钗是客人,贾母是主人,点一出长辈喜欢的戏是让她能高兴,点一处主人喜欢的戏是表示礼节,我觉得没有不妥。
          宝钗笑道:"要说这一出热闹,你还算不知戏呢.你过来, 我告诉你,这一出戏热闹不热闹.----是一套北<<点绛唇>>,铿锵顿挫,韵律不用说是好的了, 只那词藻中有一支<<寄生草>>,填的极妙,你何曾知道."宝玉见说的这般好,便凑近来央告:"好姐姐,念与我听听."宝钗便念道:
            漫つ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
            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
            烟蓑雨笠卷单行? 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说宝钗是大俗人,大俗人却喜欢这样的词!写宝钗出世之念,和“山中高士”来源之一。
          凤姐笑道:"这个孩子扮上活象一个人,你们再看不出来."宝钗心里也知道,便只一笑不肯说.宝玉也猜着了,亦不敢说.
          又有人说,宝钗会讨好人,这里就看得出来。湘云真性情,所以就讲了出来。
          戏子是古代地位低贱的职业,把他人比作戏子是极不礼貌的行为。这时宝钗“不肯说”,被某些人说是心机深,懂得处事,我认为是尊重他人的行为。而宝玉“不敢说”却是怕黛玉生气,两者性质不同。而湘云后来讲出来,可以说是快人快语,但我认为是不尊重的表现。


          12楼2013-01-02 14:24
          收起回复

            谁知红玉听了宝钗的话,便信以为真,让宝钗去远,便拉坠儿道:"了不得了!林姑娘蹲在这里,一定听了话去了!"坠儿听说,也半日不言语.红玉又道:"这可怎么样呢? "坠儿道:"便是听了,管谁筋疼,各人干各人的就完了."红玉道:"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
            滴翠庭事件不多说,只在这里强调两个丫头的反应。有人说宝钗的一席话让两个丫头“恨透了黛玉”,现列出原文,可看是否是恨透了呢?坠儿便罢了,粗枝大叶的,没顾虑什么。而红玉也只是起疑心,没有什么成了形的想法。且还有一点,大多被人所忽略。“若是宝姑娘听见,还倒罢了。林姑娘嘴里又爱刻薄人,心里又细,他一听见了,倘或走露了风声,怎么样呢? ”可看出,若后来红玉真的对黛玉有不利,一部分原因也在黛玉自己。因为她平时处事如此,让人多疑,而宝钗素日稳重、待人随和,连红玉都说,若她听见倒罢了,所以黛玉的障碍也是她自己搭建的。
            宝钗回身指道:"他们都在那里呢, 你们找他们去罢.我叫林姑娘去就来."说着便逶迤往潇湘馆来.忽然抬头见宝玉进去了, 宝钗便站住低头想了想:宝玉和林黛玉是从小儿一处长大,他兄妹间多有不避嫌疑之处,嘲笑喜怒无常,况且林黛玉素习猜忌,好弄小性儿的.此刻自己也跟了进去,一则宝玉不便,二则黛玉嫌疑.罢了,倒是回来的妙.想毕抽身回来.
            写宝钗心思。所以宝钗挑拨宝黛关系应该是不成立的,宝钗尤为他二人着想。


            13楼2013-01-02 14:32
            收起回复

              湘云笑道:"我只当是林姐姐给你的, 原来是宝钗姐姐给了你.我天天在家里想着,这些姐姐们再没一个比宝姐姐好的.可惜我们不是一个娘养的.我但凡有这么个亲姐姐,就是没了父母,也是没妨碍的."说着,眼睛圈儿就红了.
              我也想有这么个姐姐。能操持家务,知书达理,体贴入微,再好不过了。
              宝钗因而问道: "云丫头在你们家做什么呢?"袭人笑道:'才说了一会子闲话.你瞧, 我前儿粘的那双鞋,明儿叫他做去."宝钗听见这话,便两边回头,看无人来往,便笑道: "你这么个明白人,怎么一时半刻的就不会体谅人情.我近来看着云丫头神情, 再风里言风里语的听起来,那云丫头在家里竟一点儿作不得主.他们家嫌费用大 ,竟不用那些针线上的人,差不多的东西多是他们娘儿们动手.为什么这几次他来了, 他和我说话儿,见没人在跟前,他就说家里累的很.我再问他两句家常过日子的话,他就连眼圈儿都红了,口里含含糊糊待说不说的.想其形景来,自然从小儿没爹娘的苦. 我看着他, 也不觉的伤起心来."
              写宝钗体贴。袭人如此体贴之人,竟没有宝钗体贴!总有人说宝钗虚假、懂做人,我看这都是实实在在的尊重。这对湘云的一份尊重,是体贴甚、入微甚,想来再没有人能做到如此!


