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吧 关注:410,902贴子:11,303,338

《诗词初级入门讲解》【献给初学者,还望批评指正】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1楼
敬孔圣,敬诗仙、诗圣,敬词帝、词圣!
最近在网上碰见一些初学的朋友,特此将此文整理发于此。
笔者姑妄言之,还请姑妄听之。


IP属地:浙江1楼2013-03-25 13:28回复

    三、押韵、四声、平仄名词解释
    1)【押韵】也叫叶韵(音协)、协韵
    所谓押韵,是指把同韵部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到同一位置上,一般都放在句尾,所以又叫韵脚。简单的理解就是现代汉语里同韵母的字。
    但凡是诗,都讲究押韵的,纵然是现代诗,没有定性要求,但大凡是好的、优美的现代诗,都有押韵。
    如:徐志摩《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韵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可以构成声音的回环,也就是形成一种音乐美,读起来很通顺。
    不单是诗,很多相声里的段子、平常的顺口溜,还有一些格言里的句子,它都有押韵。
    如:
    打南边来了个喇嘛,手里提拉着五斤鳎犸。打北边来了个哑巴,腰里别着个喇叭。——《经典绕口令》(a韵)
    人生就象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莫生气歌》(i、ü的韵)
    当然了,韵也有严格与宽泛之分。在古诗里面,上诉的“来”和“彩”不能通押(通押:也就是互相押韵的意思),而近体诗对韵的要求又要比古体诗细致的多。至于没有押韵的文言文诗,那就只能列为自由诗一类了。
    2)【四声】
    古代汉语有四个声调:平声、上声、去声、入声。现在的普通话里,入声已经消失,平声分为阴阳,成为新四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通俗的说就是:一声、二声、三声、四声,而原来的入声字则分别转入了后来四个声调里面去了。
    所以在我们研读古代文人的作品或者学习古诗词写作时,一定要注意到这个声调的变化,有些我们现在读一声、二声的字,以前是入声。
    (入声,短促、音调高,现下很多方言里都能体会,如:白、屋、月、读、夕等。)
    如:杜甫《春夜喜雨》最后一句: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湿这个位置,是不能用平声字的,而湿字刚好就是古入声字。
    3)【平仄】
    所谓平,指的就是旧四声里面的平声(包括新四声的一声、二声);所谓仄,就是“不平”的意思,也就是上、去、入三声(新四声的三声、四声)。
    比如五言绝句的一种句式:平平仄仄平。
    这个意思是:这五个字必须先两个平声,再两个仄声,然后一个平声。
    如:黄河入海流。


