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铺文侯吧 关注:7贴子:2,943
  • 7回复贴,共1

蕉岭县新铺镇徐溪镇民俗

取消只看楼主收藏回复



IP属地:广东1楼2013-04-19 22:09回复
    说明:1.本报告记述的内容是1949年以前的情况,而介绍居民等情况则引用1995年的数字。2.调查的地区为今之新铺镇、徐溪镇和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3.文字资料有《镇平县志》,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版、《石窟一徵》,光绪六年(1880)年版、《蕉岭县志》(1992年版)、《蕉岭年鉴》(1995年版)、陈、林、邓、曾等姓族谱。口碑资料来自90多岁的当事人,85岁和70多岁的离、退休人员、知情人或身历其境的人,详在各节介绍。
    4.史实时跨500余年,幅员近200平方公里,挂一漏万或误差,敬请有识之士批评补正。


    IP属地:广东2楼2013-04-19 22:10
    回复
      甲、地方概况
      新铺镇1995年有15个管理区,274个村民委员会,人口3.5万人,是蕉岭县第一大镇。徐溪镇1995年有6个管理区,46个村民委员会,人口7,500人。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3个管理区有2,814人。这三个地方共有4.5万多人,占蕉岭县总人口1/5强。新铺镇素称“鱼米之乡”、“文化之乡”、“华侨之乡”。新铺、徐溪旧属程乡(今梅县),1633年(明崇祯六年)析出建镇平县(即今蕉岭县)。据各姓族谱记载,元末明初(1400年前后)曾、邓、林、陈、钟等姓陆续从外地迁来居住开发。新铺的石窟河、柚树河、石扇河沿岸开发较早,徐溪南部次之,徐溪北部的东岭、台塘、铁西开发较晚,或迟150年之久。
      新铺镇在蕉岭县南端,东、南与梅县相连,三面环山,河流纵横,石窟河自北而南流经全境,自西而东的柚树河、石扇河汇入石窟河,形成尖长、同福、象岭、南山等三角地带,良田成片,素有“粮仓”美誉。石窟河下通梅江,可达潮汕,上至武平。陆路北通江西,新铺圩是“粤盐赣米”的中转站,商贸活跃。新铺的大盐商陈盛记、陈昌记、曾悦盛、邓万合等,从潮汕采购食盐,用三篷木帆船沿韩江经松口转石窟河下游运至蕉梅两县交界的炭山里,在该地河北岸建有占地几千平方米的盐仓,所以这地方又称盐厂(仓第三声)下,至今仍留下旧盐仓的破瓦残垣。从潮汕运上的盐起进仓里,改用双篷木帆船(因上游河水渐浅)转运至蕉城湖沟坝、艾坝,然后改用单篷船(梭子船)运至武平下坝;也可用单篷船从新铺沿柚树河运往平远坝头,转陆路运江西。陆路运输则用人挑或骡驮运。据《蕉岭县志》载:一年中转运食盐达9,000吨。运盐的船或人,又从闽赣运米回新铺。1944年调查,新铺有登记米商69家,大米商谢庆记、林荣茂等店,囤米上千石(约90吨),新铺圩日上市大米约500石(约45吨),新铺成为闽赣两省在粤东运销的终点,又是潮、梅一带米商粮食的采购处,据1950年调查,新铺大小商号159间,其资金总额占蕉岭县商号资金的30%。农村多属鱼米之乡,人民生活一般稳定。村民重视文化教育,私塾村村姓姓均有。文风颇盛,人才辈出,清代霭岭村钟孟鸿五代文武科甲更为突出。
