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初三杰吧 关注:60贴子:3,005

【初杰、盖楼】镇国抚民,得乐人心.. 为萧何盖楼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L 献图


1楼2013-01-27 09:36回复
    萧何,早年任秦沛县狱吏,秦末辅佐刘邦起义。攻克咸阳后,他接收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图书,掌握了全国的山川险要、郡县户口,对日后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汉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楚汉战争时,他留守关中,使关中成为汉军的巩固后方,不断地输送士卒粮饷支援作战,对刘邦战胜项羽,建立汉代起了重要作用。萧何采摭秦六法,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为《九章律》在法律思想上,主张无为,喜好黄老之术。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又协助高祖消灭韩信、英布等异姓诸侯王。高祖死后,他辅佐惠帝。惠帝二年(前193年)卒,谥号“文终侯”。


    2楼2013-01-27 09:37
    回复
      沛县当官,追随刘邦 萧何,生于周赧王五十八年(公元前257年),卒于汉惠帝二年(公元前193年)七月辛未。出生地在秦朝泗水郡丰邑县中阳里(即西汉沛郡丰邑中阳里),今属江苏丰县人。司马迁《史记》“萧相国世家”一篇载:“ 萧相国何者,沛(郡)丰(邑)人也。以文无害,为沛主吏掾。高祖为布衣时,数以吏事护高祖。”汉族,西汉初期政治家,汉初三杰之首。他年轻时到沛县(今江苏沛县)任功曹,就是县里狱吏。他平时勤奋好学,思想机敏,对历代律令颇有研究。萧何生性勤俭节约,从不奢侈浪费。今江苏丰县护城河东岸有其故宅遗址,丰县博物馆现存西汉萧何故宅记事碑记载:“萧相国节俭至重,其营城东门北城中阳里僻地。”
      萧何《江南通志》载:“萧何宅在丰县城东门北城下,其地最僻”。意思就是,萧何把房子建在丰县城内最偏远的地方,《史记》记载:何为不治垣屋,令“后世贤,师吾俭”,意思就是萧何建房子不拉围墙,为的是让后代学习他的节俭。他性格随和,很善于识人,结交了许多好朋友。其中秦泗水亭长刘邦,屠夫樊哙,狱掾曹参,车夫夏侯婴,还有吹鼓手周勃(名将周亚夫的父亲),由于他们年龄相近,性格相同,不久便成了莫逆之交。尤其是对刘邦,感情更不一般。他见刘邦器宇轩昂,风骨不凡,谈吐也有别于众人,是大贵之相,所以对他格外佩服,并曾多次利用职权暗中袒护他。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七月,陈胜、吴广在大泽乡揭竿而起,举起了反秦的大旗,各地豪杰云集响应,天下大乱。此时的萧何仍在沛县当功曹,他和曹参、樊哙、夏侯婴、周勃等人时常聚会,密切注视着局势的发展,并暗中与在芒砀山中的刘邦保持着联系


      4楼2013-01-27 09:38
      回复
        密谋起义,兴兵夺县 在陈胜、吴广起义的影响下,许多地方官吏也感到秦的暴政不能长久,于是也纷纷反叛朝廷,归附义军,保全自己。萧何任职的沛县与蕲州相近,沛县县令眼看烽火遍地,深怕丢了脑袋。
        萧何画像[1]于是找来萧何、曹参等人,秘商起兵之事。萧何建议道:“你是秦朝官吏,沛县百姓恐难听你的话,欲图大事,非把逃亡的豪杰请回来不可。如此一来,沛县自可安如泰山了。”县令听罢,觉得有理。萧何就保举刘邦,请县令赦罪录用。县令最初觉得有些为难,其后转念一想,天下大乱,刘邦虽然有罪在身,只要他肯诚心助我,倒是合适人选。于是,县令便派刘邦的妻妹吕须之夫樊哙去芒砀山找回刘邦,共同起义。刘邦欣然应允,立即率众奔沛县而来。不料,县令见刘邦人多势众,担心自己操纵不了这只队伍,又反悔了,将刘邦拒之城外,并将萧何等人抓了起来,押入监内。刘邦兵临城下,见城门紧闭,便知城中有变。于是,下令将城池团团围住,准备攻城。正在这时,萧何、曹参越城逃到刘邦处,刘邦大喜。三人商议一番后,刘邦在帛上写了一封告沛县父老书,用箭射入城内。书中说:“天下百姓共同忍受秦苛政之苦已经很久了,如今父老兄弟们却在为县令守城。天下诸侯并起,马上就要攻破沛县城池了。如果沛城的百姓现在起来诛杀县令,响应诸侯,则家室能得以保全。否则,父子都将白白地惨遭杀戮。”沛县百姓看了刘邦的信,就聚集起来攻入县衙,杀了县令,打开城门迎接刘邦。


