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稍微说一说富二代现象。富二代现在已经被媒体固定形象化了,其实这些媒体人并没有见过真正的富二代。或者说,富二代群体本身构成之真相,并没有人仔细梳理。笔者根据自己人际交往的经验,认为大致可以这么分,一类是小业主的后代,一类是真正的富二代。拉风招摇的,往往是小业主的后代(例如,杭州飙车案的主角的父亲就是个流通领域倒卖衣服的小商人),他们掌握的资金,足够购买一辆跑车(价值几十万)或者几套江浙一带价值百万的住房来炫耀,但家业太小,也不太指望这些后代来继承,因此,这样的家庭,只希望在父母这一代人老去的时候,就将家业变成可消费的资金,再加上这些流通领域的商人,往往父母忙于生意打理,出身草根,后代的教育被忽视,没有系统的培养,于是这些后代终日啃老,无所事事,招摇过市,十分拉风。事实上,那些到国外去败家的,往往都出自这些小商人尤其是流通领域小商人的阶层。凡是家业真正大到要找接班人的,一般对于后代都有比较严厉的管教,为什么?如果自己的子女不加管教,怎么指望他们有这个素质来运转一个企业——尤其是生产型的企业?(管理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从草根起家的管理更不是一个容易的事情!远远超过那些记者小编的想象)。因此,这类真正的富二代,反而比较低调、甚至比较谦逊、勤奋。笔者见过不少江浙一带的富二代成为科技创业、产业升级的领军人物的。于是他们的企业就演化了一出活生生的产业升级的喜剧,和日本的丰田家族当年从纺织机械一步一步升级到汽车之王是一样的。
再说说那些“疯狂炫耀消费”的新富,这里面的典型,大概当属到迪拜消费的浙江人尤其是温州人,其实这些人的消费,高低与否,合理与否,是和他们手中的生产资料资金相比较的。笔者曾经听一位香港企业家感言“到迪拜专门体会豪华酒店”的浙江人的消费太带有暴发户的色彩(即出国旅游不为其他,只为住酒店开眼界),但你仔细算一算,一个私人家族拥有的中小型企业,年收入数千万乃至上亿,利润数百万到上千万,那么,到迪拜全家住6000-8000人民币1天的酒店(平均1人1天3000元),又不是天天去,只是全家一年体会一次,从资金的数量级上来说,这个消费选择不足为奇。当然,如果自家的产业经营不思进取,只是原地踏步讲究享受,那么这样的私人消费当然是不能大量鼓励的,但对于目前的温州、台州一带社会而言,人们的确可以容忍这一点,因为当地人知道这些人当年还在草根摸索阶段的时候是怎么挣扎闯出来的。事实上,我们可以将浙江的这些二十多年来出现的民间新富,和美国当年的新富做一下比较,美国历史上的新富集中出现在三个阶段,一个阶段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从底层爬到社会顶端的“强盗大亨”(比如,范德比尔特、洛克菲勒、卡耐基等),第二个阶段是20世纪 30-50年代的得克萨斯州的独立石油钻探商(例如默奇森、亨特家族等德州大富),第三个阶段是硅谷出现的科技新富;浙江的民间新富和前两批人比较类似,都没有什么文化,都白手起家,吝啬程度和消费品位上都差不多,“俗不可耐”,“暴发气冲人”,唯一不同的是浙江这些商人更多靠自己的勤劳积累(中国人除了人什么都缺),而强盗大亨和德州大富们更多靠的是坑蒙拐骗和上帝的资源(石油)青睐。与美国这两个群体一样,中国对于这些群体,应当是诱导他们走向积极与社会合作、交融、贡献(美国的这两批人尽管吝啬,但最后都进行了比较像样的教育、文化、科研方面的捐赠),而不是像现在南方派所做的这样,故意捏造矛盾,耸人听闻,唯恐天下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