      钟孟鸿,家名博贵,清咸丰六年(1856)丙辰科进士,官至刑部福建司主事、监察御史,直言敢谏,有“铁笔御史”之誉,其书法亦与大书法家何绍基子贞齐名。其祖父钟琅是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壬子科举人,父亲钟李期为嘉庆十五年(1810)庚午科举人。儿子钟应泰、应同是光绪年间举人。其孙钟殿成是光绪十五年(1889)己丑科武进士,次子文南曾任清政府驻南美洲领事等,所以称“五代文武科甲”、“祖孙两进士”。还有福岭村陈展云、展骐兄弟举人,陈鹤云、陈展骐两人同是光绪十五年(1889)乙丑科举人,传为佳话。
      尽管文风盛行,而科学落后,对频繁的自然灾害,官民束手无策,乃求神灵保佑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五谷丰登,于是求神拜佛之风盛行,广建寺庙,频频迎神。
      新铺又是蕉岭县的重点侨乡,几乎村村都有乡人往南洋等地外出谋生,据1995年调查,该镇侨属占总人口的1/4。侨属悬念海外亲人,往往在神前“祈福”保佑游子平安,发财寄 钱。侨属手中有钱,又完神许愿,乐善好施,这样又促使迎神活动更加活跃,几乎庵庵寺寺都有华侨或侨属的捐献,80年代后修复寺庙的经费多属外资,由华侨、港、台同胞或亲属捐赠。 徐溪镇东邻新铺,徐溪山区靠山吃山,60年代大砍滥伐之后,“人穷山光”。有个秃顶的干部被派去当领导,他唱首山歌自我解嘲,“新铺行入徐溪桥,一看徐溪涯(我)就愁。茶树摘成扫帚柄,山光好似我个(的)头”。徐溪河汇入柚树河后,入新铺境流进石窟河,旧时船只往还,两镇村民同赴新铺圩,经济贸易频繁,村民交往密切,风俗习惯相近,“接公王”这种迎神活动两处共有。
      三圳镇的东岭、铁西、台塘是徐溪河的上游地带,徐溪河发源于徐北的铁山嶂,有东、西两支流,西流经铁西,东流经东岭,两支流在大坪汇合,这些地带名徐北,后划入三圳镇,旧时俗同徐溪,也有接公王,今突破行政区划范围,以民俗为据,一并记述。


      IP属地:广东3楼2013-04-19 22:10
      回复
        18.普和寺。佛寺,在矮车管理区山下村新东路南侧,建于明代,1958年毁去,现已在原址附近建一寺,规模较小。(详见下文)
        19.同福寺。在同福村,《镇平县志》有名,但无具体记述。
        20.梅溪宫。在长江管理区坪头村西的柚树河边,只有几扇旧墙遗迹。
        21.五显宫。在长江管理区长江村西的柚树河边,附近为曾、钟各姓居民,已改建为加工厂。
        22.七圣宫。神宫,在长江村高墩侧的石窟河边。
        23.普会寺。在五里径口柚树河北,两两年代,邓崇卯等废寺改办夜校。
        24.永丰寺。在长江下赖屋侧,供奉公王。
        徐溪范围的寺庙
        1.洪福宫。在徐溪管理区龟形村南,面向徐溪河水,建于明代,《镇平县志》载入,供五显公王(详见下文)。