    IP属地:浙江4楼2013-03-25 13:31
    收起回复

      七、近体诗的格律
      【格律不是一下子就能研究通透的,需要通过研读古人作品去熟悉,实践去证明】
      推荐入门资料: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
      上文说了,近体诗也叫格律诗,因为相比于近体诗而言,古体诗几乎不讲格律(或者是特点不明显);所以讲诗的格律,也主要是讲近体诗。
      1【入律的古风】
      古体诗就五言和七言的三字脚(句末三字)来说,有:仄平仄、仄仄仄、平仄平、平平平,四种格式。
      如:开荆扉、吟松风、河星稀,这都是古风三字脚。
      但是不普遍,也没有全部遵循,有很多反例,所以只能算是一种说法。
      而这里要说的是一种入律的古风,其特点是:
      a.全诗用律句(指后文中格律诗的基本句型),或基本上用律句;(通常是七言)
      b.换韵,而且往往是平仄韵交替。
      c.往往是四句一换韵,换韵后第一句入韵,全诗好像是许多首不同韵的七绝的组合。
      王维的《桃源行》、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等都属于入律的古风,这里为篇幅所限,不具引。
      2【体诗的正格、变格及拗救】
      2.1[正格(五言律诗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五言律诗一共四个句型。
      仄起仄收:22112(12112)
      平起平收:11221
      平起仄收:11122(21122)
      仄起平收:22211(12211)
      这么写其实是为了突出两个重要的地方:
      a.一三四句的首字都可平可仄,只有第二句不行。
      b.左边的格律,是最标准且最正规的,但是括号里的也是完全允许的。
      所以这四个句型可以合并成:02112、11221、01122、02211。
      第二句型的首字如果用了仄声,这是近体诗的大忌,叫做“犯孤平”,孤平的理解众说纷纭,但是意思是一样。
      我的理解是:其他句,首字不管是平还是仄,都还是有两个连续平声的存在,而这一句,首字一旦用仄声,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所以谓之“孤平”。
      由于韵脚是平声,且放在偶数句,再加上句子的对应关系(专业术语叫:黏、对,有意者可以看后面得出来的四种正格的每句第二字,能找出规律,这里不深入说明),所以律诗的前四句,得到了两种排列方式。
      02112,1122A。01122,0221A。或01122,0221A。02112,1122A。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或:
      中平平仄仄,中仄仄平平。
      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然后各自再补上一组,就得到了律诗两种最标准的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仄收式: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首句平起仄收式: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这两种格式的首句换成平收式,于是又得到律诗的另外两种平仄格式。
      首句仄起平收式:
      0221A,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首句平起平收式:
      1122A,0221A。
      02112,1122A。
      01122,0221A。
      02112,1122A。
      以上便是五言律诗最基本的四种格律,我说前两种“标准”,只是因为它的对仗非常工整,其实四种都是正规的,都叫正格。(后两种,也可以算是前两种的变格,不过后来诗人用的很普遍,便视为正格)
      而七言律诗,则是在四种句型前分别加两个字,即:
      0102112
      0211221
      0201122
      0102211
      通过类似的方法,也可以得到四种格律,就不一一列举了。
      【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别是五言律诗、七言律诗的上半部分,也可以类比之,这里就不赘述了。】


      IP属地:浙江8楼2013-03-25 13:33
      收起回复

        押韵的位置,已经用A标出,但是后两种格式下的首句押韵,可以用邻韵,这叫做借韵。(这里为什么规定宽了些,因为本来首句用其他句式是不用押韵的,当然,也押不了韵)
        如:苏轼《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同、中,是一东韵部的,峰是邻韵二冬韵部的。
        2.2[变格(绝句为例)]
        (0表示可平可仄,1表示平,2表示仄,A表示平声韵)
        (02)01122,(01)0221A。
        (01)02112,(02)1122A。
        用上面这个格式的绝句举例说明,变格一共有四种(一说有五种,但是可以算特例,最好不要用)
        1)第一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但是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也即是:(02)11222。
        (这里也可以用我之前对“孤平”的说法来理解,当然这只是我个人想法:如果不用平的话,也就没有连续的平声了)
        如:常建《破山寺后禅院》中的: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上一句的“悦”字处本该是平声,变格成了仄声;“山”字处则一定要用平声。
        2)第一句中五言第三四字(七言第五六字)互换。和上面一样,也有一个条件:五言第一字(七言第三字),不能再可平可仄,一定要平。
        即变成:(02)11212。且出现于绝句(律诗)的第三句(七句)为常。还是类比去理解。
        如:李白《渡荆门送别》: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故”“乡”二字平仄对调。
        3)第四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仄声为正格、平声为变格。
        如杜甫《登楼》:可怜后主还祠庙,日暮聊为梁父吟。“梁”字宜仄而平。
        4)第三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以平声为正格、仄声为变格。这种情况很少见,如果出现的话,往往会和第三种情况同时用。即下一句的同一位置改仄为平来补偿,这称为“拗救”,后文细讲。
        如:李白《送友人》: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一”字宜平而仄。(“一”、“别”为古入声)
        5)第二句,五言第三字(七言第五字),如果改仄为平,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叫做“三平调”,上文说了这是古风的特点,作近体诗时视为一种禁忌。(但是有罕见的特例中的特例,所以这第五种到底有没有还待商榷)
        2.3[拗救]
        拗,也就是出律的意思,不合格律的句子称为“拗句”。
        拗救有三种情况,而且都是出现在一联中。(用五言为例)
        02112,1122A。(中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1)小拗救:即指上文说的变格的第四种情况和第三种情况的合用。此拗救可救可不救。
        如: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李白《赠孟浩然》)“孟”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在本该仄的“天”字处用了平声。
        2)大抝救:出句中第四字拗(平而为仄),必须在对句的第三字改用平声字作为补偿。
        即:02122,1112A。
        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注:不,乃古入声)
        “不”字处本该平,用了仄,所以必须在本该仄的“吹”字处用平声。
        3)孤平拗救:前面说的犯孤平的句子:2122A(仄平仄仄平),可以在本句中将第三个字改为平声作为补救。即:2112A(仄平平仄平)。
        而在许多情况下,孤平拗救是和其他两种同时使用的(甚至三种一起)。即原句变成:02222,2112A。
        如:
        杜甫《藩剑》中首联:至此自僻远,又非珠玉装。“珠”字的平声,分别救了本句的“又”,出句的“自”、“僻”。