        5楼2013-01-27 09:38
        回复
          运用计谋,推举刘邦 召集沛城父老共商大计。大家都推举刘邦为县令,背秦自立。刘邦却推辞道:“现今天下纷扰,诸侯并起,沛令一席自应选择全县最有声望之人。我并非自爱,实因德薄能鲜,误己事小,倘若误了全城父老,那就百死莫赎,还是快快另选贤能,以图大事吧。”众人见刘邦出言谦逊,更加悦服。于是众人坚请刘邦担任沛令。刘邦仍是再三推让不就,萧何苦劝也无济无事。众人无奈,便选出9位全县最有声望的人,连同刘邦共计10人,把10个人的姓名写在纸上,谨告天地,拈出何人,何人即为沛县县令,不得推辞。萧何见状,忽生一计,忙对大家说:“诸位这个办法很好,取决于天最公道。这点微劳,须让不才来尽。”众人听了十分赞同,都说:“萧功曹在县办事多年,做事精细,这件事情理当请萧先生处理”一切准备就诸后,萧何又转身对众人说:“刘邦最为乡亲信仰,拈阄之事,我看就请他来担任,以昭郑重。”众人齐声叫好。刘邦只得对天行礼之后,拈出一阄,当众展开一看,上面恰好写着自己的名字,看一眼萧何,又要推辞。萧何见状,忙走上前去,一把将盘中剩余的纸阄抓起,放入口中嚼碎,然后高声说道;“天意所归,还有何说。”众人听了,欢声雷动。刘邦无奈,只好应诺。于是,他们便在县衙大堂举行了仪式,誓师起事,并按楚国旧制,称刘邦为“沛公”。事后,刘邦才知道原来萧何所写的10个纸阄全是刘邦的名字,深知萧何真心拥戴自己,内心十分感激。从此,萧何紧随刘邦南征北战立下了盖世的功勋。


          6楼2013-01-27 09:38
          回复
            深谋远虑,收存典籍 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九月,项梁叔侄杀了会稽郡守殷通,举起义旗。不久,便召集了20余万兵马,拥立楚王第12皇孙13岁的熊心为王,并与刘邦所部会于薛城。众将约定:项羽北向救赵,解巨鹿之围后,从北路向西攻
            萧何[2]秦,刘邦从南路西进向关中进发。两路人马在击败秦军后,谁先入秦都咸阳,谁当关中王。刘邦率军勇往直前,凭靠张良等人的谋划,避实就虚,剿抚并用,一路夺关斩将,直抵关中。萧何身为丞督,坐镇地方,督办军队的后勤供应。公元前206年十月,刘邦率大军兵临咸阳城。秦王子婴设计杀了奸相赵高,献出玉玺,向刘邦投降。于是,起义大军浩浩荡荡开进咸阳城。将士们见秦都宫殿巍峨,街市繁华,顿时忘乎所以,纷纷乘乱抢掠金银财物,连沛公也忍不住,趁着空闲,跑到秦宫去东张西望。他看见华丽的宫室,古怪的摆设,成堆的金银珠宝,猎狗骏马,珍奇玩物,还有一群群的美女,不觉眼花缭乱,飘飘然起来,甚至贪恋秦宫的富贵而不忍离开。他神魂颠倒地拥着美女走进胡亥的寝宫,往龙床上一躺,便进入了温柔乡。突然,大将樊哙破门而入,大声说道:“沛公想取天下,还是想当富家翁?这些奢华之物,正是秦亡的祸根。切勿迷恋于此!”与此同时,张良等人也来陈述利害,刘邦这才幡然自悟当下命兵士查封皇宫府库,然后率众将士返回灞上。惟独萧何,进入咸阳后,一不贪恋金银财物,二不迷恋美女,却急如星火地赶往秦丞相御史府,并派士兵迅速包围丞相御史府不准任何人出入。然后让忠实可靠的人将秦朝有关国家户籍、地形、法令等图书档案一一进行清查,分门别类,登记造册,统统收藏起来,留待日后查用。因为,依据秦朝的典制,丞相辅佐天子,处理国家大事;御史大夫对外监督各郡御史,对内接受公卿奏事。除了军权外,丞相和御史大夫几乎总揽一切朝政。萧何做官多年,当然知道这些。对此,全军上下无不佩服,刘邦在惭愧之余,说:“萧何确是异才,不枉我提拔他一场。”萧何收藏的这些秦朝的律令图书档案,使刘邦对天下的关塞险要、户口多寡、强弱形势、风俗民情等等了如指掌,为制定正确的方针政策和律令制度找到了可靠的根据,对日后西汉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功不可没。这也足见萧何的深谋远虑。