        2.玉仙宫。在高乾管理区何屋南面的徐溪河东岸,建于清末,宫座南向北,依山傍水。宫为三间平房,中为神堂,仅15平方米,内有神龛,供奉何仙姑木雕神像。据何卓强伯姆回忆(100岁),仙姑眉目清秀,慈祥可亲,红袍玉带,头戴凤冠,串珠闪烁,左手拿扇,右执拂灰,端坐在小竹椅上,下露三寸金莲,承在莲花座上,真是天降仙姑。又据何女士(65岁)回忆,她小时候,有空闲便从家里上宫看仙姑,总觉得看不厌。
        神龛两侧对联:“宋代仙容今宛在,狮岩胜迹又重逢。”[联为清光绪年间乡中秀才何乙秀题。]
        宫门对联为:玉叶千枝遮桂岭,仙源一本溯庐江。此联于民国年间乡绅何卓强所撰。
        宫被参天古木遮盖,夏不见日,加上树叶滴水,余坪湿润。宫前村道宽仅1米,下是青不见底的径子潭。行人过险道,小心翼翼,合手朝仙姑祷告庇佑平安。该处确也未曾出事。
        旧时,逢年过节,村人敬祀,春许福,冬完福。四月初六,九月初六两度接公王的日子,格外热闹,宫外余坪搭台演木偶戏。何家人奉为家神,称何仙姑婆,“文革”时,神像被人断臂,信女星夜转移他处保存,玉仙宫被拆毁。1985年,旅港同胞捐资重建玉仙宫,规模扩大两倍,村道加宽,并架水泥桥,小汽车可从公路开到宫前。神像厅堂更加堂皇。村中信女某,义务打扫点香50年,92岁才无疾而终。现在亦有信女如此,并说“仙姑附身”有神了。[传说何仙姑是武平岩前人,生于后晋,殁于宋元佑元年(937—1086年),享寿150岁。幼聪慧并有道行,去世时沐浴整衣端坐,自题诗云“乘鹤转清虚,真魂只自知”,含笑自若而逝。去世时空中有鼓乐声,一朵祥云从她的卧榻升天,见者惊异。乡人敬慕她而建仙姑楼并塑其像。仙姑楼在岩前狮岩东侧,为六角亭式,何姓人多奉祀之。]
        3.宝安宫。在黄坑管理区宫坪下山上,上堂供五显大帝,俗称黄坑公王。
        4.旺福宫。在台塘管理区大坪上的徐溪河边,供奉木雕五显大帝公王像,曾住斋妇黄凤满等。
        5.仙花宫。在东岭管理区大坝的徐溪河东支流边,门向溪水,内供“仙花娘娘神位”,吴姓人非常崇拜,认为她是吴氏祖宗的保护神。据传东坑尾吴姓开基祖东轩公之子吴葵我,官名宰(1573-1620),明万历岁贡生,任临武、修水知县,永安知州,称“两县一知州”。某年,他坐船赴任,黄昏,船靠岸停泊在一座小山岗下。忽然有一妇人从对面山上下河汲水,大喊船家“船不要停泊在那里”,船家不理。那妇人一再呼喊,船家听多了,虽不解其中原因,也只得把船移到上游的宽阔地带。当晚,雷电交加,大雨滂沱,河水暴涨。天亮后,吴葵我起身,出船头观望,一看吃惊,只见原来停船处山崩坡蹋,河已成丘。心中暗想:若不是那妇人呼喊,船停该处,必然丧生。为感谢那妇人指点幸免一死之恩,便下船上山寻找恩人。可是踏遍山头竟无人影,只见一座破庙。吴葵我进庙见一神坛,上书“仙花娘娘神位”。他想这是神明助我,于是点香膜拜,感谢救命之恩,带着仙花娘娘的香火赴任。以后又在家乡大坝建一“仙花宫”几(河蟹)念,过去香火极盛。今又由村民修葺一新。
        6.射猎公王坛。在东岭管理区上径水口(详见下文)。
        7.铁山庵。建于明代,《镇平县志》载入。
        8.幽逸庵。《蕉岭县志》载,在徐溪。


        IP属地:广东8楼2013-04-21 12:07
        回复
          丁、新铺圩的仙人叔婆生日
