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就是力量吧 关注:259贴子:1,544
  • 12回复贴,共1

多看好书多看好电影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杭高语文老师许涛给高一新生开书单
记者 张娜
  暑假过了大半,高中新生就快开学了。杭州高级中学高三语文备课组组长许涛老师,开学带高一。新生的第一堂语文课,他都会发一份书单和影碟推荐单,建议学生在高中三年多读好书,多看好电影。
  书单很丰富,有古诗文、童话、传记、散文、诗歌、小说、评论、励志书等,共140多本。童话推荐的数量最少,有4本。小说、散文和评论推荐得多,每类都有30本左右;电影有88部,根据国家分,中国、美国的推荐最多。


1楼2013-02-16 09:35回复
    高中生阅读书目
    一、古诗文
    余冠英《诗经选注》
    安德义《论语解读》
    叶嘉莹《叶嘉莹说词》《宋词赏析》
    沈祖棻《唐人七绝诗浅释》《唐宋词赏析》
    吴楚材、吴调候《古文观止》
    司马迁《史记》
    刘义庆《世说新语》
    张 岱《西湖梦寻》《陶庵梦忆》
    李 昉《太平广记》
    苏 轼《东坡志林》
    纪 昀《阅微草堂笔记》


    2楼2013-02-16 09:36
    回复
      八、励志类
      奥格•曼狄诺 《羊皮卷》
      卡耐基 《人性的弱点》《人性的优点》
      李开复 《做最好的自己》
      丁远峙 《方与圆》
      九、读本类
      大学人文读本(人与国家、人与自我、人与社会)
      严凌君《青春读书课》(成长的岁月 心灵的日出 白话的中国 古典的中国人间的诗意人类的声音 世界的影像)
      影碟推荐
      德国:
      汤姆•提克威:罗拉快跑
      维姆•文德斯:德州巴黎
      福尔克•施隆多夫:铁皮鼓
      英国:
      斯蒂文•德奥瑞:跳出我天地
      丹尼•波儿:猜火车
      理查德•阿顿波罗:甘地传
      十分钟年华老去
      丹麦:
      拉斯•冯提尔:黑暗中的舞者
      法国:
      莱奥•卡拉克斯:新桥恋人
      吕克•贝松:这个杀手不太冷
      让一雅克•阿诺:子熊故事
      希腊:
      安哲罗普洛斯:尤利西斯的生命之旅
      意大利:
      迈克尔•雷德福:邮差
      吉赛贝•托纳多雷:天堂电影院
      声光伴我飞(海上钢琴师)
      罗伯托•贝尼尼:美丽人生
      捷克:
      扬•斯威拉克:青青校树 给我一个爸
      波兰:
      基耶洛夫斯基:蓝/白/红//十诫
      波兰斯基:钢琴战曲(钢琴师)
      南斯拉夫
      艾里克•库斯图里卡:没有天空的都市
      米柯•曼彻夫斯基:山雨欲来
      巴西:
      华特萨勒斯:中央车站
      澳大利亚:
      彼得•威尔:死亡诗社
      简•坎皮恩:钢琴别恋
      美国:
      沃尔夫冈彼得森:完美风暴
      布鲁斯•贝雷斯福德:山水喜相逢(为黛茜小姐开车)
      爱德华•兹维特:燃情岁月
      罗伯特•泽米斯基:莫扎特、飞越疯人院
      巴里•莱文森:雨人
      马丁•斯科塞斯:出租车司机
      昆汀•塔伦蒂诺:黑色追缉令
      科波拉:教父
      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 辛德勒名单
      奥利弗•斯通:野战排
      弗兰克•达拉邦特:刺激1995(肖申克的救赎)
      小弗兰克林•夏夫纳:巴顿将军
      布莱恩•德•帕尔玛:铁面无私
      约翰•麦登:写我深情(莎翁情史)
      大卫•林奇:我心狂野
      泰伦•马立克:细细红线(红色警戒)
      罗伯特•雷德福:大河恋
      梅尔•吉布森:勇敢的心(惊世未了情)
      安东尼•明格拉:英伦情人(别问我是谁)
      山姆•门德斯:美国丽人
      赛尔乔•莱翁内:美国往事
      迈克尔•西米诺:猎鹿人


