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对钟会有这样的看法的人也不仅仅是夏侯霸,我们上边提到的邵悌、钟毓,包括司马昭本人,也都是知钟会者。还有一个人我们也要提一下,那就是曾经得到 钟会的赏识和举荐的王戎。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在钟会入蜀前拜会钟会,跟钟会说这样的话——将军此行,必能大捷,但凡事须谨慎,要注意分寸。王戎的 这句话,意思应该是再明白不过了,可惜钟会听不进去。
后来,姜维也曾对志得意满的钟会说:“当年韩信因为不听蒯通的劝告,致使有后来未央宫的惨祸;文种因为不听范蠡辞官归隐的劝说,致使有后来的杀身之祸。他 们都是功名赫然的人啊,但见事太晚了。现在您已经建立了莫大功勋,威震主上,为什么不激流勇退,登峨嵋之岭,跟随赤松子作逍遥之游呢?”我们如果撇开姜维 此话的政治意图不谈,那么应该说这些话都是很有哲理的。
但钟会还是听不进去。钟会说:“吾今日方趁平生之愿矣!”他还说:“吾年未四旬,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乎”叛逆之心暴露无遗。
这时候的钟会打着他自己的如意算盘,他 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是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再加上猛将锐卒都在自己手上,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按照他自己的计划,他将派遣姜维等原来的蜀国将领带领各自 的本部人马兵出斜谷,钟会自己带领大部人马跟随其后。然后一鼓作气拿下长安,再兵分两路,让骑兵从陆路出发,步兵从水道顺流从渭水进入黄河,这样酸来,五 天时间就可到达孟津,两路兵马在洛阳会合,“一旦天下可定也”。
钟 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想法,机谋过人的司马昭早就有所准备了,而且,钟会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也早已料定了蜀国的兵将不会为钟会卖命,魏国的兵将 也同样不会为钟会卖命的。另外,司马昭还料敌先机,自己先一步率领十万大军进驻长安,迫使钟会仓促起兵,结果钟会很快就一败涂地。
钟会,这位三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司马昭曾经最赏识的谋士,就这样走到了末路。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方面,正如蒯通对韩信说的:“勇略胜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刘基说:“能盈不能谦者,虽成必毁;知进不知止者,虽得必失。”钟会功劳太大,但“盈不能谦”、“ 进不知止”,兔死狗烹,古来皆然。
主 观方面,是钟会本身政治上的不成熟。钟会跟随司马兄弟,政治上从来没经受过任何挫折,心高气傲,直接导致后来他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司马昭的政 治智慧和军政实权。钟会连司马昭为什么听从自己的意见尽快的除掉邓艾,他都没弄明白其中的深意,所以在邓艾被收之后,钟会得意忘形,对形势缺乏科学的分 析,一心想着更上一层楼,却没弄清楚登楼的楼梯已经腐朽,因此在半空中摔下来,粉身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