          蕉岭县新铺圩是有四百多年历史的古镇,地处石窟河岸边,圩上聚居着本县陈、林、曾、邓等20余姓的商民,来自梅县的谢、程、侯、廖、饶等姓店户,也有来自潮汕的池、江、苏等姓,还有各县来的船家。1994年统计,圩镇居住30余姓,500多户,1600多人(含镇郊)。圩上居民过去没有统一组织,民国时期只有以行业分类的米商公会、商会、船员公会等,他们却有统一的祭祀活动,那就是敬仙人叔婆,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生日的迎神“会景”。
          一、郭仙宫及有关传说
          奉祀仙人叔婆的地方是“郭仙宫”。郭仙宫座落在圩北端的马鞍山南麓,面临石窟河(今新铺大桥西端上坡处),那座山形似一条卧着的大象,象鼻向南伸入河中,旧称“一象不回头”,与“三狮把水口”被誉为石窟河四大风水宝地,郭仙宫便建在这“象”的鼻嘴间。宫的建筑规模很小,正堂只有20余平方米,堂前为天井,井面铺上厚木板与堂地板持平(铺木板如船舱板,因仙人保佑船家)。天井旁种茶花树一株,一百多年了。还有一放生池。天井周围筑矮墙,墙北筑门楼,门横额“郭仙宫”。门楼背为禾坪,宽可摆台宴客。门楼向北,可望见石窟河水流来,但不见水流走,相似内湖。圩上人信此象徵财来财藏,是保佑他们发财的风水宝地。围墙外竖两石柱,柱间竖起旗杆。传说新铺圩傍山沿河筑店,长长的像条木筏,靠这旗杆拴住,不致被洪水巨浪冲散。而稳住旗杆的是仙人叔婆,她保护了新铺圩的安全和兴旺。这些便是新铺圩人崇拜她的主要原因。
          门楼前有一弯曲台阶,下通大路,路旁有口“仙人井”。所谓井,实是一泉水池,不大不深,而泉水清冽甜美,水既不满溢,又取之不尽。居民船家常到此汲水,来往路人过此顺手一舀止渴,爽口清凉,誉为“仙水”,这又为仙人叔婆添上神秘的色彩。
          郭仙宫墙壁 用石灰混沙建成,正堂顶面为木板,上盖桁瓦。宫约建于1800年前后,据曾在该处居住过的曾氏裔孙欣元(退休干部)回忆说,宫内碑文中有“乾隆”字样。堂内神龛左、右、上为木质,左、右弯形如靠椅扶手,神龛内的神台却是灰砌,宽6尺,高4尺,无神像,仅一木质神牌,书“法妙仙人之神位”。此神龛前设一长形木质神桌。桌上也放着一块“法妙仙人之神位”的木质神牌。神牌前放一直径60公分的大香炉,可容纳那么多人进香。炉左右为大烛台,烛大如大酒罐。此神桌前有木箱,箱面前一木雕的张口狮子。箱内放檀香炉,每天炉中燃起檀香,香烟从箱面那狮子口中吐出,香气沁人,环境清幽,人在此常有超凡脱俗的感觉。木箱前是摆祭品的木桌。
          农历初一、十五,商户船家必来进香。每年正月半后,信士来“起福”,十二月“完福”,称到宫中“做好事”(因不是佛,不说做佛事)。圩镇四乡群众前来凑热闹,也请了和尚或尼姑念经助兴,开桌摆凳,共进午餐。每年除夕,圩上商户船家居民齐来进香,放鞭炮,络绎不绝,从午夜闹到天亮。七月十三仙人叔婆生日巡街和演戏,特别热闹(下文详述)。
          郭仙宫的主持人属曾世袭,只由媳妇担任。最后一任主持人林亚满,是曾氏第21世裔孙曾宝庆的妻子,于1952年去世。此家在宫下面盖有瓦房多间,最西一间连着宫墙外的禾坪,成为地下室。此屋名“近市居”,既是他们的住地,又是新铺镇三乡曾氏父兄族长聚会场所。新铺圩逢农历二、五、八为圩期,各姓的父兄赴圩各有聚会的地方。40年代,林姓的族绅林仲炯、林建业等集在“长林别墅”。陈姓的陈汉伟、陈搏褒等聚集在“紫竹林”。曾姓的曾稚南、曾繁馥、曾繁达等聚集在“近市居”。近市居环境清静,他们在那里可以高谈阔论,或商议族中之事,或作消遣,搓麻将,玩女人,当地警察不敢过问,是他们的“世外桃源”。


