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娲吧 关注:5,659贴子:88,661
  • 8回复贴,共1

【资料】女娲与后土非一神之浅见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摘 要:
后土,史籍不乏记载,特别是牛河梁文化遗址中的圆形祭坛和方形祭坛,充分说明了在5000年前就形成了天圆地方的祭祀定制,迄今庶民仍称后土为“地只”。
女娲,据考古出土的文物遗址、遗迹和彩陶纹饰提供的史前人类与洪水抗争及对生殖崇拜的生活印迹信息,当是古人赋予聚落首领(母系)的名字。至于女娲造人之说,出现于战国,西汉称为化生说,到了东汉方形成了“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的神话故事,唐代得以完善,故被尊为人文始祖。
只有理清女娲、后土的源流,才能还原其本来神性:自然始祖,土地神只。所以,“女娲者,后土也”之说,实属杜撰矣。
关键词:女娲;后土;遗址;遗迹;彩陶信息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楼2013-02-24 21:11回复
      女娲、后土,都是上古先民口口相传而来,女娲谓之华夏民族始祖之一,而后土则是与皇天对举的土地神只。可是,有些学者却牵强附会地硬将“女娲”和“后土”往一起拉,说什么“女娲者,后土也。”甚至否定汾阴(今山西万荣县西南)后土祠的“后土圣母”是大地之神只,反而美其名曰“娲皇后土圣母”,实在令人匪夷所思。
      稽古务学,必须履真践实,研究须以史籍为证,以正史为据。对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而言,则应依据考古发掘出土的遗址、遗物等文物及其所提供的信息进行稽考,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先来对看后土:
    ————————————————————————————————————————
    后土:土地神只
      “后土”是古人在土地崇拜中对土地神只的尊称,史籍不乏记载,正史查之有据。但由于史籍记载简略、繁杂,且历代学者各有不尽相同的种种解释,今人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若要详述其渊源,谈清其与土地诸神只的关系,需专著莫属,故引用正史上的部分记载和权威性工具书上的解释,以求说明后土是土地神只。
      中国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农业大国,且人类长期蒙受着“天之所生,地之所养”的思想束缚,即形成了崇拜天、地的礼法。对天、地的原始崇拜,是崇拜天、地的自然性质及其作用。就崇拜土地而言,当时古人并非是崇拜土地的实体本身,而崇拜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感到土地广大无边,力无穷,孕育万物,负载万物,是赖以生存的根源,衣食住行都离不开它,所以在祭祀天地时,尊称“天”为“天神”,“地”为“地只(地神)”,俗称“天爷、地爷”,还有称作“天帝”、“土帝”,这也就是民间迄今还沿袭着“天爷、地爷”的缘由。
      故《白虎通义》云:“地载万物者,释地所以得神之由也。”虞舜时期,将“置土而祭”发展为“立社而奉”之。公元前2070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建立起来后,神学盛行,祭祀的对象为天地、山川、鬼神、祖宗等。
      《史记·封禅书》云:“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始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参照《春秋左传·僖公十五年》关于“君覆后土而戴皇天”和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关于“立社祭后土”等记载可知,在夏王朝时期(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就已创新出以整个大地为对象的抽象化的地神———后土,由国家专祀。
      《孝经纬》云:“社者,五土之总神。”商、周沿袭,并在发展中得以完善。故《尚书·甘誓》云:“弗用命,戮于社”。不言而喻,后土由此成为总司土地的“总神”或“主神”。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2楼2013-02-24 21:17
    回复
        对后土的释义,见于早期的史籍如下:
        《春秋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预注“使主后土,以揆百事。”
        《周礼·春官·大宗伯》曰:“王大封,则先告后土。”原注:“后土,土神也。”
        《楚辞·招魂》云:“魂兮归来,君无下此幽都些。”东汉王逸注:“幽都,地下后土所治也。地下幽冥,故称幽都。”
        《史记·五帝本纪》云:“舜举八恺,使主后土,以揆百事,莫不时序。”杜预注:“后土,地也。”
        《淮南子·天文》云:“中央土也,其帝黄帝,其佐后土。”
        《礼记·月令》曰:“中央土,其曰戊己,其帝黄帝,其神后土。”东晋杨泉所编《物理论》云:“地者,卦曰坤;其德曰母,其神曰只。亦曰黄地只,亦名后土。”
        《文献通考》卷七十八曰:“建邦国先告后土。”又云:“后土,即曰土神,又名社神,是两者之也,书曰,敢昭告于皇天后土。”
        诸如大同小异的史载,若再一一列入,就大有讨人嫌了。故引用权威性工具书上的解释,以免浪费读者的宝贵时光。“后土”,《辞海》的解释有三:

