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之梦吧 关注:3,624贴子:27,284
  • 10回复贴,共1

【如梦之梦】话剧 有什么看头(转自LEE周刊之悦读)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2013-02-05 11:06回复
    台湾著名戏剧制作人赖声川导演的话剧《暗恋桃花源》是表演工作坊的“镇团之宝”,《暗恋桃花源》自1986年在台湾首演之后,便引发了观演热潮。而其后,赖声川又相继推出了新版和复排版在世界各地演出。剧本并没有多大的变动,但是每次演出却依然场场爆满。
    无论是这部已经演了二十多年的《暗恋桃花源》,还是已经演了千场的《恋爱的犀牛》,还有像《窝头会馆》《喜剧的忧伤》《天鹅之歌》等一连串的新创大戏……每个剧目上演都呈现出了一票难求的状态。在如今被流水线式生产的电视剧和水平参差不齐、水军横行的电影占据的观众市场中,刚开始复苏的话剧所能够争得的份额其实很少,但是出现这种状况实属罕见。到底它为什么会这么红?话剧的必杀技在哪里?


    3楼2013-02-05 11:07
    回复
      必杀技之一 戏剧的文学魅力
      一部成功的话剧,需要丰满的人物,矛盾的冲突,完整的结构和诗性的语言。即将在亚洲展开巡演的赖声川的《如梦之梦》就具备了以上所有。故事讲述一位病人,在医学无法诊断他所患绝症的时候,开始做的追寻。整出戏像一次庞大的旅行,是从主角的生命末端开始,从二十世纪末到二十世纪初,从亚洲到欧洲,从痛苦到解脱的可能性的呈现。这部剧首创环绕形式的剧场,演出长达八个小时,被称为赖声川“最大的突破,最惊人的作品”。
      相比起前几年独领风骚的各种搞笑、娱乐、减压、商业、都市白领话剧,近两年大受欢迎的戏剧作品,基本上都是严肃、深刻的文艺创作,蕴含着创作者对人性、社会的深层次思考。而前些年鱼龙混杂的小剧场创作,经过大浪淘沙,也已经罕见粗制滥造、只求赚钱的投机之作,成为了新一代年轻戏剧导演大胆尝试、创造,发挥想象力和才华的艺术探索空间。这些都体现了文化、思想和艺术追求在当今中国戏剧中的回归


      4楼2013-02-05 11:07
      回复
        必杀技之二 不可复制的舞台表现
        喜欢的歌手要办演唱会,我们会早早地计划好路线,解决门票、住宿,反复确认很多繁琐的细节,即使你要去的地方很远也无所畏。因为你知道,每场演唱会都是不可复制的经典,错过的你都不会再有。同样的,话剧也是无可复制的一次性舞台表现艺术。投入大量精力进行剧本创作、演员挑选、封闭训练只是为了那几个小时的呈现。虽然每一场的内容完全相同,但演员每一场都会根据演出中观众的反应、演出结束后的反馈和自身的思考不断地进行自我完善,在下一场呈现得更加完美。优秀的演员更是会当场就根据现场观众的氛围做出微妙调整。就像是歌手的巡回演唱会,虽然唱的大多是你听过无数遍的歌曲,但是每一次她所呈现的方式,表现的状态都会有细小的差别。这种差别,是除非你在现场所不能感受的。
        话剧一般都是在“小剧场”表演,场地较小,这样使得观众与演员之间的距离被拉近,这种距离既是空间上的,更是心理上的。这种拉近可以使观众更加真实地融入剧中氛围去体验剧情发展,而不是作为第三者远远地坐看一些人在“表演”。 爱看话剧的人都知道:就像欣赏电影一定要到电影院看大屏幕一样,看话剧就要看小剧场话剧。不带任何音响设备,戏剧人物近得让你伸手就能触碰到。这种直接的冲击力使创作者的意图得以完整地通过演员在舞台上细微的动作和表情,得到最准确的传达。李宇春在接受采访时,曾说过:“我觉得‘戏剧’一定要在现场看,在戏院看,现场的舞台、道具、音乐和演员们的表演融合起来能够给观众带来很强的震撼力!舞台上演员们卖力、投入、极富感染力的表演能够感染我、震撼我,给我带来完全不一样的感受。”这正是置身其中的戏剧体验给人逃不脱的震撼和抗拒不了的新鲜感,这正是戏剧的生命力之所在。