          IP属地:广东9楼2013-04-21 12:08
          回复
            二、仙人叔婆生日
            农历七月十三日是仙人叔婆生日,新铺圩的店户船家居民热烈庆祝,主要活动一是仙人出巡,一是演大戏(汉剧),从十三日至二十三日一连10天。每年秋前,新铺店家筹备庆祝仙人叔婆生日。30至40年代,筹备负责人为陈阿乔伯(福岭人住新铺)、侯佛保(梅县人,侯鸿兴旅店老板)。他们向各店家筹募经费,经费的主要开支为演大戏的戏班演出费。大商号认捐一晚或几晚费用,或几间店共认捐一晚经费不等。原镇南中学球场为演出地,中搭一木棚作戏台,台前空地为观众站着看戏的场所,距戏台20余米为半径的周围划给人搭看台,称“子台”,子台中正对戏棚的地方,另搭一小台,供奉仙人叔婆神牌,据说她最喜欢看戏。承搭人自己雇人搭木棚,向公家交一些地租作为公家活动经费。那些台都是简易木棚,天面用竹篷盖住,台上摆长竹椅作观众席位,观众购票入座,承搭人除地租工本外有些盈利。
            七月十三日仙人叔婆出巡,队伍庞大,高灯(两人擎两只大灯笼)、扛彩(两人前后擎一长条红布)、大锣鼓、八音、神轿,轿中放的神牌是郭仙宫堂上高神台放的,先由经理(侯佛保)去捧下来请进神轿。神轿起行,主持人等紧跟着神轿。出巡队伍出宫沿河唇街,然后转鸡子行、柴行街、米行街、潮商会馆(潮州商人非常崇敬,巡行到此必停下供他们敬祀一段时间)。然后经警察局门口,新菜市,回圩头上转宫。各店户在门前摆着桌子为香案,放上祭品,神轿经过时,点香祷告放鞭炮。河中船家在船头遥遥拜祭。迎神队伍过时,街上挤着农村来的观众。在阿鹊口、伯公祠搭了木偶戏台,加上看戏的,那更水泄不通呢!那天,店里船上大摆筵席,呼五喝六,晚上看戏。
            那时演戏的大埔戏班,七月十三日不敢到别处演出,据说,有一次那戏班在别地演出,七月十三日戏箱里出现一条大蛇,戏班认为是“仙人叔婆显灵”,立即赶到新铺演出。以后戏班多了,有荣天彩、新天彩、老三多等,请哪一家由主持人商定。30至40年代,黄桂珠(后来任广东汉剧院院长)、赖生、黄粼传、罗恒报、丘引、霜梅、雪梅等演员都曾到过新铺演出。演出节目,第一天多为武打戏,以惩凶压邪,以后则演水淹金山、庄子扇坟、百里奚认妻、杀子报、收柳精等剧,上夜演正统戏,下夜演“耍戏”(即生旦丑笑剧),常常闹到天亮。附近赌博摊、熟食档应有尽有。农历七月,农村夏收夏种结束,家家有粮,加上各村有过七月半的节日,一镇三乡,人来人往热闹得很。曾氏一代接一代管理郭仙宫;七月十三日仙人生日出巡、演戏,一年复一年举行;郭氏乘竹叶渡河升天的故事,一村又一村流传着。
            本调查报告得到退休的邓捷荣老师、曾欣元同志热情支持,提供资料。90高龄的邓亚满伯母乐于接受采访,畅谈往事,谨此致谢。


            IP属地:广东11楼2013-04-21 21:16
            回复
              戊、同福普和寺“作福”
