况天吧 关注:95贴子:3,437

回复:【从历史文化性格政治军事】解读桀骜的野心家钟会其实是个可

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至于钟会被人诟病的污点,大概有三。第一是嵇康一案,第二是谋反,第三只能算半个,就是谋反之前陷害诸葛绪和邓艾——其实诸葛绪算不得陷害,他对许仪也毫不留情,诸葛绪没完成任务让他抓了把柄只能说自取其咎。邓艾的的确确冤枉的很,害邓艾这件事还是钟会和司马昭共同犯的一个错;但是也从一个侧面说明,钟会的谋反也是自保之举,如果不谋反,他的结局只能和邓艾一样,莫不如放手一搏。至于所谓忠,在那个时代,大概是谈不上了。换了别人,忠字作为道德大棒尚可挥舞几下;但若指责钟会不忠于其不忠之心“路人皆知”的司马昭,这件事本身就太搞笑了。
嵇康一事才是钟会真正被后世打到无法翻身的致命一击。我承认就算秦桧背后是皇帝撑腰,也不能抹去他害岳飞的罪行,但是拿嵇康和岳飞比较,对岳飞和嵇康似乎是双重的不合适。反倒是钟会的功绩能和岳飞一较:灭蜀平一方之乱,又为后来灭吴打下基础。功不能遮罪不假,但是也自然不能因为有罪而否认一个人的功绩。


37楼2013-04-12 21:31
回复

    魏晋长歌之钟会的末路,也应征了他悲剧人生的预言


    41楼2013-04-12 21:32
    回复
      钟士季的风采大概是不会比后来的潘安差的,就我个人而言,就 我个人而言,对钟会的印象是很不坏的。记得小的时候看《三国演义》的连环画,其中的一集叫《二士争功》,说的是钟会和邓艾灭蜀的事。连环画里的邓艾也象史 书上说的那样,丑陋到不堪入目,;钟会则眉目清秀,风神俊朗,形象比姜维还要有神采。我以貌取人,当看到在钟会的策划下,把邓艾除掉的时候很是觉得舒服。 当然,到最后,他自己也惨死于乱箭之中。
      钟会出身名门,少有令名。他的父亲是历史上有名的大书法家钟繇,曾经官居魏国太辅。钟会从小受到了良好的教育,按他自己的说法,他是有一个好母亲的,而且他的母亲深谙教育之道,钟会“年 四岁授孝经,七岁诵论语,八岁诵诗,十岁诵尚书,十一诵易,十二诵春秋左氏传、国语,十三诵周礼、礼记,十四诵成侯易记,十五使入太学问四方奇文异 训。……谓会曰:‘学猥则倦,倦则意怠;吾惧汝之意怠,故以渐训汝,今可以独学矣。’”少年时代的勤学勉思显然对钟会的仕进是帮助很大的,据说后来有一 次,司马师让中书令虞松作表,虞松写了好几次呈上去都不能让司马师满意,虞松很苦恼,可又苦于不知该如何改动才能令主上满意。不知怎么的,这事让钟会给看 在眼里了,年轻气盛的他把表文取过来,大笔一挥,在表文里改了五个字,即境界大有不同,还给虞松,虞松大为叹服,在司马师面前,他这样赞美这位年轻人: “博学明识,无所不贯。”十天后,钟会觐见司马师,从早晨一直谈到晚饭时间,司马师称他“真王佐之才!”