        IP属地:浙江9楼2013-03-25 13:33
        收起回复

          八、诗的对仗
          对仗,指的是出句和对句句型一致,词义成对偶。如“天”“地”,“风”“雨”,“长”“短”,“来”“去”,等(可参照《声律启蒙》《笠翁对韵》)。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名词对名词,代词对代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动词对动词(有时候动词/特别是不及物动词可以对形容词),副词对副词。
          1)律诗的对仗,一般在中间两联,也可以少至颈联一联对仗。首联可有可无,尾联一般不用。
          2)绝句的对仗可有可无,有的话,一般是首联,少数两联都对仗。尾联要对仗的时候,一般都为流水对。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流水对:一联中两句话要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句子,单独一句无法理解。上面的例子就是。
          但也有更罕见的例外(尾联对仗且不是流水对,这种情况,就感觉整首诗还没讲完)
          如:杜甫《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3)古体诗的对仗可有可无,位置也不拘泥。
          【注意】
          1)借对。借对又分借义和借音。
          借义对:白法调狂象,玄言问老龙(语出王维)。这里“玄”字是玄妙的意思,但是借用了它“黑色”的意思来对出句的“白”字。
          借音对: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语出李商隐)。这里“沧”字就借用了谐音的“苍”来对对句的“蓝”字。(一说是沧海对蓝田,地名对地名)
          2)双声叠韵对
          a.双声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声母相同,如:语言、褴褛。
          b.叠韵的意思是一个词两个字韵母相同,如:舞步、苍茫。
          律诗的对仗中,有时候还要注意双声词与双声词相对、叠韵词与叠韵词相对,或者是双声词与叠韵词相对。
          如: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白居易)
          其中“寥落”、“流离”都是双声词。