              同福乡普和寺,间年举行“作福”庙会,闹得沸沸腾腾,甚至吸引了邻县平远柚树圩一带的村民前往进香朝拜。蕉岭县的主要河流石窟河流至南端,从平远来的柚树河汇入,形成一片肥沃的三角地带。此地原名蓼陂乡,明代属程乡县龟浆二图,后划建镇平县时,改名同福乡。普和寺庙会的范围在同福南片,即柚树河以南,西起狮山嶂山麓,南界新铺圩杨总管,东跨石窟河杨梅坑、潘田一带。现在是潘田、矮车、同福、狮山等管理区范围。(仙人叔婆生日出巡示意图)
              在这十多平方公里的沃土上,居住着邓、曾、赖、陈、冯、刘6姓人家。据《同福曾姓家谱》[此谱为木刻本,无封面,为一老辈珍藏,同福曾祥任等修新家谱时该老辈仅借阅三天,今只录其主系]载:曾姓于元代从福建宁化石壁迁入(时约1360年前后),一世祖曾裕振生子天秩、天真,天真传至9世浚衍居本乡辛方上屋、下屋,济衍居岗下,濂衍居高墩,澜衍居辛方、黄地上,濡衍居福岭石鼓潭、园背。据《邓氏族谱》[世界邓氏宗亲总会编印,台湾出版]载:广东开基祖邓志斋,字文渊,号太乙,宋朝进士,原住宁化石壁,宋庆元五年(1199)迁居松口。生9子,享寿99岁,葬于松口,每年二月廿五日,九房子孙一齐登坟拜祭。其2世信生奇,3世奇生子才,4世子才居蓼陂(今矮车)。子才生子五,其中志端移居潘田,福端传下的8世阮德在枧头下开基,德寿在塘背开基,9世应凤移居河东的杨梅坑。其他逐步在下角、油坊等点繁衍。早期人口不详,据1994年统计,邓姓896户,3,444人,居住在东南方的石窟河两岸,土地肥沃。曾姓647户,2,578人,居住在两河交汇的岸边。陈姓99户,316人,住在西面狮山嶂下,土质较差。赖姓92户,366人,住在柚树河南岸。冯姓21户,84人,刘姓15户,53人,杂住在中部曾姓边缘。该地以曾、邓为大姓,各姓都有宗族组织。曾姓人做官的多,30至40年代,将官县长近10人,小官更多。邓姓多经商致富。彼此还有联宗组织,人口悬殊不大,实力相当,新铺有“曾枭邓恶”的口头禅,族姓斗争,互不相让。通过作福,各姓族长坐在一块“和结善缘”。每年第一次筹备会,便是各姓各村头面人物的联席协商会议,实属好事。普和寺地处交通要道,为曾姓赴圩必经之路,抗日时期,寺内设有会客厅并订有报纸,各村的中老年人常在那里卿天、歇足,该地成为信息转播点,增强相互了解,促进族姓联谊。
              普和寺是庙会的中心,座落在南端的西山麓,寺前为通往平远、江西的大路(今扩建为公路)。普和寺始建于明末,清嘉庆年间(1800),矮车下阁村邓回江修建。寺堂座西向东,分上下两堂,堂前有50平方米的斗方,筑有围墙,墙北筑门楼,寺门正向北,横额为“普和寺”,门联为“普施法雨,和结善缘。”寺右侧为观音厅,供观音菩萨像。左侧有五六间住房,为住寺和尚住所。正堂有佛祖、祖师神像,下有四大金刚、十八罗汉神像,下堂神像为伽篮公王。[原寺毁于1958年,80年代集资复建部分。]
              过去寺里住有几个和尚,其中有一位主持。每日晨钟暮鼓,香烟缭绕,诵经之声,不绝于耳。初一、十五,邻近善男信女必来进香,时有香客入寺拜佛求签。每年正月十五日至清明前,多人到寺“起福”;十二月“完福”。而规模盛大的是“作福”。据熟悉佛事的邓星庆伯(下阁人,近80岁)介绍:打醮规模大,时间长,礼仪繁琐,普和寺没有举行过。普和寺的庙会称“作福”,时历3天3夜,在冬季农历十月下旬或十一月上旬举行,有时两三年才举行,若遇大灾害年又会两次。


              IP属地:广东12楼2013-04-22 19:07
              回复
