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吧 关注:2,445,387贴子:16,703,688
  • 10回复贴,共1

【学术】当我们在问“什么”时,我们在问什么?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换句话说,“什么”,这个词,是一种什么样的本质?
当我们在问“什么是什么”这个问题本身时,是否会陷入一种循环论证?或者说循环发问?
什么是什么?什么又是“什么是什么”?这样问下去的链条,可以打包为“什么链”。那么“什么链”的本质又是什么?
进而“什么链是什么”是什么?我们是不是可以总结出什么的加减法、乘除法、乘方和 Tetration?进而,我们能否制造出“什么”的 logarithm, derivative, trigonometric?
第二个问题:“什么是‘什么是什么’”和“‘什么是什么’是什么”虽然内涵上看似相同,但是这样的格式不同造成了略微的差异,这差异体现在哪里?是不是跟人类的潜意识有关?
————————
欢迎各位吧友进行文明的讨论。本帖禁水。


1楼2013-01-15 20:40回复
    当我们在问“什么”时,这当中又是怎样的轨迹?
    会产生怎样的延异?文本是否会随着“什么链”的增长、分支、缩合、取代、加成,而发生解构和重构,并最终导致与当初我们所问的问题相差十万八千里?


    2楼2013-01-15 20:42
    收起回复
      进而,
      What is "什么"?
      Was ist "what is "什么""?
      何为“Was ist "what is "什么""”?


      3楼2013-01-15 20:46
      收起回复
        有人回答吗?


        4楼2013-01-15 20:47
        回复

          如若一是
          哲学青年3 楼主这是要寻求一个“终极的什么”吗?即们对于它,我们不能再问“什么”,否则就不是“终极的什么”了。
          收起回复
          7楼
          2013-01-15 20:53
          删除 |
          小异延在延异小: 那什么是终极的什么?←你看我问了这个问题,又多出来一个“什么”。 删除 | 2013-1-15 20:54 回复
          如若一是: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所谓“终极的什么”,就是不能再问“什么”的“什么”,如果你这样问了,那它就不是“终极的什么”了。就是说,对于它,你不能再发问,你一发问就是在否 定它。 删除 | 2013-1-15 20:58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也就是说,我们实际上得到了一个德里达口中所谓的“非概念”,正如“延异”一样,对不对——一旦对这个概念进行解释,其解释必然跟它完全违背。 删除 | 2013-1-15 20:59 回复
          如若一是: 回复 如若一是 :当你问出了“那什么是终极的什么”,你这本身这就是在否定它了。所谓终极就是你不能再继续问了。 删除 | 2013-1-15 21:00 回复
          如若一是: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这不就是你想要的吗,追溯到一个不能再解释,追溯到一个能再问什么的终端。 删除 | 2013-1-15 21:03 回复


          15楼2013-01-15 21:18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非常有意思。又一个“非概念”。目前我已经找到三四个了。还有一个就是“虚无”——一旦给出定义,就会与它“什么都不蕴含”的特点相违背,从而变成一种 存在。因此,虚无自己阻止自己显现,自我进行彻底的遮蔽。 删除 | 2013-1-15 21:03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但是这样的论证是有问题的——我们不是推出了一个“终极的什么”,而是先假定了有一个“终极的什么”。这个有些像先假定上帝存在,然后再去证明上帝是一 个“非概念”——一旦存在就与他的定义违背。 删除 | 2013-1-15 21:04 回复
            如若一是: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我们从假设出发,证明的最后结论又回到了假设。起点达到了终点。这恰是自满自足的。 删除 | 2013-1-15 21:09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但是我们没有证实这个“终极的什么”存在,而是证明它自己在阻止自己存在,因此是一个“非概念”。我们只是证明了有一个“非概念”,而不能证明这个“终 极的什么”的内涵是合法的。这就是从假设出发的一个弊端。因为“什么是什么”,这纯粹是一种基于语言的问法,而不像…… 删除 | 2013-1-15 21:15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而不像推倒出“虚无”的过程一样,是一个对客观实在事物的描述过程;也不像推出“延异”那样,是先归纳出一种现象然后发现它居然对自己也适用。 删除 | 2013-1-15 21:17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什么”本身并不会产生循环,而是对于“什么是什么”的无限递归才会产生循环。而这是人为的。