      5楼2013-02-16 09:38
      回复
        中国:
        章明:巫山云雨
        戴思杰:巴尔扎克与小裁缝
        王小帅:十七岁的单车
        陈凯歌:黄土地、边走边唱、霸王别姬
        张艺谋:红灯笼高高挂、活着、红高粱、菊豆
        姜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
        贾樟柯:小武、站台、任逍遥
        王家卫:花样年华、阿飞正传、东邪西毒、重庆森林
        杜琪峰:枪火、暗花
        李安:卧虎藏龙、饮食男女、推手
        侯孝贤:悲情城市
        杨德昌: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日本:
        周防正行:谈谈情跳跳舞
        岩井俊二:情书、燕尾蝶、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萨布:盗信情缘
        黑泽明:七武士、罗生门
        竹中真人:等待救火的日子
        北野武:花火、菊次朗的夏天、坏孩子的天空
        韩国:
        许秦豪:八月照像馆
        伊朗:
        阿巴斯:樱桃的滋味
        马吉德、马吉迪:小鞋子


        6楼2013-02-16 09:39
        回复
          为什么推荐这些书和电影?
            许老师推荐的书和电影,都是出版或上映超过5年以上的,经过了时间检验。
            他说高中的语文学习,太理想化做不到,挑这些书和电影,因为它们都有一定的工具性。拿古诗文来说,不少作品能促进学生的文言知识。比如《史记》,文章里的文言现象特别多,包括倒装等特殊句式,实词和虚词的运用等,学生课余多看看,是对课堂教学的补充,很有帮助。
            书和电影的人文价值,对学生更是有益。许老师说:“我希望我的学生都能成为有独立思想的公民,高中阶段正是他们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语文课本选文有局限,课外补充很重要。看各种文章,观点碰撞,反思后得到审美能力和审美追求的提升,再学语文,就有了文化视野,不是只关注词汇、语句等。”


          7楼2013-02-16 09:40
          回复
            看书不为功利
            但对写作文很有帮助
              许老师的学生傅小敏,今年考上复旦大学。她平时读书多,高一到高三,全国全省的作文竞赛大奖拿了不少。去年傅小敏写了篇文章参加上海复旦大学的博雅杯人文知识竞赛,从2000多名参赛者脱颖而出,后通过面试,享受复旦大学自主选拔录取政策。只要高考成绩达到省一本线就能被复旦大学录取。
              昨天,我们联系上傅小敏,请她介绍高中生阅读,和她的这篇获奖文章《我们的信仰》(对这篇文章有兴趣的读者,也可以到快学网“文学历史”版块查看)。
              傅小敏说,复旦大学“博雅杯”人文知识竞赛要求读一本书,然后阐发自己对这本书的独到理解。“我看史铁生的《病隙碎笔》超过四五遍,比较有感触。去年年底的一天下午,我写了这篇文章,算是一气呵成。书的内容很多,我找了“信仰”这个小切口切入,写完后给许涛老师看,他说不错。
              “选史铁生的文章,是因为我觉得他真诚,他的文字质朴,不是不用修辞,而是很自然。他写文章看得出,是在病中和自我交流,向内心跋涉,不是为了迎合大众或某些社会化目的。”
              傅小敏说,许老师推荐的书,她看了很多。而且几乎每本书,都不会只看一遍。
              高中阶段学业比较紧张,如何腾出看书时间?
              傅小敏说,比如晚上我写作业烦了,想看看书,就从手边书架上拿一本下来,“可能我当时心里很烦,就拿了《病隙碎笔》,因为它一篇很短;我最近刚读完《百年孤独》,书就放在桌面上。下午写字帖累了,就拿过书来翻翻,虽然这本书很厚很长,但刚读完对内容还有印象,随便翻翻也能续得上。我想这样的随手翻翻,总是有益处的。
            “我一直信奉‘不阅读无生命’,看书的目的不是功利的,但对写作文真的很有帮助。”


            8楼2013-02-16 09:40
            回复
              ■链接
              复旦大学“博雅杯”人文知识竞赛
                复旦大学“博雅杯”人文知识竞赛,是学校自主招生平台之一,迄今举办过七届。凡是对人文学科感兴趣、并有人文特长的在校高三学生,只要看一本人文类书籍,写一篇评论文章,就可以报名参赛,篇幅在3000字左右。学校有推荐书目,但未做强制规定。文章通过后,进入面试,通过后评选出考生的获奖等级。
                获奖者只要高考成绩达到所在省市一本线就能被复旦大学录取,但前提是要以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哲学类、博物馆学专业为第一专业志愿。