                “作福”全过程可概分为四阶段:筹集经费、分工准备、三天活动、会后联谊。
                一、成立机构、筹集经费
                1.推举经理。乡民本着“祈福消灾,和结善缘”的愿望,值年秋季各村各族有威望、有经济实力的人聚在一块开筹备会,开始捐款。捐款最多的当选为总经理,次为副总经理若干人,余为经理。当选为总经理的要在神前宣誓:贪污、贪吃渡孤给鬼的钱没好死;不垫款,福是众人的,不能几个人出钱占尽。然后把捐款的姓名金额张榜公布。1947年作福的总经理是邓仁轩,矮车塘背人,新铺盐米商达成庄的的老板,有钱有威望。上届的总经理如曾繁志,他的哥哥曾则生任南海县长,又如曾福祥二,年高、钱多,又极信神,担任过总经理。 2.上表敛钱。制定一定格式的表,由经理们分片发到各户,各户在表上填上全家人的名字,送回寺中焚化,称“上表”。发表时向各户收敛钱粮,出多出少,各家自愿,该户户长称“福首”。敛得的钱粮集中上交为经费。表的格式如下:
                伏 以
                佛日长明,大地咸沾辉照;
                慈云广布,普天共沐清凉。今据××乡××村×××××××××……吉向居住奉佛上表迎祥集福保安信特来普和寺
                满堂诸佛座前叩拜 宝忏祈保合家清吉平安
                天运 年 月 日 百拜上 申
                二、分工准备、布置会场
                1.制作“山大士”(别地称“大使爷”),据山下村邓木友伯(今已70多岁)介绍:当年他曾制作山大士,山大士的座台高1.1米,身高3米多。先用竹条扎成人的骨架,然后用各种颜色的纸糊裱而成。两个眼睛是用鸭蛋壳悬在眼框上,风一吹,两个蛋壳摆动,栩栩如生,其身材高大,眼如铜铃,有些吓唬人,小孩看了会着惊。山大士头顶还有一观音菩萨像。据说,山大士可管阴间鬼魂,权力很大,但怕他滥用职权,胡作非为,由观音管住他,监督他按法办事。
                2.搭“渡孤园”,地点在普和寺门前空地。搭念经台,供和尚坐台念经渡孤,和尚所念经文内容,多属劝解孤魂野鬼,不要争吃争穿而相互斗殴。准备会幡,请纸扎师做一“仙人骑鹤”为会幡。选一条笔直的长麻竹,去枝叶,竹梢装一滑轮,穿过红色长麻绳,然后把长麻竹竖在渡孤园内。把做好的山大士放入渡孤园中,以监视孤魂野鬼。
                3.搭木偶戏棚,台面对着佛堂。请木偶戏班,30至40年代请福建省永定县赖学煌木偶戏班。作福前一晚开场,一连三晚;第一、第二天的下午,共三晚两下午。第一晚演出节目为武打戏,借关公出煞压邪,有“过五关斩六将”等。以后演水淹金山寺等。
                4.发“福”字灯笼给经理、福首(即上表出钱粮的户长)。灯笼用细竹丝编织,圆柱形,直径约20cm,上下收拢成8cm大的圆口,外糊透明油纸,写上红色“福”字,再按对象身份写总经理、经理、福首等字。另用70cm长细铁丝对弯,两端插在8cm大的圆木块上,木块中有一漏斗形的小洋铁套。用时点亮小蜡烛,插在铁套上。铁丝穿过竹灯笼,手提上端。山大士出巡时提着,回挂在厨房门口。


                IP属地:广东13楼2013-04-22 19:08
                回复