              18楼2013-01-02 14:50
              收起回复

                宝钗见说,道 :"怎么好好的投井?这也奇了."王夫人道:"原是前儿他把我一件东西弄坏了,我一时生气,打了他几下,撵了他下去.我只说气他两天,还叫他上来,谁知他这么气性大,就投井死了.岂不是我的罪过."宝钗叹道:"姨娘是慈善人,固然这么想.据我看来,他并不是赌气投井.多半他下去住着,或是在井跟前憨顽,失了脚掉下去的.他在上头拘束惯了, 这一出去,自然要到各处去顽顽逛逛,岂有这样大气的理!纵然有这样大气,也不过是个糊涂人,也不为可惜."
                此一段又是让宝钗饱受诟病的。我们来好好分析,宝钗并不知道事情的真相,听到的是王夫人经过改编的故事,而这个故事基本可以这样说:一个员工把老板的东西弄坏了,老板打了他一耳光,把他开除了。大家觉得这样代换合理么?合理我们就继续。首先,就算老板打员工这个行为有点过头了,但是有错在先的就是员工,所以开除他也还在情理之内。而这个员工一时想不开,自杀了。大家想想,他自己先弄坏了老板的东西,理应受罚,被老板打了耳光固然有些受打击,但是被开除也是应该的事情,他却自杀了。如果一个人被开除了就自杀,那么全世界有多少人要自杀!肯定大多数人都会想:心理承受力太差了!我相信宝钗想的就是这样,所以才说是“糊涂人”。死者已矣,不如安慰活人。别让死者还拖累生者。这是种现实的想法,也是符合情理的想法。


                24楼2013-01-02 14:59
                收起回复

                  宝钗忙道:"姨娘这会子又何用叫裁缝赶去,我前儿倒做了两套, 拿来给他岂不省事.况且他活着的时候也穿过我的旧衣服,身量又相对." 王夫人道:"虽然这样,难道你不忌讳?"宝钗笑道:"姨娘放心,我从来不计较这些."一面说,一面起身就走.王夫人忙叫了两个人来跟宝姑娘去.
                  此又是一广受诟病之处。(好心办事,却遭怀疑。叹)
                  某些黛迷说,金钏死前穿的是宝钗的旧衣服,死后穿的是宝钗的新衣服,人情冷暖啊!我想说,你给死人尸体穿你自己穿过的衣服,你愿意?在古代是要避讳的,宝钗能把自己的新衣服给死后的金钏穿已经是将这些看得很淡了。金钏只是个丫头,丫头怎么说也不可能穿小姐的新衣服,从地位上看就是不可能了。死后她要穿宝钗的新衣服,是因为活人穿过的衣服又给死人穿是很忌讳的,其实把新衣服给死人穿也有些忌讳,但宝钗并不在意,这也是她随和开明之处。


                  27楼2013-01-02 15:09
                  回复
                    发了好多了,只希望有人认真看下来。


                    34楼2013-01-02 15:34
                    收起回复

                      宝钗一旁笑道: "我来了这么几年,留神看起来,凤丫头凭他怎么巧,再巧不过老太太去. "
                      某些人说,宝钗可以奉承贾母。我说这是句真话,贾母能掌握整个家族的权利,可不是个厉害人物,宝钗这样说有何奉承之意呢?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李纨笑道:"到底是蘅芜君."
                      评评宝钗这诗吧。我并不是多懂诗,只是看多了,也胡讲几句。
                      “珍重芳姿”全是自写身份,“胭脂··”写素淡,“淡极始知花更艳”更是宝钗对自己的描写,从审美观和各方面来讲,她都以淡为主,衣着、房间装饰,一概如此。“欲偿白帝凭清洁”全是自信语。她问心无愧,没有做过亏心之事,为人、处事、待人,她的自信不是空穴来风,此“山中高士”来源之二。整首诗没有艳丽的辞藻,因为宝钗不屑去用(脂砚斋评)含蓄浑厚,表明自身态度,比起只描写海棠之貌高一层,而进入海棠之品格“淡”。