      42楼2013-04-12 21:32
      回复
        后来,年纪轻轻的钟会当上了尚书郎,他的母亲还特意告诫他:“汝弱冠见叙,人情不能不自足,则损在其中矣,勉思其戒!”其语谆谆,却成反谶,也是他母亲始料未及的。
        钟会是个应变能力相当快的人,《世说·言语》里有关于他的两个非常有意思的小故事,刘义庆有意拿他和他的哥哥钟毓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哥俩性格上的差别
        有 一次,钟繇睡着了,哥俩去偷父亲的酒喝,不巧碰上钟繇醒来,责问二人,钟毓慌慌张张的就跪下去了,可钟会却泰然自若,依旧站在那里。钟繇觉得奇怪,又问他 们为什么哥哥跪了而弟弟却不跪,钟毓就说:“酒,是用来成就礼节的,我现在喝了,就不敢不行个礼。”钟会却说:“我这酒本来就不是父亲您给我喝的,而是我 偷来的,偷酒本来就是无礼之举,所以我干脆就不行跪拜之礼了。”
        还有一个事,哥俩去见曹丕,结果哥哥钟毓让曹丕的威仪吓得汗出如浆,钟会却跟没事人一样,一如平常。曹丕就问,为什么哥俩表现如此不同?钟毓说:“陛下威武的样子让我非常害怕,所以汗如雨下。”钟会却说:“我其实比哥哥还要害怕,你看我吓得汗都不敢流出来一点点啊!”曹丕听了很高兴,对这位只有七岁的小孩交赞有加。后来干脆把他留在自己身边做事,足见恩宠。


        43楼2013-04-12 21:32
        回复
          两人的谈 话容易让我们联想到和尚的打机锋,钟会从言语上看,表现得很洒脱,好象对嵇康的傲慢浑不在意,但事实上,钟会的自尊心被嵇康严重的打击了。这是不难理解 的,象钟会这样一个少年得志,自打出生以来就没碰到什么挫折,向来在一片赞美声中生活的人,这样的事情,他是断无襟怀去容纳的。何况此时的钟会,内心里已 不单纯只有文学青年对文坛名流的仰慕了,他显然还想借此显摆一下自己的,谁知结果却弄得自己灰头土脸,他当然咽不下这口气,于是报复之心骤起。后来终于借 着所谓“吕安挞母”的事件,处理掉了嵇康。
          钟会从年轻时候起就是司马氏兄弟的一名重要谋士,掌管着军事机密。应该说,开始的时候,钟会是相当谨慎的,他直接参与司马氏军团的军事行动,“有谋谟之勋”,比如说,他只通过一封伪书,就轻而易举的让孙权婚亲重臣全琮的儿子全怿及其家人全部归降,为司马氏夺取寿春立下首功;平定毋丘俭叛乱的时候,他一直跟随在司马兄弟身边,在军事决策上无疑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甚至司马师死后,司马昭能顺利并尽快接过大将军的大印,钟会也是立下了功劳的。
          司 马昭很看重他,几次想升他的官,先是要擢升他为太仆,坚辞不受,而后又想给他进爵陈侯,又不受。这时候的钟会显得谦恭、低调。当然,这种谦恭和低调只是一 种表面的态度,他后来虽然只以司隶校尉的身份在外做事,但司马昭已把他视为心腹,钟会从中也积聚了丰厚的政治资本。《晋书》说他“虽在外司,时政损益,当 世与夺,无不综典。”甚至连杀嵇康这样的跟军事完全无关的事情,钟会都能让司马昭听从自己的建议,他的地位可见一般。


          45楼2013-04-12 21:33
          回复
            聪 明的钟会显然很注重在政治上始终和中央(也就是司马昭)保持一致,这当然也是他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的必由之路。当司马昭决心开始他的灭蜀行动的时候,当时 魏国的谋士们有很多是持反对意见的,而钟会坚决站在司马昭的一边,力主进攻蜀国。司马昭很高兴,于是在景元三年春,封钟会为镇西将军、假节都督关中诸军 事。次年,即命邓艾、钟会各率大军(邓艾三万,钟会十万),分击蜀国。
            西 蜀一朝,对钟会是早闻大名并且肯定也颇为胆寒的。《汉晋春秋》记载,夏侯霸归降西蜀的时候,当时司马懿还健在,钟会还只是个小青年,西蜀朝臣包括姜维都问 过夏侯霸这样的话:“司马氏执掌魏国政权,那边有哪些可怕的人物?”夏侯霸就预言:“钟会其人虽少,终为吴、蜀之忧。”
            但可能连钟会自己都没想到的是,最先攻破西蜀阵营、端掉西蜀老巢的竟然是只率领三万军队的邓艾。这种结果,他当然不会接受。