          IP属地:浙江10楼2013-03-25 13:34
          收起回复

            十、诗词之我见
            1【古诗分类的总结】
            1)满足以下所有条件,才可视为【近体诗】:
            平仄讲究,韵从平水平声韵,对仗工整。
            2)在近体诗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则视为【古体诗】:
            a.不讲平仄或有任何一句未讲平仄
            b.韵从平水韵平声,但邻韵通押
            c.押仄声韵
            d.八句无任何一联对仗,或只有尾联对仗
            3)在古体诗基础上,不押韵或者押了邻韵以外的韵,或语言流白、流俗,都只能视为“【自由诗】”。
            另外:
            在五言绝句的基础上,有以下任意一条的,称为“【古绝】”。
            a.不拘平仄
            b.押仄声韵
            2【近体诗格式总结】
            正格:就平仄说,只有四种最常用格式;就押韵说,必须严格依照平水韵;就对仗说,律诗中两联用对仗,绝句首联对仗或不用对仗。
            变格:就平仄说,可以有变格的格式和拗救;就押韵说,可以起句借韵;就对仗说,律诗可以用一个或三个对仗,绝句可以用两个对仗。
            特例:就平仄说,前文讲到的第五种变格;就押韵说,用了通韵(某些时候,类似的韵通用了。严格来讲就是有个别出韵);就对仗说,彻首尾对仗(律诗四句都对仗)。
            讲诗词格律,要区别正格、变格,一般和特殊。必须把正格、变格讲透彻,例外可以少讲甚至不讲。
            (此大体引用于王力《诗词余论》)
            举例一首我的《古风·佳人》
            倾人城兮倾人国,绝代佳兮绝代娇。
            何为随知何为故,我亦喜之我亦忧。
            这就可以说是用了通韵,但不足取。
            3【我与诗词】
            记得当初,偶尔写些不入流的古体诗。而后有次在阿姨家闲聊,她笑着说读书的时候也会写一些“打油诗”。或许我也是性格使然、不甘人后吧,正是因为这三个字,让我萌发了写格律诗的念头。
            曾在一篇日志中写过:无法掩饰,我终究是一个多情的人。所以常会被一些文字、景致或是感觉所打动。不过说起来,喜欢古典文学是先从武侠开始的,喜欢那个江湖,乃至于那个江湖的人物、情感以及文化的洪流。再接着,发现历史真的是一件蛮好玩的东西,无论是那些人物的奇闻轶事、风流文章、还是千古美谈,都使我乐在其中。一本《论语》、一本《易经》...都包含了太多太多的智慧,凡此种种,都值得后人们去学习。
            至于诗词曲,曲就不说了,太宽泛,了解也不多。诗与词,在我看来,就如同九宫格和七巧板一样。诗,美则美矣,灵巧不足。而词,不但有诗抑扬顿挫的节奏美、它还有更多错综变化的韵律、以及长短参差的句法。不同的词牌,由于其结构音韵不同,表达的情绪也不同,所以这是一种韵律与结构以及情感的高度融合。读诗的时候,我可能看到的是一幅静态的画;而读词,我更多能体会到的是一场生动的音乐剧,或高亢激昂或迂回婉转。由是,吾偏爱词矣。
            4【致初学者】
            初作诗填词,不妨选一些简单容易的入手,先联句、五言绝句(词十六字令),然后慢慢累积提高。但是很多人也说了,比如词,一个十六字令就够你填一生;词家的境界不论多高,最后都要回归到十六字令上。
            这很容易解释。并不是字数越少越简单,就好比,要你一个字表达你现在的心情,是很难表达得全面的。所以这是一个循环的过程:从简单入手,到繁复,最后回归于简单。所谓返璞归真是也!
            而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知道:诗词都不是一时半会儿的事情,是需要时间、岁月去积累去丰富的。而他人能教给你的,都只是些入门的基础,真正后面的东西,炼字也好、炼意也好,都要靠自己去磨砺去思考。
            诗词乃修身养身之道,过重于虚名,便落了下乘!
            最后,附一首鄙人前些天所填从平水韵词作为结束:
            《凤凰台上忆吹箫》
            缥缈云流,被风吹卷,散开丝缕斜阳。
            任柳条轻舞,卸了冬妆。
            应是凉寒已尽,江水暖、却有凝霜。
            春来雨,谁还道问,夜夜何央。
            茫茫、一泓白雾,千万里苍苍,素染山冈。
            念旧时人远,相聚无长。
            唯有湿了双眼,离别泪、侵浸衣裳。
            期来日,从头再添,处处芬芳。
            (全文完)
            谢谢大家,希望看完本文能有所收获!
            欢迎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王力《诗词格律概要》
            王力《诗词格律十讲》
            叶千华《诗词格律概要》
            王国维《人间词话》
            车万育《声律启蒙》
            李渔《笠翁对韵》
            《我们是当代诗词的青年创作者》
            网络文献资料
            文成一三年三月七日/晚
            张晓寒/听雪红叶于老宅


            IP属地:浙江12楼2013-03-25 13:35
            收起回复
              温故


              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3-25 13:53
              收起回复
                辘过D好帖~


                来自手机贴吧14楼2013-03-25 14:12
                收起回复
                  楼主好人啊,顶你


                  来自手机贴吧15楼2013-03-25 14:18
                  收起回复
                    至今不会写曲,只练过两首,还不合谱,求指教。


                    IP属地:山西来自Android客户端16楼2013-03-25 15:25
                    收起回复
                      拿了个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7楼2013-03-25 16:29
                      收起回复
                        拿了个了


                        来自Android客户端18楼2013-03-25 16:29
                        收起回复
                          正学习中,谢谢楼主提供教程


                          20楼2013-03-25 19:11
                          收起回复
                            @尼姑哥来了 道友来一起学习吧


                            来自Android客户端21楼2013-03-26 21:51
                            收起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