            7楼2013-01-27 09:39
            回复
              无为而治,萧规曹随 汉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汉高祖刘邦病逝于长乐宫,享年62岁。同年,太子刘盈即位,是为惠帝。萧何继任丞相。不过这时,萧何年事已高。这期间,萧何在“约法三章”的基础上,参照秦法,摘取其中合乎当时社会情况的内容,制定了律法共九章。这是汉朝制作律令的开端。萧何制定的汉律九章,删除了秦法的苛繁、严酷,使法令更为明简。公元前193年,年迈的相国萧何,由于常年为汉室操劳,终于卧病不起。病危之际,汉惠帝亲自前往探望,并趁机询问:“丞相百年之后,谁可代之?”接着惠帝又问:“曹参如何?”萧何听了,竟挣扎起病体,向惠帝叩头,道:“陛下能得到曹参为相,我萧何即使死了,也没有什么遗恨了!”谥文终侯。娶妻甘氏,封一品夫人,后袭封为酂侯,生子三,长子萧禄,次子萧同,幼子萧延。萧何死后,曹参继任丞相,一切公务悉照旧章,照例而行,清静治民,乐在其中。长此以往,一些朝臣便在惠帝面前参奏他因循苟且,惠帝也疑心他倚老卖老,便召见曹参问其缘故。曹参反问惠帝道:“陛下自思圣叨英武,能及先帝吗?”惠帝被问得涨红了脸,答道:“朕年未成冠,且无阅历,如何及得先帝!”曹参又问:“陛下视臣及得萧丞相吗?”“朕看来似乎也不能及。”惠帝答道。“陛下说的正是!伏思先帝以布衣起家,南征北讨,方有天下。若非大智慧,大勇毅,焉能至此。萧丞相明订法令,中具规模,行之已久,万民称颂。今陛下用臣为相,只要能够奉公守法,遵照旧章,能继旧业,已属幸事。若自作聪明;推翻成法,必致上下紊乱,恐欲再求今日之太平,已无可得矣!”惠帝恍然大悟。这就是成语“萧规曹随”的来历。就这样,曹参位相3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国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


              12楼2013-01-27 09:42
              回复
                自己顶一下。。。,然后在顶


                来自Android客户端14楼2013-01-27 14:59
                回复


                  来自Android客户端15楼2013-01-27 14:59
                  回复
                    @秦时明月游 @____鸢° 这把合格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1-27 15:00
                    收起回复
                      自食其力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1-27 17:48
                      回复
                        自得其果。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01-27 17:49
                        回复
                          自力更生


                          来自Android客户端19楼2013-01-27 17:49
                          回复
                            奋发向上


                            来自Android客户端20楼2013-01-27 17:49
                            回复
                              只做最好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01-27 17:49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