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步伐 在城市建设中,泌阳县委,县政府逐年加大资金投入,在财力有限的情况下,"十一五"期间共投入37.96亿元用于城市建设,着力打造宜居城市,强化产城融合,坚持以城市建设推动二,三产业集聚,发展,实现产城联动,促进经济增长,推动泌阳崛起.
(一)倾力打造优美宜居城市 "十一五"期间,泌阳县共投入道路建设资金17.1亿元,完成了城区北环一路,西环路等四条环城路建设,比"十五"末新增城市道路29.5公里,新建城市桥梁10座,硬化城区背街小巷15.8公里,新建步行花砖道路6公里.目前,城区四条环城路已形成循环,新阳高速,沪陕高速,焦桐高速相互贯通联网,并实现与城区道路无缝连接,形成了"六横五纵"的城市道路框架,城区道路红绿灯管制系统全部完善. "十五"期间,城区绿化工程建设相对滞后,绿地率,绿化覆盖率远远落后于周边县区.进入"十一五"后,县委,县政府把加快城市绿化建设列入"十一五"规划,提出了创建省级园林县城的奋斗目标,共投入园林绿化资金1.7亿元,先后完成了新阳高速引线,工业路,花园路,北环一路绿带建设共6872米,绿化面积8292平方米;先后建成了盘古开天园,范缜园,莘园等十几座城市游园,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更为广大居民提供了休闲娱乐的良好空间.五年新增城市绿地14万平方米,城市绿地率达到35.6%,绿化覆盖率达到38.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8.3平方米,城镇面貌极大改观.通过推行"三城联创"城区路长责任制,落实城区门前"五包"责任制,每季度组织一次联合执法行动,重点清理清除建筑垃圾占道,流动商贩和沿街小广告.全县22条路段实行了全天候保洁,日清扫面积由原来的130.4万平方米增加到198.8万平方米,年均增长18.2%,日清运垃圾200吨,居民文明程度和县城净化,绿化,畅化,美化水平明显提高.2007年省级卫生县城一次性创建成功,2008年省级园林县城创建目标顺利实现,2009年省级文明县城创建工作先进县一次性通过考核验收,2010年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2011年继续开展以争创国家园林县城,省级最佳宜居城市,省级文明县城为目标的"三城联创"工作.
(二)积极改善公共服务设施 "十一五"期间,泌阳县委,县政府加大对公共服务设施的投入,围绕"一河两区,跨河发展"以及"两河治理"的基本思路,共投入生态建设资金2.2亿元,对泌水河,梁河进行大规模生态环境治理,先后建成泌水河一,二级橡胶坝和泌水湖公园,梁河带状公园.泌水河两级橡胶坝上下游回水长度3700米,拦截水面面积105万平方米,蓄水量达198万立方米,不仅改善了生态环境,也成为泌阳城区的一大景观.沿梁河修建道路3000余米,砌筑河道两侧护坡5200米,治理河道5.8万平方米,修建拦水坝5座,建成沿河绿地2万平方米,建成沿河主题公园3座,昔日的臭水沟完成蜕变,绿水穿城过,两岸树成荫,如诗如画的梁河带状公园已成为城区西部的新亮点.新建自来水供水管网10公里,全城供水户达1.6万户,改造管网4610米,新增河中悬浮供水井5眼,城市供水能力由"十五"末的7000吨/日提高到12000吨/日,城市供水普及率由"十五"末的42%提高到70%.争取污水,垃圾处理政策性资金7600万元,先后建成了2万吨/日的污水处理厂和160吨/日的生活垃圾处理厂,建成城市污水管网24.16公里,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85%和80%.共投入6000万元实施"明亮工程",新装照明路灯816盏,城区主次干道及背街小巷全部安装了路灯,路灯亮化率98%以上.为确保城区居民财产及交通安全,在县城区公共部位,重点场所,十字路口等共安装摄像头496个,织起城区安全防护网,居民安全感指数明显提升.
(三)不断强化产城融合功能按照城市发展项目带动战略,泌阳县强力推进产业集聚区建设."十五"末全县工业企业几乎一片空白,"十一五"期间,工业项目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巨大跨越.县产业集聚区总规划面积12.8平方公里,建成面积6平方公里,初步实现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市场竞争力强,功能齐全的现代化产业集聚区建设目标,成为全省重要的农副产品生产基地,全国闻名的夏南牛肉制品基地.截止2010年底,县产业集聚区基础设施和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累计完成投资15.6亿元,完成了道路,电力,通讯,污水管网,综合服务中心,标准厂房等建设;食品深加工,纺织,电子,石材等成为产业集聚区内的主导产业,鑫琪线业成为河南最大的涤纶线生产企业,巨龙科技电子厂成为国内最大的网络变压器生产企业,国玺纸业成为全国首家拥有创新发明专利环保经纬线纸生产技术的企业;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已达172家,工业增加值达26亿元,比"十五"末增长了近5倍,完成营业收入58.7亿元,税收1.73亿元,劳动用工1.5万人,在全省180个产业集聚区中位居第62位;先后被省政府确定为"循环经济试点单位","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范试点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