              9楼2013-02-16 09:40
              回复
                我们的信仰
                ----- 读《病隙碎笔》有感
                傅小敏
                深秋的午后,久未谋面的阳光倾泻下来,和煦而不溽热,楼下藏药店里溢出一股郁郁蒸蒸的药材味。窗台上新泡的一杯茉莉花茶,兀自舒展开放出来,窨香气味绕梁不止。我重新翻阅起身边的《病隙碎笔》,那些零散而深邃、貌似平常却凝练精深的词句摇撼着我的内心。
                史铁生是一个著名作家,也是一个著名病人。这样一个特殊的身份,使得他的文字难以用“有思想”概括干净。我时常感到惊诧,这一汪钢铁熔铸成的文字,背后究竟是一座何等茂盛的思想花园啊,任凭篱墙外的我是如何跳跃张望,终究只能看见几株外露的玉枝琼花。于是每当这个时候,我就觉得自己如同叔孙武叔一样浅薄。不过想来也是,我就凭这短短十余载的年生,怎能感受到他历经生死苦痛后的透彻呢。他的思想是对生命的本质孜孜不倦的探问与求索,浓缩成笔尖源源不竭的墨水,力透纸背。又像一把刀,刺进人的皮肤里,剥开血肉、剔除筋骨,直直地看进生命的内核,那些贪嗔痴,那些怒哀乐,皆昭然若揭,无处遁形。如同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予史铁生年度杰出成就奖时的颁奖词一样,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10楼2013-02-16 09:42
                回复
                  但是他的文字并不压抑晦涩,相反,他的用词大多是质朴无华且诚实亲切的,真正让我们感到压抑的,是在释卷之后长久的喟叹与自省。喟叹的是他对人与宇宙、尘世与超脱、性与爱、艺术与信仰、理想与现实等等命题的深刻挖掘,自省的是他从平常岁月里、那些被我们轻易就忽略掉的片段中体悟出的人性光亮。他的顿悟,他的箴言,恐怕是得道高僧都无言以对。
                  于是我由衷地生发了疑问:是什么让史铁生的文字如此透彻呢?
                  大多数人一定会回答,是病痛和苦难,就像“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这确实是一个具有信服力的观点,至少第一次读《病隙碎笔》时我是赞同它的。可是第三遍、第四遍乃至之后读此书时,我并不认同此观点,史铁生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圣贤”,也并非“成大事者”,我以为病痛和苦难只是最浅层直观的诱因,而深在内里的动力即是信仰。
                  史铁生的文字里,处处闪现着信仰之光,然而他的信仰究竟是什么呢?是佛,是道,还是基督?我想都不尽然。“信仰”这个词汇,在当下很难找到合适的语境,因为我们的时代是一个信仰缺失的时代。


                  11楼2013-02-16 09:43
                  回复
                    史铁生说:“以福乐相许,信仰难免混于俗行。”我们中的大多数人,皆是把信仰当做讨价还价式的祈求。就拿我的外婆来说吧,她是信佛的,每半年定要去一趟灵隐寺。我曾同她去过一次,只见她跪在金像前口中振振有词,大略是半年来家中的各种福祸,一边不断地跪拜,一边又要神灵许诺赐予福乐平安,满脸是虔诚与严谨的神情,生怕出了什么差错,佛祖就会降罪下来似的。我见殿上其他善男信女莫不如此,施财烧香皆为了求一个功名利禄的回报。怪不得电影《一一》中,那个疲于俗世的中年母亲,即使是上山进寺吃斋念佛也最终怅惘而归,就因为佛门圣地也被商品社会的浮躁与功利侵扰,让她无处可逃。
                    当然,信仰并不局限于宗教领域,词典中对“信仰”一词的解释有这样一句话:“信仰是人对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选择和持有。”那么回望历史,我不由得想起“文革”年代,那个狂热的、喧闹的、深重的遥远年代。历史书上轻描淡写,只陈述一些政治性事件,而对于彼时庞大背景下人们的生存状态并不做评论。后来我从电影《霸王别姬》中窥见一些端倪,“文革”的十年对于片中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来说无疑是毁灭性的,同样,那十年对许多文人学者也是毁灭性的,电影为我们特写了那些与潮流步调不一的人的无奈,可是他们不可能也无力对抗整个时代,他们形单影只,他们的毁灭是一种必然。那么主流思想的“一边倒”源于何处?我想源于人们疯狂的信仰。他们的信仰与其说是对领导者个人的神化崇拜,倒不如说是在那个政治高于一切的时代中,一种对政治权威的臣服,一种被奴化了的顺从。试想一下——走在大街上每一面墙上都刷着鲜红的标语,每一只收音机里都播放昂扬的宣言,每一个人都身着同样的衣装用同样的句式说话,每一座城镇的广场上都在上演“大快人心”的戏码——这一切仿佛在举行一场盛大的仪式,洪流中的人们,无论从事什么行业无论曾经与谁至交,只要政治权威一声令下,都可以理所当然地同大众认定的“敌人”作斗争。这简直是一种大无畏,就像现今在一些中东、非洲和南美国家中也有类似的现象,叫人感到惊恐与震撼。不得不说信仰的力量足以塑造一个人,也令人不得不相信大抵信仰是可以凌驾于生命之上的东西。