        一为“古代称大地为‘后土’,犹称天曰‘皇天’。《楚辞·九辩》云:‘皇天淫溢而秋霖兮,后土何时而得漧?’漧,即干。又《左传·熹公十五年》:‘君覆后土而戴皇天’。”
        再为“土地神,亦指祀土地神的社坛。《礼记·月令》云:‘其神后土。’又《檀弓上》曰:‘君举而哭于后土。’郑玄注:‘后土,社也’。”
        三是“古代掌管有关土地事务的官。《左传·昭公二十九年》云:‘土正曰后土。’杜预注:‘土为群物主,故称后也’。”
        以上史料足以说明,后土是在古人对土地崇拜中出现的,且与“皇天”对举,又与轩辕黄帝直接相关,是辅佐黄帝的总司土地的大官,并从阴阳五行说的角度将“后土”这位“中央神”训诂为“地下主神”。由此可见,“后土”即土地神只,与“皇天”(老天爷)对举,也就是民间承袭至今的“地只”。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3楼2013-02-24 21:21
      回复
          稽考:
          遗址信息以上史籍记载,已十分明确地告诉我们,女娲和后土是互不牵连,且各自独立的神只。然而,有的学者以甲骨文中的“象形字”为据,以字音、字义为“线索”,曲里拐弯地往一起凑、拼,令读者难以心悦诚服地接受,还落下了固执己见及忽悠之嫌。究其原因,其象形字在稽古务学上,特别是在对尚无文字记载的史前时期之稽考中,远不及考古发掘出土的遗迹和遗址及其所提供的信息的可靠性令人信服,充其量也不过是“孤证”而已。对史前和先秦时期的稽考,是远古文化遗址和彩陶及纹饰信息。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6楼2013-02-24 21:33
        回复
            远古文化遗址:
            1. 1979年5月,辽宁省考古所在辽宁西部的喀喇沁左翼蒙古自治县东山嘴村发现一处大型石砌祭坛遗址,后属于牛河梁文化遗址。据《中华文化辞典》载:“祭坛遗址由一圆形祭坛和一方形祭坛组成,象征‘天圆地方’,建筑布局以南北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主次分明。遗址中发现的坛、庙、冢布局严谨,与北京的天坛、太庙、十三陵布局相似,占地约五平方公里。史学界认为,五千年前具有国家雏形的原始文明社会已经在这里出现,从而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黄帝内传》云:“帝筑圆坛以祀天,方坛以祀地。”此祭坛显然是为祭祀皇天后土而建筑的。其建造最迟应在距今5000年以前的母系氏族社会的晚期。
            2.席涵静《先秦社祀之研究》载: 1965年,在江苏省徐州市北17公里的丘湾地区,发掘出土商代文化遗址。遗址中被认为是商代“社祭”遗址的,是4块未经人工雕琢的大石块。这4块石头紧紧靠在一起;中间1块较大,下端楔形,插入土中,其南、北、西三边各1块。在这4大块石头周围,考古家清理出人骨20具,人头两个,狗骨12具。人骨的葬式是俯身、屈膝,双手反绑在后,有一半头骨破碎,可能是被石块砸死。20具人骨中,可辨认出的有男6、女4,皆青、壮年。考古家们认为,这是商代“祭社”的遗址,4块石头为商代的石社主;人骨、狗骨是多次祭祀的牺牲。
            3. 1974年,在江西省清江发现4件刻有文字的陶片,其中1件上刻有“入土(社),材田。”学者们认为是商代古人进入“社主地区”祭祀,然后开始田猎的记录。
            《史记·三王世家》云:“主土者,立社而奉之也。”孙星衍在《尚书今古注疏》中云:“社者,立社祭后土。”上述的商代社祭遗址,无疑是祭祀后土的。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8楼2013-02-24 21:38
          回复
              按照上述见解,参照这一阶段的大体情况,我们对女娲之传说可以做出如下之猜想:
              第一个猜想是“女娲”和“伏羲”是古人赋予聚落首领(母系)、部落酋长(父系)的名字。深受水害的古人,都希望带领他们生产生活及躲避洪水危及生命的首领、酋长,能如神人那样拥有各种本领,有如具有“神灵”的青蛙等两栖动物那样熟悉水性、驾驭河水,从而战胜洪水。青蛙的“蛙”和女娲的“娲”谐音,伏羲的“羲”和蜥蜴的“蜥”谐音,足以说明这一问题。女娲、伏羲名字的赋予时间,应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的这一时期。此恰好也说明了“娲皇宫”、“伏羲庙”在全国多处建有的原因之所在。
              第二个猜想是将彩陶的制作和修补栖身之洞穴神话为“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彩陶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和泥。用于制作彩陶的泥,是需要进行数次踩、蹂,此即为“抟土”;“素陶”经过烧炼,方成彩陶,黑、白、红、黄、绿五色俱全,且质地坚硬,故被夸张为“炼五色石”。再说,人类最早的栖身之处是天然之洞穴,而天然洞穴难免会有多个或大或小的水洞、窟窿、洞口,栖身的古人则可以通过顶部的窟窿或水洞望见天的。为了防止山水、野兽侵入洞穴,伤害人们的生命,古人们便用石头堵住或在外边盖住多余的洞口、水洞、窟窿。富有惊人的灵感和想象力的古人,在创造古文化中,将此事神话为“补天”。由此也就有了“女娲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之说。