            46楼2013-04-12 21:33
            回复
              所以,从司马昭这个方面来看,邓艾和钟会其实都是该死和必死之人。仗打得太好了,名声太大了。想当初,司马昭派遣钟会和邓艾两员大将各率大军远征西蜀,其实是早有深意的了,就是要让他们在战略上互为犄角,在心理上互为敌视,乃至后来的“二士争功”,所有这些,司马昭应该早就算准并且看到的了。等到邓艾夺取了成都,刘禅降魏,蜀国覆亡,大局已定,司马昭心里当然知道下一步棋将会是朝哪个方向发展。他先是通过监军卫瓘对邓艾说:“不管是什么事情,都要先上报给我,你不能想怎么样就怎么样。”这话已经把意思讲得很明白了。但邓艾估计也是有点得意忘形了,没怎么理会司马昭。所以当钟会告发邓艾意欲谋反的时候,司马昭可以说是不假思索的就给邓艾定罪了。
              对于很多统治者来说,帐下的将领,事未成以前,都是心腹爱将,而一旦事成,就都一个个成为了心腹之患。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司马昭在邓艾战功已显、羽翼未丰之时便将他除掉了,现在他的心腹之患就只剩下钟会了,换句话来说,现在在劫难逃的就是钟会了。
              可是总不能平白无故的罗列个什么罪名就处理掉钟会啊,现如今,还是多事之秋,还是用人之际,不能让下面的人寒心啊!那么,得有个办法,有个好的说法才行。怎么办呢?如同很多帝王斩杀功臣所采用的方式一样,说你图谋不轨、意欲谋反,然后诛灭九族。实在没有比这更好的办法了。


              49楼2013-04-12 21:34
              回复
                当然,对钟会有这样的看法的人也不仅仅是夏侯霸,我们上边提到的邵悌、钟毓,包括司马昭本人,也都是知钟会者。还有一个人我们也要提一下,那就是曾经得到 钟会的赏识和举荐的王戎。王戎是“竹林七贤”之一,他在钟会入蜀前拜会钟会,跟钟会说这样的话——将军此行,必能大捷,但凡事须谨慎,要注意分寸。王戎的 这句话,意思应该是再明白不过了,可惜钟会听不进去。
                后来,姜维也曾对志得意满的钟会说:“当年韩信因为不听蒯通的劝告,致使有后来未央宫的惨祸;文种因为不听范蠡辞官归隐的劝说,致使有后来的杀身之祸。他 们都是功名赫然的人啊,但见事太晚了。现在您已经建立了莫大功勋,威震主上,为什么不激流勇退,登峨嵋之岭,跟随赤松子作逍遥之游呢?”我们如果撇开姜维 此话的政治意图不谈,那么应该说这些话都是很有哲理的。
                但钟会还是听不进去。钟会说:“吾今日方趁平生之愿矣!”他还说:“吾年未四旬,方思进取,岂能便效此退闲之事乎”叛逆之心暴露无遗。
                这时候的钟会打着他自己的如意算盘,他 认为自己现在已经是功名盖世,不可复为人下,再加上猛将锐卒都在自己手上,此时不反,更待何时?按照他自己的计划,他将派遣姜维等原来的蜀国将领带领各自 的本部人马兵出斜谷,钟会自己带领大部人马跟随其后。然后一鼓作气拿下长安,再兵分两路,让骑兵从陆路出发,步兵从水道顺流从渭水进入黄河,这样酸来,五 天时间就可到达孟津,两路兵马在洛阳会合,“一旦天下可定也”。
                钟 会没有想到的是,他的这些想法,机谋过人的司马昭早就有所准备了,而且,钟会更加没有想到的是,司马昭也早已料定了蜀国的兵将不会为钟会卖命,魏国的兵将 也同样不会为钟会卖命的。另外,司马昭还料敌先机,自己先一步率领十万大军进驻长安,迫使钟会仓促起兵,结果钟会很快就一败涂地。
                钟会,这位三国后期最重要的将领,司马昭曾经最赏识的谋士,就这样走到了末路。通过上边的分析,我们可以作出这样的结论,这里面既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
                客观方面,正如蒯通对韩信说的:“勇略胜主者身危,而功盖天下者不赏。”刘基说:“能盈不能谦者,虽成必毁;知进不知止者,虽得必失。”钟会功劳太大,但“盈不能谦”、“ 进不知止”,兔死狗烹,古来皆然。
                主 观方面,是钟会本身政治上的不成熟。钟会跟随司马兄弟,政治上从来没经受过任何挫折,心高气傲,直接导致后来他严重高估了自己的实力,而低估了司马昭的政 治智慧和军政实权。钟会连司马昭为什么听从自己的意见尽快的除掉邓艾,他都没弄明白其中的深意,所以在邓艾被收之后,钟会得意忘形,对形势缺乏科学的分 析,一心想着更上一层楼,却没弄清楚登楼的楼梯已经腐朽,因此在半空中摔下来,粉身碎骨。