                    12楼2013-02-16 09:44
                    回复
                      在《病隙碎笔》中,史铁生多次提及“约伯”,他说“约伯的信心是真正的信心”,“没有福乐作为引诱”。他想望着拥有约伯的坚定,即使在黑暗里也不让希望熄灭。
                      这是多么奇妙的一段话:“不断的苦难,才是不断需要信心的原因……倘其设下丝毫福乐,信心便蜕变为谋略,终难免与行贿同流。”这大抵就如同有时候我在睡前对自己说“明天又是苦难的一天”时的心境。一开始我以为这是我太过悲观,却发现新的一天里自己更有动力了。这心境自然没有约伯那样崇高,只能算是以最坏的可能作为一个心理准备罢了。但借照史铁生的镜子自我省察后发现,事实上我就如冯骥才在《时光》中所感慨的“将太多的时间交付给虚幻的一闪即逝的社会场景”虽然取得了荣利,但为此建立的信念太脆弱了。所以史铁生也说:“信仰之光正趋单薄,日新月异的生活道具正淹没着对生命意义的寻求。”于是,他又为困惑者指明了信仰的真谛——为了不死的希望。这是最纯粹的希望,没有一沓钞票或一叠勋章悬挂在前面,这种希望是就要挑战生命的希望,是最接近于生命本质的希望。约伯的信仰,正如史铁生所言,是一种艰苦卓绝、绝处逢生的希望,这希望同样源于对生命本身的尊敬。
                      书中有这样一段话令我不禁感动不已,“直到有一年,奥运会上传来一阵歌声,遥远又贴近:我们是世界,我们是孩子……这下才让我恍然而悟‘我们’的位置”,“那便是皈依吧,不管你叫他什么,佛法还是上帝,”“‘我们’的位置并不在与‘他们’的对立之中,而在与神的对照之时。”
                      是啊,“我们”是一个群体,“我们”是生命中全部的善与美,“我们”是整个宇宙、整个世界!如果我们都以生命为信仰,那么人就不会只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而是“我们”——一个令人热泪盈眶的字眼——就好比我说“我们……”的时候,我所站立的土地上所有物质都可以被连接起来,不管是以“牵连”还是“牵缠”的方式,至少我们所有或独立或对立的人都是牵系在一起的。


                      14楼2013-02-16 09:46
                      回复
                        想到这里,“人类”这一科学名词,才褪下冷冰冰的外壳,散发热烘烘的温暖。它是“我们”不可分割的真正原因。于是所有感悟至此的人,莫不是像一个孩童一样毫无保留地拥抱世界的,尽管有偏见和隔阂如利刃般直指胸膛,但他们依然无怨无悔,因为他们热爱生命,他们看清生命的本质,看清纷杂的世界,然后和约伯一样虔诚而勇敢地爱着世界!所以我相信,他们才是真正的卫道士,真正虔诚平和的信徒。
                        周国平说:“倘若一个人同时用头脑、心灵、行动思考,他很可能是一位先知。”我以为史铁生就是这样一位先知,虽然病中的他日夜卧在床榻上,寸步难行。但是他以笔代步,不能游历名山大川,便掉转头走向内心,行走在探寻生命本质的归途上。如果有一天,人类消除了偏见与隔阂,发自内心地尊敬生命热爱生命,那么这一本《病隙碎笔》就将成为一部“艰苦卓绝而又辉煌壮丽的”以人类名义所起草的反省书。
                        参考书目:史铁生《病隙碎笔》(2006-3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史铁生《务虚笔记》(2006-01-01 春风文艺出版社)、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2009-4-1 万卷出版公司)
                        (本文载于8月10日《都市快报》)


                        15楼2013-02-16 09:47
                        回复


                          IP属地:山西来自iPhone客户端16楼2016-12-01 08:31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