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yptozoology吧 关注:4,300贴子:6,218

【图志探讨】渡渡鸟在历史文件中的图像变异。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1楼2013-01-02 14:24回复
    ( 1601 )




    ( 1602 )

    ( 1605 )

    ( 1617 )

    ( 1625 ),下图被誉为最真实的渡渡鸟图像记录。


    IP属地:中国台湾2楼2013-01-02 14:31
    收起回复
      ( 1626 )




      ( 1628 )

      ( 1638 )


      ( 1648 )


      IP属地:中国台湾3楼2013-01-02 14:35
      回复
        随着年代越近,画的嘴脖子腿越来越粗短,也从鸵鸟状向真实的渡渡鸟靠拢。


        IP属地:广西4楼2013-03-31 22:49
        回复
          mark.


          7楼2014-07-29 18:50
          回复
            mark.


            8楼2014-07-29 18:51
            回复
              突然想到了大海雀==


              IP属地:日本9楼2014-08-18 13:28
              回复


                IP属地:中国台湾10楼2014-10-26 01:10
                回复
                  顶.


                  11楼2014-11-12 11:56
                  回复

                    图为十七世纪、出自荷兰的渡渡插画。苏格兰皇家博物馆的生物学家安德鲁·基奇纳( Andrew Kitchener )在他的一篇关於渡渡鸟的研究报告中指出,那些古老的图片都是被俘获的渡渡鸟过度长胖后的形象( 取自 2002 年报导 )。甚至曾有一则谣言指出,因为原本存放於阿什莫林博物馆( Ashmolean Museum )中的唯一皮毛在 1755 年一月遭遇大火、被助理从火场中救出尽剩的颅骨和前脚部位,才得以复原。后被证实此消息为杜撰。多数资料显示,十七世纪的保存技术过差,那个时代所制作的标本几乎没有成功被保留的案例。


                    IP属地:中国台湾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4-12-23 01:10
                    收起回复
                      顶!


                      15楼2014-12-29 01:12
                      回复
                        @火旺教授 Frederick W. Frohawk的渡渡鸟.1907,找到了,大吧.
                        http://en.wikipedia.org/wiki/Frederick_William_Frohawk,图缓冲不上来,贴网址.


                        17楼2015-01-01 18:30
                        回复
                          总算能贴图了,折腾了一个下午噜.


                          18楼2015-01-02 00:49
                          收起回复



                            本楼附图是始自 1773 年开始、接续由不同画家以差异技法所绘的渡渡鸟。同一组渡渡鸟旁的鹦鹉、因为绘画技巧和上色方式而变换了品种( 甚或从存在的物种成为不存在的生物 )。早期的自然博物馆是由自然科学和人类学出发,几乎都存在一种被迫的、遭罗列汇整的模式。若、未来博物馆中的「 物 」都已是一种被更动的关系( 不再限定为「 被动 」 )这样在里面的博物内容会是什麼?
                            近年一些号称新形态的博物馆,多数是将「 典藏 」内容从老旧的古物换成新的科技物件。或是一些以网络模式存在的数位博物馆,也都是用一种传统的方式将资料汇整并数位化。在传统博物馆与对未来自然科学的想象之间,两者似乎还未能找到一种平衡的方式。此问题亦能追溯至:「 人到底为什麼需要博物馆?」而这个需要会因为进入数位时代而变的不一样吗?有一些博物馆的功能几乎多被「 资料库 」而取代。
                            人到底为什麼需要博物馆?如果生活在博物馆里,就等於不需要特意在环境中区分出一个这种区块。这个博物系统早期是一种非常殖民的关系,如果未来能解除这个人和物之间的殖民问题,那是否会有不同面向的「 博物 」( Natural History )理解方式?
                            由自然生物逐渐从现在的环境中脱队来看,人类对博物馆中存放的物件连结性越来越小。从以前还在乎「 生物物质 」的情况、到现在几乎都只剩下资料库式的存放与阅读。若如果人类「 不再自然 」那这条博物馆路径要如何书写?又或者能延伸什麼样的变异?


                            IP属地:中国台湾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2楼2015-01-02 23:07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