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evol吧 关注:87贴子:6,347

书札:爱是一种选择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不愿意求助的背后,是求助于心理师,看起来脆弱得无法解法问题
心理咨询是一种手段,是个更有益的工具。


1楼2013-03-26 11:20回复
    拖累症可以解释为对人,对行为,对事物的沉溺。拖累症是希望借由控制外在的人,事,物,来控制内在的情感。对于拖累症者而言,控制就是他生活的全部重心。在人与人之间,拖累症者会因为太受另一人羁绊,以至自我,个人认同--严重地受钳制,甚至会因别人的个性与别人的问题,而抹杀了自我。
    酗酒者依赖酒精,其家人跟着受他的影响和拖累,于是产生了这个名词:拖累症


    2楼2013-03-26 11:35
    回复
      特征:
      1,拖累症者会受一种以下不可抗拒的强迫行为所驱使。未必是不好的行为。
      2,受缚于原问题家庭而感痛苦。
      父母一些评价或者处事方式,一直在心里萦绕不去,持续的影响着。
      3,拖累症者的自我评价以及成熟度,通常很低。
      4,拖累症者认定自己的快乐取决于他人。、
      5,被拖累者对他人有过度的责任感。


      3楼2013-03-26 11:53
      回复
        6,拖累症者跟伴侣或特定对象的关系,会因为 依赖与独立之间的不稳定,缺乏平衡而受到破坏。
        拖累症的相反面并非独立,拖累症者如果涉及沉溺,都是过分的独立。他们蔑视全世界。甚至抗拒他们仰赖的道理,常识和道德观。
        与拖累症相对是互相扶持,人际关系是与生俱来的需要,如何在依赖与独立之间找出健康的平衡关系,是人类的本能。正常的互相扶持,一方面会对他人敞开胸怀,也容易因此而受伤。但同是无需他人帮助,而也保有独特的自我概念。
        7,拖累症者擅于否认和压抑。
        8,拖累站者对于他们无法改变的事感到忧心忡忡,而且会想尽办法去改变。
        拖累症者会不断找寻生命中欠缺或失去的东西。


        4楼2013-03-26 12:11
        回复
          我们处理钱的方式,强烈的反映出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以及处理人际关系的态度。而且,若要脱离拖累症的关系,钱财的处理是个重要课题。财务问题对拖累症就像是个敏感的气压计,因为钱跟人生存的两个基本要素息息相关--自律与温饱。


          5楼2013-03-26 12:13
          回复
            积极虐待:外表,身体上的凌虐,还有语言暴力。
            消极虐待:一般能发觉到的是酗酒跟滥用物质。有些消极虐待反而会受到推崇,如,工作过度。 父母太全神于某事,就无法付出情感并提供物质给孩子。不管是否对错,事实与问题就是,在孩子需要父母的情感支持时,他们却疏忽了。
            还有其他形态的消极虐待,也许是无意或不可避免的,但影响还是一样。
            遗弃也是虐待,很和平的离婚,童年失亲。
            或者长期对孩子漠视不理的父母,也是消极的虐待。通常这种很难记得。比如父亲回家经常太累,母亲回家通常忙着处理家务。而对孩子的自然流露无法反应。
            消极的语言虐待。虽然孩子没被大吼,责备。不过他也没有被夸奖过。没有鼓励,没有欢乐,没有支持。
            消极的虐待不会有当的身体接触,但适当而必要的接触也没有。没有拥抱,握手,玩闹,甚至问候关心日常发生的问题。


            6楼2013-03-26 18:16
            回复
              父母之间的性爱关系融洽与否间接影响到孩子学习对性爱的关系。
              有强迫性或完美主义的父母,不会直接要求孩子,但他们自己的行动孩子却看得到。这样的信息不需要言语就可以表露。
              如果和有抑郁症状的父母住在一起,也是处于受虐待状态。过于拘泥形式,注重形式的父母也算传达虐待的讯息,孩子接收到疏远,疏离,而非宽容,爱和接受。
              情感上的乱伦,即在情感上依赖孩子,使孩子充当了另一半的角色。