            16楼2013-01-15 21:18
            回复
              明希豪森三重困境
              ——————
              目录
              ·起源
              ·解释
              ·意义
              -——————
              ·起源
              18 世纪德国汉诺威有一乡绅名叫明希豪森(BaronMünchhausen,1720-1797),早年曾在俄罗斯、土耳其参加过战争,退役之后为家乡父老 讲述其当兵、狩猎和运动时的一些逸闻趣事,从此名噪一时。后出版一部故事集《明希豪森男爵的奇遇》,其中有一则故事讲到他有一次行游时不幸掉进一个泥潭, 四周旁无所依,于是其用力抓住自己的头发把自己从泥潭中拉了出来。这个故事被卡尔·波普的门徒、德国当代批判理性主义法哲学家汉斯·阿尔伯特藉以用来批判启蒙时期的两个传统哲学,即理性主义和经验主义。


              19楼2013-01-15 21:29
              回复
                意义
                明 希豪森三重困境的具体意义主要是指其在哲学领域的意义,“明希豪森三重困境”的提出说明了一件事情,即我们传统认为知识的“确定性”上出现了断裂。我们不 再有完全确定的知识。从法律的视角来看,这就是自然法或者说价值的客观性的失败。我们不可能找到一个外在的、确定的价值判断标准成为普世性的。·故事里的三难困境古希腊无神论哲学家伊壁鸠鲁曾用一个三难推理来证明神的不存在。他说:我 们应该承认,神是愿意但没有能力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有能力而不愿除掉世间的丑恶;或是既有能力而又愿意除掉世间的丑恶。如果神愿意、而没能力除掉的世间的 丑恶,那末,它就不算是万能的,而这种无能为力,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有能力而不愿意除掉的世间的丑恶,那么,这就证明了它的恶意,而这种恶意也 同样是和神的本性相矛盾的。如果神愿意而且有能力除掉的世间的丑恶(这是唯一能适合神的本性的一种假定),那末,为什么在这种情况下世间还有丑恶呢?由于在这个三难推理中概括尽了一切关于神的解释的可能性,因此结论只能是:神根本不存在。对于这个三难推理,有神论者是很难反驳的。


                21楼2013-01-15 21:30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回复 如若一是 :“什么”本身并不会产生循环,而是对于“什么是什么”的无限递归才会产生循环。而这是人为的。 删除 | 2013-1-15 21:17 回复
                  如若一是: 回复 小异延在延异小 :这个“终极什么”正是我们在对“什么”进行无穷追问时所达到的终点。当然前提是它有一个终点的话。你说“我们没有证实这个“终极的什么”存在,而是证明 它自己在阻止自己存在”。这只是阻止发问而已,而这阻止正是发问自己阻止自己的。


                  22楼2013-01-15 21:44
                  收起回复
                    (•̩̩̩̩̩̩̩̩̩̩̩̩̩̩̩̩̩̩̩̩̩̩̩̩̩́ ˑ̫ •̩̩̩̩̩̩̩̩̩̩̩̩̩̩̩̩̩̩̩̩̩̩̩̩̩̩̩̩̩̩̩̀) (•̩̩̩̩̩̩̩̩̩̩̩̩̩̩̩̩̩̩̩̩̩̩̩̩̩́ ˑ̫ •̩̩̩̩̩


                    24楼2013-01-15 21:59
                    收起回复
                      (•̩̩̩̩̩̩̩̩̩̩̩̩̩̩̩̩̩̩̩̩̩̩̩̩̩́ ˑ̫ •̩̩̩̩̩̩̩̩̩̩̩̩̩̩̩̩̩̩̩̩̩̩̩̩̩̩̩̩̩̩̩̀) (•̩̩̩̩̩̩̩̩̩̩̩̩̩̩̩̩̩̩̩̩̩̩̩̩̩́ ˑ̫ •̩̩̩̩̩


                      25楼2013-01-15 22:0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