        5楼2013-02-05 11:08
        回复
          必杀技之三 演员与明星的试金石
          纵观近年来的话剧市场,无论是朱琳、蓝天野、郑榕、朱旭这样的老艺术家,还是濮存昕、宋丹丹、徐帆、吴刚、冯远征、袁泉等这些在影视圈也属大腕但依然选择舞台的实力派演员,又或是陈道明、胡军、黄渤这些为戏剧市场带来巨大票房号召力的影视巨星,他们总是乐此不疲地出现在话剧舞台上。并且,越来越多的明星选择加入话剧的大家庭,出现了“明星话剧”的现象。这给话剧事业注入了新鲜血液,使得观众大批地涌入剧院,带来了新的话题和焦点。
          与拍影视剧和广告相比,明星出演话剧费时又费力,为什么他们还情有独钟呢?其一,舞台的魔力:演员能第一时间与观众交流,且全部表演一气呵成、流畅饱满,这种快感是拍摄影视剧无法比拟的;其二,话剧是门综合艺术,是磨练演技的好地方,也是证明演技与实力的地方。作为《如梦之梦》的主演之一,李宇春坦言当初会接下这个话剧,是看中了赖声川导演的一对一封闭训练。需要沉下心来抽出两个月的时间,每天从下午1点钟到晚上10点接受训练。春春也期待着赖声川导演帮其打通“任督二脉”。由此也可以看出话剧是考察演员表演功力的试金石。有没有真材实料,观众会现场直接给出反应。


          6楼2013-02-05 11:08
          回复
            因为精品 所以值得
            90年代以后,话剧市场曾经因为各种原因一度衰退,很多导演和编剧都纷纷转战电视剧,剧场门可罗雀。但是历经了百年的话剧如今已经走出阴霾,开始了它的复兴之路。各种类型的话剧在市场中杀出一条血路。很多观众开始走出家门,进入剧场,观看像《两条狗的生活意见》《莎姆雷特》《包法利夫人们》《失明的城市》等来自香港、台湾和内地著名话剧导演精品剧目。
            何为精品?其实是“名剧本+名导演+有号召力的表演者”。精品剧目,绝不意味着奢华制作;具有票房号召力的实力派演员,也不等于滥用明星效应;良好的口碑,肯定不是靠狂轰滥炸的炒作宣传。会留在人们心目中的好戏,更不可能只用一连串的票房数字去衡量。
            戏剧,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的完美呈现,需要的是从编剧、导演、演员到舞美、灯光、服装、造型、制作等各个部门的全方位配合;而它的魅力,也不是昙花一现的视听享受,而是值得让人长久回味的思想与艺术价值。能够吸引观众走进剧场的,虽然往往是名角的号召力;但能够吸引名角走上戏剧舞台的,一定是优秀的文学剧本和整体强大、成熟的制作班底。这也才是精品剧目大受欢迎、大获成功、票房大卖的真正秘诀。


            7楼2013-02-05 11:08
            回复
              书摘
              《如梦之梦》是我个人作品之中经常被谈论的一部戏。2000年首演,长七个半小时,主观众区在剧场中央,观众坐在旋转椅上。演出过程中,演员一直环绕着观众,观众也随着故事的展开,自行旋转,跟随故事发展。在我个人创作经验中,《如梦之梦》的创意过程特别适合拿来当案例讨论,因为灵感显现的过程特别明确、清晰,也因为亲身经历,我不用加以揣测,可以第一手经验如实揭露。《如梦之梦》在故事中有梦,在梦中有故事,故事套故事,人物套人物。……于是,《如梦之梦》的形式与内容同时被创造出来。这是一次有机的过程,我一直写,直到天黑。我把那一张写得密密麻麻的纸带回台北,输入计算机,变成一份二十九页长的大纲。我根本无法想象这么长的大纲会变多长的戏(平时两小时的戏,我的剧情大纲都是三到四页)……在定义上,《如梦之梦》的“灵感”本身是看到《西藏生死书》中医生故事之后所发生的事,就是整个作品在我心中清楚呈现的一刹那……
              ——摘自赖声川,《赖声川的创意学》


              8楼2013-02-05 11:09
              回复

                我的问题是,我知道自己笨,但没有人相信我笨。我的笨不是脑袋不够用不好使,而是在竖着“容易”和“艰难”两个路牌的十字路口,我永远选择“艰难”的那一边。在从大到小,数不胜数的选择中,我一而再再而三地这么干,一路这样沿着“艰难”的路牌走了过来。
                ——摘自廖一梅,《像我这样笨拙地生活》


                10楼2013-02-05 11:09
                收起回复
                  我觉得老一辈比我们浮躁,很多东西使我有那种“孤儿”的感觉——一个原本让我尊敬的长辈为什么向我撒了谎,使我觉得他不能再依恋。青春结束后的路不管是什么,我都要靠我自己去分辨了……(《赵氏孤儿》)从人性的角度出发,探讨“诚信”在时代中所具备的普遍意义。剧中贯穿着“失义人心不在,失信正道不存”的春秋大义精神。——摘自田沁鑫, 《田沁鑫的戏剧场》


                  11楼2013-02-05 11:10
                  回复

                    文/木星上的大木头
                    资料整理/岚之彼岸、逆寻、古怪小葱的菜地、单小祭


                    12楼2013-02-05 11:10
                    回复
                      2013话剧走起


                      来自贴吧神器22楼2013-02-14 11:1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