                51楼2013-04-12 21:35
                回复
                  所以,我个人认为,把钟会看作古往今来为将者、为臣者的一面镜子,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最后,我还想提到一个人,他是钟会帐前的一名书记官,叫向雄。钟会死于乱军之中,是这位向雄给钟会收尸并且埋葬了钟会,免了钟会曝骨扬尸的不堪。司马昭听 说之后很不高兴,责骂这位小书记官。向雄振振有辞,他说:“当年先王埋葬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时候,他的仁厚之心,泽被死者,他难道要先弄清楚死的人是有功 的还是有罪的然后才收葬吗?现在,您已经诛灭了钟会,从法理上也就说得过去了,我感于钟会对我的恩德,埋葬他,这从礼教上来说也是应该的。”
                  几句话把司马昭说得很高兴,不但没有追究向雄的“罪行”,还请他吃了顿饭,很愉快的把他送走了。
                  这件事情和司马昭放过钟会的哥哥钟毓一家一样,我们可以做多种的解读,我们可以认为是在魏晋那样一个乱世,即使统治者有时候对待事情也比较通融,“不执行 于一端”,比较看得开,放得开,这也是拉拢人心的一种需要。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认为,司马昭对钟会还是心怀恻隐的,他清楚钟会一生走过的每一步路,也清楚钟 会怎样走上末路,他知道自己在里边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所以,在一些小节上,能不追究就不追究了。否则,以司马昭的身份,他根本用不着叫小小的向雄到 自己跟前来问话,一句话下去,估计向雄连家室都保不住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还真同意裴松之给司马昭的评价:“可谓明达。”


                  52楼2013-04-12 21:35
                  回复
                    所以,我个人认为,把钟会看作古往今来为将者、为臣者的一面镜子,是完全说得过去的。
                    最后,我还想提到一个人,他是钟会帐前的一名书记官,叫向雄。钟会死于乱军之中,是这位向雄给钟会收尸并且埋葬了钟会,免了钟会曝骨扬尸的不堪。司马昭听 说之后很不高兴,责骂这位小书记官。向雄振振有辞,他说:“当年先王埋葬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时候,他的仁厚之心,泽被死者,他难道要先弄清楚死的人是有功 的还是有罪的然后才收葬吗?现在,您已经诛灭了钟会,从法理上也就说得过去了,我感于钟会对我的恩德,埋葬他,这从礼教上来说也是应该的。”
                    几句话把司马昭说得很高兴,不但没有追究向雄的“罪行”,还请他吃了顿饭,很愉快的把他送走了。
                    这件事情和司马昭放过钟会的哥哥钟毓一家一样,我们可以做多种的解读,我们可以认为是在魏晋那样一个乱世,即使统治者有时候对待事情也比较通融,“不执行 于一端”,比较看得开,放得开,这也是拉拢人心的一种需要。我个人还是偏向于认为,司马昭对钟会还是心怀恻隐的,他清楚钟会一生走过的每一步路,也清楚钟 会怎样走上末路,他知道自己在里边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所以,在一些小节上,能不追究就不追究了。否则,以司马昭的身份,他根本用不着叫小小的向雄到 自己跟前来问话,一句话下去,估计向雄连家室都保不住了。从这个角度上说,我还真同意裴松之给司马昭的评价:“可谓明达。”


                    53楼2013-04-12 21:35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