              7楼2013-03-26 18:25
              回复
                第五种虐待:孩子从父母身上得到关于自己和世界的看法---我是谁?我能信任别人吗?生命意义为何?上帝是什么人?我有多少价值?
                孩子的生命观来自言语和非言语。
                妈妈可能不止纠正孩子的行为,她会生气大骂:早知道就不把你生下来了,你太没用了。换句话说,就是个性诽谤。孩子没有独立的判断能力,来斟酌这样的话。妈妈说的话一定不会错,孩子没有理智的防卫机能,他不能说:‘可怜的妈妈,她不定有自己的问题,跟我无关’不,在孩子的眼里,一切都和他有关。
                世上最重要的人传给他一个讯息,他会照单全收。这种讯息对一个没有防御能力的孩子,打击之大,无以复加。
                孩子的探测本能,连最精密的星球大占都相形见绌,在父母都不知道一个讯息己经传达出去,孩子就己意会了。


                8楼2013-03-26 18:32
                回复
                  一个专横,严厉的专制家庭也会有拖累症的危险。当父母的思考方式是唯一被允许的思考方式,当父母的观念是唯一可接受的观念,当孩子没有问问题,分析思考之途径:此时,虐待就会发生。


                  9楼2013-03-26 19:02
                  回复
                    小孩没想到,妈妈或爸爸可能有他们自己的问题,这是小孩子无法理解的。在孩子的眼中,爸妈的任何感觉一定是从他身上来的。
                    如果我做了甲事,乙事就会发生。异想天开,这是拖累症者的想法。随着异想天开而来的是罪恶感,两者相互滋养。
                    对发生的事所产生的责任感,有个相对的丑陋面。如果情况不能好转,就是我不够努力,是我的错。如果我努力一点,爸妈一定会开心,那如果他们沙加,一定是我不够努力,是我的错。


                    10楼2013-03-26 19:07
                    回复
                      每个人都应当为自己的想法和行为负责任。


                      11楼2013-03-26 19:42
                      回复
                        倘若其中一人感到窒息而想离开,另一人的个性就会受威胁。因为太多的自我是从对方获取的,因而当来源移开了,远离他,替代的个性也会跟着分离。


                        12楼2013-03-26 20:20
                        回复
                          没看太懂


                          IP属地:湖北来自Android客户端13楼2013-03-27 01:21
                          回复
                            正常的关系是有着明显的内在界限的。
                            拖累症者扮演的角色:英雄,代罪羊,活宝,失落的孩子。
                            他们缺少强烈的个性意识,不知道自己对生活的需要是什么。
                            失去的过程,悲伤的步骤
                            1,惊讶与否认
                            2,愤怒
                            用力制止和抑制愤怒,会妨碍免疫系统的功能。
                            3,沮丧
                            内化的愤怒,向内投射,对抗自我的愤怒,是类似自我 破坏的机能。
                            4,讨价还价和异想天开
                            悲伤,悲伤是上帝赠予人类处理不完美的办法。健康的状态是我们在悲伤过后,把生活中的痛苦和挫折抛开
                            5,伤心
                            6,宽恕,决心,接受


                            14楼2013-03-29 11:26
                            回复
                              为了完成治疗,我们必需从逻辑理性中走出来,进入情感的状态。
                              在宽恕的这一步,很多人理性思考觉得不应该被如此对待,但其实是用逻辑的态度取代了情感的地位。
                              完全依赖逻辑是近来的思考态度,逻辑和推理是从法国大革命开始,主宰主流西方文明的思考态度才数百年而己。
                              在我们的社会,‘我心底相信’被轻视为幼稚的胡言乱语,我们从小就被教导着,要小心避免情感思想,信奉理智的思想就好了。如果一个刚守寡的妇人,保持上唇僵硬,举止庄严,她的朋友就会支持她。如果期间不断崩溃---事实上这是对悲惨事件适当,具洁净作用的反应---她的朋友们会建议:“你看你,太情绪化了,要坚强起来”,或是他们全不自在地离她而去。
                              两百年前,对丧亲之人要求应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如果他们很坚强地面对丧亲的打击,自我克制,人们就会质疑他们爱得不够深。完全依赖理性和冷冰冰的逻辑是最近的文化的现象。
                              如果你允许理性逻辑去大作文章,它们可能会阻碍你的复原过程。
                              (情感和逻辑是对事情的两种态度,如果只取其一,肯定是不健康的处事方式。正常人都需要合理的情感宣泄)


                              15楼2013-03-29 11:33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