              在出土的彩陶上,大量的“鸟纹”、“鱼纹”、“蛙纹”及相关的纹饰反复延用和抽象的绘画,说明古人的图腾是因聚落有别而不尽相同,如半坡人的图腾为鱼。“蛙纹”在彩陶纹饰中是持续时间最长、布局最广、发展变化最大的纹饰图案。从“蛙纹”到“变体蛙纹”,再到“蛙神”,即“神人纹”,说明青蛙是个深入人心的神灵形象,“蛙纹”图案则成为神灵的载体。这是因为青蛙繁殖力强和能战胜洪水之故。古人以令今人难以想象的创造思维和惊人、丰富的想象力,从最初对水及青蛙之类动物的崇拜,发展到围绕在彩陶器中部的“变体蛙纹”图案,即“蛇身”的雏形,再到拟人化的“蛙神”,逐步想像并创造出由“兽头(龙头)、蛇身、鸟爪和鱼尾”组成的华夏民族的图腾———“龙”。有的学者称女娲、伏羲的“蛇身人面”是“龙之孑变”,亦是由此而来。这便是第三个猜想。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0楼2013-02-24 21:46
            回复
                辨析:史籍之载
                司马迁在所著的《史记·封禅书》中云:“古者封泰山禅梁父者七十二家,而夷吾所记者十有二焉。昔无怀氏封泰山,禅云云;虙羲封泰山,禅云云;神农封泰山,禅云云;炎帝封泰山,禅云云;黄帝封泰山,禅云云;颛顼封泰山,禅云云;帝喾封泰山,禅云云;尧封泰山,禅云云;舜封泰山,禅云云;禹封泰山,禅会稽;汤封泰山,禅云云;周成王封泰山,禅社首:皆受命然后得封禅。”虙羲,即伏羲。
                司马迁在文中明确地告诉后人,伏羲、炎帝、黄帝等古代帝王都到泰山祭祀天地,唯大禹和周成王在泰山祭天,之后,大禹在浙江省绍兴县东南的会稽山祭地,周成王则在“大社”举行祭地仪式。又云:“自禹兴而修社祀,后稷稼穑,故有稷祠。郊社所从来尚矣。”
                《辞海》解释“封禅”云:“登泰山筑坛祭天曰‘封’,在山南梁父山上辟基祭地曰‘禅’。”那么,虙(伏)羲到泰山封禅,不用说是去祭祀天地,即皇天后土。
                按照伏羲与女娲系兄妹、夫妻而言,该如何理解“虙(伏)羲到泰山封禅”及“伏羲、神农、女娲为三皇”(《春秋纬·运斗枢》)呢?所以,孟子的“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是颇有哲理的。因冯梦龙轻信杜预之注,造成《东周列国志》之错,致使介子推焚身之绵山以假乱真,即介休的假绵山取代了万荣县的真孤山。前车之鉴,难道持“娲皇后土圣母”论者不该予以深思吗?君子曰:阙文可也,存疑可也,可杜撰乎!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2楼2013-02-24 21:49
              回复
                  结论:
                  考察本始笔者探讨的后土文化特点之一就是“考察本始”。有了“源”,就可以顺其流。而见到支流、溪。反之,无源之水,也只能是在支流、小溪间绕圈子,徒费口舌笔墨。辽宁省牛河梁文化遗址中的祭坛遗址,“从而将中华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当是母系氏族社会所留,结合浙江省丘湾地区商代文化遗址和江西省清江出土的4件陶片,足以说明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祭祀天地的礼制已经雏形。
                  公元前2070年,夏王朝建立后,“禹兴而修社祀”,始将土地神只尊为“后土”,由国家专祀,到了殷商时期已成礼制。如若以夏王朝尚未产生文字而对“后土”质疑的话,将“后土”之尊称定位于殷商时期则是无可辩驳的了。
                  再看一下女娲衍生。按考古专家的最新见解,在史前时期,古人是没有名字的。女娲、伏羲是在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古人对聚落首领、部落酋长赋予的名字,但并不是那一个人的专用名字。所以,古人将制作陶器、炼制彩陶和修补栖身之洞穴神话为“抟土造人,炼五色石补天”而归于女娲一身,也就顺理成章了。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转化时期,约为公元前2600年至公元前2100年期间。到了战国时期,始有女娲造人之说。经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在唐朝才充实、完善了女娲的神话传说。
                  理清了后土、女娲之源流,就明确了各自原本的神性,亦见庐山真面目。可见“女娲者,后土也”和“娲皇后土圣母”之说,实属杜撰矣。
                  参考文献:
                  [1]辞海编辑委员会.辞海(缩印本)[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2000.
                  [2]丁守和.中华文化辞典[K].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9.
                  [3]席涵静.先秦社祀之研究[M].台北:众望文化事业有限公司, 1992.
                  [4]许海山.古中国简史[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IP属地:福建本楼含有高级字体13楼2013-02-24 21:51
                回复
                  @吵吵仙恋 @孤月魔主 @warsky1990 凑活着看吧


                  IP属地:福建15楼2013-02-25 15:26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