                      36楼2013-01-02 15:46
                      收起回复


                        且黛玉不解,只管发笑,心里也不免疑惑起来,口里只说:"我何曾说什么?你不过要捏我的错儿罢了.你倒说出来我听听."宝钗笑道:"你还装憨儿.昨儿行酒令你说的是什么?我竟不知那里来的."黛玉一想,方想起来昨儿失于检点,那<<牡丹亭>><<西厢记> >说了两句,不觉红了脸,便上来搂着宝钗,笑道:"好姐姐,原是我不知道随口说的.你教给我,再不说了."···"你当我是谁,我也是个淘气的.从小七八岁上也够个人缠的. 我们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先时人口多,姊妹弟兄都在一处,都怕看正经书.弟兄们也有爱诗的,也有爱词的,诸如这些`西厢'`琵琶'以及`元人百种',无所不有.他们是偷背着我们看,我们却也偷背着他们看 .后来大人知道了,打的打,骂的骂,烧的烧,才丢开了.所以咱们女孩儿家不认得字的倒好. 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 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男人们读书明理,辅国治民,这便好了. 只是如今并不听见有这样的人, 读了书倒更坏了.这是书误了他,可惜他也把书糟踏了,所以竟不如耕种买卖,倒没有什么大害处.你我只该做些针黹纺织的事才是,偏又认得了字, 既认得了字,不过拣那正经的看也罢了,最怕见了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一席话,说的黛玉垂头吃茶,心下暗伏,只有答应"是"的一字
                        对黛玉这般总是刻薄自己的人,宝钗还是恳切地直言相劝,这方是真朋友。可叹黛玉竟不理解。


                        37楼2013-01-02 15:54
                        收起回复
                          今天就更到这里,赶明儿有时间再更完吧


                          38楼2013-01-02 15:56
                          回复
                            我又来了。看了几篇帖子,倒像写点什么。本来想新开一个贴,后来想想,人家又要说我“一个人物挖太深”了,不如这个帖子里全部讲完好了


                            50楼2013-01-03 08:24
                            回复

                              (一)会劝告你的人:
                              可能性之一:1、真心希望你变得更好,希望你在人际上不要落人把柄
                              2、希望通过劝告改变你的看法
                              举例:父母、真心的朋友
                              (二)如果一个人从不给你劝告:
                              可能性之一:1、想让你一直错下去,渔翁得利

                              2
                              、觉得你的事与他无关,没必要多管闲事

                              举例:一些想博得你好感的同学、同事,只是想赢得你的情感,发展人际
                              红楼梦中的例子:
                              劝黛玉
                              动机猜测:
                              1、笼络黛玉?
                              反驳理由:
                              ①黛玉无依无靠,在贾府中人缘没有自己好,不能对自己构成威胁,何必笼络?
                              ②黛玉倔强清高、有独立性、不喜欢受人制约,自己这么做没有得到好感,反而遭反感(如同许多黛迷反感宝钗的劝告一样)如果真的想笼络黛玉,这么做无异于起到相反的效果
                              2、改变黛玉的价值观?
                              反驳理由:①黛玉凭几句话就能改变价值观,就不是黛玉了。宝钗肯定深知这一点。
                              假想:
                              1、当众讽刺黛玉:让黛玉难堪,报前面几箭之仇,使黛玉的名声受损。而自己不过是指出一个不雅的行为,不会受到闲言蜚语。但是这样也会暴露出自己以前也看过,所以不应实施。
                              2、不言不语:当时众多女子在场,如果哪个人反应过来,不必当众揭穿(以免自己也被怀疑)私下里和姐妹们咬耳朵、传到丫头婆子里面去,那些丫头婆子肯定不在乎传的人怎么样,只在乎这个寄人篱下、凭添麻烦的黛玉看过禁书,黛玉名声受损
                              3、劝告:可能让黛玉略微反感自己,失去一个黛玉的把柄,让黛玉意识到自己的失误,从一个角度来说维护了黛玉的利益
                              劝宝玉:
                              动机猜测
                              1、让夫君出人头地?想博得宝玉好感?
                              反驳理由:①从宝钗第一次劝告宝玉时宝玉的反应看出,宝玉很反感仕途经济,反倒对宝钗增添恶感,这样做如同劝告黛玉一样,起到相反的效果。②宝玉和黛玉一样,不是轻易改变价值观的人,所以宝钗劝告多次无果。这种努力略带徒劳的感觉,更不可能凭自己的劝告让宝玉完全改变。
                              2、希望宝玉能有一技之长、一官半职,也算给衰落的贾家多一个依靠
                              理由:
                              ①贾家刚刚经历鼎盛,处在衰落之中。而宝玉是贾政的儿子,公子。
                              ②宝玉平时和女孩子厮混、玩花弄柳,和戏子、女孩子走得亲密,以当时角度来看,是花花公子形象,没有一技之长和能赚钱的本领
                              ③宝玉没有进步的观念,没有身为一个男子应该有的责任感(“凭他们怎么着,也短不了我们俩的”)
                              假想:
                              不劝告:本身具有较好的容貌,且不触犯宝玉的逆鳞,会得到比现在更多的宝玉好感


                              56楼2013-01-03 09:37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